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影响机制和效应

2023-08-30 14:04陈鹏羽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4期
关键词:鸿沟禀赋产业结构

陈 堂,陈 光,陈鹏羽

(1.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2.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3.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四川德阳 618500)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一轮信息化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使得信息化创新技术具有数字特征。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字红利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疏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1],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省域间在数字资源禀赋、数字技术和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上存在空间差异,形成了数字鸿沟,产生了新的数字马太效应,加剧了地区间产业发展失衡[2]。数字资源的地理空间差异形成数字鸿沟[3],阻碍了域间产业发展。我国省域间数字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存在空间联系和空间异质性,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具有显著的数字鸿沟[4]。梳理分析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影响机制及其产生的空间效应,对发挥数字红利优势、协调域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发展理论认为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增长因素[5]54,对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联系考虑不足。技术创新扩散效应认为技术和知识通过扩散及辐射带来了信息传递,有利于技术溢出,提升产业生产效率和优化产业结构[6]。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发展具有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性,数字鸿沟是数字化创新技术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间的不平衡现象,数字鸿沟的地理空间差异对域间产业发展带来了显著的影响[7]。结合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创新发展理论,分析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以及产生的空间效应,可以探索创新发展理论中的空间效应,指导数字要素赋能产业结构升级。Sicherl[8]、陈文等[9]、张邦辉等[10]、Liu 等[11]学者分析了数字鸿沟带来的马太效应,并采用了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问题,但对于数字鸿沟在区域间的空间联动性和空间异质性对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效应的考虑不足。

鉴于针对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影响的分析还需深入,尤其是在地理区域差异、经济禀赋差异和数字新基建差异条件下的空间效应分析,为此,本研究选择省域空间面板数据,以创新发展理论为视角,基于数字资源禀赋和产业空间差异的特征,从数字化创新要素投入的逻辑建立相对完整的数字鸿沟评价体系,分析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同时,随着数字化创新技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产业边界消失、相互融合,催生新的业态,带来了产业融合发展契机[12],因此在传统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基础上增加融合化体现产业结构升级可以更好地展现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针对数字鸿沟的理论研究最早来源于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提出关于信息资源的不均衡对社会财富带来的影响[13]41。1995 年,“数字鸿沟”作为一个专有名词首次在《洛杉矶时报》被提及[14],随后美国国家电信管理中心(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数字鸿沟的研究成果,认为数字鸿沟是信息工具在不同收入阶层、种族、教育程度和城乡之间使用带来的差异[14]。此时的数字鸿沟主要关注信息工具的获取和使用程度的差异,通常称为“第一道鸿沟”,即数字化基础设备的物理连接可获取性差异[15]。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开始关注数字化基础设备的使用差距,通常被称为“第二道鸿沟”[16]。早期数字鸿沟主要关注计算机和互联网获取和使用的差距,即对于互联网及其基础设备的态度、接入、技能和使用4 个方面。数字化要素的引入和新组合形成了数字化创新技术,随着数字化创新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基础设备的获取和使用越来越智能化和简易化,有利于消除第一和第二道数字鸿沟。数字鸿沟超越物理接入层面,数字化创新技术引发的信息和知识外溢的不均衡带来对社会影响后果的差异也越来越大,Chang 等[17]、钟祥铭等[18]则称此为“第三道鸿沟”,认为数字鸿沟是数字化创新技术带来的一种社会不平等。因此,基于以上文献,本研究认为,数字鸿沟是指将信息和数据视为资源,在数字化创新技术的获取、拥有和使用上的差异。

