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陈奕可
家庭实验室全国学校联盟 陈 耀
土豆
明·徐渭
榛实软不及,菰根旨定雌。
吴沙花落子,蜀国叶蹲鸱。
配茗人犹未,随羞箸似知。
娇颦非不赏,憔悴浣纱时。
从明代万历年间徐渭这首五言律诗《土豆》中可以看出,土豆在当时已经传入我国。徐渭一生辗转南北,见闻广博,却为区区土豆作咏,将其视作上等美食,说明土豆在万历年间可能属于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
土豆进入我们团队的视野,是从科幻电影《火星救援》2015 年上映时开始的。电影讲的是由于一场沙尘暴,主人公马克与团队失去联系,孤身一人被遗忘在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想方设法返回地球的故事。电影中,马克在火星上为了生存,需要依靠种植土豆获得食物,从而为自己最后安全返回地球打下基础。当时,我们团队讨论:为什么编剧要设计马克在火星上种土豆?为什么不种番薯或者小麦、水稻呢?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后的这些年,我们一直带着孩子们进行土豆方面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答案。在孩子们的种植过程中,发现土豆比较容易种植、产量大、生长周期短,我们推测应该是这个原因,才会导致电影中安排种土豆的情节。
随着家庭实验室全国学校联盟的成立,引导全国各地的孩子们参与土豆科学研究,也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土豆(马铃薯)属于茄科植物,因其浆果酷似马铃铛而得名。由于它来自国外,民间俗称“洋芋”。在世界范围内是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目前,我们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已经实施,已经有一批企业在马铃薯主食化上率先试行,研发出马铃薯馒头、面包、薯馕等主食产品,“把土豆不当主粮”将成历史。这样的话,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人类真的跟着“流浪地球”去流浪,土豆应该也是首选的主要粮食吧?对于土豆的重要性,我们的孩子们很显然是缺乏认知的,对于他们而言,土豆只能算是零食,或者认为属于菜肴类,当然他们最喜爱的还是“油炸薯条”,而当土豆变成油炸食品的时候,就成了垃圾食品了。所以,研究土豆的前世今生、探索土豆的营养价值、探索土豆食品的开发、研究土豆的生长等等问题,都是有价值的。
并不是所有的科学探究都是值得倡导的。比如土豆的科学探索,大家最熟悉的是土豆电池。很多学校老师会推荐孩子们去做土豆发电实验,就是在好端端的土豆上插入铜片、锌片,当作电极,将发光二极管连接在电极上,就能让发光二极管发亮,但是做完实验之后的土豆,就要丢进垃圾桶了,孩子们短暂的兴奋之后,只留下“土豆在垃圾桶中哭泣”。更有离谱的实验设计是将几百个土豆连接在一起得到更多的电。所以说这类实验是在暴殄天物,虽然考虑了科学探究本身,却忽略了人文教育和爱惜粮食等方面的教育。所以,关于土豆,我希望让孩子们了解更多,最终让他们珍惜土豆。
我们为孩子们查到了关于土豆的信息:
土豆最早扎根于南美洲海拔3800 米以上的安第斯山脉。由于高海拔和寒湿气候等因素的作用,孕育了土豆这种野生物种的最初萌芽。距今大约7000 年前,一支印第安部落在安第斯山脉的喀喀湖区安营扎寨,是他们发现了土豆的块茎。这种可以食用的块茎挽救了身处饥饿窘境的印第安人,他们将土豆的种植扩展到整个安第斯山区,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五彩斑斓的累累果实,人们将它敬称为“丰收之神”。
16 世纪末至17 世纪初,首先是荷兰人把土豆传入新加坡、日本和中国,“荷兰薯”开始在亚洲落地生根。在我国,北起白山黑水,南至南海诸岛,东始大海之滨,西到青藏高原和新疆,都有土豆种植。
18 世纪中叶到19 世纪中叶,由于我国人口大幅度增长,带来了巨大粮食压力,土豆一度成为普通百姓的“救命”主粮。
看完这些信息,我们对土豆突然肃然起敬!
