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岳民
茹窑村历史悠久,在清嘉庆十五年《渑池县志》中属城北里五甲茹窑村、芦鸣雁洼村。渑池县地名志载:茹窑村,位于渑池县城北10公里,居坡头乡政府东南3.5公里,辖6个自然村:上茹窑、下茹窑、鹿鸣洼、桐树坑、沟西、鹿鸣坪。茹窑因为草木茂盛,鹿常在此鸣叫,才有了两个与鹿鸣有关的自然村。一声鹿鸣让人产生无数的遐想,也给茹窑这个小山村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只有生于此、长于此的茹窑人才识庐山真面目:茹窑村的北面有三山护卫,谓之靠山。中为雷公山,雄伟壮观;东为韶山,峰峦叠翠;西为栖凤山,形如凤凰。发源于雷公山下的羊河,从茹窑村东绕过,向南流经不召寨、礼庄寨等历史名村后,辗转在渑池县城西注入南涧河,再往下流入洛河。茹窑村不仅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景色奇特,而且文化厚重、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渑池的“小洛阳”之称。
据老一辈口口相传,古时候,村东的河沟是个天然牧场,常有野马奔腾,故称“老马沟”。村子东南面的山梁,凤凰曾栖此地。这只金凤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惊得方圆几十里金鸡齐鸣,故此地名为“凤鸣坡”。村子西边的洼地草木旺盛,野兽出没,常有麋鹿追逐鸣叫,故名“鹿鸣洼”。鹿鸣洼南面的草坪上有个村子叫“鹿鸣坪”,后改名为上沟西村。
作为一个茹窑人,我热爱这个小山村,也期盼家乡的明天更美、更富裕。今天把我从小听到和看到的关于茹窑的小故事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愿子孙后代记住一份乡愁,愿外乡人知茹窑、茹窑人爱茹窑:
栖凤山上金兔藏,祖师庙前小洛阳,
羊河双狮娈绣球,仙女洞里三彩廊,
运粮支前抗日沟,草茂树密荫周党。
瀑布飞流洗羊潭,茹窑煤矿争辉煌,
茹窑水库碧波漾,鹿鸣牧场牛欢唱,
文化苑里韵味长,千年古窑换新装。
一、栖凤山上金兔藏
话说远古时期,茹窑村东小河边的山洞里,住着一只小兔子,它和平常的野兔不同,一身皮毛金光闪闪,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能观六路;两只耳朵特别长,能听八方,周围稍有风吹草动它就警觉起来,远远的有一点野兽的声音它就能够听到。洞外绿草如茵,洞内四季如春,金兔过着神仙一样的清静日子,它把自己的洞穴叫做“神仙洞”。虽然这里常有豹子、狼等大型野兽出没,金兔却能安然生存。附近的老百姓只要看到金兔出来活动,就证明很安全,一旦它迅速跳动回窝,就赶忙带孩子回家关门闭户,一只兔子成为村庄的守护神,再后来成为黄河流域有名的兔王。
忽然有一天,从东面飞来了一只金凤凰,一声长鸣,引来百鸟起舞,热闹非凡。接着西边又来了一群一群的麋鹿,追逐嬉戏,鸣声阵阵。鸣叫声早把山洞中睡觉的兔子惊醒,它敏感的听觉被噪音搅得头痛欲裂。金兔钻出了山洞,往西转移,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它跑了几里路才终于找到一大片茂密的草丛,准备把家安在这里。可是金凤凰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抢先在那里安窝成家,一声长鸣把金兔的眼睛都气红了。金兔正准备再往西找个安家的地方,忽然看到金凤凰伸长脖子,慢慢地变成了一座山。
