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复苏”发展理念的哲学旨蕴

2023-09-01 13:04冯璐璐王嘉雯
关键词:人类绿色生态

冯璐璐,王嘉雯

(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宁夏银川 750021;宁夏大学法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20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工业迅猛发展,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问题逐渐暴露,时至今日,经济与生态矛盾频频显露,经济与生态问题正在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乏力、极端气候频现、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接踵而至,防范与化解人类生存危机,一方面,要积极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严峻挑战,开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新思路;另一方面,要加速社会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转型,恢复健康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中提出,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指出了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积极作用,为重建和谐共生的天人关系提供了全新视角。探讨“绿色复苏”的哲学旨蕴,调整天人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一 “绿色复苏”提出的背景与理论演进

(一)“绿色复苏”提出的背景

发展生态经济和建设生态现代化是全球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旋律,是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球经济绿色复苏的重要途径。2010 年4 月10 日,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提出了“绿色复苏”的概念,开启了以亚洲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讨论。“绿色复苏”以近年来特定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在国际范围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中欧、拉美等地区积极推出绿色复苏政策,一些东方国家也在进行“绿色复苏”发展理念的深入研究。

“绿色复苏”的提出,对于突破当前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两难困境、实现经济和生态均衡发展,具有现实意义。Robert Pollin 认为,世界的“绿色复苏”要聚焦于绿色新政和化工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化学能源的使用,实现减排目标,以使2100 年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限制在比工业前水平高出1.5 摄氏度之内[1]。在2020年第75 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习近平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表达了各国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的迫切要求,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经济的“绿色复苏”。这次讲话表明,“绿色复苏”“低碳经济”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各国的重要主题。

2021 年第二届全球绿色目标伙伴2030 峰会上,“绿色复苏”被提升为“通过包容性‘绿色复苏’实现碳中和愿景”。2021 年11 月11 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演讲,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绿色作为复苏的底色,努力做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领航者[2]。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可持续发展关涉世界可持续发展,“绿色复苏”成为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重要的组成。

(二)“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绿色复苏”的理论逻辑演进

1.绿色经济

1962 年,蕾切尔·卡森出版《寂静的春天》,在西方世界引发了关于环境与经济问题的大讨论,《寂静的春天》首版十年后的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成为绿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89 年,英国经济学家Pearce 在其《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Green Economy)”的概念,认为绿色经济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发展的动力。此后,多国政府和民众纷纷加入这场“绿色”思潮。

1992 年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在《濒临失衡的地球》中指出,环境危机是现代文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将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引入大众视野。2008 年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潘基文秘书长提出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的概念[3],讨论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等与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若干重大问题,呼吁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投资,促进绿色经济增长和就业,以修复支撑全球经济的自然生态系统。2012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明确了全球经济发展方向的绿色转型,开启了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的全球视角。

绿色经济自提出以来,被赋予了多重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一种环境经济,在实现全体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的同时,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性。国际商会认为,绿色经济是一种新形态的经济模式,这种新经济模式要求经济增长与环保责任协同发展。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并保护环境为方向,以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础,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的可持续发展为表现形式,以提高人类福祉、引导人类社会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4]

在中国学术界,刘思华最早提出并定义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5]郑德凤等认为,绿色经济学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新型经济发展理念的一门关于生态经济的学问[6]。陈文科认为,绿色经济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的现代生态经济[7]。这些观点都认为,绿色经济既强调环境保护,也坚持以人为本,缓和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全人类福祉与社会公平。

从20 世纪末开始,绿色经济逐步从概念走向理论,从理论走向实践,又从实践走向模式更新[8]。绿色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变革,是自然力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的深度融合。绿色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将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在不破坏自然的基础上,增值自然资本,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人类的发展融入自然的发展之中;同时,还需要协调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合理结合现实利益与未来利益。

2.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绿色经济的升华,是发展理念由一维到多维的上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德国学者胡伯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生态现代化,呼吁在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生态优势,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的思想,是绿色发展的萌芽。2016 年,我国“十三五”规划将绿色发展纳入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被提到重要战略位置。2020 年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内容。2021 年10 月,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构建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9]。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类福祉,关乎全球未来。胡鞍钢在其专著《中国:创新绿色发展》中指出:绿色发展本质上就是科学发展。在国内,我们称之为“科学发展”,在国际上,我们称之为“绿色发展”[10]。绿色发展的理论在西方经历了从弱可持续发展到强可持续发展,实现了从被动型发展模式到主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型,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我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包含了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努力实现人、自然、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绿色发展理念吸收了中国古代的“天人共生”智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自然、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绿色化进程。

