面向视障群体的人性化助行产品设计研究

2023-09-01 15:20焦欣宇冯祖光申子嫣
设计 2023年16期
关键词:用户需求设计理念人性化

焦欣宇 冯祖光 申子嫣

摘要:为解决视障群体出行问题,研究人性化助行产品的设计途径。分析视障群体现状及生理、心理特点,从研究视障群体的多方面设计需求出发,剖析目前市面上的视障群体助行产品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人性化设计理念引入到助行产品设计中。从形态、功能、材料三个方面提出面向视力障碍人群的助行产品设计策略和方法。为视障群体出行提供人性化帮助,并为此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视障群体 人性化 助行产品 设计理念 用户需求

中图分类号:TP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6-0104-03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travel problems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group,the design approach of humanized mobility assistance products is studied. Analy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group,analy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obility products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group in the market,and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design into the design of mobility products.Proposes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the design of mobility aid products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group from three aspects:form,function and material.The provide humanized help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group to travel an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such products.

Keywords: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Humanization Help walking product design Design philosophy User needs

引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发布的《世界视觉报告》数据显示,全球视觉障碍者人数已达22亿人,且该数字仍在攀升[1]。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视障人数已超过1700万,视觉障碍者的数量位列世界第一,在我国每80人当中就有一名视觉障碍者。[2]中国残联的数据指出,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的视障者被界定为盲人,其数量以每年45万的速度持续增长。[3]视觉障碍群体的数量如此庞大,但是在生活中却很少见到他们,这是因为他们的视觉存在障碍,出行比我们想象中更加困难。而目前的盲人助行产品设计在种类、功能以及数量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难以满足现存视障群体的需求。因此,面向视障群体的助行产品设计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

一、视障群体的分类特征及设计需求

(一)视障群体的概念及分类。视觉障碍又称作“视力残疾”或“视觉缺陷”,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的视觉器官构成或机能部分障碍,主要包括视力模糊、高度近视、全盲等,影响到患者的正常出行、生活与工作。[4]视觉障碍群体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从视力模糊到完全看不见,主要分为全视力障碍与半视力障碍,全视力障碍是指丧失对光的全部感知能力的人群,俗称盲人,全盲的比例仅为极少数。半视力障碍者丧失了部分对光的感知能力,视力范围介于盲人和正常人之间,未达到正常视力的二分之一,主要包括视力朦胧模糊、高度远视或近视、色盲和管状视。

(二)视障群体的现状及特点。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视觉障碍群体数量最多的国家,且每年都有增长的趋势。视觉障碍群体的出行频率很低,据统计,大部分视力障碍者一周的出门次数不超过三次,30%拒绝出门,闭门不出是大部分视觉障碍者的普遍状态。正常视力者仅通过视觉系统的感知便可获取周围环境中65%以上的信息,视觉障碍者的生活与出行的困难程度是视力健全者难以体会的。

为视障群体设计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首先是生理方面的感官代偿,感官代偿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医学领域,主要是指既相互配合又各自独立,某一器官丧失其功能时其他器官就会增强以对其补偿。由于视障群体特殊的身体状况,他们不得不运用视觉外的其他感官去感受外界信息,并由此形成其独特的感知系统。人有视、味、嗅、听、触这五感,视觉障碍群体由于视觉方面的残缺,他们的其他感官通常会比常人更加灵敏,主要表现在听觉和触觉方面。

另外,要考慮心理方面,由于视觉障碍群体生理方面的缺陷,他们普遍难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极易被边缘化。许多视障者都是由于后天因素导致的视力残疾而非全盲,他们可以交流表达情绪,但由于视力状况较差,经常遭遇各种一些不公平待遇,因而会引发诸多心理问题。大部分视障群体普遍心里很孤独,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异于常人,这导致了他们与人接触少,自我封闭,许多视障群体患有自闭症,这更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是自卑与敏感,由于视力方面的生理缺陷,视觉障碍者自认为低人一等,再加上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歧视现象产生,让他们的自卑心理更为严重。再加上心理偏执和认知较为片面的问题,由于视障群体难以捕捉到图像画面,无法直观地获取信息,因此他们的认知会相对片面,导致性格方面过于偏执。总体来说,视障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普遍低于正常视力人群。

