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态美育 感悟生态之美

2023-08-31 14:41林卫红
关键词:知行合一小学语文

林卫红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欲让生态文明教育得到渗透与落实,需要教师以生態文明为价值导向,从学生特点出发,用心挖掘教材中生态美育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领学生感悟生态之美,初步理解自然生态美和人文生态美的深刻内涵;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遵循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注重将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知晓生态之美贵在“践行”,在知行合一中培养生态文明行为,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环保快乐同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教学;生态美育;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9/22-0093-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培养目标”中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珍爱生命,树立公共卫生意识与生态文明观念。在“课程设置”上指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法治、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生态文明、生命安全与健康等教育内容,反映科技进步新成果、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生态文明教育得到渗透与落实?这就要求教师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价值导向,用心挖掘教材中生态美育的内涵,注重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审美价值,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具备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能力和生态审美人格与精神境界的人。

一、挖掘内涵,感悟生态之美贵在“和谐”

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和”为贵,这里的“和”就是和谐、和美、和融,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努力创建一个共同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也是社会文明的核心。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意识地融入了生态美育元素,入选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文本。教师要挖掘隐藏在这些字里行间的生态意识和理念,遵循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审美价值,把生态美育融入语文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帮助学生积极调动多种感官沉入文本,引导学生认真审视美丽的大自然,用心灵去发现大自然的美,积极建构生态审美观,懂得生态之美贵在“和谐”,学会关爱生命,保护地球;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进一步感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加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例如,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一文,以轻松活泼的语调叙述了“我”与珍珠鸟一家三口逐渐熟悉、信赖的过程,文末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本课教学时,教师找到文本与学生的情感共鸣点,充分创设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和两只大鸟是如何熟悉的?和雏儿是如何建立信任的?哪些语句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哪些语句体现珍珠鸟对作者的信任?”在学习交流中,学生体会作者与鸟儿相处时内心的波动,情感的涌动:从最初看见雏儿的欢喜,到不打扰雏儿的小心,再到遇见雏儿的惊喜以及对雏鸟亲近的窃喜,直至完全信任的得意,正是作者对珍珠鸟的尊重与喜爱。从文中“渐渐它胆子大了,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等等,这些语句可以体会到珍珠鸟对作者的情感也经历了“怕——喜——近——亲——爱”的变化,珍珠鸟从“怕人的鸟”到后来“亲近人”,正是由于作者对鸟儿的宽容、关爱、尊重,使鸟儿产生对人类的“信赖”。由此悟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正是人与鸟的相依相伴、亲密无间;正是人与鸟的相互尊重、关爱,达到的心灵相通、情感相融,创造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世间万物,生命与生命之间和谐共生,一切生态之美的真谛都是如此。

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文字清丽悠远、富有情趣,充分运用形象和色彩来刻画白鹭的美丽色彩和优雅姿态,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表现对自然美的赞颂。教学中,教师从文本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认真读文本,说一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是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色素美、身段美哪里可以体现?”“白鹤、朱鹭、苍鹭与白鹭相比有什么不同?”“你从哪些方面看出作者对白鹭的喜欢?”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这篇充满韵味的散文,想象画面,反复吟咏,讨论交流,体会白鹭的静态美;抓住“悠然”“清澄”等词语体会白鹭的悠然灵动美;重点研读、体会白鹭外形的适宜之美与环境和谐、和融的三幅图:“清田独钓图”“清晨望哨图”“黄昏低飞图”。此外,教师需积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并注重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融合,播放美丽的白鹭在水面上自由飞翔、嬉戏玩耍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激发学生对白鹭这个美丽生灵的欣赏与喜爱之情。最后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用笔写下日常生活中自己特别喜爱的小动物,重点描写它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可以把它和其他小动物作对比,突出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一切美好生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感悟到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如此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也会悄悄种在学生心中。

二、激发情感,感悟生态之美贵在“尊重”

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大自然以及敬畏生命,建立对待自然环境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生态文明教育贵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的美丽,学会对生态环境进行深度反思。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营造一个情趣浓浓、充满激情的课堂,将阅读、理解、感悟、训练有机结合,不断吸引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让语文课堂成为强“磁场”。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环境中增强生态美感体验,强化情感驱动,唤起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树立生态和谐的观念,明白生态之美贵在“尊重”,懂得遵循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生态环境;真正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人类的好朋友;真正领悟到生态之美的关键就是尊重自然规律,以大爱、真爱去保护世界的一花一草、一切生命等,让生态更具多样性,让世界更具丰富性。