数字化要素引入和新组合形成了数字化创新技术,数字化创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使信息和数据的重要性逐步体现,将信息和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赋能产业增值,带来关键生产要素,形成产业结构新的表征形式[19]。我国省域间的数字资源禀赋、数字化创新技术、数字新基建具有明显差异,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空间联系和空间异质性。现有关于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关于数字鸿沟对产业高级化的影响。如杜勇等[20]认为数字鸿沟对产业高级化带来了智能升级和产业融合障碍,该研究拓展并丰富了数字鸿沟创新理论,但是忽视了数字鸿沟的空间联系和空间异质性;Pick 等[21]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产业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鸿沟对产业高级化带来的影响,但所选择指标多为传统信息化指标,缺乏数字化新型指标。二是关于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如周立等[22]以金融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认为数字鸿沟对金融行业合理化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该研究仅仅以金融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对三大产业以及数字鸿沟带来的空间效应的分析不足;Adeleke[23]以互联网使用差异作为数字鸿沟的指标,分析认为数字鸿沟是导致产业差异的根本原因,但该研究忽略了数字鸿沟的其他关键指标对产业合理化的影响。三是同时分析数字鸿沟对产业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的影响。如杨勇等[24]分析了数字鸿沟对旅游产业合理布局以及产业高级化的影响,该研究丰富了数字接入鸿沟和数字使用鸿沟对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影响机制,但忽略了域间数字鸿沟带来的产业空间差异和关联,且缺少空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Norris[25]以威尔士的14 家企业为样本,分析认为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显著影响,数字资源禀赋通过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生产范式提高了产业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该研究忽略了数字化创新技术带来的融合发展动力,且缺少实证检验的支持。四是关于数字鸿沟对产业融合化发展的影响。如陈堂等[12]分析了数字鸿沟对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但研究中仅选择传统的邻相关,忽略了其他空间权重矩阵带来的影响;Baiyere 等[26]以具体制造业企业为例,分析信息化创新技术对供应链带来的影响,认为数字化创新技术促使业务流程相互融合,促进工作效率提升,但是研究中缺少以省域为数据来源的实证分析,忽略了数字禀赋的空间不均衡性和空间联系。

综上所述,借助数字化创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学界研究热点。数字化创新技术的获取、拥有和使用具有空间的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效应的研究也积简充栋,然而关注数字鸿沟带来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的研究还需深入。现有相关研究未将数字化创新技术的获取、使用、影响视为数字鸿沟,忽略了地理距离特征、经济距离特征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鸿沟产生的空间效应。因此,本研究视信息和数据为生产要素,多维度建立数字鸿沟评价体系,并考虑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征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等特征条件,多角度分析验证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

3 影响机制与评价体系

3.1 影响机制与假设的提出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不同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促使各地倾向于使用具有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27]243。熊彼特[5]26的创新发展理论认为不同要素的引入和新组合带来了创新发展动力。我国不同地区间数字化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发展动力,形成数字新基建禀赋差异,带来了数字新基建的获取差异和使用差异(即第一和第二道数字鸿沟)。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发展具有空间联系和空间异质性,域内产业发展受域内禀赋差异和域外产业发展的影响[6];同时,域外产业会受到邻近地区要素流动、知识和技术扩散外溢的影响[28]。数字化创新要素的禀赋差异促使域间数字化水平和产业发展产生空间区位差异,数字化创新要素不同组合带来不同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域间扩散流动带来了不同的外溢效应,对域间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后果(即第三道数字鸿沟)。根据资源禀赋论和创新发展理论,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空间效应路径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路径

根据Kudyba[29]、阮俊虎等[30]、许宪春等[31]的研究,数字化创新要素主要包括数字化劳动力、数字化资本、数字化人力资本、数字化技术创新和数字化创新环境。Marshall[32]认为相类似的产业会通过集聚效应共享专业化的劳动力、中间产品和知识技能。不同的数字化创新要素汇集与组合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数字化创新技术,数字化创新技术的获取、使用和影响的差异形成了数字鸿沟[33]。首先,数字化创新要素集聚与组合有利于促进域内产业结构升级。数字化创新技术扩大了潜在交流的范围和密度,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带来产业集聚和知识外溢。数字资源禀赋差异促使数字化创新要素聚集到更高效率的产业和地区,促进知识共享和外溢,为技术创新提供要素资源[34]。在集聚区域内数字化创新要素实现更快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加速生产效率提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其次,数字化创新要素集聚有利于促进域外产业结构升级。数字鸿沟不仅存在集聚效应,也存在扩散效应。数字鸿沟的时空异位性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时空障碍以及知识创造、共享、获取等过程的成本,有效促进了知识扩散。各产业在不断集聚的过程中,数字资源发生空间外溢,为域外地区带来示范作用,促进数字化创新技术扩散,实现产业演进升级;同时,数字资源集聚中心的产业向域外扩散,实现产业域间延伸,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空间抑制作用。首先,数字鸿沟对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带来了空间抑制作用。数字化创新要素具有趋利性,数字经济是具有先导性、战略性、高渗透性等特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数字化创新要素集聚于数字化产业形成虹吸效应,对其他行业产生挤出效应。数字鸿沟带来的域内空间集聚,促使数字化创新要素流动到具有优势的数字化产业,吸引其他配套产业集聚,必然挤出其他产业,不利于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其次,数字鸿沟对域外产业结构合理化带来了空间抑制作用。数字鸿沟形成数字化创新要素多种组合并不断变化,并在生产过程中有机结合,吸引域外企业向具有数字禀赋优势地区集聚,抽空域外地区数字化创新要素,对域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阴影效应[4],促使域外产业结构失衡。

