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养利
近年来,清丰县以“三零”创建为抓手,突出源头治源、底线到底内核,坚持柔性善治思维,积极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以“12340”社会治理框架为基础,立足“孝上化”“块上理”“格上融”“源上解”“心上顺”,以治创稳,以理助定,全面推进“四治融合”,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从本源上,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平安清丰。
一、孝上化,用道德新风育引良俗
(一)以孝立身,传承文化。高位谋划推动,2021年,清丰县委首次把“孝道清丰”建设列入全县发展战略目标,印发了《中共清丰县委、清丰县人民政府关于“孝道清丰”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文化品牌,成立孝道文化研讨会,编写孝道文化乡土教材和文艺作品,《清丰孝道故事》被河南省政府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创新文旅结合,《新华社每日电讯》头版头条以《清丰绵延孝风》为题刊发全国通稿;全国“孝老爱亲·向上向善”孝文化传承启动仪式,第一站在清丰举行。
(二)以孝弘德,营造环境。推进孝道与德治融合,开设《孝乡之声》专题栏目,聘请孝道文化名人,推培孝道文化。探索德治与法治融合,创办家事法庭,变“对抗”式诉讼为“柔和”式调解。2022年成功调解家事纠纷700余件。坚持培树与推广融合,探索总结推广“33151”评选表彰机制,建立健全帮扶礼遇道德模范制度,近年来涌现出了李冰、韩晓慧等一批道德模范典型。
(三)以孝促治,激活动能。助力基层创建,利用广播、微信群、平安大喇叭等宣传优秀道德事迹;组建“孝老子女”宣讲团深入基层。精准志愿服务,依托19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89个村(社区)工作站,投放志愿服务资源,教育、引导群众增强自治能力。推进移风易俗,规范群众自治组织、村规民约,有效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培树社会新风。
二、块上理,用共治思维建好阵地
(一)高起点分级区块建设。以需定建,运用医治“社会病”思维,建成全省首家高标准规范县级综治中心,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医共体”。以抓促建,17个乡(镇)高标准完成乡、村两级综治中心改造提升任务;成立城西、城南社区综治中心,政府购买服务84人,统筹13个社区、83个小区的治理工作。以建为用,首建全省信息化系统,打造“一中心、三平台”智慧大脑。
(二)高效能集成模块配置。职能充分整合,综治中心划分为民服务、综合办公、宣传教育和信息化四大区域;创新设立“12345”小事快办热线和“7912340”智能外呼社情民意调查平台。力量紧密聚合,县委政法委、县法院简案速裁团队、县联调委、县信访局等单位177人进驻综治中心办公。数据深度融合,社会治理信息化系统纵向延伸到乡村社区,横向覆盖行业部门,实现对“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要素精准掌控和闭环管理。
(三)高标准保障版块支撑。强化组织保障,县综治中心主任由县委副书记担任,政法委书记任常务副主任,设立综治服务中心;各乡(镇)设立平安办。强化机制保障,综治中心建立公众参与、部门协同、诉求表达、矛盾化解、便民服务、信息研判、指挥调度、应急联动等机制,规范社会治理运行。强化科技保障,设计开发电子档案系统,“五星支部”创建引入信息化;“平安通”App、三官两员两顾问App、“平安碼”嵌入基层,服务保障网格员、政法干警、调解员、群众等参与社会治理。
三、格上融,用网格模式微端治理
(一)一格统融。统一标准网格,全县共设一级网格24个,二级网格141个,三级网格786个,四级网格3125个;按照“1+4”标准,全县共配备587名专兼职网格员,在三级网格开展工作。增设基础单元,四级网格下,以楼栋单元、村(家属院)胡同30~50户为基准划分了6668个微网格,由楼栋、村小组党员任网格员参与管理。落地治理事务,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地、事、物、组织“一网统筹”的全科网格治理格局。
(二)一格统管。规范化实施,打造地方特色管理模式,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全科网格。目标化管理,制定《专职网格员任务清单》等13项制度机制,开展“三个一”活动,提升网格员素质能力。程序化运行,专职网格员实行“1451”工作法,村级专职网格员每天走访不低于4个小时,上报各类事件、矛盾信息不低于5条。2020年以来,排查矛盾事件166万余件,办结率99.73%,2022年,上报矛盾类信息同比上升252%。
(三)一格统筹。科学设定指标,全面规范全科网格运行流程,提升工作标准。适时调整权重,提高上报信息的质量,针对性服务社会治理重点工作。闭环落实任务,坚持“乡村吹哨,部门报到”机制。2022年,登录率、信息采集、吹哨帮办处置率均为100%,办结率99.84%、畅通率95.89%,居民、处置满意度分别为99.65%、99.57%。
四、源上解,用调和手段融释矛盾
(一)创新创优叫响品牌。培树品牌典型,成立“娟子”工作室,打造了“尚善”“有理通”“问事堂”等一批调解工作室。扩大服务范围,把人民调解室升级成为包含法律咨询援助、心理咨询服务、人民调解及综合服务的“4+X”模式。创新调解方法,各乡(镇、办)充分适应当地民俗习惯,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调解方法,形成个性调解文化。
(二)联调联动汇聚合力。“访诉调”联动,在县综治中心形成了信访接待、人民调解、行政裁决、司法确认、简案速裁、争议化解等无缝对接和一条龙服务。“律心调”联动,在县、乡综治中心设立律师工作室和心理疏导室,为当事人及时提供法律咨询和心理疏导,共情打开心结,消弭对立情绪,依法化解矛盾。“县乡村”联动,整合全县8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乡(镇)、村调解力量,打通了体制机制堵点,提高了工作效能。
(三)共建共治夯实基础。激发自治内生动力,健全乡村社区基层自治组织,让群众成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主体。畅通民主协商渠道,探索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评议会等协商形式,形成村民小组协商和管理的基层自治格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
五、心上顺,用精准服务涵养根基
(一)创新机制,精准体系建设。建设服务网络体系,在全县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组织完善、平台健全、人员齐备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网络。完善“县乡综治中心—心理服务中心—网格”三级运行管理体系。健全三级防护体系,一级防护针对心理健康人群;二级防护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困扰和心理疾病人群;三级防护针对处于心理危机中人群。
(二)线上线下,精准平台搭建。标准化布局,建设“县、乡(镇)、村”三级社会心理服务规范化建设工作平台,总体服务平台建设率和使用率不低于80%。一体化要求,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设置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7962525,搭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链”和“保障网”。专业化力量,把心理实战技能和社会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干部职工培训内容,不断提升心理服务能力。
(三)疏导解忧,精准心理服务。创新模式,探索建立“心理服务+信访稳定”“心理服务+矛盾化解”“心理服务+网格治理”模式,破解信访难题,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成效。延伸服务,以网格为单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将心理服务延伸到网格、楼栋、家庭。重点防护,2022年,建立“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开展心理服务“五进”活动,坚持做好学校日常心理疏导化解工作;针对涉邪人员,利用沙盘游戏分析和理性情绪疗法,进行线上线下心理疏导3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