《灰雀》一文中记叙了列宁通过巧妙的谈话,让小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归了灰雀。列宁对小男孩有尊重、有呵护,小男孩知错就改,在充满温情的故事中呈现出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画面,蕴含着人文理念和生态教育思想。教师一入课,先是播放红腹灰雀在枝头欢唱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灰雀的“惹人喜爱”,再指导学生静心学文,读一读列宁的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是否可以改成:“可能(也许)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体会列宁的真实内心。再从男孩与列宁的对话中,揣摩和想象男孩的内心。例如,男孩看看列宁,说道:“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一次男孩是怎么说的?听了列宁的话,小男孩想什么?为什么小男孩想说又不敢说?说一说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想说又不敢说的经历?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男孩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从不敢承认到越来越坚定的内心变化。再引导学生根据语境细品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揣摩列宁和男孩的心理,尝试为他们之间的对话加上提示语,进一步读好人物的语气,更好地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感悟男孩的知错就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列宁的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的感叹,使男孩内心受到震动,及时自我反思,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出示图画,指导想象男孩回到家主动放飞灰雀的情境,同时播放灰雀又回到树林,站在枝头唱歌的视频,读懂男孩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放回了灰雀,让灰雀重回大自然怀抱的喜人场景。教师在课上还要有意识地采用人物行为的对比,感受对灰雀“喜爱”的情感。教师设问:列宁和小男孩都喜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欣赏哪一种爱?在问题的导向下,不断启迪学生思考两种不同方式的做法虽然都是出自于“喜爱”,但是列宁给灰雀自由,让更多的人享受灰雀的美丽,这是用尊重的形式爱鸟;小男孩却用了不尊重的形式占有了灰雀,对比之中,理解列宁帮助男孩背后的隐性情感,体会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之人。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你想对灰雀、列宁、男孩说什么?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意识到保护自然要从爱护鸟儿开始,应该学会真正爱护这些惹人喜爱的鸟儿,理解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需保持对大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认同,从而树立“爱,就不要伤害”的生态意识。

《父亲、树林和鸟》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体现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父亲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教学前,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预设到对于学生来说,父亲爱鸟可以理解,但是感受父亲深沉的爱,真正明白父亲是因为我国鸟类面临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非法捕杀、严重影响威胁着鸟类的生存而有着这样的担忧,是有一定距离的。这节课,教师通过文本语言、课文的插图及课件的有效融合、运用,引领学生调动耳、眼、口及心灵等身体的一切感官,凭借字里行间和直观画面,走进文本语境中所刻画的父亲形象,并不断向纵深处迈进,渐渐走近父亲的内心,去探知作者的内心世界。教学中紧抓“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这个中心句,结合画面的适时出现,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悟中体情,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及“上上下下”等词,感受父亲对鸟的生活习性的深层了解。在体会“我”对鸟的不熟悉与不了解时,教师则是抓住“没有……没有……”“只闻到……没闻到……”这几个词语来引导学生感悟。学生在品析重点词句后,通过朗读、齐读、指名读、引读等方式窥探父亲对鸟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教师还充分利用音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一段鸟儿清脆婉转的鸣叫,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是林中那一只可爱的小鸟,此时你会唱些什么?你会怎么唱?”学生听着鸟儿婉转动听的歌声,感受“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课上,教师还需紧紧抓住父亲说的:“在鸟最快活的时刻,在鸟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进行重点教学。通过一声枪响,引导学生想象鸟儿被猎人打中的情景,体味这句话中所蕴含的“我”的护鸟心愿。此外,课堂上也可开展关于“父亲是不是猎人?”的辩论,以多角度、立体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层次激发学生回文细品,悟出文本的言外之音,那就是“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还有爱唱歌的鸟。”感悟父亲知鸟、懂鸟、爱鸟之情,从而可以断定他曾经是百发百中的猎人,但他却成为了一名护鸟人,这正是父亲对树林的喜爱,对鸟的热爱的真情流露。从父亲身上,学生感悟到生态之美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真爱一切生命等,让生态更具多样性,让世界更具丰富性。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怀也在教学后不断被激活、深化,在感受到人与鸟的亲密无间,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中,渐渐懂得了爱鸟、护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志,要从小树立生态環境保护意识,构筑生态保护的长城,用实际行动爱护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在此,文本的美学价值得到充分挖掘。