(三)视障群体的设计需求。

1.首先是生理需求。视觉障碍人群由于视力受限,在生活各方面的行动能力都弱于常人,出行方面的影响最为严重,在视力辅助保障方面有较大的需求。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长、发布最广的盲道,但事实上盲道被占用的情况极其严重,仅有极小一部分盲道符合盲道使用条件。无障碍厕所、无障碍电梯等相关设施缺乏,并且导盲犬无法进入公共场合等问题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都为视觉障碍者出行造成了极大不便。相关研究显示,90%的视觉障碍者的在没有外界辅具帮助的情况下拒绝出门,视障群体特殊的生理障碍以及社会上相关设施的不完善决定了他们对助行产品的特殊生理需求,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视障人群最基础的出行需求问题,助行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

2.其次是安全需求,著名心理专家马斯洛提出,安全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国内的道路设施占用阻断严重,交通规划等方面对视障群体的考虑也较少,红绿灯、指示牌等交通导向系统大多都只停留在视觉导向层面。另外,视觉障碍者由于视觉方面的缺陷,还会导致其他感知功能的衰退,如距离感、平衡感等,在陌生环境中会缺乏安全感,行为方面常常表现得敏感小心。[5]在这种情况下,视障群体出门极易受伤,甚至会威胁生命,为其设计产品时不宜采用大幅度动作,注意人机交互的安全性,避免产品设计失误引起的伤害,满足他们的安全需求尤为重要。

3.最后也要考虑视障群体特殊的心理需要。满足了较为基础的功能需求,就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视障群体对就业、外出社交等的需求较大,但由于视障群体目前的社会地位比较边缘化,经济压力较大、社交范围狭窄,视觉障碍群体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然而充分尊重残疾人,给予他们平等的地位和机会,并强调他们享受正常的公民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对于视障群体来说,具备人性化体验的导盲助行产品对他们的出行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和设计师需要充分给予视觉障碍者便利与关怀,设计的产品尽量自然地融入生活,不被特殊化对待,使视障群体的尊重需求得到满足,提升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与社会参与感。

二、视障群体助行产品现状分析

(一)视障群体助行产品发展现状。视障群体出行时一般都需要外部辅具帮助,如导盲犬、导盲设备等。国内的导盲犬不足200只,而视障者人数量高达1700多万,申请一只导盲犬往往需要等待数年。且导盲犬的训练成本极其高昂,一只导盲犬的训练成本约为12万~22万,训练基地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因而普及率很低。目前我国的视障群体产品在市场上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较为低端的生活用品例如导盲拐杖、导盲眼镜、低视力助视器、盲人防溢报警器等产品较为丰富,但是像超声波导盲杖、导盲机器人、红外线盲鞋此类高技术智能产品极为稀缺。[6]

近年来,人机交互、超声波、红外探测、综合定位、环境监测和图像识别等技术飞速发展,这些为视障群体助行产品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一些科技公司的创新为视障群体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例如谷歌公司就根据计算机图像智能识别技术发布了一款名为Lookout智能语音导盲App,它能通過人工智能的语音引导提示,让视障群体更清晰地了解到周边的环境状况,让他们根据环境变化应对行走中的障碍。[7]最近几年,我国的许多研究人员也致力于开发出良好的助行辅助系统,利用多种技术引导视障人群安全行走。

(二)视障群体助行产品种类分析。为解决视障群体的出行问题,多国学者致力于助行产品的研究,多功能、多形式的助行产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目前的导盲助行设备主要分为手持式导盲杖、穿戴式设备和移动式助行机器人。

1.手持式导盲杖。视障人群使用最多的就是手持式导盲杖,导盲杖是视觉障碍群体视力的延伸,其使用和购买成本均较低,可以帮助视障人群探测道路的状况以辅助前行。导盲杖主要分为普通导盲杖和电子导盲杖。普通导盲杖由木棍演变而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普通导盲杖在便携性以及使用的便利性方面也有了较大提升。电子导盲杖的原理是通过发射某种能量波接收障碍物信息,同时以语音、振动等方式传递给使用者,目前使用较多的能量波多为红外、激光和超声波。