金兔爬上山去看,凤凰的长尾巴变成了大树,小羽毛全变成了青草。金兔一头钻进草丛中,才发现凤凰翅膀变成了一块拱起的大青石,露出一个椭圆形的洞穴,金兔禁不住喜上眉梢,这儿不是我理想的安家地方嗎?它心中叫出“天助我也”的感叹,还给山取了一个名字:栖凤山,给自己的家起了个名字:安乐窝。有一天,天庭派下来三位神仙,来地上找一只最机敏的动物到天庭去做值守。他们选择了狐狸、猴子和兔子三种动物,并且展开了一系列的测试,金兔自然被慧眼选中。三位仙人事先幻化成老人模样,装出很饿的样子向这三种动物乞讨。狐狸和猴子都拿出许多食物给老人,只有金兔两手空空。它很尴尬地对三位老人说:“我是吃草的,没有什么能给你们吃,你们干脆把我吃了吧。”于是纵身一跃,跳入火中。仙人们被金兔的厚道和善良感动了,迅速从火中拖出金兔,决定把它带回天庭,留守广寒宫。
广寒宫里只有金兔和嫦娥,没有人去打扰它的清净,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但是日子久了,金兔开始思念家乡的山,更思念山上的安乐窝。年复一年,一身金黄色的茸毛渐渐地变成了银白色,人们亲切地称它为“玉兔”。
金兔到月宫后,附近的老百姓非常想念它,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上的安乐窝去祈祷,中秋节还要摆上水果和月饼拜月。小时候听爷爷讲了金兔的故事,每次我到栖凤山去放牛,都要在金兔窝前转几圈儿,脑海里浮现出一连串儿的遐想。
二、祖师庙前小洛阳
羊河从雷公山下的杨翠沟流出,向南不到十里便遇到一道天然石坝的阻挡。这道石坝恰好就在茹窑村的东边。天公在石坝的中央凿开了一道石门,河水从石门泻出,径直冲向下游河中央的“绣球石”,然后溅着水花蜿蜒南下。
清朝乾隆年间,茹窑村的先辈们在村东的石门西侧建了一座祖师爷庙。庙宇坐北向南,大殿三间,东西厢房六间,雕梁画柱,古朴典雅。又从洛阳请来了著名雕塑专家朱师傅,历时一年精心设计塑造了一尊祖师爷坐像和十八罗汉。祖师爷相貌栩栩如生,小罗汉个个怒目圆睁,小庙里金碧辉煌,充满了灵气。
祖师庙对面200米处,建起了一座宽敞明亮的大戏楼。戏楼坐南向北,东半部跨建在羊河岸边的悬崖峭壁上,大有山西省五台山北的悬空寺建筑风格。大戏楼与祖师庙,遥相呼应,蔚为壮观。
在庙宇和戏楼之间,形成一个依山傍水的长方形广场。每年的阴历三月初六是祖师爷庙会,庙会就在大广场举办。庙会期间,大戏连台,香火缭绕,人流如潮。耍猴的、卖唱的、修补锅底钉秤的、卖米的、卖面的、卖醋卖油卖盐的。火烧馍、羊肉汤、仰韶小酒扑鼻香。小时候,赶茹窑庙会是梦寐以求的喜事。吃罢早饭,爷爷带我去赶会,远远看见一群孩子围在一个小摊前。我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一个老艺人在吹糖稀人。只见那黏糊糊的糖稀在老艺人手里边吹边剪边捏,一会儿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猴鸡牛羊等动物模型。爷爷给我买了一只糖稀大公鸡,我玩得爱不释手。赶了庙会往家回,半路上禁不住诱惑一口把大公鸡填进嘴里,好香甜啊!
