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

2023-09-01 16:37:01袁凤香
学理论·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现实,顺应时代发展,抓住人与自然和谐这一核心问题,在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智慧的同时,汲取人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着眼于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困境等问题,也是开创我国绿色发展的新局面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提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治理生态问题的新依据,对于推动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4-0017-06

人类文明形态演进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范畴所揭示规律的支配和运行。生态文明是人类更高级别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新阶段新的社会特征、文明特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从自然先在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依据,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完善。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丽环境的追求使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功纳入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提出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维度、新论断、新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1]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文献、相关批示、科学论断,其数量之多、信息量之大、内涵之丰富、思想之深邃、体系之系统,前所未有。习近平同志以强烈的哲学思辨、炽热深沉的民生情怀、坚定的历史担当和博大开放的全球视野,全面系统提出了一系列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本质特征、演变规律、发展动力和历史使命等的崭新科学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大势,把握时代脉搏,抓住人与自然和谐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中国历史智慧,吸收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教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着力解决生态问题怎么看、怎么办,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困境提供了答案,为开创我国绿色发展的新局面、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向标”,也是世界各国治理本国生态问题的“导航器”,同时也为治理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中国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引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前行。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最新成果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如何认识、把握、处理这一关系,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生态文明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源于传统的东方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是两者融合再创新的产物;既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新发展、新体现。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集众家之大成、取思想之精髓、汲历史之营养,让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源远流长,发扬光大。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都是山林繁茂、植被丰厚、风景宜人、水草丰美、生态良好、适宜人居的丰饶之地,而人类文明的延续则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也是文明能够延续的基本条件。人类最初的文明是产生于亚非地区的四大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且成为唯一延续不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成功维护了自己的家园,积淀着丰厚的生态智慧。在生存理念方面,人要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论,坚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寻求人类永续发展的道路。在生态行为规范方面有:“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诗句,以幼鸟盼望母鸟的动人情景来感动人们,劝诫人类要善待动物;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格言,教育人要惜物、要节俭。在注重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曾子的“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吕氏春秋》中的“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要我们在取用自然资源时常怀有珍惜爱护之心及有节制地取用自然资源。这些绵延数千年的“顺时”“以时”“不违时”“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的质朴睿智的自然观、生态理念,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启了尊重自然、面向未来的智慧之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土壤和丰富的生态智慧。譬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习近平同志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秉承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生命有机体的思想,要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传统节用思想,等等。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一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精辟总结。二是创新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类社会的产生伴随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马克思在初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端倪时,就认识到要实现人的解放,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恩格斯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着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及人同本身的和解。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关键在于社会矛盾冲突的解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剖析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在于劳动实践,提出了站在自然看自然、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行完全的变革等人与自然和解思想。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习近平同志旨在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要,既遵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要义,又在具体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体现出保护环境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立足国内与观照国际相统一的三重意蕴。三是丰富和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马克思指出,“人靠自然界生活”,不仅自然界是劳动者的生命力、劳动力和创造力的最终源泉,而且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绿色GDP”概念及“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并且强调“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这从基本理论层面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把自然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范畴,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赋予了生产力新的时代内涵。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和科学把握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两大基本关系之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发展史,也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不好会带来社会崩溃、文明衰退,甚至消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回顾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希腊文化、古印度文化、玛雅文化的兴衰,就可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是自然生态环境在影响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古文明兴衰,这些文明的兴衰都同它们所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消长、兴衰有关系。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尤其是汲取的教训。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但由于长期以来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楼兰古城突然消失了。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人类背叛绿色、毁灭绿色,就是背叛自己、毁灭自己。失去了绿色植物的保护,土地将彻底失去生机,人类文明终将难以持久为继。对此,习近平同志谆谆告诫道:“这些深刻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因此,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习近平同志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上各种文明都需要在交流中互学互鉴,既促进各自发展,又取得共同进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内在要求。这既是一种文明保持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也是整个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繁荣的秘诀所在,这些重要论述完善和践行了对马克思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规律的再认识和科学把握。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中国问题的现实解答和正确导引

