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阳 孙玉霞 史津鸿 曾玉洁
摘 要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技能手段,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却没能得到相应的重视,作为重要环节的课前预习没有完全落实。通过调查,分别从教师与学生层面分析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提升高中阶段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提出增强师生协作和优化预习环节这两方面的策略,最后基于学习通平台设计预习方案。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有效预习;学习通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03-0078-04
0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注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国家与教育部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更为严格的规定,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课程标准可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科文化,培养学科核心素养[1]。这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要拥有更牢固的知识基础与更为灵活的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贯彻了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学生先了解学习内容再正式进入新课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2]。有效预习指在预习中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现学习的自主性,关注学生在预习之后能否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3]。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心理年龄特征,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改进预习内容与方法,实现有效预习。了解信息技术课程预习的现状,分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有效预习,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课效率[4]。
1 高中信息技术预习现状
1.1 现状调查
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也难免还是会过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教学过程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后练习相结合上。现在的教學强调将“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相互作用,课前预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有效的预习是提高整体教学效率的前提。想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就需要对课前预习的现状有充分且真实的了解[5]。为了解当前高中生的信息技术预习现状,对某地区高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采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检验问卷的信效度。该问卷的克朗巴哈(Cronbach)系数为0.847,如表1所示,该问卷信度高,可靠性和稳定性好,收集得到的结果比较真实可信。
通过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为0.821,根据Kaiser给出的标准可以得知,该问卷的效度也符合标准。
1.2 信息技术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应试教育依旧是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未纳入高考科目的信息技术学科仍得不到重视[6]。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技能。我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度与其重要程度不匹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
1.2.1 从学生方面看预习现状
1)没有端正预习态度。根据调查可知,高中生普遍知晓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由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忽视,学生学习一般仅存在于正式的课堂教学,没有将预习付诸行动。
2)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全局意识,在教师没有指定预习目标或是随意地布置笼统的任务的情况下,学生预习的目标不明确。
3)预习方法不清晰。此次调查显示,学生预习局限于教材,按部就班,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质上仍然是对预习任务的被动接受[4],大多数学生也不能灵活运用课外资料、教学视频、共享资源网站等多种媒介,没有清晰的学习方法。
4)预习效率低,效果不乐观。由于高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方法尚有欠缺,预习并不能高效进行,预习成为学习负担,因此忽视与敷衍预习环节,使得课堂学习的效果不乐观,整个学习过程变得低效。
1.2.2 从教师方面看预习现状
1)教师不够重视。由于信息技术教师繁忙的事务,教师只能忙碌地备课,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精心设计预习活动,随意选择习题作为课前作业依旧是教学常态。
2)缺乏对学生的预习指导。在调查中发现,教师普遍忽略对学生预习目标的指导,没有技巧方法的讲解,也没有预习渠道的推荐,没能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法的突破。
3)预习反馈环节缺失。教师评价缺失、预习检测单一的问题普遍存在,通过简单的习题测验与课堂提问,教师并不能系统地获取学生的预习详情,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反馈意见。
2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2.1 增强师生协作
高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现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7],但他们尚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预习内容与课堂教学的衔接欠缺,学生的学习迁移便达不到理想效果,所以对信息技术的课前预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8]。学生需要正确看待信息技术学科,要与教师建立紧密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完成预习。
该阶段学生的预习目标与任务主要还是源于教师,教师确定预习目标、分配任务时不用心,会导致学生预习漫无目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制定预习目标时应以解决问题为准则,设置预习问题应内容明确,便于学生掌握操作方法;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要便于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本着简明扼要、循序渐进的原则[9],让学生能在解决特定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学生应在课外资源的辅助下、在师生互动与相互协作中完成预习任务,并进行知识的完善与扩充。
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展开。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和安排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在学生预习时应多与学生交流,在学生预习存疑之时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归纳整理学生的薄弱之处并找出症结所在,结合学生初步学习后的知识掌握度,与课堂教学进行衔接,以便在教学中能有的放矢[10]。
学生预习中遇到问题要及时反馈,以便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有针对性地修改后期的预习方案并对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灵活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智能科技、丰富多样的素材、共享资源等学习资料,能为预习提供更丰富的路径、更方便的平台,能构建师生协作与互动的桥梁。
2.2 优化预习环节
2.2.1 预习准备