茹窑的庙会市场小中见大,别具特色,其繁荣景象赛过洛阳的老城商业街。因此,茹窑村才被附近的乡亲们誉为“小洛阳”。
祖师庙虽小名气大,虔诚的烧香人总是络绎不绝。20世纪有一年天大旱,百日无雨,农民心里如汤煮,只好向祖师爷来求救。一群老太太拜倒在祖师爷面前虔诚地祷告:“祖师爷啊!您显显灵吧,给我们送一场大雨吧!”然后,领头的老者又磕了三个响头,把庙里的木卦子在铺地的红绸布上轻轻地一滚,卦面上四个大字显现:倾盆大雨。老奶奶们见卦字正中心意,个个喜笑颜开,又磕了几个响头高高兴兴往回赶。夜里,雷声大作,喜雨骤降。久旱必有雨,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但老百姓硬是把这本恩情账记到了祖师爷的名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知道了,偷偷地到祖师庙烧香的人越来越多。
庙前的茹窑大戏楼,逢年过节必有大戏连台,曲剧、豫剧、蒲剧接连登场,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以到茹窑村看戏为一大乐趣。20世纪60年代,我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山东西部的人们也未能幸免,被迫西行讨饭。曹县的一个村子的业余剧团,靠一路唱戏讨饭到河南。他们听说茹窑村有一座大戏楼,就慕名前来,和茹窑村干部交涉,商量决定十几个人的剧团在茹窑村唱戏,只管吃饭不要钱,时间长短视当地群众的要求而定。结果,该剧团唱戏叫好了,茹窑的群众不让走了。剧团的人员就在茹窑村安营扎寨,边唱戏边劳动,断断续续地待了整整一个冬天。
剧团里的花旦王凤仙是个才貌双全的大美女,她竟然看上了茹窑村的小伙子茹俊山,非要嫁到茹窑村不可。随后,在坡头公社那一带,人们交口传诵着一首顺口溜:“茹窑村,小洛阳,锣鼓声声震四方;小伙子,长得棒,引来剧团大姑娘。”
后来,茹窑村的庙会移到地坡头村举办。因此,每年三月初六,古镇坡头人山人海,异常繁荣,茹窑村“小洛阳”的名气在人们的心中默默地延续着。
三、羊河双狮娈绣球
羊河冲出茹窑村东的第一道石门后,蜿蜒1公里就到了第二道石门。天公把这第二个石门雕凿得非常奇特,就是闻名遐迩的“双狮娈绣球”。
何为双狮?在此处,从羊河的东岸凤鸣坡向西伸出一个小山头,形如狮子头,被人们称为“雌狮头”。从羊河的西岸向东突现一个小山头,形状亦如狮子头,被人们称为“雄狮头”。两个狮子头上长出的灌木林,毛茸茸地像狮子的鬃毛。从不同的角度仔细端详,狮子头部的眉眼和嘴巴依稀可见。
双狮俯首相对,形成一个天然石门。妙在两个狮子头中间,河道上巍然屹立着一个方圆3米左右的球状褐色巨石,这块石头便是“绣球石”。
绣球石生得奇特。一是“坚”,它屹立在羊河石门的正中间,历经亿万年的河水冲刷,仍然倔强地昂首挺胸,足可以和黄河三门峡的“中流砥柱”相媲美。二是“秀”,绣球石圆溜溜的,卧在羊河中间,供双狮依恋,默默无语,无私奉献,毫无怨言。
双狮娈绣球这道天然石门,是茹窑村的南大门。当年,从山西来河南考察风水的毛先生,从渑池县城顺羊河逆流而上,来到双狮娈绣球处,驻足凝视许久,不禁仰脸惊叹道:“奇观,奇观,真乃天下奇观!天生石门,酷似双狮娈绣球,此乃风水宝地也!”