三、注重实践,感悟生态之美贵在“践行”

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观理念的外化,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教师要注重生态行为培养与指导,进行生态保护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知晓生态之美贵在“践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实践活动,注重将体验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体验——思考——讨论”中参与探究活动,在知行合一中践行生态文明,树立绿色生活的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培养自发的生态文明行为,达到“小我”与“大我”的和谐统一。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以情动人,层层递进,告诉人们地球是一个“易碎品”,人类必须爱护地球。教学伊始,教师从文中宇航员发出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引入学习,指导学生从“晶莹的球体”“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生命的摇篮”“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些描写来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可爱。接着通过朗读指导,不断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产生保护地球的美好愿望。在理解感悟“地球太容易破碎了”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无私”“慷慨”“贡献”等词语中感受地球的可亲可敬,还要从“不加节制”“随意毁坏”“不顾后果地滥用”等词语中感受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虽然十分有限、十分匮乏,但地球却慷慨、无私地奉献给人类。此外,由于学生对环境遭到破坏的恶劣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课上需出示有关的图片与视频,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中,真切体会由于人类科技发展、人口数量剧增、需求增长迅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地球上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这些有限的自然资源受到了破坏,已经造成土地荒漠化、河流污染、珍稀动物数量减少等严重后果。教师顺势启迪学生积极表达真实的想法:如果我们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了,我们能否移居到其他星球去?如果不能,那么我们每个人可以为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做些什么呢?最后指导学生进行宣传标语的设计或是写倡议书,呼吁人类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如“再不保护水资源,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保护地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如此一来,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得以培养。

在《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注重积极挖掘文本特点,引领学生凭借字里行间和直观画面,走进文本所刻画的父亲形象,渐渐了解父亲的内心情感之外,还要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培育爱鸟情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适时拓展,出示了啄木鸟、蜂鸟、翠鸟、白鹭等鸟类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鸟的特点(包括外形、生活习性等)。此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设计爱鸟、护鸟宣传牌,引导学生通过笔,抒发自己爱鸟、护鸟的心愿,并用自己的行为唤起人们护鸟的行动。学生设计的宣传牌上写着:“鸟是森林卫士,我们要保护它。”“鸟,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保护我们人类的朋友吧!”“鸟是人类的好朋友,爱鸟从身边小事做起。”“爱鸟,护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课后,教师除了布置学生查找关于鸟类的知识外,又要求以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为话题,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设计一张《动物名片》。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收集有关动物的素材,进行动物名片的设计制作,不断唤起学生对动物的爱护之情,引导他们在践行生态文明中争当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文本的育人价值得到有效落实。

《青蛙卖泥塘》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在卖泥塘的过程中,青蛙听从伙伴们的建议,一步步改造自己的烂泥塘,最后让泥塘变成环境优美的好地方。教师围绕着课后练习“说一说青蛙为卖泥塘做了哪些事,最后为什么又不卖泥塘了”,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现场表演小动物们是怎样劝说青蛙的?帮助学生懂得小动物提出改造烂泥塘的建议是与它们自身的特点、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老牛需要吃草,野鸭生活在水里,小鸟生活在树上,蝴蝶需要采花酿蜜,小兔、小猴需要好的生活住所等等。教师再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对青蛙说些什么呢?”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泥塘之“变美”,就是因为青蛙听取了小动物们的建议,用辛勤的劳动换来了泥塘的改变,使原先的烂泥塘成为一个鸟语花香、人人向往的好地方。教师还指出,在童话世界里,动物用双手对环境进行改造,不断改变生活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应遵循自然规律,把沙漠变成绿洲,让荒山变成森林,讓生活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为进一步升华“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教育,教师可以紧密结合植树造林、环保日、学校劳动等主题教育内容,携手家、校、社共同开展“我为绿化作贡献”“美化校园,我能行”“美化家园,我们在行动”等系列活动;结合研学活动,带领学生游览植物园、走进大自然,开展绿色主题调研活动,指导学生参加保护环境的相关公益活动,对家乡的生态治理状况进行考察……学生在行中学、行中悟,真真切切感受生态之美,并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提出家乡治理的合理方案……他们身体力行,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增强自觉保护生态的意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将带着“生态之心”,为共同开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书写新篇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责任编辑 李红霞】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改专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阅读教学中融合审美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gzx21—152 )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小学语文
“知行合一”的精诚德育探索
独立院校艺术类毕业实习与校企合作改革的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