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设计视角下的祭祀文化转型

2023-09-01 14:51吴景旻林永康何重熹江子航殷晓晨
设计 2023年16期
关键词:服务设计

吴景旻 林永康 何重熹 江子航 殷晓晨

摘要:随着城市墓地危机加剧,传统祭祀形式在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着生存困境。作为殡葬改革关键的祭祀文化转型迫在眉睫。本文应用服务设计思维与方法,探究大众在现代祭祀活动中的本质需求,将加强世代之间的情感联系作为新型祭祀服务设计的机会点。论文研究结果弥补了祭祀文化转型在设计学领域的研究缺失,可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祭祀服务系统设计提供参考,同时对祭祀改革破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服务设计 殡葬改革 祭祀文化 文化转型 世代交流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6-0066-04

Abstract:As the crisis of urban cemeteries intensifies,traditional forms of sacrifice are facing a survival dilemma in modern urban developmen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itual culture,which is the key to funeral reform,is imminent. This paper applie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 and methods to explore the essential needs of the public in modern ritual activities,and takes strengthening the emotional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tions as an opportunity point for new ritual service design. The results of the paper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research on ritual culture transformation in the field of design,an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ritual service syst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modernization,while having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reaking the ice of ritual reform.

Keywords:Service design Funeral innovation Ritual cultur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f generations

引言

现今在城镇化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祭祀习俗随着人口迁徙被带入城市。盛行于乡村的祭祀仪式具有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负面特点,这与城市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相悖,祭祀文化转型迫在眉睫。但由于“入土为安”“厚土墓葬”等民间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现代化进程中若对传统祭祀活动强加管制,将会面临来自民众传统观念上的抵制[1],这成为祭祀转型的最大阻碍。

祭祀文明化是一个通过仪式转型达成文化转型的过程[2]。通过聚焦于祭祀用户体验与相应服务流程改进,服务设计的应用能为祭祀习俗所面临的变革困境提出很好的解决策略。在祭祀活动成为民众情感联结重要节点的背景下,本文应用服务设计研究方法,在对城市祭祀活动及用户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加强世代之间的交流作为城市祭祀服务系统转型的关键点和机会点。基于多用户参与的视角,对祭祀流程的行为触点进行重新梳理,提出多层级的复合用户旅程图,并给出相应的服务设计落地性策略,为新型祭祀服务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一、城镇化背景下祭祀文化转型的动因

(一)传统祭祀活动缺乏情感体验

在农耕时代,宗族通过血缘、联姻等方式将各个小团体维系起来,为个体提供了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效生存途径。宗族内部成员关系亲密,其中不乏跨越四代的祖孙情谊,即使是远方表亲也会经常来往以致问候。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作为传统祭祀文化中重要组织的宗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相应的,由血缘关系构建的情感联结也在逐渐淡化。反观当下青年一代,他们厌烦走亲访友、抗拒家庭聚会,能够拥有两代以上的先辈记忆已经弥足珍贵。

传统祭祀活动中存在擦拭墓碑、放置祭品、实行跪拜礼节等众多祭拜习俗。对于父辈长者而言,处于人物行为与祭品环境所渲染的庄重肃穆氛围,使得其触动深刻且强烈。而子辈缺乏对这种民间习俗的认知,很难在祭祀活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活动参与感低下。这一方面不利于子辈了解家族的历史与其精神内涵,另一方面会对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传承造成阻碍。

(二)祭祀活动成为情感联结的重要方式

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宗族中的大部分成员为了谋求发展离开原住地,四地分散导致亲人之间交流联系的频率远低于过去,这种仅靠血脉维系的情感将变得脆弱。清明节期间,除悼念先辈之外,参与祭祀的家庭成员出于追思本源的目的而聚集,从父辈到子辈,祭祀活动成为家族亲人聚集的主要节点之一。

在当下祭祀情景中,陵园的空间功能单一,用户面对的往往只有冰冷的墓碑。记录逝者的信息仅存在于几行碑文之间。相片等物质固然能够记录逝者生前的定格瞬间,但逝者的生平故事却只能通过长辈的记忆代代相傳,逐渐被遗忘,这与当下信息过度充盈的互联网时代形成鲜明对比。面对中国十三亿人口的潜在用户群体,如何更好地发掘家族过往信息的潜在价值,成为现代祭祀文化转型的关键[3]。

二、从服务设计视角看待祭祀文化转型

(一)服务设计概述

马克·斯迪克多恩(Marc Stickdorn)阐述服务设计思维的5个原则:以用户为中心、共创、次序、实物、整体性[4]。服务设计作为一种系统设计方法,关注的不仅是人们在产品使用环节中出现的需求,还有整体系统流程中的用户体验。通过应用服务设计策略于祭祀流程的设计创新中,着重了解人、物、组织三者之间关系的价值与本质,一定程度能为当下祭祀转型所面临的困难打开突破口。