值得一提的是在“绣球石”的上游百米处,矗立着一座一丈多高的小土楼。这座土楼是个土法建成的炼铁炉。当年大炼钢铁,煤炭供应不上,就用木材作燃料。木材哪里来?砍倒大树便是柴。村头的古槐,祖坟里的古柏,院子里的香椿树,统统砍倒運到炼铁炉前,代替煤炭作为炼铁的燃料。结果,把从远方运来的铁矿石烧成了黑石头,就是炼不出多少铁水来。
小土炉吞没了多少古树,浪费了多少人力和资源,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相对于小土炉来说,绣球石当然是幸运者,当年,有人出主意把它分割做成修水库用的大石夯,因为太大挖不出来,才得以横卧羊河中安然无恙。
绣球石和小土炉隔河相望,各自都默默地诉说着自己的幸运和不幸。
四、仙女洞里三彩廊
羊河环绕绣球石后哗哗向南,冲出双狮石门,眼前豁然开朗。河岸两侧的石头千姿百态,色彩斑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河岸东边有一块巨型灰色石头呈45度角突出地面,表面平整光滑,形如一块人造大石碑。地质工作者在巨石上取样化验后,确认是一块优质铝矿石。由此可以断定,这一带河床下面蕴藏着丰富的铝矿石资源。
河床的西岸崖壁,红、黄、白三彩矿石相间,一层一层地叠起,恰似河西走廊上张掖的七彩丹霞。人们行走其间,犹如在画廊里游览。你可别小看这三彩矿石,它的用途可大了。
先说白色矿石。茹窑村的巧妇们纺花织布做衣服个个都是高手。织出来的棉粗布,细腻柔软,但美中不足的是其颜色白里透黄,不太洁白。大家发现羊河岸边的白石头洁白如玉,就挖来捣碎成粉末,再用羊河水搅拌成浆,把白粗布放到浆里浸泡一个时辰,晾干后白粗布竟然洁白无瑕。白矿石成了天然的优质染料。
再说黄色矿石。既然白矿石能把粗布染白,那黄矿石能否让粗布变黄?巧妇们大胆试验,还真的把白粗布染成了土黄色。这样一来,黄矿石可是派上了大用场。茹窑村是革命老区,抗战时期,妇女们给八路军制作军服,就是采用仙女洞里的黄矿石粉来染色,染成的军装可以和军人服装厂的产品相媲美,黄矿石还为抗日立了大功。
用途最广的是红矿石。红矿石浆能把白粗布染成红色,但这铁红色的衣服看上去不太雅观,因而红矿石躺在那里备受冷落。然而,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红矿石摇身一变,成了稀世珍宝。
十几年前,豫西某县要搞全县山河一片红,把所有的房屋墙壁统统粉刷成铁红色。哪里有如此多的涂料?这要花费多少的钱啊!他们经过反复考察,听说渑池县茹窑村的红矿石是上乘的铁红涂料,于是就跋山涉水来到茹窑,去仙女洞里取颜料。茹窑人热情好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不但分文不要,而且还端茶倒水管饭吃。客人们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茹窑人真厚道!”
说来说去,这仙女洞的名字从何而来呢?话说从前来此地取彩石的人多了,就在河沿边上挖出了一个深深的岩洞。来此取石的染布的不是心灵手巧的小媳妇,就是美貌如玉的大姑娘,岩洞前经常美女如云,貌似天仙,该洞就被人们称为“仙女洞”。岩洞内壁红黄白彩色相间,交相辉映,活脱脱一幅三彩画廊,故此处就被誉为“仙女洞里三彩廊”。
三彩石和小学生们有着特殊的缘分。那时,生活困难买不起铅笔和作业本,孩子们就把三彩石磨制成长条棒,在地上写字既清晰又美观,尤其是写在石板上显得更加耀眼。小学生口袋里常常装着几块三彩石,随时随地都可以掏出来写写画画。三彩石虽然朴实无华,但它对茹窑村的小学生来说,比文房四宝更珍贵。
五、运粮支前抗日沟
茹窑村不仅山清水秀,自然景色好,而且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全面抗战开始后,为支援抗战及方便转运物资,1937年10月,渑池修筑渑南军用公路(渑池至南村,同山西垣曲县对岸相接),这条路就经过茹窑村,村里的成年人都自觉参与了修路工程,为打通渑池南北抗日战道做出了贡献。1938年底,八路军在渑池设立了兵站,征用很多民夫为山西前线转运物资,茹窑的老百姓有车驾车、有牛牵牛,为八路军转运粮食,三天一趟往返,休息几天再去。回到村里他们都说:八路军真好,不打民夫,当兵的还帮助推车,干完活直接给工钱,被日军飞机炸死的牛也给赔钱。这是村里老百姓对八路军的第一印象。
