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要论述论纲

2023-09-01 13:04赵南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育人理论

赵南宁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长春 1300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主题,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层面,阐释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地位论、根本任务论、内容体系论、教育载体论、教育方法论、队伍建设论、根本保证论等“七大论域”,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的结构体系。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立足新时代、把握新要求、开创新局面,进一步做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有益指导。

一 战略地位论:明确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定位是“三个事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和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1]。“三个事关”深刻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办学治校、党管高校和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

京港澳高速公路涿州(京冀界)—石家庄段运营20 a以来,交通量迅速增长,服务水平已趋于饱和。因此,扩建本段高速公路是十分必要的。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涿州(京冀界)—石家庄段双向四车道对称加宽为双向八车道改扩建工程,选取某典型断面进行计算,路基填高为5.0 m,路面宽度为26 m加宽至42 m,边坡斜率均为1∶1.5。根据地质勘查资料,地面以下土层分别为4.5 m粉土,5.7 m淤泥质粉质黏土,11.3 m粉质黏土。

其一,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2]。“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3]。高校要彰显中国特色,就必须自觉擦亮马克思主义这个最鲜亮的底色,扎根中国大地、融通古今中外,立足新时代、面向新未来,“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4]的初心和使命,“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5],切实肩负起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时代重任。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高校只有抓住抓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背离放松丢弃了,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走上不归之路。因此,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必然要求。

“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问题除了用初等数学中的近似逼近法和不等式法进行解答外,也可以利用高等数学的极值法进行解决.

其一,坚持理论教育方法,是系统科学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根本要求。要想让青年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理论教育,使其从源头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要教育引导学生多读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让学生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30],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思想养分,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程中汲取宝贵经验,学习理论背后的思想性,发掘思想之中的战略性,领略战略蕴含的智慧性,在阅读原著、学习原文、深悟原理过程中强读强记、常学常新,不断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既要通过灌输式方法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思考问题,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从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

其三,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9]。纵观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10]。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高校所培养的人,必须是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的人,必须是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身的人,而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反对派、掘墓人。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1],努力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 根本任务论: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铸魂育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对教育对象施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继而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心。“信仰、信念、信心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精神体系,是科学世界观、正确价值观和美好人生观的‘定海神针’”[12]。“魂”是对集信仰、信念、信心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准确表达。“铸魂育人,铸育一体同构。铸魂是核心,育人是宗旨,离开育人的铸魂容易陷入抽象和神秘,离开铸魂的育人又会缺失本质和导向”[13]。铸魂和育人互为条件、辩证统一。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换言之,高校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铸魂”,并以此规定“育人”的本质和导向,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铸魂育人。

其一,铸魂育人是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着力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解决好“为什么人”这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4]。高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要解决“为谁立德、为谁树人”,即“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着力点,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增强信念、提振信心,自觉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奋斗之中,努力成为立志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二,铸魂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选拔任用人才的原则和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之人。教育是实现“德”与“才”辩证统一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德”之人不一定“有才”,“有才”之人也不一定“有德”,对一个人来说,“有德”与“有才”互为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二者没有必然关系;另一方面,“德”可以滋养“才”的增长,“才”可以促进“德”的养成,二者又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立德树人是“德”与“才”在培养人的问题上的辩证统一。“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社会对教育的时代之问,“立时代之大德、树时代之新人”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此强有力的回应。立时代大德、树时代新人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都必须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铸魂育人。因此,铸魂育人自然而然就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贯穿于“三支队伍”之中,同时扮演了“三支队伍”中的全部角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力量。

三 内容体系论: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立场观点方法”

其三,坚持比较教育方法,是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和精髓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既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又要有深邃的历史眼光。随着多边主义在当今世界得到广泛支持,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环境使得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激荡交锋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中华文明绵延五千余年,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五百余年,中国人民近代斗争一百八十余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七十余年,中国共产党创立一百余年,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今天的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有比较才能有鉴别。”[32]一方面,只有通过对不同现象的比较,才能更好把握不同现象之间“质”的关系,从而把握不同事物本质;另一方面,真理只有通过与谬论进行比较,才能证明其正确性,人们才会更加相信真理。真理是思维和存在在规律层面上的统一,是可以通过实践进行验证的,比较正是对真理的反复验证。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比较教育方法。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国内国外相比较、历史现实相比较、正反两方面相比较,来引导青年大学生分析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3]。