2.穿戴式设备。穿戴式设备不同于手持式,集成超声波传感、GPS定位等系统装配在眼镜、耳机、腰带等各类配饰上,将导盲装直接穿戴在视障群体身上,方便用户解放双手。穿戴式设备上的传感器可利用超声波扫描等方式获取周围的障碍物大小、远近等环境信息并传达给用户,用户根据获取的信息规避障碍物,但有时会因为网络滞后等相关问题,导致信息的传达不够准确及时。

3.移动式助行辅具。移动式助行辅具以移动式导盲机器人为主,机器人技术在当前比较热门,近几年也取得了许多的进展,机器人也由早年的工业化逐渐向日常生活中演变,因此利用机器人为视障群体服务愈发可行。与穿戴式设备不同的是移动式机器人具有主动执行运动的能力,可以给予视觉障碍群体有力的引导。但目前的助行机器人体量一般较大,结构复杂,在楼梯或者陡峭路面难以移动。

这几种设备虽然在外形和形式上面有所差别,但其原理基本相似,即通过获取分析路面环境信息传递给使用者以规避障碍。随着各类技术的不断发展,三者的界限逐渐模糊,一款完善的助行设备可以综合几种方式进行设计,从而满足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多方面需求。

(三)视障群体助行产品问题分析。

1.技术与功能方面普遍较为单一、不够全面。目前市面上许多助行产品无法为视障群体出行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例如,导盲杖只能被动地探测道路信息,需要不断地扫描试错,不能主动地引导视障群体规避障碍,自行避障会导致使用者思考空间增大。并且传统盲杖的安全性也较低,就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0%的受访者在使用传统盲杖的情况下,仍然平均每月发生一次出行受伤而受伤[8],传统盲杖无法保障他们独自外出时的安全问题。有些助行产品只能探测障碍物而不能探测到红绿灯斑马线等重要交通信息;有些过于简单,对使用者帮助作用很小;有些太过复杂导致用户学习周期长,上手使用困难。在技术方面的限制也是不容忽视的,智能助行产品对道路传感器、信号处理、电量续航以及图像处理等技术的要求比较高,目前国内在技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在探测距离及精度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人性化与心理方面考虑较少。市面上智能化的助行产品研究,大部分都是提供技术支持,缺少用户体验和人性化设计。许多产品都只是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堆砌,导致使用起来复杂繁琐低效,没有考虑到视障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以及心理特点。例如,多数视障群体不愿使用盲杖,认为其形象不佳,对他们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抵触,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思想更加重了视障群体的心理负担。从相关研究来看,目前国内的助行产品的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国外一些研发较早的产品外观单一,造型不够美观,对人性化的设计因素考虑较少,优秀的设计不仅只注重产品的实用性,“内外兼修”才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9]。

3.产品成本高、价格高。由于助行产品的开发需要前期大量的调研以及研发中大量成本的投入,硬件和软件开发成本都很高,由于市场发展不够成熟,后期的维修保养成本也巨大。高精度的智能化研发成本和低廉的经济性难以达到平衡,而视觉障碍群体自身的身体缺陷,就业机会很少,就业率低,经济压力突出,因此价格昂贵的智能化助行产品难以得到普及。并且,目前视障群体人群众多,但市场却很小,购买渠道极其有限,可供选择的产品款式也十分单一有限。

三、视障群体的助行产品人性化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功能上的人性化使用体验。人性化设计能够让人的身心和精神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是当代产品设计的一个新趋势,具体来讲,人性化设计就是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艺术与科学、人性与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使产品更具备趣味与活力,给人便捷、安全、稳定、舒适的享受[10]。

1.功能设计上,首先要做到使用安全助行。功能是产品设计的必备因素,产品是否可靠对于视障群体来说尤为重要。由于无法视物,视障群体的出行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设计者首先要考虑助行产品的安全问题,通过各种实验与设计规避危险因素,防患于未然,符合视障群体的认知和习惯,满足日常助行需求。此外,产品功能过多过乱也会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视力障碍群体中从未接受过教育者高达34.5%,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视障者仅占8.7%[11],应降低操作难度、提高容错性,避免他们对功能误操作而发生危险,简洁便利的功能可以让视障群体更好上手。可利用目前的安全导航系统、定位系统、虚拟现实等技术,将技术运用到助行产品设计中,保障视障群体的出行安全。

