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陈钦
摘 要:以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为基础,利用福建省477份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的指标体系,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生计资本的各构成要素中,户主年龄、是否参加技能培训、林地面积、林地质量、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家庭非农就业年收入、林业补贴收入、非农就业信息获取的难易等因素对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存在不同程度和方向的影响,在生计资本的五个维度下,各类农户选择林地经营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鼓励农户提升其生计资本能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对林地收入依赖程度,有助于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计资本;经营方式;单户经营;联户经营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23)02-0077-10
一、引言
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截至2017年,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停止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活动。我国林业经营模式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业经营模式主要有国有林和集体林两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林业经营模式不断拓展,在国有林业和集体林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体经营模式和多种形式联合经营模式,其中,集体经营的林业是我国林业经营的重中之重。我国集体经营的林业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乡、村公有林,通常情况下采用委托承包经营和建立林场实行统一经营两种模式;第二种是合作林场,其经营模式是将集体林业作价折股,并将红利分配到户,在林场内部实行各种联产承包制;第三种是分林到户经营。近些年,我国出现的农户家庭经营则属于第三种。
为了能够实现集体林业科学化发展,我国对集体林权制度实施了新一轮改革。率先于2003年在福建、江西两省开始试行的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向全国范围内推开。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努力,85%的集体林地已经确权到户,农户逐渐成为自主经营林地的主体[1]。确权到户引起的林地细碎化现状,给需要适度规模经营的林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伴随着非农就业规模的扩大,农民从事非农就业取得了不菲的收入,农户的生计资本有了很大变化。生计资本的变化改变了农户对林地收入的依赖程度,进而影响农户对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在福建省集体林区,单户经营、联户经营和股份合作经营是三种主要的林地经营方式。而股份合作经营实质上是联户经营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本研究的联户经营包含了股份经营。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联户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林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过渡方式。
单户经营方式是以单个家庭作为林地经营单位,由家庭成员自主协商决定各项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收益自己享有,风险自己承担。联户经营(包含股份经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家庭共同经营林地,农户可以克服林业经营中由于资金缺乏、劳动力不足和林地面积过小等不利因素,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抵抗林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不同的林地经营方式形成了农户不同的收益方式,对林地的利用效率也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农户面临着不同的生计资本约束,生计资本如何影响农户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政府提倡通过林地流转实现林业规模经营的政策和现实中农户大量存在的单户、联户经营方式相矛盾,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为何?本文基于福建省集体林区的調研数据,探究生计资本如何影响农户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以期为政府政策的精准制定提供有益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关于可持续生计资本与农户林地经营关系问题的研究较早,总体上看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归纳。
第一,侧重于农户林地经营问题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三个。Goyke N和 Dwivedi P以非洲裔美国人林地使用权为研究对象,认为了解美国南部非洲裔森林土地所有者的农民角色是重要的第一步,这一认识有助于指导农民未来的林地经营和政府的政策规划[2]。Yang F等人从农民经营的角度去分析林农等林业发展问题,认为林地经营与农民是否自愿参与有很大的关系[3]。Shinbrot XA等人则从家庭和社区的角度分析了农户经营林地的策略选择。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与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户经营林地的关键因素[4]。
第二,侧重于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问题的研究。K Pasanchay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分析了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框架,并深入研究了该理论在家庭寄宿旅游领域的作用及影响[5]。Li W J等人采用了定量方法,重新定义了可持续生计资本的概念及结构,认为社会资本能够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绩效,对可持续生计具有显著的影响,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新的可持续生计指数有重大影响[6]。Jackson EA从人类面对重大疾病、传染病脆弱性方面架构了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认为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和理论架构在欠发达经济国家的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尤其在非洲等地区[7]。