经过3 年周而复始的土豆种植,我们决定做一场大规模的土豆科研活动,引导大家正确进行土豆的科学探索。
我们选择了“湖北恩施小土豆品种”作为各地土豆种植的标准对照组,发送给各地进行种植。为了方便各地同学有个对照,我们选择了浙江省瓯海区泽雅镇的一块农田进行种植,这个农田的土豆就称作:标准对照组。
关于土豆科学探究,一个风险因素需要进行控制,那就是要让大家知道长芽的土豆不能吃。有些人习惯把土豆长芽称作“土豆发芽”,我们觉得这种说法会让孩子们混淆土豆是“种子”还是“块茎”的认知。为了让孩子们认识到其中的原因,我们让孩子们戴上口罩和医用手套,将长芽土豆和正常土豆对半切开,观察里面的结构。孩子们发现,土豆长芽之后,里面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颜色、软硬程度都发生了变化,用龙葵素测试试剂进行简单的测试,长芽的土豆会发生颜色反应。我们还通过一些视频案例,让孩子们认识到长芽的土豆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而龙葵素会导致人体中毒,所以长芽的土豆不能吃。
这些解剖了的土豆,我们没有扔掉,而是在切口处涂上草木灰,埋在土中继续观察。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完整的长芽土豆和普通土豆),要求每天观察写记录,并拍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发现,原来切掉的土豆也能够正常长出茎和叶子。
这些实验结果,很多城市孩子是不知道的。
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土豆特别容易种植,对环境要求不高,只要有阳光就能生长良好。
有些孩子抱怨说自己养在室内的植株,无法长出土豆,经过调查分析,原来是缺乏光照。通过这样的实验,让孩子们对光合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有些孩子在实验中,进行了24 小时光照实验,白天照射日光,晚上继续用路灯的灯光照射,结果发现,土豆产量反而降低了。这些好玩的实验结果,也是书本上无法得到的。
虽然我们布置了各地的孩子们用同一个品种土豆作为标准对照组,但是也鼓励大家做各种不同的实验研究。
大家可以种植自己本地的土豆,跟标准对照组进行对照,然后记录叶子、茎、土豆产量等等不同的研究数据。最后,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利用互联网课堂进行分享与交流,就得到了各地不同土豆种植的数据。
为了让孩子们增加更多的人生经验,我们还发动孩子们进行了“哪些因素会导致土豆长芽”的探究。孩子们通过研究,验证了温度、湿度等环境会影响土豆长芽。所以,我们以后储存土豆,可以把土豆均匀地摆放到纸箱当中,再往里面放上食用干燥剂,让土豆处于干燥的环境之下,就能抑制土豆长芽了。
以上都还是最基本的实验。
最有意思的田野科研项目,还在后头。
土豆是茄科茄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茎呈菱形,有毛。叶片初生时为单叶,逐渐生长成奇数不相等羽状复叶。所以土豆跟茄子、番茄属于近亲植物,从理论上讲,是可以进行嫁接的。
孩子们产生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番茄嫁接土豆”“茄子嫁接土豆”,让地面部分长番茄、茄子,地下长出土豆来!这些想法特别有意思,为了检验这个想法,2023 年进行的土豆田野科研中,我们增加了这些稀奇古怪的嫁接实验。
但是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还是比较难的。
在瓯海泽雅的这片土豆田里,他们不知道切断了多少土豆的茎和叶,换来的是一次一次的失败,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刀法太差,还有包扎技术太差。
嫁接之前,要选择土豆茎当作“砧木”(嫁接繁殖时承受接穗的植株),西红柿的插条作插穗。要把土豆的健康枝条全部修剪掉,切掉上面的茎和叶,在中间刻出一个V 字型凹槽(凹V 型)。将健康的西红柿枝条,底端部分切出“凸V 型”,西红柿枝条放入土豆枝条的凹槽中,刚好可以镶嵌在一起,再用嫁接膜进行包扎。
由于孩子们在操作中很多时候切得不够规范,会导致嫁接失败。所以,刚开始时,都是大人将枝条剪切好,让孩子们进行包扎。
嫁接膜包扎,非常考验孩子们的耐心和细心。嫁接膜粘性较大,所以孩子们往往将膜布缠成一团,农田中经常会看见有些孩子在嫁接部位将嫁接膜绑成了一个“大馒头”,其实里面的每一层膜之间都还是很松的,被风一吹,番茄枝条就飞了。
如果嫁接成功,番茄枝条就会重新生长;如果嫁接失败,番茄枝条就会枯萎掉,这些现象,孩子们会认真进行记录。
看着孩子们耐心包扎嫁接膜的样子,大人们内心中涌起一阵阵感动。都说“认真工作的人是最帅的”,在这片农田里,没有多动症儿童,也没有打架骂人的熊孩子,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做着自己的科学探究。
经过不断地尝试和失败,孩子们慢慢掌握了嫁接的要领。对于我们大人来讲,让小孩子去嫁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对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是可以参与嫁接的科学探究的。
在浙江省瓯海区泽雅镇的这片土豆田中,嫁接苗慢慢成活了,全国各地的同学们也使出各自的本领,进行“番茄嫁接土豆”“茄子嫁接土豆”实验。虽然嫁接实验已经成功了,但是怎么能够实现上面长番茄、茄子,地底下长土豆呢?
实验结果,将在2023 年暑假公布,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