虽然高中生在校期间不可携带电子设备,但信息技术课程安排为每周一次,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时间进行信息技术课的预习,将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融入生活之中。教师可以根据上课需求,在教学中引入“超星泛雅”“雨课堂”等平台,让学生进行线上预习,可以实现如图1所示的任务布置、数字教学资源的提供、交流讨论、学习过程跟踪等操作,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奠定基础[11]。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文本、图像和动画等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料,还可以制作微课、文章讲解视频,对课本知识起到借鉴补充的作用,学生根据兴趣和接受度自行选择。教师还可以设计导学案,作为学生预习的辅助工具,包含预习任务、预习方法指导、预习自测等内容,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明确的思路,让学生能有规划地自主预习。例如,某信息技术教师针对高一学生,就以导学案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有效预习,实现了翻转课堂[12]。
2.2.2 预习过程
合理安排阶段任务的时长,有计划地实施预习,并且根据自己的喜好或是借助教师的建议,采取适合的方法进行初步预习。比如自主探究查阅资料、与同伴交流协作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通过同学协作或是师生互动解决,避免在一些超出知识范围的难题上消耗过多时间而导致长时间的无效学习,降低预习积极性与成就感。新课标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落实项目式学习,因此可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展开预习。首先,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预习能力也有差异,教师在确立预习目标和布置预习任务时,要依据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差异,按照不同的水平层次科学合理地设置分层目标,形成个性化预习任务,实施分层学习[13]。其次,需要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依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为若干小组,组内每人按照自己的水平与需求选择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交流协作相互辅助完成任务,降低组内成员间的差异,发挥个人能力,让学生在預习中尽可能地解决基础性问题。最后,教师开展教学要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提高效率[14]。例如,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教学时,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和发展目标,发布分层预习任务[15]。
2.2.3 预习反馈
1)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例如,学生在线上完成练习后会有清晰的检测报告,能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一定了解,再让学生相互点评预习的互动情况,能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起到激励作用,教师再根据平台的过程数据与试题得分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对自己的预习效果有更客观清晰的认识。
2)收集学生预习讨论后形成的集中问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改教学设计,教师要根据学情展开教学,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
3)学生对预习环节中所产生的困惑进行反馈。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调整下一次的预习设计,进行预习方案更新。教师对课前预习环节的安排在反馈与调整中得到完善,这也是从教学设计方面对教师技能的锻炼。
3 预习方案设计
以学习通平台为例,设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预习方案,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
在预习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准备教案与课件,可以结合教学课件录制新课重难点梳理的微课视频,查阅并整理学生预习所需要的资料。教师在学习通中建立课程与班级,编辑章节内容上传课件,并在通知处发布预习任务,在资料版块上传相关学习资源,发布任务或在作业板块编辑并发布在线试题。学生明确预习任务,做好学习规划。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在学习通中随时关注学生的章节任务点的完成度,了解学生预习进度,并建立讨论组,在讨论组中与学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疑惑之处及时交流,并上传任务或完成习题,进行自我检测查漏补缺。
在预习反馈阶段,教师根据学习通中统计的过程数据与习题结果统计,结合讨论的活跃度作出客观评价,并根据学生预习成果对教案进行修改,调整教学。教师还需要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根据反馈意见对预习方案不断优化。学生也可以对照检测的结果、结合教师评价进行自我反思,整理归纳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4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学变革,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要提升学生预习的有效性,需要增强师生协作,解决预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的问题,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信息提取能力等方面入手,依托信息技术环境,优化预习的准备、预习过程、预习反馈三个环节,加强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过程监督与方法指导,促进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信息意识,在预习的交流讨论中增强自主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教师要认真对待预习环节,从中提升教师技能,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降低听课难度,更加高效地学习。
5 参考文献
[1] 李锋,赵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理念与内容[J].中国电化教育,2016(12):4-9.
[2] 邓茜.基于移动学习的初中英语预习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3] 高丽明.“双减”背景下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3):69-71.
[4] 高陈欣玥,郑富.预习结构图促进中学生课前深度理解[J].科学咨询,2021(3):1-3.
[5] 王璐瑶.高中历史预习有效性教学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9.
[6] 何君霞.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研究[J].智力,2021(18):34-35.
[7] 夏雪梅.在传统课堂中进行指向高阶思维和社会性发展的话语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7(5):105-114.
[8] 杨顺荣.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艺术,2021(2):23-24.
[9] 刘家伟.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预习[J].教书育人,2013(16):25.
[10] 郭少鹏.有效预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信阳师范学院,2020.
[11] 王建业.疫情期间的线上“翻转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27-29.
[12] 韩峰涛.高效课堂改革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导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
[13] 梁光平.浅谈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以中学物理课程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5):56-57.
[14] 董桂伟,赵国群,管延锦,等.基于雨课堂和BOPPPS模型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索:以“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76-182.
[15] 刘敏.高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模式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