其一,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18],是一个站位问题。持有什么样的立场,直接决定有什么样的观点、作出什么样的判断,进而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著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坚守人民立场,始终不脱离、不动摇,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重大问题的出发点,也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落脚点。

为了使得专业知识更浅显易懂,产前咨询应当配置教具,用于作为必要的讲解示教工具,并对其实际使用效果进行评估。

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19]。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中,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等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和四大鲜明特征共同决定了对青年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必须要求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特别是要把握好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自觉以此来指导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改造,观察分析研究解决“‘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20],从而更好地回答人生的青春之问。

其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这里所说的方法,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2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教育对象能用会用善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2]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的根本目的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真伪加以检验,并最终用来指导实践。换言之,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必须要求他们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深化对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和特有本质性的认识,在实践锻炼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

四 教育载体论: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载体是“一院两堂一网”

教育载体是承载和反映具有一定教化功能的要素或要素体系,是联系各教育要素的纽带,是教育活动的综合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居重要地位[23]。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用好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个课堂”、网络思政平台“三大载体”,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其一,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载体。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思想高地,是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载体。建强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意义重大、责任艰巨。高校要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24],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提供坚实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保障。此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要积极与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建立联系,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交流,共享科研教研成果,联合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后备师资,共同为建设好利用好发展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主要载体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其二,“两个课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载体。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渠道主引擎主阵地,切实发挥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5],“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彻底的理论”[2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它所讲的道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统一于物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原理。”[27]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即这个彻底的理论的“底”。思政课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到这个科学思想体系的“底”,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实践育人作用。第二课堂是指以育人为核心、以培养课后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学校课程培养计划之外开展的多样态、多元化、开放式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拓展、延伸和检验[28],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有效载体。“两个课堂”是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高校要扎实推进“两个课堂”建设,特别是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显著优势,使“两个课堂”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坚强阵地。

其三,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平台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载体。伴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迅速成为备受青年大学生青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载体,大数据技术更是为高校精准思政助力把脉。“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9]。新时代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必须牢牢抓住“互联网+”这个新载体,充分利用网课平台、“三微一端”、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平台等新应用,整合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善用大数据画像技术,促进网上网下有机融合,制作传播贴近青年大学生特点的微课程、微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理论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火”起来。

五 教育方法论: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是“理论实践和比较”

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同时,努力做到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学以致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比较教育三个基本方法。

其二,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6]。“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7]。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8]。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既是新时代高校坚持党领导各项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扎实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让高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又有利于充分彰显集中力量办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充满信心。

其二,坚持实践教育方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理论的最显著区别就是具有实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理论与实践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又发展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因此,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坚持在实践锻炼中检验和运用真理、增长才干。“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3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育方法,就是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入理解、充分验证、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要达到配电网自动化需不断强化配电网建设,使其具备安全的电源及网架,配电网线路的实际容量可互带且适宜分区段,并配备拥有智能控制及探测的开关或设备,保障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可维持性另外,由于负载或建设等层面的因素影响,配电网配电线路使程序养护的任务量增加,自动化系统可开展有序维护,增强供电质量及供电水平,保障电力传输的安全及平稳从这个角度看,拥有一套能实现可维持性的自动化系统对配电网运行是至关重要的。

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7]这一主题,明确提出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是核心内容。

六 队伍建设论:明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坚力量是“三支队伍”

其三,铸魂育人是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应然之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人”,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既要解决好“为什么人”,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也就是说高校要自觉将“为什么人”和“培养什么人”这两个问题转化为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5]。其中,“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目的,“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方法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价值观。阐释目的也好,研究方法论也罢,教育最终还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上是信仰教育[16],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信仰问题,也可以说是“树立什么价值观”的问题,落实到高校上来说,也就是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价值观问题。换言之,高校就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铸魂育人,以解决“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时要选取产仔时间差不多的母猪,日龄相差不大;二是寄养出去的仔猪必须要吃到初乳,获得免疫球蛋白;三是寄养或并窝选取的母猪要性情温和一些;四是寄养或并窝时,母猪拒绝,则在仔猪身上涂上母猪的尿液和消毒药水,才能保证仔猪寄养和并窝成功。

