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学是一种文化,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文化渗透的过程。通过对教学文化概念进行分析,旨在理清教学文化研究在转型中的指向,即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文化要素之间的动态建构、小班化教育的文化图式、主体性教学文化新形态等方面。教学文化的转型给语文教学文化研究带来一些启示,如教师与学生从文化漠视走向文化自觉、师生关系从文化冲突到文化和谐、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协同学习等等。
关键词 教学文化 语文教学 文化转型
一、教学文化的研究视角及指向
现今,“教学文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是非常丰富的。对于什么是“教学文化”,研究者们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观点。
郑金洲教授认为:“教学文化是形成学生对周围世界和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的,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这是从学生角度来界定的。
赵复查教授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对教学实质、教学价值、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关系的认识、理解、创造和实践的过程。它是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语言行为、习惯化思维与价值观。”这是从教师文化的角度来定义的。
李秀萍教授认为:“教学文化是师生主要围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这个定义关注的是师生教学的互动构建。
刘庆昌教授用描述的方式界定:“教学文化是超越具体学科、具体个人的一种公共性的教学存在形态,是教学生活过程及与之有机成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整体。”这个定义描述了教学文化的存在形态。
细细解读上述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他们对“教学文化”的理解倾向于四个方面:教师、学生、师生关系和课堂形态。虽然他们的界定各有侧重,也各有偏颇,但是都抓住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要素作针对性的阐述,也就把教师文化、学生文化交互在其中,也包括课堂本身的文化形态的思考。
以上这些概念阐释的角度不同,也就为研究教学文化作了指向。
1.指向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学文化引论》一文中,徐继存、车丽娜老师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低效的原因之一,是没有过多地关注教学文化。文章探究了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转变的影响因素,认为教师群体共享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教师观念的转变,也受到价值观念、信仰等构成的教师职业文化的影响。这篇文章意在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来进行教学文化的研究,也对推进教育改革、变革学校管理有明显的指向作用。
2.指向教学文化要素之间的动态建构
龚孟伟、南海老师认为,应从动态的视角来审视教学文化。在《教学文化内涵新解极其结构分析》一文中,他们认为教学文化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主要通过教师、学生、文本和教学环境来形成一个流动的过程,这四种文化互为关系,互为作用、渗透和制约,形成了教学文化结构,师生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共同构建教学生活的精神家园。
3.指向课堂文化图式的变革
董蓓菲教授从文化学的视角对课堂文化图式做了系统阐释,观点体现在《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一书中。她认为课堂文化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课堂教学活动,一是课堂环境,两者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在课堂教学活动方面,可以分析活动主体——教师和学生,可以分析以教学目标为宗旨的师生交互作用,以此来透视课堂文化。在课堂环境方面,可以透视课堂物质文化,如讲台的位置、课桌椅的颜色、甚至包括墙壁的装设等;可以透视课堂制度文化,如学生共同遵守的班规、纪律等;也可以透视课堂精神文化,如课堂结构、课堂特征等。在教学中,课堂文化图式是相对稳定的存在,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文化图式就需要有文化自觉意识。因此,要形成新型的课堂文化,董教授提出了建议,认为可以从建立全新的课堂环境文化着手,如设计学习中心、活动区域等,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文化的革新。
4.指向主体性教学文化新形态
在《我国教学文化形态下的历史嬗变及当代重建》一文中,肖正德老师针对近代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迈进,提出应重构多元文化共生的新形态的教学文化——主体性教学文化,把老师、学生作为教学文化的研究主体。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注重师生间精神世界的交流;立足于儿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凸显其人性的特征,发展自我;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在讨论、思辨、操作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语文学科与文化的关系
语文课程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语文学科与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众多研究者聚焦语文教学文化的特点、本质,进行了系统而理性的思辨。
陈弦章老师阐释了语文教育的文化本质和使命,他在《语文教育文化论》一书中,还提出了语文教育文化实施的方法和策略。语文教学文化的研究,在本书中应该属于语文教育的范畴,是语文教育的一个实践操作层面,但本书缺乏与之相关的教学实践问题的探索,还属于中观层面的理论分析。
曹明海、张秀清老师认为:“语文教育是文化过程。”他们在《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一书中对此命题作了充分阐释,认为语文教育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过程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同时也是传递文化的过程,在文化的浸润中陶冶人性、完善人格。在本书的下篇,专门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语感教学、体验教学、对话型教学、主体间性理论与阅读教学、语文学习与教学情感智慧等新视角,这些观点能更新我们语文老师的教学思想,渗透文化意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不过,立足于语文课堂的教学文化的研究成果,还只是散见于报刊文章之中。如杨晋夫、姜健在《语文课堂教学文化的反思与建设》一文中认为:“教学文化是语文课堂特有的文化。”作为特有的课堂文化,语文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它充满生命活力,这种活力来自教材,来自编者,更来自师生间的情感传递;它关注师生“本我”生活世界,以感性思维为特征。对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其教学文化形态是以控制、守成、灌输和主客疏离为特征的,那么要形成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文化,就应该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文本解读中生成感性体验,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交流。这样的论述更接近一线课堂的真实,将语文教学文化研究视角带向微观层面。