中国绿色发展对全世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绿色发展实践,可以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的统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环境权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目标,实现人的本质回归。

3.“绿色复苏”

只有绿色、低碳、消费的复苏才是真正的“绿色复苏”,这就是说,实现“绿色复苏”需要盘活资源,利用好创新科技、绿色科技,引导生产和消费向绿色低碳转变,打造绿色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发挥好自然生态的经济作用。

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和全球经济发展衰退的双重挑战下,众多国际组织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发布了一系列“绿色复苏”的计划和措施,积极推动全球经济回暖。2011 年,气候变化经济和政策中心、格兰瑟姆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所发布政策文件A Macroeconomic Plan for a Green Recovery,指出创造可行的新市场、促进私人投资和创新以及刺激经济的独特绿色机遇已经出现[11]。2020 年7 月,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IAP)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发布关于《疫情后的全球绿色复苏——采用科学建议确保实现社会公平、地球与人类健康及经济效益》公报,提出只有低碳复苏才能为社会公平、环境和人类健康谋得共同利益。以“掠夺式”消耗全球生态资源发展模式必定引发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的剧烈冲突,加剧扩大生态赤字。绿色和气候友好型经济刺激措施是重振经济的最佳选择,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12],坚持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三大系统统筹发展,走绿色、低碳的道路,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想要实现“绿色复苏”,既要有思想上的“绿色”,又要有实践中的“绿色”。将“绿色”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绿色生产实践,让“绿色”的意识指导“绿色”的社会生活,合理利用科技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成果,发挥利用好大自然的生态效益,帮助自然恢复自身复原力。绿色发展理念与绿色复苏工程两手抓,让自然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循环起来,促进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内循环,向协调发展的系统间双循环转变,在实现经济复苏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生态复苏。

二 “绿色复苏”的概念解析

(一)“绿色”内涵的演变

绿色(green)源于原日耳曼语的grōni 和古英语的grene,最早书面记录之一来自约公元1000 年前的《凯德蒙手稿》。20 世纪70 年代,西欧一些国家出现的“绿色”思潮为“绿色”蒙上了政治色彩。西方绿色思潮与环境主义在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演进出了“深绿”和“浅绿”两种思潮,前者以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排斥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人类实践未涉足的“荒野”;后者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追逐资本增值[13]。资本主义世界所谓绿色,虽然很大程度地考虑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难以褪去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忽视了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绿色象征着生命、发展、和谐;在全球主流文化中,绿色也是代表和平的颜色。“绿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绿色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衍化发展出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在中国的语境中,绿色经济是充满生机的,以自然的颜色为底色,体现了发展的欣欣向荣。在绿色经济中,“绿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不但包含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友善,还有对环境、生命的尊重。绿色经济依赖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存,实现经济的绿色,才能实现发展的绿色,从而进一步实现全球的绿色复苏,从绿色经济到绿色发展再到“绿色复苏”,内蕴了中国天人本为一体的思想。

(二)“复苏”的实践基础

面对恢复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全球各国必须团结起来共同推进经济“绿色复苏”。“复苏”建立在正确认识当前形势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基于对以往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分析,结合全球经济新形势,从人类实用主义向亲生态主义转化。

从经济层面看,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之时,要对发展模式进行绿色创新,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绿色经济的投资,绿色技术的创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绿色发展模式的构建,都离不开丰富的物质资料的支持。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经历漫长的两个世纪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为人类社会积累了相当的物质财富,使转型的过程一定程度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这就为“绿色复苏”提供了经济基础。

从社会层面看,近年来,关于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全球都在积极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2022 年,我国全面摆脱绝对贫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达成,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金融危机余波未散之际,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人民安居、社会安定。近年来民间资本投资循环经济产业比例提升,双创中出现越来越多可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的产业,普通大众对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认识和认可度不断提升,这都为经济“绿色复苏”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从自然层面看,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造成的损害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全球极端气候频现,动植物物种灭亡,臭氧层遭破坏,一系列环境问题反映了高级的人类文明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正在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大自然的反攻不断上演,但是,近年来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促使全球展开生态整治,重新修复了大量生态漏洞,发展生态现代化,这些积极行动为复苏提供了实践基础。

(三)“复苏”的理论剖析

复苏(recovery)一词源于生物学,表示生物体或离体的器官、组织活细胞等在生理机能极度减缓后又恢复正常的生命活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复苏”一词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在经济危机周期中的经济恢复期。“绿色复苏”中“复苏”一词核心要义是指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的社会经济复苏。“复苏”的含义首先是指对天人关系遭破坏、物我关系被异化的状态的修复;其次是指对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衰微经济的恢复;再次是指对疫后低迷的经济发展的拯救。此外,走出俄乌冲突引发的全球通胀和经济萧条也将会成为“复苏”中的应有之义[14]。