2.要考虑功能的合理性,功能要和情感融会贯通进行设计。既满足用户对功能的需求,又满足对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产品功能不是越多越好,应减少不必要功能带来的学习和经济成本负担,做到简洁明了。在满足人机交互合理、实现基本的助行和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简洁易操作的辅助功能。根据用户的痛点和需求点设计产品的功能,例如在设备上添加盲文、其他图形符号以及语音播报功能,引导视障群体更好地使用产品,易于视障群体即学即用,提升产品操作的便利性。

3.在进行设计时,要做好用户访谈和调查。要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能完全以技术为中心。古代造物设计中有“重己役物”的思想,强调注重技術、设计实践要尊重人的个性化思想,设计活动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基础。要站在视障群体的角度上进行思考,了解其需求,例如,很多视障群体在行走时一手持盲杖,另一只手持手机导航,这让他们的出行极其不方便,设计者在设计产品功能时可考虑如何将两者兼顾。可适当利用视障群体作为设计时的参与者参与到初始阶段到最终阶段的整个设计周期,纳入用户重要的反馈意见,在他们的帮助下评估解决方案,以开发出更具有成本效益、灵活性与适应性更强的产品。如果设计师和制造商在产品开发中不考虑用户需求,最终的产品就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二)形态上的人性化心理感受。

1.要注意不同形态带来的情感语言。产品的形态作为产品设计的重要语言,是助行产品设计的重要载体,形态所构成的情感语言可以激发人的内心感受。曲线可以让人感受到圆润流畅,直线可以传递坚硬稳定,这些形态都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形态的设计方面要增加安全简约、柔和舒适的造型,减少冷冰冰棱角分明的形态。当今社会,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无处不在,由于视障人群的生理特征,他们内心会感受到更多的焦虑和孤独,研究表明,视力受损的人比视力良好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更高。因此,设计师应该多从视障群体的心理需求层面出发,要注意整体形态的自然与和谐,设计出更加平易近人的产品,满足视障群体的心理需求,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善意与关怀。

2.尽量避免“标签化”的设计。视障群体因生理缺陷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他们心思敏感且自尊心强,他们不愿意遭受差别化的待遇。近几年,智能技术的发展让穿戴型设备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例如Apple Watch、Android Wear等,许多产品都可以添加一些针对视觉障碍用户的无障碍设计,将视觉辅助系统添加到产品中,满足视觉障碍者的需求。穿戴性设备可以帮助视障群体感知到周围环境,且形态上比较低调,使用起来无异于视力正常者,如果设计得当,穿戴性设备对提高盲人自信心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产品形态的构建提供了可行性基础,设计师要利用好现存的各种技术,设计出更加合理可靠的产品,为视觉障碍者的生活与出行实现更多种可能,同时应避免过于突兀的形态以引起外界对视障群体不必要的注意,缩小视障产品与其他产品的形态差异,从而减轻视障群体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3.要注意产品形态的秩序感、韵律感。虽然视障群体不能自己直观地看到外形模样,但可以通过他人的反馈了解到外观是否美观,同时通过触摸也可以感受到产品形态。且视障群体普遍心理较为敏感多虑,比较在乎外界的评价,在设计时要做到简洁大方、形态轻盈、结构稳定。还要考虑产品的便携性,做到小巧精致易于携带,视觉障碍者出行本身就比较困难,应尽量杜绝助行产品因体积庞大而带来的负担,要通过合理设计给予他们更好的感官和审美体验。形态方面也要符合人机工程学,机械部件要尽量放在产品内部以减少外部障碍,减少尖锐、直角等易造成伤害的形态设计。同时要适应不同身高、年龄、性别的需要,符合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三)材料上的人性化感官传递。

1.利用感官代偿特点进行材料选择。产品的材料是实现产品设计的物质条件,在助行产品的材料的选择上,应考虑视障群体触觉感官补偿的特点进行合理设计。触觉的反馈可以直接传感到人的感觉神经,触觉是人类的五感中发展最早,衰退最晚的感官,而视障人群由于长期运用学习盲文,触觉灵敏度高于常人,他们的触觉刺激传递到大脑的速度非常快,同时他们也拥有自己的触觉记忆库,可以利用此特点对材料进行选择,将触觉导向融入到助行产品设计中。例如,盲用手机就是运用不同材料带给用户的触觉感受进行区分,降低误操作的可能性。视障群体可以通过感受材料的传递,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应选择感知时间短的材料,留给他们思考和决策的时间就会相应增加,产品的安全等级就会提高。