当然,近年来,以语文课程文化为主题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的重视。比如刘建琼的《语文素养——寻求文化的意义》,从课程、文本、课堂、评价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语文课程与文化的交融;再如陈弦章的《文化浸染:语文教育的灵魂》、潘冠海的《语文课程文化的检视与建构》等等。这些论文的论述都表明“语文教学文化”的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比如,语文教学文化到底有哪些要素构成、有何特点;传统的母语教学与大数据时代的教学变革之间如何融合;语文教师如何面临教学文化的变革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研究新课题。
三、语文教学文化的转型研究催生语文课堂教学新常态
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大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文化的研究,应该关注教学文化的转型研究,从而使语文课堂呈现新常态。
1.教师学生:从文化漠视走向文化自觉
杨光伟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属于自己的教学文化是熟视无睹的,是漠然的。当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为人们诟病时,我们教师会强烈地感受到已有的教学文化所固有的力量。面对新理念,面对新型教学文化,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冷漠。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大多数教师走出了这样的情绪,在十几年的课程改革路程中由畏难、冷漠到接受、践行,只是在教学中文化自觉意识还是不够。王德如博士以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思想为理论依据,立足于文化、着眼于课程,针对课程的“自在文化”,提出了“课程文化自觉”的命题。在《课程文化自觉论》一书中,他系统论述了课程文化的发展规律,并提出“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这样的观点启发了我们教师的思想认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有文化自觉意识,从接受并践行教育教学理念开始,注重从内容到形式的教学文化渗透,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锐意进取,以生为本,努力做到以文“化”人,把文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备课、上课、评价等各环节。
2.师生关系:从文化冲突到文化和谐
林存华老师认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价值是不同的,当他们在课堂互动时,双方的文化价值观就会有交集,有摩擦,文化冲突就会因此产生。当然我们对文化冲突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突发事件,还有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发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这些都应当是文化冲突的研究内容。
林存华老师认为,文化冲突的产生有其利好的方面,它会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教师可以思考自己的观念是否滞后、方法是否恰当、师生交流是否得体,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思想上的更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也可以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从而健全自己的个性。这一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融合的过程,也是文化和谐的过程。
3.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到协同学习
任桂平老师认为,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文化特征是控制式、记忆式、灌输式、独白式的,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始终是被动接受的,体现不出语文作为“交际工具”的特性。他认为,语文课程是文化主体的存在,新型课堂教学文化的构建至关重要。语文课堂里需要对话,注重生成,有体验,有感悟。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有生命的色彩。
在课堂教学中,钟启泉教授提出了“协同学习”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钟教授认为这种协同,营造了有意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让学生分享知识、共同工作,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来优化合作学习。在协同中,学生可以起到研究者、指导者和监控者的作用,教师在协同中起着模范与向导作用。
董蓓菲教授也提倡“合作学习”,且有了一套完整的合作学习程序设计。小组由2~6人组成,成员有分工,各有任务和职责。在课堂中,形成“教学准备—全班授课—合作学习—测验—团体历程—总结表扬”的教学流程,其中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主要根据老师分配的学习单和答案单完成学习任务,遇到问题可以请教组员和老师。其合作学习在内容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学习单”、“答案单”的设计和使用。为了配合合作学习,课堂物质文化的呈现上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教室墙壁、学生桌椅的颜色选择,比如讲台、桌椅的摆放形式,都随着课程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桌椅的摆放已不在局限于秧田式的布局,而呈现出半圆形、长桌形、剧院式、散点式等多种布局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出大数据时代课堂教学文化的转型成为必然,电脑进了课堂、ipad进了课堂,甚至黎加厚教授大胆预言最终改变课堂的技术或许是手机。合作化学习迎合了时代的需求,是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要求。
新时期教学文化的转型,赋予我们语文教师更多的使命,我们尤其要关注主流价值文化的传播。当今各类大众文化广泛流行,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能不能让中华优秀文化流淌在孩子们的心田里,语文教师似乎更肩负起了这份责任。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动引导作用,致力于使学生爱语文、用语文,在汉语的母语教学世界里让孩子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美。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董蓓菲.小班化教育的中国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3] 佐藤学.教师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 杨光伟.数学教学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5] 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 陈弦章.语文教育文化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刁培萼.教育文化通论[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8]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 肖正德.我国教学文化形态下的历史嬗变及当代重建[J].教育研究,2010(8).
[10] 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2005(11).
[11] 赵复查.主体间性哲学视野中的教师文化[J].教育评论,2005(6).
[12] 刘庆昌.教学文化的意义探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3] 林存华.社会转型与师生文化冲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缪旭芳(1972-),女,江苏丹阳人,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