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1: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联系。

H2: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数字资源禀赋优势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作用。

H3: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空间割据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作用。

3.2 评价体系和变量选择

3.2.1 解释变量

数字鸿沟(Div)是数字化创新技术的获取、拥有和使用的不平衡现象,数字化创新技术是数字化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国际上常选用ICT 技术或者移动电话获取和使用差异来测度数字鸿沟,较为注重第一和第二道鸿沟,对数字鸿沟带来的后果测度较少。借鉴陈堂等[4]的研究中的数字化创新要素评价体系,选择指标如表1 所示,将各指标无量纲处理后,采用熵值法形成综合指标,以综合指标的差异体现数字鸿沟。其中,数字化劳动力要素表示数字鸿沟中的数字化创新技术使用者之间差异。数字鸿沟存在数字化创新技术使用和数字意识差异,取决于使用者的数字技能以及对数字的意识、创造和使用的差异。Gran 等[35]认为ICT 人群对算法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关系到数字接入意识和数字技术使用差异。ICT 技术为数字处理系统的基础,ICT 劳动力差异导致数字信息基础智力供给差异[36]。数字化资本要素表示数字鸿沟中资本禀赋差异。数字基础设施具有高投资特征和持续性特征,数字化资本投入决定了数字基础设施的接入密度[37]。数字化资本禀赋决定了数字鸿沟的获取差异,是数字鸿沟的物理基础[38]。数字化人力资本要素表示数字鸿沟中数字化创新技术使用者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技术扩散过程中受到技术采纳者的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易接受和扩散创新技术[39]61,因此,以大专以上学历的ICT 从业人员人数与总人数的比值表示数字鸿沟中数字技术使用者的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数字化技术创新要素表示数字化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带来的内生研发力[5]26。数字化技术创新是数字鸿沟产生的内在逻辑[21]。Romer[40]认为技术创新是由科学研究过程中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所决定。数字化创新环境要素表示数字鸿沟的外部影响环境以及数字化物理设备的基础。Rogers[39]80在创新扩散理论中提出创新扩散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数字鸿沟是数字化创新技术形成的物理设备在获取、使用以及影响过程中的差异。

表1 数字鸿沟评价指标体系

3.2.2 控制变量

(1)人口禀赋程度(Rc)代表人口表征差异,用人口密度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表示。(2)区域开放程度(Itr)代表域内经济与全球经济关联的差异。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带来数字化创新技术扩散程度差异,进而导致域间产业水平差异,用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和进口额占GDP 比重体现。(3)城镇化水平(Urb)代表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程度,包括社会、经济、人口三方面的城镇化,以人均绿化面积、污水处理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等指标体现社会城镇化,以非农产值体现经济城镇化,以城镇人口比重和非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体现人口城镇化。

3.2.3 被解释变量

产业结构升级(Uis)代表产业演进过程中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数字化创新要素新组合带来的数字化创新技术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域间的流动,促进了效率提升和产业合理分布,同时带来了产业交互融合,产生新的生产范式。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字化创新技术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本研究从产业融合化、高级化和产业合理化维度体现产业结构升级。

(1)产业融合化(Int)代表跨内外部边界消化获取创新技术过程中产业边界的收缩或者消失带来的融合发展动力[4]。数字化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带来的数字化创新技术在域间不同产业创新扩散,一方面促使生产要素集聚于效率高的行业和地区,带来了产业集聚,另一方面数字化创新技术在各产业和地区相互渗透融合,产生新的营运范式和产业形式。根据李拓晨等[41]、Yang 等[42]、Yazan 等[43]的相关研究可知,赫达芬尔指数(Hhi)是在检测产业集聚程度上运用最广泛的指标,其中中间需求率与投入率是检测不同地区产业之间相互交互融合程度的指标,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是检测不同地区产业间互动程度的指标,因此,选择以上指标表征产业融合化,并使用熵值法测算出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产业融合化综合值。Hhi指数体现产业集聚差异,指数值越小表示产业集聚度弱。表达形式如下:

式(1)中:Q为国内生产总值;Qi为第i产业产值。

中间需求率(Di)为一个产业对于其上游产业的前向关联程度,用产业中间需求占国民经济总需求的比例来表示,值越小表示上游产业对该产业的前向相关程度越弱,对其他产业支持力越弱。表达形式如下:

式(2)中:xij表示j产业生产过程中对i产业所消耗的价值量;Yi表示第i产业最终总需求。

中间投入率(Ti)为一个产业在产业链中对其上游产业的后向关联驱动程度,用产业的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体现,比值越大表示其后向关联程度越强,对其他产业依存度高。表达式如下:

式(3)中:Zj表示j行业的增加值。

影响力系数(Ej)为j产业对其他产业带来的影响程度,值越小表示该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越弱。表达形式如下:

感应度系数(Ggj)表示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提供的产出量,值越小表明该产业受到其他产业的拉动影响越弱。表达形式如下:

(2)产业高级化代表产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动态演变过程。借鉴张亚明等[44]的研究,以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值体现。

(3)产业合理化指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协调程度。通常采用泰尔系数表示,系数值越小说明产业分布越协调,反之越不合理[45]。表达式为:

式(6)中:Theil 代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L为全国就业总人数;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

3.3 数据来源和的处理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统计年鉴,以我国31 个省域(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2010 年至2021年的数据为实证分析数据。以2010 年为基期,用GDP 缩减指数法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以永续盘存法核算R&D 资本存量和资本投入量;以当年汇率换算进出口贸易额,以均值法插补缺失数据。在消除不同表征属性对数据带来影响的方法中,比重法能够较好体现指标间的变异性和相关性[4],因此,采用比重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表达形式如下:

式(7)中:第h个分析目标的k项指标用Hkb表示,其标准化值用Mkb表示。

在各种确定指标综合值的方法中,熵值法的客观性最强[12],因此选择熵值法确定变量的综合评价值。方法如下:

计算各指标的比值。

式(8)中:Pkb为第k个变量的b项指标比值。

计算第b项指标的熵值。

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

确定权重系数。

确定变量综合值。

式(12)中:Fkb代表k产业第b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3.4 模型的建立

域间数字化创新要素具有禀赋差异,数字化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形成的数字化创新技术获取、使用、影响也具有空间差异,因此,选择能够考虑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数字鸿沟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空间效应。采用经典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在没有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情况下,数字鸿沟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13)中:Xcontrol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εit是服从独立同分布的扰动项。

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情况下,根据 Anselin[46]的思想建立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滞后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别如式(14)~(16)所示。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后期产业发展必然受到前期发展影响,因此,需要利用动态空间模型进行分析,建立模型如下:

式(17)中,Ui和Vi分别表示时间效应和地区效应。

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出,数字新基建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以数字化、信息化和融合化为特点的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 个方面[47]。数字新基建的域间不均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空间差异[48]。根据国家发改委对数字新基建的定义,同时参考李海刚[48]提出的数字新基建评价体系,构建数字新基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 所示。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采用熵值法获得数字新基建综合指标(Ni),以考察期间的数字新基建的综合指标平均值为基础,建立数字新基建距离矩阵。由于数字鸿沟和产业结构升级会受到空间地理位置、域间经济差异和数字新基建水平的影响,因此,以两地距离为基础建立地理距离矩阵以考察期间的平均GDP 为基础建立经济距离矩阵以数字新基建为基础建立数字新基建距离矩阵

表3 数字新基建评价指标体系

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为检验数字鸿沟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带来的空间集聚效应,采用全域空间莫兰指数(Moran'sΙ)进行分析,若指数值为正,表示具有空间集聚性,为负则体现空间离散性,为0 则体现无空间相关性。

如表4 所示,2010—2021 年31 个省份的数字鸿沟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全域Moran'sI均通过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且大于0,体现出数字鸿沟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相关性,即在考察期内具有空间集聚效应,H1成立;全域莫兰指数呈现逐步增加趋势,说明省域间数字化创新要素加速流动集聚,域间数字鸿沟差异在逐步扩大。首先,我国东中部产业合理化尚未发生根本性变革,省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显著差距,各地数字化创新要素分布存在差异,东部地区的数字化创新技术和数字新基建禀赋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其次,数字化创新要素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流动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趋利性[49],会集聚于更高利益的生态环境中。第三,数字化创新技术在与产业融合过程中,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新基建禀赋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因为数字化创新要素与传统行业融合促使产业趋向于形成高度集中的产业结构,导致数字平台垄断势力大多集聚于东部地区。