人作为自然的衍生物,其发展逻辑必然首先要符合自然的逻辑,而不能超越于自然规则之上,不能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规律应当内在地包含于自然的规律之中。“绿色复苏”破除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曲解,重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活动都以人的长久发展为目标,而不是某一代人的某一些利益为目标。传统人类中心的观念不但不能实现人的永续发展,反而在推动人类的灭亡。

“绿色复苏”是经济的复苏。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留下了丰厚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自然生态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绿色复苏”的全部实践,是要求对发展模式进行变革、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对消费模式进行变革,是原有发展模式的超越与升华。“绿色复苏”不仅是恢复和发展的复苏,更是现实与超越的复苏。

“绿色复苏”是文化的复苏。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绿色复苏”是一个生态哲学问题,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共生思想。儒家、道家等经典著作,多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贯通天地,通过参悟将天道用于人道,同时通过实践使人道合于天道。自人对天有了认识的两千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奉行社会发展不背离天道和天理,这里所说并不仅仅是道德之天和义理之天,更重要的还有自然之天,也就是自然本身的运行规律。一百年前的社会历史导致了西方中心主义成为旧中国改革图新、发奋图强的主调,五千年中华文明被视为过时的教条。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文化开始复苏,中国思想逐渐走上世界政治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绿色复苏”是从实践中凝结出来的中国智慧,不仅为全球经济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梦想提供了文化支撑。

“绿色复苏”是人的本质的复苏。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人的异化,要想恢复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需要摆正人的地位,尤其是人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扮演的角色,重申人的自身价值。人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本质,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实践地改造自然。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解放就是生产力的解放,是生产关系的解放,而“绿色复苏”理念内在地包含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生产关系的革新,因此,“绿色复苏”不仅仅是生产与经济的复苏,更是人的本质的复苏。

三 “绿色复苏”的哲学内涵

(一)天人共生的哲学前提

人类社会的发端离不开自然所创造的丰富物质基础,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始终处于与天、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中世纪以后,西方自然科学崛起,人重新成为“自然的立法者”,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不仅表现出割裂于自然,甚至与自然对立起来。在人类“掌控自然”的几百年来,人类存亡与自然发展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般剧烈,如果人类一味地伸手向大自然索取而不顾后果,自然将以严酷的方式让人类自食其果。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社会的内部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向来被视为人与天的关系。天与人的关系不是一种对抗的,而是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类与自然生态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认识。

“绿色复苏”的提出,是从当前全球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合理吸收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深刻领会天人关系的哲学内涵和客观实在,遵循人与自然天然的共生关系,形成的对全球发展问题的答案。“绿色复苏”理念吸收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思想,既尊重人的价值与利益,又尊重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与利益,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协调持续发展[15]。

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中国自古有之,荀子曾说“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中国古人曾将和谐的天人关系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天人合德”,而破坏性的天人关系必然被看作天人对立甚至是互相戕害。在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是在“道”与“德”的思想体系下得以构建。先哲不仅主张一切事物的运行皆要符合自然规律即“道”,在儒家后来对天人关系的构建中,还逐步融入了伦理和道德因素,从而发展出了与人性相联系的道德之天,从天性与人性的角度,为天的含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其具有了感情色彩,与人之间产生共情。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中和”的天道观,对如何恰当处理天人关系有深刻的反思和警示,《国语·越语》中指出“日困而还,月盈而匡”;《道德经》中强调“反者道之动”;《左传》中也有“盈必毁,天之道也”之说,意在揭示一旦过度消费大自然,不爱护大自然,就会物极必反,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自然界是一个集复杂性与多样性为一体的自组织系统,构成了生物之所以生成的条件[16]。这就是说,自然之天并非人类独有之天,而是地球万物所公有之天。遵循天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正视人在大自然中所处的位置,尊重自然的历史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与万事万物都能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和谐观脱胎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将人的发展与天的关系、自然的关系、规律的关系进一步联系起来,摒弃了人与自然在极大程度上对立的错误观念,承认了天人系统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二)矛盾与扬弃的核心精髓

“复苏”一词在中国古文献中有死而复活、衰而复兴之义。清代许秋垞在《闻见异辞·墨雨》中有“因下墨雨三日,禾苗之槁者复苏”的说法,《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中提到“矢中琼髀,死而复苏”,这里的“复苏”均表示生命不息,死去了又活过来,或者从衰弱中得以振兴。在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思想,阴阳学中有“反者道之动”的观点,将事物的发展描述为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子,事物在阴阳转换中不断向对立面转化。因此,无论是生命还是社会经济的复苏总是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子,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复原,发展是其总趋势。