2.要考虑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触觉体验。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坚硬的材料会让人感到犀利,而柔软的材料则会使人胸襟开阔;产品表面触感光滑能让人的内心更加镇定,而触感粗糙则会添加人的紧张感与肃穆感[12],由此可知,材料的合理运用可以发挥调节和改变人的心理和精神的功能,视障人群作为特殊群体,内心和生理对材料的感受更为敏感。材质的舒适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玻璃、金属等工业材质冰冷坚硬,不能给视觉障碍者较好的正向心理反馈,应该多采用木材、树脂、橡胶等较缓和的材料。另外,应选择防滑缓冲的材料,可以做到有效减震,避免突发情况下发生意外。还要考虑到不同材料的重量、便携性、下雨时的防护等问题。

3.多选择低碳环保材料。设计师要树立环保意识,在国家提出“双碳”战略目标背景下,绿色、低碳、环保材料的运用成为新的选择,这类材料在全生命周期都不会对使用者以及环境产生任何危害,且部分低碳材料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促进人体健康,对视觉障碍群体十分友好[13]。依据材料的生命周期能量利用率最高原则来看,输出与输入能量比越小,在材料生命周期对环境污染越小,对人的身体伤害越小。还要考虑到视障群体的经济情况,设计与经济是密切相关的,格罗皮乌斯也曾指出,“设计应该是耐用的、便宜的”。尤其是对就业率低的视障群体来说,他们往往会有较大的经济压力,在选择产品时会更看中性价比。设计师应该摒弃华而不实的材料,考量成本,低碳环保材料一般都可以后期回收再利用,可达到最佳的经济效果,多维度降低生产成本,减轻视障群体的经济负担。

总结

我国视障群体基数庞大且增长速度快,视觉障碍者由于视力方面的残缺,很难像正常人一样自由行动,导致他们的出门率极低,影响身心健康,视障人群出行问题亟待解决。以人为本进行设计对于视障群体是极其重要的,作为设计师要充分了解视障群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习惯,遵循合理的设计原则对助行产品进行设计。了解目前的助行产品的现状与不足,了解其性能与基本功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其进行优化和改善。设计师应将设计触角伸向视障群体的心灵深处,将人性化设计理念与助行产品的形态因素、功能因素、材料因素巧妙结合,更加全面地考虑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设计出满足基本出行需求以及精神自尊方面需求的助行产品,帮助视障群体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感知世界,抚平他们的生理缺陷与心理创伤,真正实现为视障群体做出贴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齐静,许瑾瑜,邵伟德.视力障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进展——基于1981—2021年中英文文献的范围综述[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3):30-42.

[2]孙聪.陌生世界的转译——视障人群的无障碍艺术体验的服務设计研究[J].美术研究,2022,67(02):116-122.

[3]王琦,郭艳,张红涛,等.感官代偿下的盲人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S01):105-112

[4]王娟,阴怀清,岳雅君,等.视障患儿心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14):29-33.

[5]蔡匀.“可见”的温情——视障者产品设计中的触觉体验[J].设计,2021,34(03):48-50.

[6]徐谊涵,贾琼琼,钟有朋,等.现代盲人出行产品市场与可行性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21):80-81.

[7]李玲,于雷雷,穆冠文,等. 人工智能技术在导盲中的应用策略[J].科技风,2022,35(05):73-75.

[8]刘北北,杨子倩.面向视力障碍人群的智能拐杖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10):97-99.

[9]吴天舒,陈净莲.基于感性意向的老年无动力助行器造型设计研究[J].设计,2022,35(03):121-123.

[10]赵聪寐,王鑫.陶瓷产品人性化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39(08):240-243.

[11]李萍.探析我国数字图书馆的无障碍服务建设——以中国盲文图书馆为例[J].传媒论坛,2020,3(22):127-128.

[12]周璇. 产品材质的触觉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9.

[13]王旭,吴国亮.浅析低碳材料在家居室内装饰中的功能与应用[J].住宅产业,2022,19(Z1):78-81.

猜你喜欢
用户需求设计理念人性化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
茶叶包装设计研究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基于用户需求的政务微信发展策略探析
探析网络视频的产业化发展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