(二)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我国林业改革政策的推行,农户林地经营发展的未来走向成为专家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的分析框架下,我国新一轮林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农户林地经营提供了多元化选择。现有的研究资料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部分学者从农户经营策略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问题。刘璨关注了在农户放权让利的集体林产权改革过程中,农户如何成为林业经营活动的主体,并研究了产权改革对农户林业经营的激励效应[1]。朱文珏侧重研究农户的行为能力和要素匹配能力对规模农户的影响[8]。刘晶等分析了林地细碎化对农户林地投资的影响[9]。部分学者从农户家庭资源禀赋的某一个方面来研究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刘滨等结合江西省的调研数据,探究了农户选择林地单户经营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10]。还有部分学者主要侧重于林地经营方式的类型、林地不同经营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农户在形成规模经营过程中,冉陆荣关注了林地流入和流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尤其关注了非农就业、农户职业分化和收入分化对农户林地流转的影响[11]。
第二,部分学者从理论层面深入研究了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可行性问题。毕兴等人以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为研究对象,对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展开分析,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梵净山保护区农户可持续生计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态旅游的发展对农户可持续生计产生了积极影响[12]。丁慧敏等人以秦岭地区为例,从可持续生计理论的角度对社区生态旅游参与问题展开分析,认为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农民带来新的生计策略选择,降低了生存风险[13]。吴静等基于三明市的调研数据,探讨了农户林地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14]。李明月等研究和分析了提升农户生计与精准扶贫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构建了生计资本、生计能力与生计环境三个指标,其研究结果显示,精准扶贫在改善村域社会环境和提升农户生活能力方面成效显著[15]。李琳森等研究了农户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种植养殖型、林木生产型、森林旅游型、种苗花卉型等利用方式的影响[16]。
第三,还有部分学者从生计资本与农户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刘旋等以可持续生计资本基本框架为理论基础[17],研究认为,农户家庭中不同成员对农户发展呈显著正向影响。王歌等人在可持续生計框架的基础上,探讨了五类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农地整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可持续生计资本中,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对农地整治项目农户的有效参与产生显著的正向净效应[18]。汪超认为,可持续生计理论有助于理解农民工陷入资产贫困的原因和对公共政策的需求方向[19]。
本文试图从可持续生计资本视角,探讨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进而根据农户的选择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林地适度规模经营对策,以期为培育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借鉴。
三、相关概念及理论框架
(一)可持续生计概念及理论框架
1.可持续生计概念
生计,在我国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维持生活的办法。可持续生计是指个人或者家庭所拥有和获得的、能用于谋生和改善长远生活状况的资产、能力及有收入活动的集合[20]。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中出现,将稳定的生计作为消除贫困的主要目标。王三秀认为,国外可持续生计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观念蕴含、明确提出和理论体系系统形成[21]。我国新时期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其相契合。
2.可持续生计框架
现阶段,关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研究分析成果很多,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DFID(英国国际发展署)、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IDS(Sussex大学的发展研究所)等[22]。其中,最早介绍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是1997年DFID发布的国际发展白皮书。白皮书中认为,可持续生计框架应该注重以人为本,激发和带动穷人群体参与价值创造等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FID提出,可持续生计框架应该在脆弱性风险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和完善生计的组合和架构。在这些理论化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可持续生计框架包含五部分内容,即脆弱性背景、生计成本、政策制度转变及生计策略、生计结果[23]。UNDP则与DFID有所不同,UNDP关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架构和分析主要集中在投入、产出、成果及影响等各种指标,认为可持续发展生计的分析应该由可持续人文发展项目演变而来。在我国,关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的研究主要依据DFID的研究成果,围绕脆弱性背景、生计资产、政策机构过程、生计策略、生计输出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二)生计资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1.生计资本概念