中条山战役爆发后,茹窑村老百姓又帮著转运伤病号,送粮送物,他们说:“谁打日本,我们就支持谁。”然而,最终中条山失守,日寇攻克南村渡口,眼看日军的大炮、汽车直奔渑池县城。在这紧要关头,茹窑人急中生智,在栖凤山西侧渑南公路的咽喉上连夜挖了一道宽两丈多深一丈多的壕沟。鬼子的车队从南村一路往南长驱直入、畅通无阻,可来到栖凤山西侧就走不动了,一条又深又宽的壕沟,挡住了侵略者的脚步。鬼子气急败坏,到村里去抓人修路,可茹窑村的老百姓全都转移到山里了。
日本鬼子到渑池城后已是强弩之末,没隔多久八路军就挺进豫西,解放了渑池,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就设在村南不远的韶脉村,茹窑村也发动妇女纺花织布,做军装、军鞋,支援前线,村里用黄石头染出的军装还受到豫西二分区领导的表扬。至今,那条为抗日挖的壕沟还有浅浅的痕迹,述说着茹窑村民的爱国情怀。
六、草茂树密荫周党
在茹窑村南六里处的羊河边有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不召寨,不召寨因为周党隐居而著名,可大家都不知道,周党选择在此隐居却是因为茹窑。
周党,字伯况,是西汉末太原广武(今山西代县)人。周党的父亲家资万贯,田地千亩。但是因为周党幼年父母双亡,由族人抚养成人,家产尽被族人占去。周党长大后,族人仍拒不归还其家产,周党诉于公堂索回了所有的财产。后来他将这些财产分给穷人,只身到长安求学。他埋头苦读,博览群书,成为满腹经纶的名士。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后,造成社会动荡,周党对此十分不满,托疾闭门不出,仍然免不了骚扰。因此他携妻带子来到渑池县,顺羊河逆流而上,走到茹窑村时,看到树木葱茏、芳草萋萋,回溪青青、田地肥沃是个好地方,村边的一座窑洞藏在树荫间,面向羊河岸,从外面进村时,因为树荫的阻挡根本看不到窑洞,周党便在此隐居了下来。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刘秀得知周党有渊博之识,有治国之才,便召他为朝廷议郎。周党对当官没有兴趣,不久便向朝廷称病要求辞官。获准后,他携妻再次回到渑池,读书立说。又过了几年,刘秀派尚书召他还朝做官。使臣带着重礼前来拜见,周党不为所动,以著书养疾为名,坚辞高官。光武帝多次派人前来请他出山,周党都拒绝应召,隐居于渑池,读书、著书、耕作而终。后来该村就被人们称为“不召寨”。这个不召寨村就在茹窑村南,回溪就是“羊河”。周党选择在此隐居,就是因为茹窑茂密的树林,也因此茹窑村人都会讲“周党隐居”的故事,村民与世无争、朴实善良、仗义疏财也和周党息息相关。
七、瀑布飞流洗羊潭
羊河绕过绣球石,从仙女洞前缓缓南流,经过一段平坦的白色石灰岩河床。这一段河流平缓清澈,可见小鱼儿游来游去,大有点“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觉。可惜,这段河流只有200米长,在此刚刚得到喘息,就遇到了石灰岩断层,陡然跌入6米深的峡谷,形成了羊河大瀑布。这个瀑布和黄河壶口大瀑布形成原理一样,河水在平坦的岩层下冲出一道狭窄的峡谷,之后扬长而去。
当年的大瀑布,宽约10米,十分壮观,在岸上就能听到瀑布的吼声,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夏天,吃过午饭,一群小伙伴脱掉衣服,一头钻到瀑布下面。水从头顶飞流直泻,冲得头皮阵阵发麻,浑身上下凉爽体透,大家情不自禁地发出开心的惊叫。这惊叫声和瀑布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
享受了瀑布的天然沐浴之后,大伙儿就会在瀑布前面的平缓河床里游泳戏水,一汪水潭,水深齐腰,正好适合游泳。小伙伴们尽情地享受水中之乐,似入无人之境。
羊河上下形成了一个个天然水潭,每个小水潭都连着一个小瀑布,这一个个小瀑布和小水潭连在一起,把羊河变成了一串水晶项链。小水潭既是妇女们洗衣的天然水盆,也是牧羊人给羊群洗澡的地方,所以羊河的小水潭被人们称作“洗羊潭”。山羊在小河边吃草,在小河里饮水,在水潭里洗澡,不时发出“咩……咩……”的叫声,叫声在小河岸边产生回响,这条河简直成了羊群的世界。因此,人们把这条河叫做“羊河”,这儿的瀑布被称作“羊河大瀑布”。