表4 2010—2021 年31 个省份的数字鸿沟与产业结构升级全域莫兰指数

在不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对空间面板数据进行LR 检验与Wald 检验,结果如表5 和表6 所示,4 种模型的LM 检验和LM 稳健性检验均在1%水平显著拒绝原假设,因此空间残差项和空间滞后项在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中均产生空间作用。同时,Hausman 检验、LR 检验和Wald 检验的P 值均小于1%,拒绝SDM 模型简化为SAR 模型和SEM模型,因而为了更为准确地分析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应该选择SDM 模型。

表5 样本空间面板数据检验结果(一)

表6 样本空间面板数据检验结果(二)

4.1 静态空间面板分析

运用MATLAB 2012b 软件检测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空间效应的SDM 模型,如表7~表9 所示。从结果来看,省域间数字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明显差异,各省域的空间地理位置、经济禀赋和数字新基建存在显著的分布不均衡,如果不考虑域间数字资源禀赋以及数字新基建的空间差异,不能准确反映空间效应的结果。因此,应选择SDM 模型的时间固定效应进行分析。

表7 地理距离静态SDM 模型检验结果

表8 经济距离静态SDM 模型检验结果

表9 数字新基建距离静态SDM 模型检验结果

Elhorst[50]指出回归系数不能全面分析反映结果,各解释变量对域内和域外被解释变量均会产生影响,需要对空间回归系数进行分解分析。LeSage等[51]137把空间总效应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直接效应表示对域内地区的空间效应,间接效应表示对域外地区的空间外溢效应。据此,对3 个距离特征矩阵的分解结果如表10~表12 所示。