(二)服务设计视角下的城市祭祀文化转型

从服务设计视角来看,祭祀行为不只是单一用户参与的活动,在具体行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多个层面的影响:国家层面上,政府出台的祭祀行为相关政策制约着民众的活动;社会层面上,陵园管理者制定的园区流程关乎着用户的祭祀体验;生活层面上,祭品供应商的商品质量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所以在研究祭祀文化时,应当将聚焦视角从行为层面扩大到对整体服务的洞察上。通过服务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分析,划分服务类型,明晰利益相关者,在祭祀行为动线上研究各个触点,最终产出具有价值的服务系统设计策略。

相较城市而言,乡村的祭祀文化与行为更为繁琐,加上信仰、习俗等传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祭祀文化与观念转型更为复杂,因此本文聚焦于城市的祭祀服务系统设计的研究,将城市作为落实祭祀文化转型试点应用的场景。

三、城市祭祀文化转型背景下的服务创新设计

在服务设计洞察阶段,笔者以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为对象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当下民众的祭祀观念进行深入调研。

(一)用户画像

通过桌面调研与线下走访,笔者发现家庭内部成员进行祭祀活动时,在行为与心理层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应当对家庭结构进行分类研究。一般来说,家庭中的主要决策人为父母辈,辈分高于父母辈的一代称之为爷姥辈,子孙一代可以称之为儿女辈。本文将基于上述典型三代构成的城市家庭结构建立人物画像,如图1。

爷姥辈对祭祀的相关流程了熟于心,肩负着习俗传承的任务,在家族祭祀活动中起思想引领作用。他们敬重习俗,积极参与祭祀活动且心理预期最高;祭奠方面主张使用烧纸焚香的传统方式进行祭奠活动,因为认为这样更能体现对祖先的尊敬。对于他们来说,祭祀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爷姥辈大多搬迁至城市,禁止明火的规定限制了祭祀活动的开展,这成为了他们最为苦恼的问题之一。

父母辈通常负责联系家族成员参与祭祀活动,具备主导者的身份。现今他们面对家中逝者具有历史故事的老物件时十分苦恼。在传统习俗中,遗物在传统习俗中通常以焚烧或并葬的形式进行处理,但这也减少了亲人悼念逝者的途径。将与逝者相关的物品丢弃则于心不忍,放置他处又占用空间。睹物思人是民众共有的情感,如何妥善处理物品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儿女辈由于辈分与年龄的原因,加上对于祭祀方面了解甚少,面对仪式的举办,只能一味听从长辈的安排与指导,且并不理解其中传达的意义。长期以来导致其对机械性的祭祀活动感到厌倦,亲缘之间的情感也逐渐疏离。

从对祭祀者的深入访谈得出,当下祭祀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囊括为以下几条:(1)传统祭祀方式(如明火焚烧等)在民间接受度更高;(2)传统祭祀方式使得民众只能通过仪式举办的方式抒发情感,方式较为单一;(3)祭祀活动的单调性与逝者的陌生感,导致子辈的参与积极性降低;(4)云祭祀等新型祭祀方式,并未能满足民众的内心诉求,缺少仪式感;(5)政府与陵园等相关机构对传统祭祀方式的管控,令民众对于逝者的情感寄托无法充分表达。

(二)利益相关者地图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定義起源于管理学,指的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随后被设计师作为人物分析工具引入项目研究中[5]。该工具的使用对整个设计项目的逻辑思维有很好的完善作用。通过阐明祭祀者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划分影响层级,能明确项目后期重点聚焦对象[6]。

利益相关者地图的研究分析为四步。首先确定本文的设计焦点——如何通过服务革新提升用户的祭祀服务体验以推动祭祀文化转型。其次在以城市民众为主体的情况下,探究其他用户体验的影响因子。接着利用优先级坐标系工具对相关影响因子分析,如图2,以影响力与利益关联程度作为象限划分原则,确定关联程度与因子在地图上的排布位置。最后通过连线的方式表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交换关系所代表的不仅是物质上的互动,情感层面如信息资源、信任度、服务等也涵括在内,结果如图3。

本文的利益相关者地图使用同心圆结构,核心的用户群体为由家庭三代所构建的祭祀群体——爷姥辈、父母辈、子女辈,他们之间主要通过交流进行互动。中心向外的角色主要依据前期调研得出的行为触点来确定,相应地分成两个类别——直接行为触点与间接行为触点,主要为陵园内部的服务提供者与祭祀环境影响者。