随着地下水位的逐渐下降,羊河的水量在逐年减少,大瀑布也在逐年变窄,到了雨季才可以重现本来面目。但当年的羊河大瀑布一直在我心中,永远是飞流直下汹涌澎湃的气势。
八、茹窑煤矿争辉煌
羊河大瀑布的下游百米处,河道开阔,河西造就了一块平坦的台地。这块台地有20多亩,是天然的肥沃良田。20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急需大量的煤炭资源,渑池县筹措资金,在这块肥沃的台地上土法开办了茹窑煤矿。
茹窑煤炭含热量高,是炼钢铁的极好燃料。煤矿投产后,县城以北的大大小小炼铁厂都来此拉煤,加上村村办起的大食堂也需要烧煤,因此,通往茹窑煤矿的公路上,汽车、牛车、架子车一辆接着一辆,车水马龙,尘土飞扬,绵延数里,成了茹窑村的一道风景。茹窑村也成了矿区村,好像又变回了“小洛阳”。茹窑煤矿当时也为茹窑村创造了辉煌,在茹窑村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但是,好景不长。全国大炼钢铁运动如昙花一现,一夜之间下马解散,茹窑煤矿也因资金不足和销路不畅而无力继续运行,辉煌一时的煤矿随之停办。
转眼到了20世纪70年代,南阳人因缺乏煤炭资源而找到了茹窑村,和坡头公社联合重开茹窑煤矿。这样,由南阳县出资,坡头公社出人,茹窑煤矿又放炮开工了。当第一车黑油油的茹窑煤运到了南阳县时,县领导敲锣打鼓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仪式,两地人民都为此而欢呼雀跃。
然而,由于设备陈旧,地下水量太大,煤炭产量一直不景气,出的煤竟然满足不了当地人的生活需求。南阳人终因只收到一汽车煤而望煤兴叹,果断撤资,茹窑煤矿又一次停办。一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坡头乡政府再次启动茹窑煤矿。投资百万元,红火了一阵子,由于种种原因,最后又不了了之。
茹窑村的地下是个天然宝库,这里有铝含量很高的铝钒土矿,又有丰富的优质煤田。我们既要保护利用好这里的绿水青山,又要护卫好这些优质矿藏。我坚信,子孙后代一定会应用高科技手段来开发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茹窑村的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九、茹窑水库碧波漾
羊河在茹窑村东边遇到了第一道石门。这道石门如今变成了水库的大坝,大坝的溢洪道上架起了大桥,这一桥一坝使茹窑村与凤鸣坡两村间变为通途。一池库水碧波荡漾,把老马沟和羊河连为一体,与栖凤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茹窑村正好处在绿水青山间,变成了人间仙境。
然而,这一汪库水浸透了多少人的血泪,饱含着多少人的苦辣酸甜,却很少有人记起。
话说1958年,城关公社为了把羊河下游的万亩良田变成水浇地,集中了十几个村1000多人逆羊河而上到茹窑村来修水库。霎时间,茹窑村和凤鸣坡两个村的牛棚和窑洞里都住满了人。水库的坝址就选在村东的石门间。
当年小号声一响,1000多人拥向茹窑水库工地。车拉的、人担的,还有人工摇动卷扬机的,一齐向石门中间的坝体上运土。填了厚厚的一层土,接着夯实土层,几百人打夯的场面更是壮观。何为夯?就是在四四方方的石礅中间凿个眼,安上木把,石礅的四角凿上孔挂上绳子。主夯人手握木把掌方向,其余四人只管听口令,高高拉起石夯又重重地放下,用这种原始的方法来夯实坝体。因为场面太大、人员太多,干脆一人喊令百夯动。喊夯人站在崖边上扯开嗓子喊一声:“同志们呀!”几百人应声:“嗨呀!”“拉起夯呀!”“嗨呀!”“加油干呀!”“嗨呀!”“当模范呀!”“嗨呀!”……这样周而复始,“嗨呀!”“嗨呀!”的声音响彻山谷,动人心弦。我们这些玩童前来看热闹,大家也随着喊夯人的口令“嗨呀!”“嗨呀!”地跟着叫,跟着跳。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时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永远难以忘怀。