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经济腾飞,我们在取得这一伟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生态环境问题。毋庸讳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两百年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集中显现,呈现出了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过去的生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又接踵而至。针对如此严重的状况,习近平同志谆谆告诫:“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例如,前些年,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持续的雾霾,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老百姓来说,每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生活质量越来越高,过得既幸福又健康,这就是百姓心中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从过去的“盼温饱”到现在的“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到现在的“求生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还存在明显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我们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此,“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改善生态環境质量为核心,自觉地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协调推进人民富裕,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为开创我国绿色发展的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是推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一是要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体系的精神灵魂和内核,是行动的引领和精神的动力,其核心是生态价值观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之中,逐渐把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刚性要求变为公民的行为自觉。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大力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提倡先进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绿色消费模式,广泛开展绿色行动。引导企业提高环境遵法守法意识,推进绿色生产。充分发挥媒体和社会监督作用,营造良好生态文化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载体和物质基础。要让生态环境价值化,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尺度,使用要付费,损害要补偿;要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进入国民经济统计的核算体系中,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变为可计量、可考核;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抓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通过经济价值的实现,有效反哺生态价值的永续发展,形成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三是构建目标责任体系。让目标责任体系成为落实的组织保证,进一步明确目标、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认真对照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行差异化考评方式,对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县区,适当加大生态环境方面的考核权重;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从市级到村级层层精准细化责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坚决做到严追责,终身追责。四是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落实的动力和制度保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要加快制度创新,补齐制度短板,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保障。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试点,健全有效运转的生态环保市县乡村四级领导工作体制。要完善监管制度,完善實测、航测、在线监测等监管手段,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强化环境执法,建立排污者责任制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五是构建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红线”。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久稳定,是国家安全体系重要基石。建立生态安全体系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有之义,是必须守住的基本底线。要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构建起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快实施“多规合一”,构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通过政策导向激励、建立长效机制等,切实保护好生态功能区;加强城乡统筹,严格执行城市绿地率等标准,完善中心村网点布局,逐步消灭农村垃圾房。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环境事件问题的能力。