表10 地理距离特征的SDM 模型分解结果

表11 经济距离特征的SDM 模型分解结果

表12 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的SDM 模型分解结果

第一,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效应,数字禀赋水平越强则数字化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能力越强,数字禀赋水平越弱则数字要素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越小。3 种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鸿沟和各控制变量在SDM 模型的总效应空间系数为正,在1%的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数字要素能够赋能产业发展,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空间效应,H2成立。(1)数字化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形成破坏性创新,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Schumpeter[5]26认为技术创新是生产要素新组合带来的内生增长,是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数字化创新要素形成数字化创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重构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促进生产力、生产方式革新,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实现升级发展。(2)数字化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带来了新的生产范式和商业范式,重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3)数字化创新要素的新组合形成了新的数字禀赋优势。资源禀赋理论认为资源禀赋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升级需要通过要素禀赋赋能实现[27]243。数字化创新要素赋能传统基建,形成数字新基建,数字新基建实现了数字化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有利于产业集聚产生规模效应,同时促进了省域间产业联动,实现数字化创新技术扩散外溢,促成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数字鸿沟加剧产业割据。根据检验结果,ln Div 在地理距离特征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矩阵条件下的直接效应均为正显著、间接效应均为负显著,说明地理距离因素和数字新基建距离因素加剧产业割据,其中空间地理因素是产业割据的主要影响因素。域内数字禀赋水平越强则数字化创新技术赋能域内产业发展的空间能力越大,同时对域外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负的空间外溢作用越大,形成阴影效应,H3成立。(1)数字化劳动力不均衡带来了产业在省域间的发展不均衡,域内数字化劳动力创新要素禀赋越强对域内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越强,对域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抑制作用越大。东部地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化创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应用领域广,数字化劳动力相关就业岗位多,而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的数字化经济发展速度整体较慢,数字化创新技术水平与传统产业融合应用程度相对较低,数字化劳动力相关就业岗位少,因此数字化科技人才加速向东部地区集聚,中西部地区科技人才严重流失,数字化科技人才分布的不均衡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省域间产业结构的空间不均衡。省域间数字化劳动力的流动促使域间产业集聚于数字禀赋优势产业和优势地区,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禀赋优势,对域外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空间抑制作用,产生内生性省域间的经济不均衡。(2)数字化创新资本的不均衡导致省域间的产业失衡。首先,域间数字化创新资本投入差异导致数字化创新技术不均衡,促使域间数字化产业发展失衡。数字经济是具有先导性、战略性、高渗透性等特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基础为数字化资本。域间经济实力差异直接导致数字化创新技术差异,在经济禀赋强的区域形成极化效应,对域内地区产生空间效应、对域外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空间阻碍效应。其次,域间数字创新资本投入差异导致数字化新基建水平不一致,形成数字基础设施不均衡。数字化资本禀赋越强的地区,数字化新基建建设能力也越强,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同时加强了对数字经济的吸附作用,促进了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创新资本薄弱的域外产业结构升级则带来了抑制作用。(3)数字化创新资本的趋利性加速了省域间的产业发展不均衡。基于资源禀赋论的思想,生产要素具备较强的流动性,习惯流动到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行业与地区。在各种生产要素中,资本的流动性最强,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利润较高的数字产业对数字化创新资本的集聚效应更强,因此数字化人力资本的差异导致域间产业结构升级失衡。首先,随着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域外人力资本会流动到教育资源更优的地区,对域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负向外溢效应,产生阴影效应[4]。其次,域间人才争夺的零和博弈导致域间人力资源差异的马太效应,高层次人才向优势地区高度聚集,抽空劣势地理环境的人才,阻碍了域外地区的产业发展。(4)数字化创新技术差异导致省域间的产业结构升级失衡。Tornatzky 等[52]在技术创新扩散理论中认为地区经济禀赋是影响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创新技术与产业融合是通过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首先,产业结构升级是破坏性创新活动,新一代数字化创新技术在不同产业间扩散并相互渗透融合,带来了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加剧了生产要素流动到经济活动强的地区和行业,加之各地区数字化资源禀赋差异,影响了数字化创新要素和当地产业融合程度,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其次,域间的差距和技术消化能力差异形成了产业结构失衡。技术创新扩散理论认为技术扩散受到技术传输渠道和技术接收者的影响,域间空间距离和域间创新技术的消化能力是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影响因素[39]80。31 个省域各自具有不同的区位优势,空间距离较大,对数字化创新技术的扩散带来了不同影响,但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在逐渐降低。此外,数字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数字经济欠发达地区对数字化创新技术的采用、消化和吸收能力更强,数字化创新技术赋能其传统产业增值的作用力也更强,从而导致域间产业发展失衡。(5)数字化创新环境差异导致省域间产业结构升级失衡。首先,域内良好的数字化创新环境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具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强力吸引域外地区数字化创新要素、抑制域外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数字化创新环境具有政府主导性特征[19],这使得数字化创新环境所需的国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大,但政府主导差异会导致省域间产业结构升级失衡。再次,数字新基建的市场结构和产品特征容易产生垄断现象、导致产业失衡。大多新基建需要政府特许经营和高新技术赋能,容易形成进入壁垒、技术壁垒和资金门槛,进一步形成地区和产业垄断势力,导致域间产业结构升级失衡。

第三,在3 种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鸿沟对省域内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在经济距离特征条件下的影响最大,地理距离特征条件下次之,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最小;而在数字鸿沟对省域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效应中,地理距离特征条件下影响最大,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次之,经济距离特征条件下最小。这说明在数字禀赋对省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影响作用中,经济因素最大、地理因素次之、数字新基建因素最小,而在对省域外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外溢作用中,地理因素最大、数字新基建因素次之、经济因素最小。

第四,区域开放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空间阴影效应。在地理距离特征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ln Itr 和ln Urb 的总效应和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说明区域开放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对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效应、产生空间促进作用,而对域外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阴影效应、产生空间抑制作用。

4.2 动态空间面板分析

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动态连续性,当期结果会受到上期活动的影响,因此建立时间滞后1 期(ln Uis-1)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表13 的结果显示,在3 种距离特征矩阵下,时间滞后系数和其他变量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拒绝原假设,空间系数明显比静态模型变小,可知静态空间模型相对于动态空间模型产生了估计偏误,证实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和空间自相关性。而在控制遗漏变量和动态时滞后,所得结果与静态空间面板验证结论相同。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中,用产业结构升级的1 阶滞后项表示静态面板模型中被忽略的其他相关因素,以进一步修正静态模型,结果表明,3 种距离特征矩阵条件下ln Div 的空间效应影响系数在经济距离特征矩阵中最大,在地理距离特征矩阵次之,在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矩阵最小。这说明在长期动态模型下,数字要素禀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影响,经济因素最大、地理因素次之、数字新基建因素最小,即与短期静态模型分析结果一致。