在这千人大会战中,有民工、有附近的村民,还有一些是所谓的“牛鬼蛇神”以及真正的劳改犯人等。所以,当时村里不但设置了卫生院和妇产院,还成立了一个劳改队,监督这部分人参加劳动。奋战一年,茹窑水库大功告成。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往下游排水,一夜之间一库清水竟然不见了。原来是羊河下游的茹窑煤矿领导恐怕水库决口淹没了煤矿,派工人趁月黑风高夜把水库大坝炸毁了。眼望石门大坝洞开,库水付之南流,茹窑人心如刀绞,旱地变水田的梦想成了泡影,禁不住流下了辛酸的眼泪。
水库和煤矿是茹窑村有史以来最大的两项工程,在“大跃进”年代速生速死,导致千百个父老乡亲的心血和汗水付诸东流,也给茹窑人留下了遗憾。欣慰的是,2010年县水利局拨款,茹窑水库得以在原址上恢复。2022年,县水利局又对水库进行了加固提质,并专门在泄洪道上架桥一座,终使一库清水重现,了却茹窑人及周围父老乡亲们多年来的夙愿。
十、鹿鸣牧场牛欢唱
鹿鸣牧场建在栖凤山南麓的坡地上,因西边紧临鹿鸣洼而命名。牧场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200亩,是一个以养牛为主的现代化农场。建场10多年,成效斐然,被命名为“省级畜禽良种示范场”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
牧场采用现代化方式养殖肉牛,一幢幢高大的牛棚宽敞明亮,自来水龙头安在牛槽上。一排排肉牛站在牛槽前,低着头大口大口吃草,抬起头噙着水龙头喝水,吃饱喝足了伸长脖子“哞……”地长叫,然后就卧地倒沫、睡觉。肉牛个个膘肥体壮,每头牛价值都在万元以上。牛儿的欢唱,给茹窑村增添了新的生机,也给茹窑人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牧场里还养了一群兔子。小兔子不怕人,客人来了,它们忽闪着眼睛,摇摆着耳朵欢迎,好像是栖凤山的金兔又回来了。牧场的果园里散养着几千只良种鸡,这些鸡只吃虫子和青草。产下的一个个绿壳蛋,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珍品。游客们慕名争相前来观赏,临走时总要提上一盒子鸡蛋。因此,牧场的土鸡蛋供不应求,需要时还必须提前预约定购。
牧场以养为主,种养结合,各种优质果品应有尽有,五月珍珠樱桃红,六月仰韶大杏黄,七月满树大核桃。到了秋天,更是硕果累累,临潼石榴、金冠桃、红富士蘋果、砀山梨。这些果树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全由牛粪供养着,因此果子吃起来甘甜可口,味美醇正,让人回味无穷。
最让人遐思的地方是院子里的葡萄走廊。蓝宝石葡萄枝繁叶茂,严严实实地铺盖在长廊上。一串串葡萄挂在廊壁上,让人垂涎三尺。长廊里摆着八仙桌,客人们可以在此小坐品茶。然后巧妇们提着篮子到菜地里转一圈,回到厨房里叮叮当当忙一阵子,土法烹饪的农家菜就端上来了。红红的西红柿,青青的佛手瓜,鲜嫩的上海青,金黄的炒土鸡蛋,五香的鲜牛肉,喷香的土鸡汤,还有热腾腾的葱油饼,劲道纯正的手工面。三杯仰韶彩陶坊喝罢,欢声笑语就在院子里回荡。正如宋代大诗人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鹿鸣牧场由茹窑村的退休干部茹建华创办。茹建华曾任三门峡市移动通信公司副总经理,他把茹窑的父老乡亲始终挂在心上,退休后毅然放下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村里为家乡做贡献。鹿鸣牧场带动村民致富,村民们到牧场敲锣打鼓扭秧歌,表达自己一腔淳朴的感激之情。
十一、文化苑里韵味长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茹窑人也被吹醒了,吹富了,大家都过上了幸福生活。革命老区的人民衣食住行都不愁,只愁农闲时聚会取乐无去处。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民政局、文化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茹建华捐款两万元,茹窑村在外工作人员也纷纷慷慨解囊,村里人积极地添砖加瓦,一座庄重大方、古朴典雅的茹窑文化苑在村南的314省道边上落成。