(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此发展阶段就是要根本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改变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而要把发展的基点放到创新上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落实新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就是要将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将“生态良好”转化成“生活美好”。通过推动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要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把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导我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不可兼得。只要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绿色科技,壮大生态经济,着力造林绿化,就能既收获金山银山又拥有绿水青山,做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绿色生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品牌效应,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不仅能让当地群众享有生态福祉,而且会吸引游客、人才和投资者,成为引来“金凤凰”的“梧桐树”,加快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步伐。我们要牢固树立并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善待和保护自然中实现绿色发展,在顺应和尊重自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承载着新使命,也面临一系列新挑战,需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一大攻坚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是一个重要目标。对此,要把生态文明融入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有效地发挥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实践表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内在规律,着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必须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坚持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向生态文明范式的转型,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进一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改造,加速行业对落后产能的调整,限制过剩产能行业生产,提高排污费标准,实施更为严格的排污、能源总量和强度控制;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加快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节能环保、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从设计、生产到营销全链条共生共融,实现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集聚化、低碳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加大对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开发利用;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的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综合治理能力。要深入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创建活动,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经济双赢。一是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以生态促发展、推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是必由之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把绿色发展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打造生态经济模式,促进产业绿色发展。要通过系统化、规模化的生态修复,使修复后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土地实现增值收益,导入洁能环保、生态文旅、生态康养、生态农牧业体验等绿色生态产业,让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完美链接;要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让生态修复和绿色产业高度融合,打通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的“任督二脉”,精准地设计短期生态收益、中期土地收益和长期绿色产业收益的回报机制,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让政府、企业、投资者、市场和社会利益共享,发展共赢;要创新打造“生态+”环保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解决生态业态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得、如何可持续这三个关键问题,使生态环保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二是狠抓绿色示范引领。要以“生态与产业并重,增绿与增收双赢”为原则,立足自然条件,把准群众期盼,聚合发展活力,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做强集聚示范,引领绿色发展。要坚持将林业产业作为生态致富、走出小康绿色路子的重要支撑来培育,采取政府推动、宣传发动、企业带动、政策撬动的“四轮驱动”策略,狠抓特色经济林示范基地建设,引领林业经济发展;要结合退耕还林工程,打造示范基地,形成特色经济林成规模、上水平、出效益,真正让生态绿变成亮丽的发展底色,使特色经济林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让一块块土地、一片片经济林成为“绿色银行”,使群众尽享生态红利;要把特色经济林发展纳入乡村振兴、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补贴农户造林等项目规划,加强与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部门的协作,充分整合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三是打造绿色品牌。要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打造绿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要围绕“转方式、创品牌、健体系、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绿色品牌+”的产业体系,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打造绿色品牌;要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路子,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持续释放绿色生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以发展山地绿色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山地精品绿色产业,便其成为当地的“摇钱树”、特色牌;要紧盯市场和消费群体,围绕健康绿色便捷的理念,与时俱进地推出快销品、休闲品、调味品、配送品等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积极推行“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的产销模式,做好品牌创建,打造从生产到餐桌的产业链,健全产销对接;要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以绿色、优质农产品之势走向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助农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四是培育林下经济。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抓手,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路子。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围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森林景观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等,充分利用森林资源,促进资源、技术、资本有机结合,形成产业规模;充分利用林下独特空间和优势资源,有效探索“林药、林菌、林油、林茶、林畜(禽)、林蜂”等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深挖“绿水青山”价值;围绕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引进林下经济市场主体,提升带动能力,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实行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经营有“红金”、基地就业有“薪金”、订单农业有“定金”、代养托管有“酬金”,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成立一批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培育林下经济专业农民技术员,拓宽“县内+县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推广订单产业,扩大林下产业效益和农民增收渠道。

(四)提倡绿色消费促进健康持续安全发展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积极倡导和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绿色消费倒逼绿色生产,从而实现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是树立绿色消费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消费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消费理念,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而要实现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有效践行,就需要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我们要摒弃消费主义倾向,强化资源稀缺意识和节约意识,以不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消费理念指导消费行为,实现从过度消费向适度消费转变,从环境损害型消费向环境友好型消费转变,把消费限制在环境的承受能力之內。二是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是指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要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将节约资源的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一度电、一块煤、一张纸、一滴水、一粒米、一滴油……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讲节约,处处讲节约”的良好风尚;要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完善信息发布的渠道和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的导向作用,大力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通过广泛开展环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低碳、低排为主题的宣传,引导人们转变旧的生活习惯,鼓励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自觉抵制消费陋习。三是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标准与认证的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增加绿色产品有效供给,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增加社会公众的获得感。一方面,政府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原则,通过完善产品环境标准,提高其市场准入门槛,在强制对环境影响大的产品退市的同时,运用税收减免、补贴、绿色金融等经济手段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面完成落后产能淘汰,推动产业绿色化;另一方面,作为绿色产品生产者的企业,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加快实施传统行业技术设备更新升级和绿色化改造,实施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升级改造,倒逼产业体系向高端智能发展,产业链向后端延伸。四是建立必要约束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相关部门要建立起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和完善促进环境友好和资源保护、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反对奢侈和浪费的法律法规,完善税收制度,抑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无度消费,提倡“绿色消费”“节约消费”“文明消费”,实现由高消费生活向绿色生活的转型。要建立绿色消费数据库,构建生态信用体系,通过信用评级与信息共享促进绿色消费激励机制的形成,让绿色消费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消费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6-06

作者简介:袁凤香,副研究员,从事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9:13:07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05:05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3:59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29:28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从“五大发展理念”看习近平的创新思维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