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套

2023-09-01 03:25孙青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思辨性

孙青

内容摘要:精读-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外文学作品-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思辨阅读,进行思辨分析,目标是能够思辨性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探索和解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关键词:思辨性 个性化 解读 历史意义 教育意义

契诃夫,十九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闻名世界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他189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选入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在阅读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时,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思想内容,从而根据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洞察作品中人物的社会生活以及内心世界。

通过思辨性阅读,进行思辨性分析,目标是能够思辨性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探索作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在外国作家作品研究性学习中,可以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外国经典的语言文字作品,能够懂得尊重和包容,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感受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培养阅读外国经典作品的兴趣和开放的文化心态从而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在普通高中新课标中,把【学习任务群11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和【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机结合起来,从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内容相结合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性发展我们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分析质疑,拆开思维的墙,多元解读,培养自己的个性化思辨能力。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别里科夫外表上的套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契诃夫生活的时代,是在19世纪末期。1884年他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行医的经历,能够广泛了解基层平民的生活,有利于契诃夫的文学创作。

这个时期,在俄国历史上,为沙俄统治的非常黑暗的时期。他开始逐步树立起强烈的为社会而创作的自觉意识,作家必须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認真思考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根本宗旨。在那个令人窒息的氛围里,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契诃夫深深地厌恶残暴反动的沙皇统治,更为那个时候人民的麻木和逆来顺受而感到痛心。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手法,作品旗帜鲜明的批判:俄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缺乏坚定信念和经不起生活考验的的种种“多余人”、“套中人”。

契诃夫创作的小说主要题材有:小市民生活题材,底层平民生活题材,“资本化”社会题材,“公众社会”政治题材。

他要用《装在套子里的人》唤醒人们的意识,通过这一“公众社会”政治题材的小说,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一个企图与世隔绝和固步自封的内在和外表的人物形象。在篇幅有限的小说中,为了深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发展,只有先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外在表现,这种独树一帜的心理刻画是契诃夫小说的重要艺术特色。

别里科夫在作品中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装在套子里的灵魂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得淋漓至尽。人物外表刻画表达的视觉效果,经过一个个有形的各种“套”的描述,通过直觉思维可获得别里科夫人物外表的框架。

二.别里科夫语言上的套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语言是心灵的窗口,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的思想,不但套住自己,他通过荒诞不经的语言的表达,还要企图通过他“掷地有声”的“套子式语言”套住他人。

多么可笑啊!中学教师和小姐不能骑自行车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学生就只能用脑袋走路了吗?别里科夫是一个“直抒胸臆”的人,思想里竟然产生如此荒诞不经的伪命题。

契诃夫本人天生是一个幽默感很强的人,他创作了大量的令人捧腹的笑话和趣事。语言文字紧凑,言简意赅。正如“内容比文字多得多”,契诃夫认为“在短小的短篇小说里,留有余地比说过头要好”。这样,让读者有独立的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从而感觉到回味无穷。

这些幽默的背后是讽刺,讽刺的背后是批判,作者表达出:讽刺和批判的是形形色色的丑恶势力,那些令人捧腹大笑的背后却是一层深深的苦意,表达出对于劳苦大众的笑是善意的、同情的。

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判断,作者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充分说明了别里科夫语言上的“套”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我们总是要问:别里科夫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可是,我们更应该要问的是:别里科夫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中,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心理学研究里,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可以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理得到保护,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危机有所防御,从而寻求得到自我解脱。

既然,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大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有的人选择的是正确面对各种不利的社会环境,强身健体,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有的人选择的是逃避,把自己实实在在的包裹起来,那样最终迷失自己,让自己窒息。就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不是一个,在那个时代是一个个,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不清醒的受害者。

别里科夫对于自己“套子”思维,他根本没有清醒认识到对社会的极其危害性,就就顺理成章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样就不会出什么乱子,他更不希望他人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甚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去要求他人。这样,他不但是惧怕变革的受害者,也成了顽固僵化思想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三.别里科夫生活上的套

“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作家萨克雷在他的名著《名利场》中写道:“生活好比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他哭,它也对你哭。”

别里科夫面对生活这面镜子,战战兢兢,胆小怕事。他就自然活成为一个性情孤僻的人。

契诃夫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描写最平凡事情的现实意义,揭示生活的本质,对于普通人的生活不去刻意描写,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让普通人生活素材形象化、诗化。作品中,别里科夫回到家里,日常生活的“套里套”就是:小卧室--像箱子--床帐子--被蒙头。

别里科夫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看上去,这些就是平平常常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不离奇曲折。正是因为如此的不特殊,作者从多种角度呈现了俄国当时的普遍的社会本质。诚然,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样是用有声有形的套子把自己笼罩着。

四.别里科夫事业上的套

“在教务会议上,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出气。”

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人由于有思想,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当大的环境犹如一个笼子的时候,就看不到更大的世界。别里科夫的套子式论调和行为,影响着一个个,一群群,甚至感染一个城市10-15年。别里科夫是一个有一定的“传染力”的人,由于会思想的芦苇有时候是脆弱的,其有形无形的套子思维,在别里科夫的学校或者城市产生了一定的群体感染效应。