在可持续生计框架中,资本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资本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财富或生产的社会关系,是投入的一部分。刘志洪提出,合理把握和界定资本的含义非常重要,他通过辩证思维对资本的概念重新进行了界定[24]。生计资本是指个人或者家庭根据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选择生产生活的能力,借鉴DFID提出的可持续生计资本理论分析框架,生计资本具体内容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在新一轮集体林业产权改革后,农户成为林地经营决策的主体,不同的林地经营方式关系到农户家庭收入和福利的改善。林地经营方式是依靠单个家庭来经营,还是选择和其他家庭联合经营,要综合家庭所拥有的劳动力、资金、林地状况等资源禀赋情况,可持续生计资本框架包含的五个要素为研究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25]。
2.生计资本理论框架
生计资本是农户家庭维持运转的各项资源和资产的总括体现[26]。如图1所示,生计资本五边形空间的大小反映了农户拥有生计资本的不同,不同的生计资本又决定了农户会选择不同的林地经营方式。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充裕的家庭可能会选择单户经营方式,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充足的家庭可能会选择联户经营方式。
林地资源是农户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要素,由于林业生产的周期比较长,农户林地经营方式是选择家庭的单户经营还是几户联合的联户经营,既要注重家庭当前利益需求,也要结合林业资源所能带来的长远利益,综合考虑家庭拥有的生计资本状况。
四、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来源
福建省是南方集体林地产权改革的先行试验区,截至2022年4月,福建省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稳居全国第一。福建省自然资源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谓,林地对于农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课题组于2021年七八月间,在福建集体林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的南平市、三明市和龙岩市三地市农村进行入户访谈,主要调查农户生计资本和林业经营相关信息。调研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共抽取了9个县市,每个县分别抽取1~2个乡镇,根据各村提供的具有本村户籍的花名册,按照等距抽样方法进行随机抽样,如果恰好遇到农户家中无人的情形,就按照顺时针方向找到最近的邻居进行补充访谈。总共调查访谈500个农户,取得有效问卷477份。
(二)变量选择及测度
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农户的林地经营方式主要包含单户经营和联户经营两种。生计资本包含的五个因素分别用不同的指标来度量。
人力资本指农户用于谋生的受教育水平、拥有的知识技能、劳动力数量等。人力资本用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是否接受过技能培训、家庭总人口数来测度[27]。户主是家庭重大事情的决策者,户主的年龄越大对林地收入的依赖程度相对越高,越倾向于选择单户经营方式。而户主受教育程度越高,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和速度相对较好,会影响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接受过非农就业技能培训的农户,有从事非农工作的条件,对林地的依赖程度会低一些,可能会选择联户经营。家庭总人口数是家庭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体现,人口越多的家庭,可能会选择从事收益相对较高的行业进行合理的劳动分工,选择不同的林地经营方式从事林业生产活动。
自然资本是指农户家庭所拥有的林地自然资源及其实际情况[28]。自然资本用每户拥有的林地面积、是否有公路通往林地、林地质量三个指标测度。林地面积的大小是影响林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规模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单户经营。交通的便利程度对于林木的管护、采伐和运输至关重要,会影响林地经营方式的选择。而林地质量的优劣,对于林产品的产出效益影响重大,是農户选择不同林地经营方式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物质资本是指能够给农户带来各种收益和满足生产需求的资本,包括农户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生活设施和专用生产设备[29]。物质资本用生产性固定资产和住房类型来测度。生产性固定资产反映出农户从事林业生产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汽车、农用车和拖拉机是进行林业生产时方便运输各种生产物资和林产品的基本工具。住房类型全面反映了一个家庭拥有的物质资本的丰裕程度。农村的住房基本上以砖混结构、砖瓦结构和砖木结构这三种类型为主。
金融资本是指农户家庭可以支配的金融资产和获得的外来资金援助。金融资本用家庭非农就业年收入、获取林业补贴的金额、获取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机会来测度[30]。由于林业生产的周期较长,投资回收比较慢,家庭是否有足够的金融资本来维持早期的林业资金投入,对于林地经营方式选择有很大影响。家庭非农就业年收入较高的农户,能够支付早期较大金额的林业投入,倾向于选择单户经营。福建省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省份,随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的增强,采取了一系列“富民兴林”的补贴政策,补贴金额成为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考虑的一个因素。相对于高额的民间借贷利息而言,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资金困难时如果能够顺利获取一笔金融机构的低息借款,对于农户选择单户经营方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社会资本是指农户可以利用的人际信任及社会网络等社会资源[31]。社会资本用农户非农就业信息获取的难易程度、在有困难时能够获取资金和劳动力帮助的户数、家庭成员是否有担任村干部来测度。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乡土文化,农户有困难时总是优先考虑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而是否担任村干部是农户社会资本中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这些因素都是农户社会资本影响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五、模型选择与实证结果
(一)模型选择
由于因变量农户林地经营方式包含单户经营和联户经营选择,是一个二分类变量,且自变量中有虚拟变量和连续变量,故适合选择二元Logit回归模型作为分析模型,各变量名称及赋值见表1。即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f是农户生计资本的函数,农户经营方式选择=f(农户生计资本)=f(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其具体模型为:
其中:Pi(y=1)代表单户经营发生的概率,1-Pi(y=1)代表联户经营发生的概率,β0为回归常数,Xi代表各自变量,βi为回归系数,ε代表残差项。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受访的477份有效问卷中,共有76.7%的调查农户选择了单户经营方式,23.3%的调查农户选择了联户经营方式,具体统计数据见表2。户主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受教育年限平均为8.4年,受教育程度大多为初中水平,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户比例比较低。户均人口4.8人,有一定的劳动参与比例。户均林地面积1.2hm2,多属于小规模经营农户,有公路通往的林地占一半以上。在生产性固定资产中,家庭拥有的汽车、拖拉机和农用车各占一定的比例,农户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选择购买需要的车辆。房屋以砖混结构和砖瓦结构为主,和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户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户均8万元,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获得了林业补贴,因为福建省生态公益林面积较大,农户有机会获得各种林业补贴。农户非农就业信息的获取比较困难,村干部在农村具有示范效应,受访者中担任(包含正在和曾经)村干部的比例为6.50%。
2.实证结果分析
利用stata14.0软件,选择二元Logit模型进行计量回归分析。回归数据结果显示,农户生计资本各要素对农户选择单户经营还是联户经营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在农户人力资本中,户主年龄相关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年龄越大的农户,思想相对保守,对于新出现的经营方式排斥心理会强一些,越倾向于选择单户经营。是否参加过技能培训系数为负,且通过了10%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通过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户,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会从事技能相关的生产活动,更愿意通过联户经营来节省劳动力,获取比较收益更高的项目。家庭总人口数和受教育年限的系数为负数,但是不显著,说明家庭人口数越多,受教育年限越长,外出就业的机会越多,在林业生产边际效益远远低于外出非农就业带来的较高边际效益的情况下,越倾向于选择联户经营。
在自然资本中,农户拥有林地面积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相关系数为正,说明林地面积越大,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单户经营。因为林地不同于农地,需要适度规模经营,如果自己拥有的林地面积满足规模经营的条件,单户经营可以使林地经营收益独自享有,避免分配不均带来的各种纠纷。林地质量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相关系数为正,说明林地质量越好,越倾向于单户经营,质量好的林地,可以保障较高的收益水平,单户经营可以保证自己独自享有高质量林地带来的较高收益。有公路通往林地系数为正,但是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大部分林区的交通状况相差不大,对于农户的林地经营方式选择影响不大。
在物质资本中,家庭是否拥有汽车、拖拉机或者农用车等生产性固定资产,对于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家庭拥有生产用的固定资产对于选择单户经营有较大影响。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金额相对较大,自己有能力购买,基本上可以自己单户经营林地,不需要和其他农户联合经营。而农户的住房类型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是由于农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现在农户大多以砖混结构为主,对于林地经营方式选择影响不大。
在金融资本中,农户非农就业年收入总额在10%的统计水平上通过检验,且系数为正,说明家庭非农就业收入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单户经营。由于林业生产的周期比农地长,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收入越高,对于林地收益的依赖性就越低,选择单户经营,减少与其他农户的生产往来,可以使家庭成员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他经营活动中。获得林业补贴在5%的统计水平上通过检验,且系数为负,说明获得林业补贴越多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联户经营。在福建省内,生态公益林在森林中所占比重较大,政府一直在加大对林业的补贴,选择联户经营,可以利用林业补贴资金对林业经营进行补助。获得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机会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性,农民普遍缺少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大多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借款,所以,此项目对于林地经营方式选择没有直接影响。
在社会资本中,非农就业信息获取的难易在5%的统计水平上通过检验,且系数为正,因为非农就业信息不容易获取,外出就业的可能性下降,农户将林地经营作为生活的保障更倾向于选择单户经营。是否(曾经或者正在)担任村干部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调查样本中,这类样本量偏少,对于方式选择的影响没有显现出来。获得资金与劳动力支持户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于历史形成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大多农户在有困难时都能得到3~5家亲友的帮助,这个因素对农户的林地经营方式选择影响不大。
3.异质性检验
在前文分析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单户经营和联户经营选择的基础上,接下来进一步分析生计资本对不同的林地经营类型选择的影响。表4为基于农户林地利用类型的生计资本差异均值比較结果。通过该表可以知道,农户林地利用类型选择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生计资本结构与性质的影响。其中,经营类型为用材林、经济林、竹林的情况下,纯林户的人力资本分别为0.32、0.38、0.47,客观上这些林地利用类型都是基于大量人力的前提下才能有足够的产量。在林地利用类型为用材林、经济林、竹林、林下经济时,林业兼业户(以林业经营为主,非农就业为辅)的人力资本分别是0.45、0.14、0.50、0.08,其社会资本是0.27、0.16、0.26、0.10,同样说明用材林经营类型对人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农户林地利用类型受到农户生计资本类型的影响而存在差异。