“绿色复苏”不是单纯的历史循环论,而是对发展理念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人与自然界矛盾的科学解决,是对旧发展模式的扬弃。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在自身的发展历程中,与自然界紧密联系,同时也矛盾重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与自然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利益和立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矛盾双方有清晰的认识,掌握矛盾发展的规律,结合具体实际,推进事物的前进。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当前全球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旧的矛盾得到了部分解决,新的矛盾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产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是自然界自觉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但它们的关系并不是由此及彼再由彼及此的一维循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的耦合。社会的发展不能离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而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如果脱离了天人共生这个大背景,人的需要就会转化为制约人类自身生存的牢笼。

(三)由“破”到“立”的方法选择

实现“绿色复苏”,是一个从方法到实践的由“破”到“立”的过程。任何事物的新旧交替、更新迭代,其本质都是批判地继承,摒弃消极的、蒙昧的、落后的内容,对旧的模式进行批判、解构,破除老旧的固化枷锁,吸收原来体系中积极的、科学的、进步的内容,融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现状的新元素,在差异中寻求统一,从而构建新的方法论体系。新旧之间如果不能体现差异,破立之间如果没有同一,那么事物发展的各阶段就会被割裂开来,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破除落后的、固化的、不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旧生产模式,是形成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对于旧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的解构,为新发展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空间。要想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协同发展,需要破除以往以西方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打破人为自然立法的傲慢,需要承认人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生态系统,人与自然万物是共生关系。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人和自然被割裂开来,各自发展,势必导致人对于人之类的异化和人类生存系统对于生态系统整体的异化。

“破”是“立”的准备,“立”是“破”的发展。要想实现“绿色复苏”,还需要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确保了物质基础的稳固,在理论上还要有所突破,方式上还要有所创新。中国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将人的幸福生活作为发展的目标,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以人民为中心并非是将人作为宇宙和自然的主宰,而是重视人的发展和需求,这是与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随着中国发展逐渐脱离西方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工业思维,新的经济发展形式特别要求要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和时代特征,这就要求在中国的文化土壤结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理论硕果,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

路径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方法论的选择,“破”需要方法,“立”也需要方法,我们应该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正确对待“破”与“立”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循序渐进,稳步实现由“破”到“立”的方法论选择。要突破复苏的经济桎梏,将经济复苏同生态复苏、文化复苏联系起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高度,重建适应人类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模式。

(四)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旨归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注当下一代人的福祉,也关注未来一代人的福祉,关乎社会公平和人类永续发展。因此,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在自然和人类之间建立良性关系的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在宇宙天地的身份问题。

远古时期,自然对于人类是绝对权威、绝对力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开始有了对自然知识的积累。进入工业时代,人类因规模化的机器生产妄自尊大,对自然逐渐失去了敬畏之心,开启了一场场狂妄与傲慢的冒险。进入21 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不只是继承了父辈的地球,而且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因此,人类必须摆正自身在自然演进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鼓励持续增长和发展,不以后辈人的利益来换取当代人的利益。

人的生存能力与社会的发展能力,是建立在自然生态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健康的自然生存环境,就不会有健康的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我们在审视二者的关系时,要有系统思维、全局思维,要从宏观层面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有望提高人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绿色复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至上论和人类中心主义这类旧文明的产物,归根到底是为了一小部分人、一部分特权阶级的利益,并且这种利益是以葬送全人类的繁荣发展为代价的,是应当被时代所抛弃的浮士德式交易。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的提出,是真正为了全人类的幸福;积极践行“绿色复苏”发展理念,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使人类的需求与自然生态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是为了人类社会更加稳定,经济发展更加繁荣,自然生态更加美丽。

四 结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话题,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天人和谐共生,都是特定时期社会历史的产物。我们不能一味否认以往发展理念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但是在全球新形势下,也需要正确地认识发展趋势,重新审视人与天、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地球是人与其他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是全部生命得以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气候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安全,不能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让地球上其他生命承受无妄之灾。

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是大自然为我们敲响的警钟,在全球经济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双重威胁下,我们必须寻求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健康化、和谐化,在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经济、绿色创新,引导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绿色化,将天人共生的哲学理念融入发展的各个环节。

绿色经济到绿色发展再到“绿色复苏”的理论演进,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用唯物辩证法认识和化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化解人类社会自身发展遇到的困境。“绿色复苏”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好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人在自然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和人改造自然的能力,结合国际国内的客观实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为全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人类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