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路径分析

2023-09-01 14:12王鹏举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讯息心理健康心理

摘要:21世纪以来,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普及化的互联网,00后的成长环境充斥着互联网思维方式,更加趋向于封闭性,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轨迹更趋向于非正常。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既是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个别访谈法,从“5W”模式出发,剖析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播主体能力参差不齐、教育传播讯息系统性专业性不强、教育传播渠道不畅通、传播受众隐蔽性较高和传播效果有限五个方面的问题及成因,探析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文章提出,要不断配齐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打造专业化团队;根据大学生普遍心理特征,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针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群体,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要畅通学生咨询及受教育渠道,针对每个年级,根据不同的阶段性心理压力及心理困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排查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跟踪台账,进行动态管控;要建立网格化教育机制,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做好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但是只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协同发力,方法得当,补足资源,畅通渠道,就可以大大减少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关键词:“5W”模式;大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传播;可行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G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12-007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商洛学院学生工作研究课题“‘三二三大学生幸福力教育模式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GZ2201

一、教育传播主体能力参差不齐

教育传播主体是教育信息发出者[1]。根据教育部要求,当下各个高校均按師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当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依然存在规范化不足的问题,师资力量匮乏,具备资格能力的教师在教学及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停留在分析问题阶段,而非强有力的心理干预阶段。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及知识普及的部门,存在的问题是局限于常规操作,很难推陈出新,日常活动指向的学生群体有限,并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基本上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和知识普及。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缺少本土化的学术理论[2],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普遍不强,理论研究多于应用性研究,并且发表高水平学术文章的数量不足,导致教育传播主体开展工作的学术支撑不足,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二、教育传播讯息系统性专业性不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咨询等形式展开,不同层次学校教育的程度各不相同,但从总体教育传播讯息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51%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性很好,27%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性较好,22%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指导性一般。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定教材各不相同,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讯息传播过程较为平铺直叙,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活泼氛围。并且,传播讯息也不能根据不同特点及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教育传播讯息的专业性和趣味性不够,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普遍不感兴趣,对真正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来说,会因为教育传播讯息的不专业而将这部分学生的心智启发阻挡在课程之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存在差异[3],这是当下教材讯息的重要缺陷,高校教材存在研究问题过于陈旧、无法将心理学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课程教学环节中的现象,这就导致传播讯息与实际需求之间无法匹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也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教育传播渠道不畅通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方面,大部分高校将相关课程设置在低年级阶段,但是对于面临考研及毕业压力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更需要针对性的课程渠道来疏解心理困扰及不良情绪,这种渠道阻滞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需要有好的结构作为支撑,因而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4]。

心理咨询室渠道方面,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人员由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组成,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为那些处于心理困惑状态的学生尽快摆脱困境提供心理健康援助[5]。但是反观当下高校的心理咨询室,大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兼职值班,虽持证上岗,但由于其余工作繁忙,对学生的接待及后续的跟踪缺乏时效性,不能做到人盯人或者长效化跟踪。

对此,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网站或者热线,让学生匿名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咨询心理问题[6]。一般情况下,高校都会有线上咨询服务,但是限于心理咨询的特殊性,线上开展咨询效果一般,甚至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情绪误导问题,加之很多线上咨询需求得不到及时受理,学生有问题却不能得到及时关切和回应,这个渠道就会变得不畅通,往往大部分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会因自闭性格而依赖线上咨询,所以这个渠道的阻滞不利于发现问题。

四、心理困扰受教育者隐蔽性较高

高校学生因自身特点与成长规律影响,其心理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及困惑[7]。对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众的大学生来说,部分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不容易暴露出来。大多数学生觉得去心理咨询室很羞耻,他们往往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便是“有病”[8]。由于个人隐私及抗拒心理,很难将自身心理问题展现出来并向外界求助。还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困扰或者心理疾病认知匮乏,对自身心理状况缺乏客观的评估,难以被人知晓。这就造成了部分受众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隐蔽性较高,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这部分学生群体,其实是需要进行针对性指导的,是心理危机事件的高发群体。

这部分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不易被察觉出来,这对高校的管理造成了挑战。高校要运用心理学理论,科学地指导大学生心理疏导建设工作[9]。

心理疾病及心理困扰群体病情加重或情绪崩塌后,不容易向心理咨询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求助,当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往往比较紧急,干预起来极其困难,有可能引发恶性事件。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对其展开疏导,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10]。

五、教育传播效果有限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44%的学生认为效果良好,39%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1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

作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危机干预及引导的系统化教育,如果效果良好的比例不到一半,就表明其功能发挥存在问题。