其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门力量。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门力量建设。一是选优配强党团干部。党的干部是“关键少数”,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团的干部是党的干部的后备军。打造一批素质过硬的党团干部,使他们充分发挥“领头雁”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34]。二是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素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要求,“着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知名教师,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一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知名专家”[35]。三是大力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要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继续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提高他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其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队伍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力量。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离不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36],哲学社会科学与生俱来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37]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38],胸怀伟大祖国、心系人民群众,扎根中国大地、放眼世界未来,勇立时代潮头、通晓古今之变,在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著书立传、建言献策的同时,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9],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为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验室的环境检测分为常规条件下的检测过程和特定的时间或条件下的环境检测[3],本文探讨常规条件下实验室的环境数据检测.

其三,教师队伍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即重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当前我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0]。面对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新目标、新任务,习近平同志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性的新要求、新期望,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41],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根本的实践遵循。一是巧用“人类灵魂工程师”“大先生”“筑梦人”等比喻,为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42],“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43],做“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44]。二是提出“埋种子”“系扣子”“做镜子”等论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5],做好“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46]。三是明确“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要求,提出好老师的标准。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47],要争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48],要坚持“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49]。这些重要论断为高校教师在明确角色定位、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价值遵循,是指导高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协同育人的纲领性文献。

七 根本保证论:明确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关乎高校办学育人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保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二者相互促进、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重视党内建设。20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运动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思想、组织、作风“三位一体”的党建布局。随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发展与要求,逐渐形成了思想、组织、作风与制度建设的“四位一体”,紧接着根据党情、国情等内外部环境变化与挑战,在原有“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将反腐倡廉建设纳入进来,形成了现在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的布局反映并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而且也深刻阐述了党的建设关键性。“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内部建设与管理的重视。

全学科产品一般使用通用的学科分类作为分类导航,但是到单学科服务产品,其分类导航一般要根据行业特点进行细分,由专家评审后使用,通过标引或与传统学科分类进行映射,以和内容进行关联

其一,党的领导是高校坚持办学育人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践行“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得到贯彻落实。高校坚持党的领导,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党委在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工作中的主体责任,确保将党的领导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党的领导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发挥揽全局、把方向、管八方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不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彰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应有的精神风貌。

其二,党的领导是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根本保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50],确保党“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51]。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思想动向的“风向标”。意识形态领域从来就没有“真空”地带,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主动占领,各种“非马”“假马”“反马”思潮就会乘虚而入[52]。高校能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制高点,赢得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53]。培养时代新人,最为重要的是要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基。因此,高校党委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到办学育人全过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确保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褪色、不变色、不染色。

其三,党的领导是高校建立健全办学育人体制机制的根本保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强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领导的根本制度”[54]。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意见》还为高校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了制度保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制度保证。二是坚持党对“大工作格局”的领导。构建“大宣传”“大思政”“大文化”工作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力举措。构建“三大工作格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要有集中统一的领导力量。党的领导使“三大工作格局”的构建成为可能,同时也是“三大工作格局”稳定运行的根本保证。三是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通过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55],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56],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57],来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具体对高校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想理论队伍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等工作,这些工作都离不开党的领导,也不能离开党的领导。换言之,党的领导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结语

习近平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论述,是一个主题鲜明、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完整体系。论述将“培养时代新人”主题贯穿始终,围绕战略地位论、根本任务论、内容体系论、教育载体论、教育方法论、队伍建设论、根本保证论等“七大论域”,深刻阐述了高校“为什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怎样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形成了“一个主题、三个层面、七大论域”的内容结构体系。其中,战略地位论回答了“高校为什么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根本任务论、内容体系论回答了“高校开展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育载体论、教育方法论、队伍建设论、根本保证论回答了“高校怎样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针对性特征,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价值指针和根本遵循。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育人理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