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伶?何其昌
在现代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压。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专业综合能力与岗位要求不相适应、就业路径模式单一等使得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更多挑战。因此,本文结合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发展,探索高职院校如何利用融通发展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是国家发展之基,大学毕业生等青年的就业,既关系家庭幸福,也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2019年《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后,广西高职院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2022年广西共录取考生32.8万人,其中专科层次录取考生13.6万人。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就业形势困难的局面暂时不会改变。所以,本文结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专项行动,探索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径,为促进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一个新思路。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概述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1.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市场经济影响下,就业选择趋向“功利化”,薪资、职业长远发展、工作压力及环境等是高职毕业生关注的主要问题。笔者参与就业工作的两届高职毕业生,除了在机关事业单位、升学或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的小部分学生外,其余毕业生大部分更换工作较为频繁,究其原因主要是薪酬待遇偏低、没有发展晋升空间、工作地点偏僻、生活环境不如意等。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也促使高职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网络兼职,甚至还有“慢就业”的情况。
2.就业岗位需求逐渐减少,岗位能力要求提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及互联网的发展,中小企业受到波及较大,许多企业无法维持生产或营业,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下降。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优先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但这类招聘对学历、专业技术能力要求较高,首先在学历上优先选择本科毕业生,高职毕业生机会少。所以高职毕业生较多在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可是,中小企业难以维持发展,不稳定性增加,企业及岗位数量的减少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3.行业就业方向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社会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岗位的需求增加,网课、直播带货、自媒体等行业发展迅速,就业岗位有了新的选择。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 2021届选择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有近三成(高职:28%)属于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形态,主要包括主播、全媒体运营等。此外,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创业的2018届高职毕业生中,三年内有六成以上退出创业,仍在坚守的比例(39.5%)相比2017届同期(41.0%)进一步下降。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
1.毕业生就业主体质量总体不高。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不高,高职院校主动对接就业市场需求意识不足,学校课程知识及培育的技术能力跟不上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有滞后性。另一方面,新行业新岗位的出现虽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但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对各行各业的新要求,对岗位技能人才要求更高、综合能力更强,但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就业引导不足,较多聚集在传统单位或行业企业的就业引导,且对高职学生的培养有“重技能、轻综合素质”的现象。
2.毕业生就业观念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薪资增速放缓。报告指出,2020-202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起薪平均涨幅(高职:3%)低于疫情前的2018-2019届的起薪平均涨幅(高职:6%)。據调查分析,笔者所在的院校,大部分未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缺乏吃苦耐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选择就业岗位第一位考虑“薪资高、事情少、离家近”,对薪资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对待就业缺乏主动性。等就业、靠国家、社会、家庭的帮助,缺乏自主思考,没做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准备。此外还有“慢就业”现象。部分毕业生生活压力不大,不急于就业,还可以选择创业和自由职业等方式。
3.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路径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推动毕业生就业主要通过传统的校园招聘会、企业进校园、与企业开展“订单班+验收”等模式开展,但根据笔者开展就业工作及统计就业数据的实际情况显示,除大企业较受青睐,其余中小企业吸引力不强,许多毕业生选择不与其签订就业协议或短期内更换多家企业,有很强的不稳定性。订单模式的就业虽然稳定,但一旦达到行业的饱和度,那么此模式的就业优势就会大大降低,如笔者所在学院,因铁路和轨道等特色专业与一些交通运输企业开展合作,定向输送专业人才,但随着时间推移,企业职工饱和后人才需求就大大减少。还有大部分非轨道类毕业生面向社会就业,就业困难依旧没有解决。
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现状
(一)大中小企业融通内涵及发展模式
2018年国家发布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出现了一些典型融通模式。当下,我国企业的创新模式正在从单打独斗走向众创、共创、广域协同,资源整合从产业链整合走向跨行业、跨界融合互补。大型企业拥有较为成熟的专业技术、实践经验,可以通过开放自身业务体系的优势资源为中小企业赋能,特别是以数据和资源赋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新的产业形态下实现快速更新迭代,创新成果通过创新链、供应链、数据链回流大企业,又为大企业注入活力。大中小企业融通,就是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企业的发展及活力又间接增强了人才吸纳能力,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广四种融通模式:一是围绕供应链协同的纵向融通发展。二是基于创新能力共享的专业能力重构式融通发展。三是基于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融通发展。四是依托区域生态的融通发展。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创新方向与模式也各不相同,内容重合多、互补性强,但也都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难点、堵点,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链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四年的发展,四种模式逐渐发展为对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七条链”的全面融通发展模式。新模式着重引导大企业通过生态构建、基地培育、内部孵化、赋能带动、数据联通等方式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柳州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现状