传播学中的有限效果论指出,讯息传播没有力量直接改变受传者对事物的态度,在人们作出某种决定之际,许多其他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11]。要想形成一定的教育传播效果,需要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转换过程,当下的教育效果较难在认知上对学生起到很大的知识普及作用,态度的转换和行为的养成更是难以企及。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及知识普及等教育形式,其在传播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效果,但事后难以形成长效化效果,心理健康在学生课后的议事议程中鲜有提及,一方面是观念上对心理问题较为敏感,不易谈论,另一方面是学校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化传播效果,很难打造精品课程、精品活动,经常出现专业教育优先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所以,高校能否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投入,关系到能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12]。

六、“5W”模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性路径

教育传播主体需不断配齐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打造专业化团队;定期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的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应对技巧,同时使其掌握不断变化的学生心理特征,更加专注地对00后群体及互联网思维进行系统化研究,就00后成长的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进行系统化研究[1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和家庭教育指导联合起来,形成无缝衔接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让大学生在从家庭过渡到大学的过程中稳健心理,筑牢健康情绪根基。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这个主体来说,要加强团队建设,形成全方位的协同教育格局,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的品牌化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从教育传播讯息来说,一方面,根据大学生普遍心理特征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教育传播内容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青年人成长特点;另一方面,要针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群体,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不同专业特性学生,形成各个高校的自身特色,旨在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开展奠基性工作。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讯息,要进行深加工,保证学生能深入参与,有认同感,启发心智,观察自身,从而尽早发现问题。从教育内容改造升级角度来讲,要把心理学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缩小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保证能够对症下药。

从教育传播渠道来说,要畅通学生咨询及受教育渠道,针对每个年级,根据不同的阶段性心理压力及心理困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畅通课堂渠道;借助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通过完善机制、队伍建设、氛围营造、个性服务等策略构建“联动—双向”的高校心理育人精细化服务体系[14];将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下沉到各个学院,方便学生利用教师及教育资源,减少受教育时间成本;簡化线上咨询流程,对于因隐私及个性而难以进行线下咨询的学生,可以在线上求助后得到及时反馈,使线上咨询及教育渠道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教育传播受众来说,要加大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排查力度,通过心理测试、日常观察、周边人调查了解、谈心谈话等方式,发现隐匿的心理问题学生,建立起跟踪台账,进行动态管控;激发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观察自身,发现问题,将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让学生不抗拒心理健康教育,能拥抱积极心理、拥抱阳光生活。

从教育传播效果来说,应建立网格化教育机制,以宿舍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兴趣小组,去繁就简,日常化完成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及案例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作业,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同时以这种单元参加高质量活动,提高参与度[15]。以兴趣小组单元的方式不断加强常识及知识普及,让更多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

同时,应大力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扩大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各个环节的宣传,提高网络平台参与度,让大学生能更多地使用自己喜闻乐见的渠道,加大传播力度,改善传播效果。

七、结语

“5W”模式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可行性路径建设。从教育传播五要素来说,高校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路径的过程中,要不断配齐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打造专业化团队;要根据大学生普遍心理特征,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及活动,针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群体,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要畅通学生咨询及受教育渠道,针对每个年级,根据不同的阶段性心理压力及心理困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大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排查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建立起跟踪台账,进行动态管控;要建立线下网格化教育参与机制,大力发挥线上网络平台作用,双管齐下,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0-51.

[2] 田刘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2,24(5):108-112.

[3] 刘宗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8.

[4] 吴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5):25-27.

[5] 刘琦.心理咨询室应加强前瞻性身心健康指导[J].教学与管理,2021(18):71-73.

[6] 薛雷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研究[J].才智,2014(3):184-185.

[7] 熊玫.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科学干预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4):134-137.

[8] 陈文成.为什么学生羞于去心理咨询室:污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威胁及其教育策略探究[J].中学生博览,2022(27):68-69.

[9] 汤玉梅,杨熙.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23(2):135-139.

[10] 杜红英,徐亚慧,阮锡宇,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思路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3):87-89.

[11] 胡正荣.传播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0-51.

[12] 朱昕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探讨[J].林区教学,2017(11):107-108.

[13] 姚一晨.“0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现代交际,2021(9):166-168.

[14] 江珊,陈梅香,王亚群.“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精细化服务体系构建探索: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3(4):15-18.

[15] 李传绪.关于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格化体系的思考[J].新课程,2022(42):230-231.

作者简介 王鹏举,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讯息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生命的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
口腔医学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