文化苑里有卫生室三间,乡村医生小李常年穿着白大褂在这里为村民服务。头疼、脑热、拉肚子,打针、输液、小手术,小李都能手到病除,有效地缓解了村民的看病难问题。文化苑里还购置了大圆鼓、小腰鼓、铜锣铜镲样样有。逢年过节,锣鼓咚咚响,村民跳舞扭秧歌,秧歌队员是清一色的茹窑人,上有古稀老奶,下有年轻少妇。她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婀娜多姿,比城里的秧歌队毫不逊色。
文化苑里设有图书室,有各类书籍上万册。农闲或下雨的时候,村民们都聚集在这里读书阅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书室里收藏着一部独特的名不见经传的珍贵读物——《华夏茹氏通谱》,这部家谱共分八大册,硬皮精装,图文并茂,400余万字,详细记载了茹氏族的起源、繁衍、变迁、兴衰和分布状况。该书被西北大学图书馆收藏,教授韩养民等专家们一致称赞这是一部“继孔氏孟家之后的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华夏茹氏通谱》在传承“立家规、传家训、扬家风”的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河南省豫剧团曾经两次到茹窑文化苑慰问演出,周围村的群众都来观看,大家欢聚一堂,对茹窑文化苑赞不绝口。茹窑文化苑是华夏文化的良好传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是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茹窑村历史上的一座丰碑。茹窑人打算在文化苑对面坐南向北再建一座戏楼,重现茹窑村当年“小洛阳”的繁荣场景。
十二、千年古窑换新装
茹窑,村因窑而名,人依窑而生。这窑洞对于茹窑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存在独特的感情。
茹窑的窑洞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结实。窑洞依地势而凿,与大地紧紧连在一起,任山摇地动,窑洞随大地和谐共振,受力均衡,不会倒塌。
二是恒温。窑洞冬暖夏凉,一年四季恒温。冬季不用暖气,夏季不用空调。世代居住窑洞的人们,夏季不会中暑,冬季不会感冒。大地如同大海,是巨大的温度调节器。
三是接地气。大地生万物,万物离不开大地。茹窑村的窑洞里,几十年来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他们中间有教授、博士和高级工程师,有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有十多位县科级干部。因此,方圆村子都称茹窑村是“文化窝”。
20世纪60年代的小学就设在羊河边的姜家窑洞,羊河哗哗的流水声和学生的琅琅读书声,交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幼年时除了饥肠辘辘难忍之外,其他全是美好的记忆。窑洞学校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以后当了团政委的上官文祥,就是那时窑洞学校里的小班长。茹窑的老村是一排排的“窑厦院”。何为窑厦院?就是在窑洞的前面盖东西厦房,厦房就是厢房,窑洞和厦房合围成一所院子。这儿的窑洞已有千年历史了,千年不倒,但厦房的木头已朽,墙壁裂口难以修复。
这几年村里人富裕起来了,家家都在老村外盖起了钢筋水泥新宅院,老村的旧房子年久失修渐渐地变成了残垣断壁。村“两委”按照上级要求對老村实施改造,拆除了所有的破旧房子,老村子变成了一块开阔地,只剩下一排千年窑洞舍不得拆,这窑洞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啊!
老村改造的蓝图已经绘就——所有窑洞按照仰韶文化遗址公园的窑洞模式进行加固装修。窑洞前建现代化日光温室,把老村建成乡村旅游胜地。游客们在窑洞里居住,到羊河水库里钓鱼,去日光温室里采摘绿色果蔬,取羊河水在窑洞前烧烤,品尝农家菜,领略地地道道的山水风光,体验陶渊明描绘的田园生活。正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人间仙境就在眼前,也许你读到我的这篇文章时,千年古窑就已经换了新装,期待茹窑村有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