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梳理,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各方的互动关系与影响程度。由于祭祀是一种自发且独立的行为,用户在整个过程中对外的直接行为触点较少,互动关系体现在家族内部的对话。主要的服务体验影响因子体现在祭品的购买环节与祭祀环境的舒适程度,在利益相关者方面并没有很好地设计深入空间。这意味着当下祭祀服务系统的创新应将研究焦点转移到服务供应上,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如通过增设公共祭祀物品提供站来为用户解决临时的物品需求。

该地图未加入国家层面进行分析,原因在于政府与祭祀群体的行为触点属于间接方式,影响途径源自政策的管制,而政策制定隶属国家管控,并不是本文重点探究对象。

(三)用户旅程图

用户旅程图能够帮助设计师深入解读当下祭祀流程,了解民众的真实体验与感受。它囊括了各个阶段中用户的行为目的、交互关系、情感体验、痛点需求[7]。常规的服务设计项目中,用户旅程地图通常描绘的是单个用户行为动线。但由于祭祀活动中的研究对象以家庭为单位,家庭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关联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在同一时间线下互相嵌套的关系,行为触点更易被忽视。为更加清晰地展示行为动线,本文提出多层级的复合用户旅程图,将传统旅程图中对单个用户的行为观察拆分成三个层次,分别对应家族中的三类内部成员。通过上下并列的图表排布进行呈现,能够更直观地进行对比分析,详细了解祭祀流程中的用户行为差异,从而更好地洞察机会点。

进行用户旅程图的绘制时,本文的分析过程需要着重于以下几点:

1.多个对象与单个用户进行祭祀活动时,用户旅程是否存在差异?

2.家庭整体成员相比于单个用户活动时,是否具有未被观察到或新的行为触点?

3.用户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否影响着活动进程?

在行为动线上,家庭祭祀活动流程可以被归纳为五个环节——活动规划、前往陵园、祭祀活动、休息时刻、离开陵园。本文绘制的家庭成员的用户旅程图如图4。区别于单个用户的祭祀活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闲谈环节涉及较多交互关系,所以更值得关注。通常在仪式完成过后,家庭成员会就近期生活状况或者逝者相关的话题进行交谈,而此时也正是为数不多增进情感的时机。闲谈还零散地穿插在祭祀流程的前、中、后期。对于儿女辈而言,家族的过往显得有些陌生。由于祭祀流程时间短,且父母忽视这种世代相处交流的必要性,没有进行介绍引导,导致儿女辈对家族亲缘关系的认知正在不断淡化。相较于过去,当下大部分青年一代仅能通过重大家族聚集活动粗略了解家族内部的血缘分支,甚至认知仅局限于直系三代。

在情绪体验上,家庭内部成员在相同的行为触点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主要体现在子女辈与其他家族成员之间。在规划祭祀活动时,爷姥辈与父母辈充满热情,对祭祀活动的准备格外重视;而儿女辈较为淡然,不能很好地领会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在出发前往陵园阶段,儿女辈可能由于经历次数少而产生些许好奇感。祭拜仪式是差异性最为突出的情绪体验环节。爷姥辈缅怀、父母辈触动已成为常态,但由于儿女辈不理解祭拜仪式的意义,无法产生共鸣。差异性还体现在闲谈环节,子女辈对家族过往感到陌生故无法融入交流。

基于以上洞察,本文得出:影响祭祀情感体验的关键要素在于世代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体现在:一是生者与逝者之间的联结。在祭祀活动中,祭扫对象一般为爷姥辈以及比其更远的祖先一辈,而世代相隔越远导致彼此之间的联结淡薄。爷姥辈与祭祀对象的间隔最小,连接最为密切,属于深度参与者;父母辈受到爷姥辈的指导,对家族往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祭祀时情感上也较为触动,但对于逝者的记忆较浅;由于世代相隔较远,儿女辈对祭拜对象的情感缺乏实际生活体验的支撑,祭祀情感体验平淡。二是生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这主要表现为世代之间的情感互动缺失。仪式对于长者而言意义重大,所以他们在情绪体验上是丰富且饱满。但对于后代来说,他们对家族过往认知了解甚少,在许多互动话题中处于被动应答的地位,所以常以跟随的状态参与活动,未能获得较好的体验。

四、以人为本的祭祀服务系统设计要点

(一)挖掘家族过往的传承价值

生命的终点不应只有消亡,其在世间所带来的精神价值也可以延续生命的存在。解决生者与逝者之间联系的关键,在于将前世代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以更好的形式继承下去。物品的存在形式固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散,人的记忆也并非永久性的,所以设计新型的信息载体媒介迫在眉睫。