表5为基于生计资本异质性对各类农户林地经营类型的分析结果。通过该表结果可以知道:第一,基于人力资本维度下,纯林户与林地经营类型为经济林的相对风险比值为2.597且在1%水平显著;其与竹林的相对风险比值是3.523,且在1%水平显著;其与林下经济的相对风险比值是1.177,且在10%水平显著。说明纯林户在选择经营类型时受到了生计资本的影响,且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农户的林地经营类型的意愿更倾向于用材林以外的类型。除此以外,林业兼业户在选择林地经营类型时,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其选择经营类型的意愿更倾向于经济林以外的其他类型。兼业林业户(以非农就业为主,林业经营为辅)在选择林地经营类型时,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其更倾向于选择竹林的经营类型。非林户在经营经济林、竹林的相对风险比值分别是-0.380、0.269且均不显著。第二,基于自然资本维度下,林业兼业户更倾向于选择经济林和竹林这两种经营类型,兼业林业户则更倾向于林下经济这种经营类型,且该类农户对自然资本的依赖程度较低。第三,基于物质资本维度下,农户与各种林地经营类型的值均不显著,意味着物质资本对于农户林地的经营类型没有显著的影响。第四,基于金融资本的维度下,纯林户的经济林、竹林、林下经济经营类型的相对风险比值分别是:2.597,且在1%水平显著;3.523,且在1%水平下显著;1.177,且在10%水平下显著。这意味着随着金融资本的增加,各类农户在选择经营类型时对经济林、竹林、林下经济都有着明显的倾向性。林业兼业户的经济林经营类型相对风险比值为1.258,且在1%水平显著,意味着林业兼业户受到金融资本的影响,在选择林地经营类型时更倾向于经济林经营类型。而兼业林业户的各类经营类型分析结果则显示,农户基本不会倾向于经济林与竹林这两种经营类型。非林户的经营类型的分析结果均不显著。第五,基于社会资本的维度下,农户选择各类型经营的倾向均未受到显著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福建省477份农户微观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生计资本对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通过文中的实证分析发现,生计资本各项目对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影响显著的因素包括:户主年龄、是否参加技能培训、林地面积、林地质量、家庭拥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家庭非农就业年收入、林业补贴收入金额、非农就业信息获取的难易[32]。而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总人口数、是否有公路通往林地、住房类型、获得借款机会、获得资金与劳动力帮助户数、家庭成员是否担任村干部这些因素对于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影响不够显著。
我国农户林地利用的现状会受到国家致富政策产生的带动作用影响,也会受到地区间林地面积大小的限制等因素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会随着地区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除此以外,从事林地经营的农户户主年龄范围分布主要是45~55岁,且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仅为初中水平,平均年限是8.4年。在从事林地经营的农户中,户均人口为4.8人,劳动力则为不超过2人。同时农户所经营的林地面积都大致相当,基本都是属于小规模经营。
(二)政策建议
農户无论是选择单户经营还是联户经营,生计资本各构成项目都对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适度的林地规模经营是今后林业发展的趋势[33]。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鼓励农户进行林地流转,培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如何实现林地规模化经营,需要在农户现有林地经营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引导农户扩大经营规模。不同农户所拥有的生计资本各不相同,如何提高其家庭收入,提高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提升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技能,使林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有所降低,减少对林业收入的依赖性,促使农户在单户经营的基础上向联户经营转变,进而形成更大的经营规模。政策制定部门只有深入了解生计资本各因素对农户林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和方向,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统筹规划好林地的经营方式,实现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林业产业的生产效率。确保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标得到更好的协调和统一,达到农民增收、社会得绿、产业兴旺的共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璨.产权制度及其变迁与集体林产权制度变迁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2022(5):5-28.
[2] Goyke N, Dwivedi P. Ascertaining Differences Between Farmer and Non-Farmer African American Forest Landowners in Georgia, United States[J].Trees Forests and People, 2021(5): 110-118.
[3] Yang F, Jiang Y, Paudel K P.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Forest Management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on the Sloping Land Conservation Program in China[J].International Forestry Review, 2021(23): 244-261.
[4] Shinbrot X A, Jones K W, Rivera-Castaneda, et al. Smallholder Farmer Adoption of Climate-Related Adaptation Strategies: The Importance of Vulnerability Context, Livelihood Assets, and Climate Perception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5): 583-595.
[5] Pasanchay K. An Examination of Rural Homestay Operations through the Lens of the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A Case Study of Phou Khao Khouay National Park Community-Based Tourism (PKK NP CBT), Lao PDR[J].Author Retains Copyright, 2019(5): 69-78.
