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蓉蓉
摘要:文章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方向,提出符合STEM理念并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未来发展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即深入钻研STEM理念内涵,营造与STEM理念相契合的良好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组成有利于项目开展的学习小组,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设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项目实践活动空间,应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以期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STEM;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STEM理念是一种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个项目结合起来开展相关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其具有整合性的特点,依托STEM教育理念开展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并巩固所学知识,在参与学习项目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在STEM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创造性、开放性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提升合作能力,从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利用STEM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深入了解STEM理念的内涵,将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与STEM理念深度融合,提出适合本学科教学、本班级学生素质并且和本地区教育规划相契合的教学策略。
1 利用多种方式深入了解STEM理念的内涵
教师在开展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应该深入体会STEM理念的内涵,寻找STEM理念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STEM是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形式,是一种跨学科的全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时,不应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和本学科领域,应综合多学科的能力要求为学生设计整体性的研究项目,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更多实践经验,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升科学素养、动手能力、数学思维等。可以说,STEM的基本内涵是“体验式学习”,教师要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有关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完成各项任务的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有很大不同,信息技术教学更依赖于教师的操作示范和针对性指导,教师通过设计学习项目,可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与STEM教学理念的深度融合。例如,教师在完成《Visual Basic初步》的教学后,以跨学科为原则设计学习项目,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外卖程序”,因为“点外卖”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接触较多的行为,且学生能深切体会到“外卖”为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学生在设计外卖程序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而激活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探索意识。学生在设计“外卖程序”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设置“满减”“打折”等程序,让学生在保证利润的基础上为顾客提供更大优惠,这一过程考验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统筹分析能力。学生在编写程序时,其逻辑思维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获得显著提升。
2 为学生创造与STEM理念契合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活跃性,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与STEM理念相契合的学习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首先,教师应明确STEM教育理念视域下的学习环境特点,由于STEM理念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物理环境的耳濡目染下认识到创新思维、团结意识、动手能力等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愿意自觉、自发地提升核心素养品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精神环境的推动下约束自身行为,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契合STEM理念的物理学习环境,因为STEM理念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个项目结合起来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功能、多位一体的信息技术学习空间。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开展信息技术项目的硬件环境,如计算机、3D打印机、激光雕刻机等与學习项目有关的设备,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的构成时,可以现场为学生拆解计算机主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构成,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行原理;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开展信息技术项目的软件环境,如绘图软件、办公软件、动画制作软件等,如教师在开展《Visual Basic初步》的教学时,应该为学生提供Visual Basic 6.0中文版。最后,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契合STEM理念的精神学习环境,如教师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室空白墙壁上粘贴往届学生的项目成品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通过强调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在信息技术发展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组成有利于项目开展的学习小组
由于STEM理念要求学生在独立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获得实践经验和实现思维成长,但有些学习项目内容比较复杂、操作比较难,需要学生小组协作完成,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组成有利于项目开展的学习小组,以保证学习项目顺利开展。首先,由于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朋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更愿意与亲密的朋友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初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选择小组伙伴,组成关系比较稳定的学习小组。其次,为了保证各学习小组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起小组竞争活动奠定基础,教师应该保证各学习小组实力相当,即不能有某一小组实力过强,这样会打击其他学习小组的积极性,不利于活泼热烈、有序竞争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最后,由于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容易发生互相不理解的行为,甚至会升级为发生口角和斗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一名统筹能力强、共情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或者副组长,保证小组合作过程的和谐。教师在评判学生的统筹能力、共情能力和调解能力时,不应该以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各项素质。学习小组内部是否和谐稳定、各学习小组间是否实力相当,对项目开展有重要意义。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习小组的组建工作,以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生对学习小组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可以留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先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小组成员分配,以保证各学习小组实力相当。例如,班级学生共30人,教师希望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即每组5人,则教师将学习成绩排名为1~6的学生按序分配至A、B、C、D、E、F小组,然后将学习成绩排名为7—12的学生按序分配至F、E、D、C、B、A小组,以此类推。然后教师收集学生意见,利用计算机程序调整小组分配。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统筹调节能力选出各组的组长和副组长来维持学习小组的秩序。
4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阶段,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项目时,应该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任务,一方面,能增加学生对项目内容的熟悉感,方便学生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开展创新活动;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有助于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过程。其次,教师在设计信息技术项目时,应该选择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教学内容,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最强的动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当下比较流行的事物相结合。最后,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信息技术项目后,要求学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分享项目开展过程,包括项目内容、项目创新点、小组任务分配、项目成果、项目展望等内容,教师可组织“项目成果分享课”,每组学生有5~8分钟的演讲时间,教师和班级其他学生对演讲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打分,计算最终分数后,评选出最佳成果小组、最佳创新小组、最和谐小组等,并为获奖小组提供物质奖励或者精神激励。
5 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项目实践活动空间
STEM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空间,为了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对自由的项目实践活动空间,即教师不过多参与学生的实践过程,教师由传统的“实践过程指导者”转变为“实践过程观察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为学生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后可以离开教室或者离开学生,教师一方面要观察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任务中的表现,为教学评价过程提供鲜活素材和具体事例,另一方面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动向,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
6 應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起到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开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改进方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STEM教学理念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不能以项目成果和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应该更关注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任务中的具体表现,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成箭.STEM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策略:以人大附小信息技术校本课程为例[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4(10):76-77.
[2]李伟.STEM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2(7):158-160.
[3]鞠晨阳.STEM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8):114-115.
[4]黄天一.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J].智力,2022(2):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