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朝 秦向阳 付海龙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夯实农业基础和促进农业现代化,事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以某省级农科院研究所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模式,分析制约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借鉴,进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制约因素;对策建议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1]。具体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包含了畜牧业、林业、渔业以及农业种植业等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成果分类比较复杂,主要涵盖了涉农专利、技术秘密、植物新品种权以及农业技术等。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农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不断加大转化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保障了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
1 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和模式
1.1 转化途径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研单位的建设和发展,科技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各单位加强线上和线下宣传,通过社会化的成果交易平台、成果推介会、展销博览会等,与技术需求方进行对接,最终协议定价签订技术合同,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化落地。2020~2022年,该农科院研究所通过协议定价签订转化合同841项,其中,有362项为省内转化,在成果转化中占比为43%。
1.2 转化模式
该研究所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转化模式有企业委托合作、技术转让与许可、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
1.2.1 技术转让与许可
通过对技术转让与许可模式进行分析,主要形式涉及了品种生产经营权许可、技术秘密和专利权转让等。在2020~2022年期间,该研究所共计签订的转让合同有96项,在这些合同中,涉及的作物品种和品种权实施许可63项,占比65.63%。
1.2.2 委托研发和服务咨询
研究所在承担研发任务时,不断为社会组织和企业等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在2020~2022年期间,其承担的委托研发经费1260万元,在计划项目中的经费占比为16.48%,但通过不断为企业和社会组织等解决相关难题和提供专家咨询服务,签订技术咨询、服务合同共500余项,收入达5120万元。
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国家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配套出台了多项政策[2],该院各研究所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高度重视,且取得一定的转化成效,但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使得呈现出来的成果转化后劲不足,在短期内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2.1 各部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衔接不顺
通过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分析,主要内容涉及人事管理、知识产权、市场要素、税务减免等,我国各省市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但部分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国家政策之间、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实施细则等出现不匹配现象。此外,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各部门无法提供一致性的政策解读,对政策的理解存在差异性,导致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相互不兼容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而言,在开展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受限制因素较多,无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2.2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
广义的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各类成果的应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技能的加强,效率的增加等等,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支持,但财政资金目前主要用于科学研究项目的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投入力度有限,尤为明显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经费较少,无法支撑对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和成熟度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
2.3 技术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充分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还需继续改善技术市场交易环境,提高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效果。目前,市场上种业套牌造假现象层出不穷,极易扰乱市场,损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人的利益。将大豆和水稻品种权转让进行案例分析,部分育种人反映,每个品种的市场生命周期最多只能为三年,超过三年后,市场上就会产生各种套牌种子,也是这种原因使得很多品种的交易价格逐渐降低。
2.4 企业的承接能力和创新意识弱
通过对该省涉农企业进行分析,很多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较弱,投入的研发精力、经费较少,企业研发和承接科技成果的能力并不突出,呈现出来的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产业链较短,很多农产品始终处于价值链低端,附加值很低。很多企业主要依靠与科研单位共同申报政府项目或政府补贴维持经营,在申请项目时,能否立项更多取决于科技成果、论文、品种和专利产出情况等[3]。此外,企业在农产品方面缺乏品牌效应,尤其缺地标性品牌,难以达到优质优价的效果,因此转化价值比较低。
2.5 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易受考核评价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无法有效落实分类考评工作,在分类考核指标设置方面,容易产生不完善、不清晰等现象,无法对基础研究和技术转让等相关人员产生激励;第二,长效激励机制缺失,很难营造潜心科研的氛围,在大成果科技创新和转化的过程中,容易受急功近利、心态浮躁等因素影响;第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项目、重学术、重奖励、轻转化,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很多科研创新并不符合市场需求,间接性制约了成果转化效率。
2.6 缺少优质的成果培育机制
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完善的成果培育机制至关重要,培育机制缺乏,会直接导致成果转化无法有效落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知识产权评价体系缺失或效果不佳,无法在立项初期对知识产权进行布局,也无法开展培育工作;第二,缺少系統、综合性技术成果,在技术应用方面,需要能够满足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些技术需要囊括跨学科、跨团队、跨专业、跨行业,从该研究所的成果看,很多都是单向、碎片化成果,无法影响行业和产业的综合发展,因此转化很难,转化价值低。
2.7 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欠缺
技术转移工作属于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专业人员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该省农业科学院目前也是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主要职能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示范,但机构建设中,当前的专职人员仅有3人,且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人员结构单一,严重缺乏法律、金融、知识产权运营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此外,受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缺失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聘用工作。
3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3.1 完善政策配套和宣传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具备完善的政策配套,一方面要有效将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和自身情况结合起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实施细则,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认真研读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同时还应大范围解读各种成果转化政策文件,不断学习、更新政策文件,邀请资深专家开展培训和宣讲。政府部门也应引导专家团队投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试、推广和服务工作,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开展培训服务[4],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的认知,有助于转变科研工作模式;最后,还应积极与相关单位开展学习和交流,相互之间吸取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3.2 增加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资金支撑,可以采用政府支持、企业委托和投资融资等相关渠道取得转化投入资金。同时可设置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如,科技部、财政部设置的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募捐股权基金等[5]。积极对科技成果进行成熟度验证和应用推广。
3.3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良好的市场交易环境是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的关键,一方面,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情况,尽早解决问题,构建公平、公正、合法的知识产权市场,保障技术市场交易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成果完成单位在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时,也需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及时申请相关权属文件,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和维权力度。
3.4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成果承接能力
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缺一不可,科研院所应采用各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研发合作,与企业共同成长。一方面,能让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更加注重社会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能帮助企业增强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这对企业建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促使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资金,提高科技成果的承接和应用能力。
3.5 细化考核评价体系
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结合不同岗位人员开展岗位竞聘、成果转化奖励、职称评审等工作,同时还需根据相关岗位特点,单独设置考核指标,提高成果转化指标的占比,细化和完善激励程度、考核权重等相关指标;另一方面,在科研立项、资金支持和结题验收等方面,必须把科技成果转化指标纳入考量范围,同时还应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应探索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对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潜力进行评估,增加奖励,提高重大成果考核评价比重。
3.6 构建产业配套成果的培育机制
第一,聚焦产业需求,强化优势学科、人才聚集,针对性开展技术研究,保障综合配套成果的培育,实现高质量、高价值产出;第二,科研人员应将专业领域的研究难点、市场需求等作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明确目标、做好规划设计、重视应用效果。
3.7 加强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方面,完善示范機构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配备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评价和宣传推广等相关业务;第二,重视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用人机制可利用专职或兼职结合的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引进入复合型人才,充分重视专业化、复合型转移人才培育工作,比如,可与优秀企业与其他农业科研院所合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基地[6]。
4 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在构建政策体系、提升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转化收益也得到稳步提升,品种、专利转化率也逐渐提高,但要实现成果转化的跨越式发展,当前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需要不断从转化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政策引导、改善市场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努力,进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王丽娟,宋斌,等.京津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天津市农业科技人员的实证研究[J].农学学报,2022,12(5):54-59,69.
[2] 袁伟民,赵泽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内卷化:困境表征与破解进路[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2):104-113.
[3] 孟照刚,程存刚,程少丽,等.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做法与成效及建议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为例[J].中国果树,2022(12):82-86.
[4] 唐江云,彭璟颜,熊鹰,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螺旋模式构建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四川省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2):177-183.
[5] 李雪.农业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策略研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学学报,2021,11(2):92-95.
[6] 陆建珍,徐雪高,汪翔.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7):238-242.
作者简介:时朝(1980—),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通讯作者:秦向阳(1970—),男,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科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