与其说,是别里科夫影响学校周围的人,影响一个城市10-15年。还不如说,我们应该从更深层次对当时的社会根源去剖析,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环境造就了别里科夫这样类型的人,别里科夫不是孤例,他的套子思维,为什么会影响周围一片片的人?影响一个学校的人?甚至影响一个城市的人?并且影响那么多年?因为在某种意义来看,在那种社会环境下,是一部分人选择的一种无奈的生存方式,是一种社会现象。这些人在别里科夫哪里能够观照到自己,虽然没有别里科夫那么夸张和典型,但是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影子。

世间万象,人间百态,社会现实复杂多样。通过作者全方位立体式雕刻,利用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叙说典型语言,描写典型事件。素材取于现实生活,写的是高度集中的一个,代表的是一片片,能够给读者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们只有利用辩证思维去分析和鉴别,对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进行全面理解。

五.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上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别里科夫各种有形无形的套子,归根结底都源于他思想的“套子”。思想被套住,也就是思想被禁锢。而思想是人类社会一切行为的源头。思想是僵化的,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一定是顽固不化的。别里科夫不敢面对一切,就只想逃避一切,排斥一切。成天就是不想出什么乱子,可是,乱子是偏偏不会由他摆布的。

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歷史和现实实践证明,先进的总是要代替落后,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成了人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得不被推下历史的和现实的台阶。由于其不思悔改,他只认为的世界尽头弥漫的是恐惧和绝望,最终他感觉无路可逃。坟墓成了他最后的归宿,对于别里科夫来说,这就是他永远的解不开“套子”。由于他不能拆掉思维的“套子”,至死他都不知道“套子”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善于透过平凡的日常的现实生活的现象,揭示出典型意义的社会主题。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的关系中,可以深刻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套中人,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畏头畏尾,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社会总是在不断革新中发展的,历史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的。

别里科夫思想上的套,同样也套住了他自己与华连卡的婚姻大事。平时,他总是担心别人别出什么乱子,而对华连卡的行为指手画脚,别里科夫把自己的最后的个人家庭生活,彻彻底底的套死了。

柯瓦连科在别里科夫后面一把抓住他的前领,使劲一推……

华连卡的“哈哈哈”……

由此,别里科夫被推进了坟墓,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作品通过人物对话讲故事的叙事结构,故事套故事,可以通过全知全能的视角,全方位进行叙事、议论、抒情、描写,把作者要表达的主题贯穿其中。

作品中叙说故事的人物在感叹,同时也是作者发出的感叹:那个时代,即使埋葬了一个别里科夫,可是,像别里科夫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当时却还有许许多多,可以预见,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故事里的别里科夫结束了,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们还要继续思考:在那个好月色的天空里,心理分外平静,大自然如此温和,感觉大地上已经没有了邪恶,一切都十分美好。可是,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还有套子等着呢。

听故事的人,伊凡·伊凡内奇,经过辗转反侧,长吁短叹,起床,走出去,“在门口坐下,点上了烟斗。”

作者在这样的结尾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意犹未尽,发人深思:也许已伊凡·伊凡内奇经找出摆脱套子的途径,也许伊凡·伊凡内奇还没有找出摆脱套子的途径。

不过,最终人们一定能够摆脱这样的套子。契诃夫在通过兽医伊凡·伊凡内奇之口发出了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不行,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启发人们对人生的思索。通过知人论世,在分析人物与社会生活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深层次根本原因。丰富人生体验,从而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在那个时代的社会里,充满着有形无形的大的“套子”,罩住了人们的思想,而思想上无形的“套子”,是产生其他一切有形无形“套子”的根本。

解读作者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激发丰富的想象力,品味世界著名作家经典小说的独特魅力,培养自己高尚的审美情操。

解读作品,通过作者生平,作品时代背景,作品艺术方法,作品主题思想,让我们知道“是什么?”,也让我们理解“为什么?”

新课标要求我们,发展与提升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等等。拆掉思维的墙,科学综合运用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各种思维品质的提升。

如今,我们生活的新时代,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全过程的民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各种挑战,我们须臾不可放松懈怠,更不能畏缩不前。我们只有做好自己,强大自己,才能无所畏惧,行稳致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实践告诉我们,落后是要挨打的。我们沿着奋斗目标奔跑的路上,必定要你追我赶,只能勇往直前。

如果,我们现在因为少部分人所谓的“内卷”而“躺平”,停滞不前,固步自封,成为社会历史前进的落伍者,终将会被历史所抛弃。所以,我们根本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历史逻辑,更没有任何现实逻辑,做现代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南,我们要在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奋勇前行,不做新时代的落伍者,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促进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汝龙译《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

猜你喜欢
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思辨性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试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延安整风”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红色娘子军的成立、名称由来以及历史意义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党风建设思想的历史特点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