表13 各距离特征矩阵下变量的动态空间SDM 模型估计结果

4.3 稳健性检验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系统的创新性生产活动,除了受数字鸿沟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其他的未知因素影响,为确保分析结果的稳健可靠,采用调整样本期限和替换法验证以上分析结果的稳健可靠性。

(1)调整样本期。将数据时间调整为2010—2017 年,SDM 模型分析结果如表14 所示1),可见在3 种矩阵下,ln Div 的空间系数及其与空间矩阵交互项的空间系数大小略有变化,其他无显著变化,说明研究结论稳健。

表14 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2)替换法。采用标准差化法取代比重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标准离差法取代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形成各变量综合指标。由表14 的结果可见,ln Div 的空间系数及其与空间矩阵交互项的空间系数大小略有变化,其他无显著变化,说明研究结论稳健。

(3)内生性检验。测度误差、遗漏变量和逆向因果是产生内生性的主要因素,参照陈堂等[4]和范合君等[53]的做法,将解释变量的1 阶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验证是否具有因逆向因果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采用EViews 10 软件进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检验,结果显示,Difference in J-stats 值为8.6563,P值为1.450 0,无法拒绝ln Div 为外生变量的假设,说明ln Div 不具有内生性。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在地理距离特征、经济距离特征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对我国31 个省域的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静态和动态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鸿沟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联系,域间空间集聚在逐步扩大;(2)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空间效应,数字资源禀赋优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3)地理距离特征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鸿沟加剧了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割据,对域内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空间促进作用,抑制域外产业结构升级;(4)空间经济距离因素是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在经济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禀赋对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空间地理因素是产业割据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地理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鸿沟对域外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作用最大;(5)地理距离特征条件下的区域开放程度以及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的城镇化水平对域外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空间抑制作用,加剧产业割据。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1)根据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视数据为资源,发挥数字红利优势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省域间数字鸿沟的本质是数字资源禀赋差异产生的经济鸿沟,数字禀赋强的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在数字新基建上具有先天资本优势,因此,利用数字鸿沟对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发挥数据资源优势,利用数字化创新要素新组合带来的新一代数字化创新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缩小域间三级数字鸿沟。(2)利用我国省域间数字鸿沟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集聚性,合理布局域间产业结构。一方面,在域间数字资源禀赋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域间差异化协同发展,形成域间横向产业空间梯度格局,优化纵向数字化产业链,重构域间产业分工体系,形成域间产业网链化产业格局;另一方面,以“东数西算”“数字一体化”“数字普惠”等域间数字化合作工程为载体,利用域间数字化创新技术差异促进域间产业优化互动。(3)利用域间数字要素禀赋差异以及数字鸿沟对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促进作用和对域外产业结构的空间抑制作用,促进域间产业结构合理化。一方面,利用数字要素的域间流动机制,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生命特征运行生态环境,引导数字化创新要素在域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数字创新要素,形成合理的域间产业分布;另一方面,构建吸引数字创新要素流入的政策制度,规避对域外地区带来的阴影效应。(4)完善数字新基建,消弭数字鸿沟。首先,加强政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域间数字新基建,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对数字资源禀赋弱的地区进行政策性倾斜,加强欠发达地区数字新基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域间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数字鸿沟,依托完善的数字新基建体系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新增数字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数字化专业人才,将新一代数字化创新技能设为高校学生必修课程,加强数字化技能社会培训,提升数字化人力资本水平,优化劳动力禀赋结构与数字技术的适配性,促进域内产业结构升级,规避数字鸿沟对域外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产业割据。

本研究将数据和信息视为生产要素,分析数字化创新要素新组合带来的数字鸿沟对产业结构升级形成的空间效应,但尚未考虑数字化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形成的信息共享带来的产权和核心技术保护问题,未来的研究可针对这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

注释:

1)为节省篇幅,本文中只报告空间杜宾模型(SDM)时间固定效应回归结果,拉格朗日乘子检验(LM)、稳健性LM、沃尔德检验(Wald' s test)、似然比检验(LR)和Hausman 检验结果以及模型分解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相关检验结果备索。

猜你喜欢
鸿沟禀赋产业结构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婚姻不是用来填补鸿沟的
鸿沟为界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真实:作文难以逾越的鸿沟吗?
让学生都跨过说话的“鸿沟”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