柳州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起步于2018年,最初是以上汽通用五菱和东风柳汽两大整车厂作为汽车产业链龙头,在新能源汽车、燃油车新技术研发和汽车后市场等方面集聚创新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龙头企业+孵化”的模式和专业化的配套集群,达到供应链纵向的协调创新发展,并带动关联产业从单一产业链向块状经济转型。同时,借助政府、园区牵头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通过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整合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等互补性资源,实现创新能力共享和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可见,柳州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模式是围绕供应链协同的纵向融通发展和基于创新能力共享的专业能力重构式融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这类模式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有着极强的互补和合作,但却忽略了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的融通和粘合,这也使得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发展受到制约,降低了大中小企业融通的整体发展质量。
三、大中小企业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路径优化
以柳州为例。柳州地区高职院校要借助柳州高新区成为第三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大中小融通方向)和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实施的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优势条件,积极参与到柳州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中。要利用自身优势深度融合创新链、数据链、服务链、人才链,在助力大中小企业产学研融通创新的同时,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主线,持续促进双创资源共享、合作需求对接、就业岗位增加、人才环境优化,形成融通创新“三个生态”的繁荣发展。
(一)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链和服务链
1.加强与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等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健全开放共享的协同创新管理体系,围绕研发、设计、制造、应用、营销、服务等全流程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创新融通、产学研协同联动,提高创新项目和科研人员需求,进一步激活柳州职教园院校资源,以科研带项目、以孵化促就业,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2.联合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柳州)、上海交大汽车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湖大艾盛柳州汽车公共服务平台、吉林大学智能网联车辆动力学实验室、柳州智能网联示范区等专业服务资源,提供系统性、多样化、低成本的创新服务支持。在集合优势、共享资源、畅通供需、组织活动、成果应用等方面积极发挥服务作用,突出高职院校在理论支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专业能力,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实习资源,帮助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升创业就业能力。
3.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连接校内校外优质创新创业资源,依托柳州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西智能汽车科技企业孵化器、柳州大学生创业园等政府社会开放性合作平台和双创培育载体,大力扶持高质量创新创业项目,广泛组织一批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进入基地孵化培育,引导更多创业企业吸纳毕业生共同创业,以参与创业实现就业。
4.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借助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大赛、“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创青春挑战杯系列、中国妇女创新创业大赛等全国性重大赛事影响力、吸引力,鼓励学生参与重大活动、赛事,筛选一批优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搭建展示平台,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
(二)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大中小企业融通产业链与供应链
1.深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广西汽车集团等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进一步融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业生态,促进产教融合、岗位直通,实现企业需求走进来、学生人才走出去的双向流动。
2.积极参与产业龙头企业围绕新技术、新产品与中小双创主体在技术标准、配套规范等方面的共商共建,结合大中小企业实际需求,按需设置专业,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和适应,通过理论研究、人才输送,培养更多适应性人才进入产业链和供应链,促进全链创新能力、协同发展能力的整体升级。
(三)高职院校要积极优化大中小企业融通数据链和人才链
1.學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进一步加强社会化合作,与咨询策划等行业社会主体合,作共建校企对接新通道,促进智力成果、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索实施青年人才“蓄水池”计划,依托柳州职教园搭建大中小企业的全产业链、供应链人才信息数据库系统化平台,持续对各院校学生信息进行记录、更新、存档,全面做好平台信息发布与共享、企业与学校在线交互对接、智能匹配与学生专业信息对应的岗位、线上申报等特色功能的应用,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精准匹配,统筹兼顾企业短期用工和长期人才供给。
2.建立“职业教育+专业培养”及中高本衔接的标准化梯度培养模式,借助与国内外一流大学院校合作共建创新型平台的优势条件,积极开展社会公共大学建设,探索“研建双线并行、内外双重循环”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路径,实现学校基础教育加社会专业培养及中高本学历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出既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的专业化培养,又兼顾毕业生未来发展的学历需求的标准化学科建设模式。
(作者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一般课题“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模式下优化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路径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22ZJY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