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祭祀活动的承载形式如何结合新型技术进行储存与展示值得探究。单纯地以电子文本进行记录会降低用户的参与度,应通过可视化的呈现形式,结合新型交互技术如全息投影、VR、AR等进行展示。当下前沿交互技术处于较为成熟阶段,且有相关的应用案例,试点研究应用并非难题。新型媒介可以通过虚拟呈现方式来保留物件的存在形式,增强用户对逝者往事的认知,引起具有家族归属感的身份共鸣。抉择逝者遗物去留成为当下民众普遍面临困境之一,通过这样一种“数字遗产”的形式,在解决空间占用问题的同时,也为民众保留了“睹物思人”的缅怀途径。以满足用户情感体验为前提,通过智能技术搭建服务系统,着眼于线上的信息管理与线下的服务供应,在祭祀活动得到规范化的同时,提升用户的服务体验。然而盲目地进行技术叠加不可取,技术的选取应在对民众接受程度的综合考量下,并结合呈现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媒介平台也应具备必要的规范与监管,对使用者的身份进行身份真实性的核实,防止乱用现象频发。

(二)促进跨世代之间的情感交流

加强生者与生者之间联系的要点,在于引导用户进行互动,促进跨世代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有助于推动祭祀仪式在现代社会中的自然过渡,同时也是对新型缅怀形式的一次探究。人与人的交流开端往往取决于一个话题,这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外界的强制性提示将会破坏用户体验。可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引导用户进行交互,用家族过往的历史、精神价值或者逝者的物质遗产背后的故事触动用户,从而自然地产生交流,加强亲缘之间的情感联结。博物馆与艺术展览的形式值得新型承载形式参考[8],通过“无声”呈现物品背后故事的方式,以物叙事,促进了用户进行“有声”的交流。其建筑的导视系统也值得关注,空间规划在经过特殊考量后,自然地引导用户顺着故事线进行浏览,无形中也传递了设计者的价值表达。从未来的角度思考,随着人类不断繁衍更替,当子女辈成长为父母辈时,有益于传承先辈精神价值与家族历史,现代社会的文化丰富度也将得到提升。

(三)建设文化教育型的生态陵园

探寻新型祭祀承载形式的意义也在于建设文化教育型陵园,一改传统沉闷的陵园氛围,以更好地发现其潜在功能。随着新媒体所带来的大量讯息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过去优秀的历史正逐渐被后生所遗忘。当下树葬、花坛葬等生态葬形式的推出,传统祭祀形式正逐渐向环境友好的方向前进,并未很好考虑后续祭祀方式的替代载体及生者的感受,但如果生态葬等祭祀方式只是单纯地探寻如何更加环保地處理逝者,那么这样只会忽视人的存在价值。服务设计作为当下的新兴领域,将设计的关注点聚焦在用户体验上,这也正是革新当下祭祀流程的切入口。针对陵园所承担的功能进行设计创新,从单一的祭祀用途转变为具有教育纪念意义的生态区域,利于后辈对家族文化的传承,提升其对社会历史的认知,同时也将彰显陵园作为有情感凝聚力的城市场所身份,在现代社会中发现自身的内涵与外延,在时代发展中焕发生机。在祭祀活动中,除去用户本身行为以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参与也十分关键。作为民众缅怀逝者与抒发情感的场所,陵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民众真正的内心诉求有所关注。

总结

本文运用服务设计策略对城市祭祀系统进行革新,更加关注用户的情感体验。祭祀活动本身并不是单纯的机械性行为,而是一种以寄托情感为目的的精神需求表达。为此,本文提出的设计指导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关系,在妥善地记录逝者痕迹的同时,为生者的缅怀创造适宜的环境;二是生者与生者之间的情感联结,自然地引导家庭成员之间进行互动,促进情感交流。指导目的在于引导用户的行为方式来推动仪式转变,进而助力祭祀文化转型,在提出对殡葬改革具有建设性的策略同时,为祭祀服务系统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基金项目:2021年度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110359206)。

参考文献

[1]孙启杭.从“殡葬改革”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温州海葬文化为中心的考察[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02):32-34.

[2]王均霞.传统的固守与变迁:上海清明节祭扫习俗的都市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7(06):38-46+165.

[3]杨松洁.“两界”到“共生”[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0.

[4]雅各布·施耐德,马克·斯迪克多恩,施耐德,等.服务设计思维[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5.

[5]崔艺铭,张帆.整合创新驱动下的服务设计模式研究[J].设计.2021,34(09):55-57.

[6]洪歆慧,胡婷婷.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市井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设计.2020,33(17):158-160.

[7]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设计方法与策略[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8]陈佩琳,殷晓晨.服务设计视野下博物馆的服务创新策略[J].设计.2020,33(19):65-67.

猜你喜欢
服务设计
论社区养老的服务设计方法
移动互联网汽车保险服务设计研究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基于汽车用户行为研究的矫正司机开车姿势穿戴设备设计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浅谈服务设计理念及其发展
服务设计思维在移动互联网产品中的应用
服务设计发展综述
基于O2O模式的餐饮POS机设计策略研究
社会型学生公寓二手书籍买卖交换平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