[6] Li W J, Shuai C M, Shuai Y. How Livelihood Assets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mallholder Farm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20(3): 408-429.
[7] Jackson E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for Equitable Living in Crisis of Global Pandemic[J].Emerson Abraham, 2021(11): 501-511.
[8] 朱文珏,罗必良.劳动力转移、性别差异与农地流转及合约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1):160-169.
[9] 刘晶,刘璨,杨红强,等.林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8(10):2029-2038.
[10] 刘滨,雷显凯,杨冬梅,等.林农林业单户经营模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7(4):23-28.
[11] 冉陆荣.职业分化背景下农户林地流转决策行为选择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8(4):14-17.
[12] 毕兴,张林,粟海军,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林业经济问题, 2020(5):464-472.
[13] 丁慧敏,马奔,雷硕,等.可持续生计理论下的社区生态旅游参与分析:以秦岭地区为例[J].林业经济.2019(5):89-95.
[14] 吴静,王昌海,侯一蕾,等.不同林业经营模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3(12):13-20.
[15] 李明月,陈凯.精准扶贫对提升农户生计的效果评价[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0-20.
[16] 李琳森,张旭锐.林农生计资本对林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19(1):38-44.
[17] 刘旋,余劲.空间与农户视角下的陕南农村协调发展[J].北方园艺,2019(22):159-168.
[18] 王歌,汪文雄,毛斌红,等. 生计资本对农地整治农户有效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路径分析与组态分析的双重视角[J].中国土地科学,2020(3):93-100.
[19] 汪超.可持续生计理论对农民工資产贫困的理解与公共政策启迪[J].理论月刊,2019(6):123-130.
[20] 伍艳.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5(2):57-66.
[21] 王三秀.国外可持续生计观念的演进、理论逻辑及其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9):79-84.
[22] 杨悦,马超群,徐和平,等.产业扶贫视角下农户生计资本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9):92-101.
[23] 刘炫廷,李谦.农户生计资本研究现状及展望[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80-86.
[24] 刘志洪.何谓“资本逻辑”:基于马克思思想的再理解[J].哲学研究,2019(2):32-40.
[25] 张旭锐,高建中.集体林区农户生计资本对其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公益林和商品林农户的实证对比[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6):35-41.
[26] 黄志刚,黎洁,王静.贫困区农户生计资本组合对收入影响的优化效应分析:基于陕西778份农户调查数据[J].农业技术经济,2021(7):79-91.
[27] 耿亚新,刘栩含,饶品样,等.农户生计资本和区域异质性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21(5):17-31.
[28] 韦惠兰,白雪.退耕还林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表现与机制[J].生态经济,2019(9):121-127.
[29] 王蓉,代美玲,欧阳红,等.文化资本介入下的乡村旅游地农户生计资本测度:婺源李坑村案例[J].旅游学刊,2021(7):56-66.
[30] 张旭锐,高建中.生计资本视角下农户集体林地利用效率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29-137.
[31] 涂丽.生计资本、生计指数与农户的生计策略:基于CLDS家户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8(8):76-83.
[32] 李立朋,丁秀玲,李桦.农户规模经营中林地确权、关系资源与正规信贷获得研究:基于林地转入规模视角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21(1):21-36.
[33] 柯水发,纪元,黄雷.新一轮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演进历程、驱动因素与融合趋势[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4):424-432.
Research on Farmers Choice of Forestland Management Mode based on Theory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ital
Li Jing1, Chen Qin2
(1.College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Fujian Business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12;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ital, using 477 micro survey data of farmers in Fujian Provinc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system for farmers choice of forestland management mode, and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impact of livelihood capital on farmers choice of forestland management mode by using binary Logit mode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mong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livelihood capital, the age of household head, whether to participate in skill training, forestland area, forestland quality, productive fixed assets owned by families, annual income of family non-farm employment, forestry subsidy income,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non-farm employment information and other factor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and directions on the choice of farmers forestland management mode. And under the five dimensions of livelihood capital,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forestland management mode of various farmer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 measures to encourage farmers to improve their livelihood capital capacity, develop appropriate scale management and reduce their dependence on forestland income.
Key words:livelihood capital; management model; single household management; joint household management
【责任编辑:李 菁 责任校对:赵 践】
收稿日期: 2022-11-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73029);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项目(CXZX2017414)
作者简介: 李静,女,河南内乡人,福建商学院副教授,林业经济管理博士,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陈钦,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