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苾婷
摘要:小学数学课程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感受逻辑思维的历程,思维方式也由具象到抽象过渡,但对数学知识各節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本质之间的关系却不够清晰。思维导图恰好是一种以文字叙述、符号表征、画图呈现的思维递进式将知识结构勾画出来,具有符合学生认知的思考框架特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导图 实践与研究
现今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新授课中听得懂,但在课后运用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老师一讲又生龙活虎的我原来会的。这种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处于零散、无序状态,逻辑关系不清晰,无完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弱,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思维导图的学习能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整理的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记忆方式。
一、基于分析,明确思维导图的意义
笔者对高年级6 个班的243 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如下:
1.从数据反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说思维导图,也没有记笔记的习惯。
2.从第6 题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用图画或字母符号表达思维的比例虽然没有绝对的优势,但通过和一些同学的座谈,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种形象的方式兴趣比较大,这也是思维导图吸引人的地方。
3.从第5 题可以看出,学生成绩不理想主要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密切关系。
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和开展的系列活动,我们从教师和学生入手谈谈如何有效实施思维导图的实践与研究。
二、教师善用思维导图
1.课前巧用思维导图
进行知识整理教师可以在学期初结合思维导图对全册知识点的分布、知识节点的存在做出梳理,制定含有提纲作用的导图。这样的学习既为学生提供的大概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准备,又为新授知识的重难点做出了指引,更能为复习阶段的学习做出双向整合。
2.课堂上巧用思维导图
进行板书设计一改往常单一的板书方式,用多颜色的形式勾画出多彩“思维导图”,将枯燥的数学信息变成彩色、喜爱、便于识记的内容。最终学生会以知识板块的形式保留于大脑之中,并随时作为自我复习、回顾的记忆。
三、学生会用思维导图
1.课前预习思维导图
所谓预习大部分学生走的是浏览“路线”,这样的预习更似蜻蜓点水般的泛起些许涟漪,并不能真正做到预习的本质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们给同学们建立了预习提纲,如图:依据这样的提纲去预习,学生目标更加明确, 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用一至两个关键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主题, 然后由此向外衍生画分支线,并依次完善每一个小节上的关键词,当分支线上有更细的概念或知识时可继续延伸分支,以此类推。
2.复习整理
(1)自主复习,画出思维导图。
课前让学生独立对需要整合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根据自我认知和理解, 大体弄清知识联系及区分重难点,提炼出专属自我关键词的导图。
(2)小组合作,完善思维导图。
个体绘制的思维导图存在知识点不足、关键点提炼不到位、知识联系不充分的现象。那么在小组合作时,学生可以展开多维度的思维碰撞,从导图形式上和内容丰富程度等方面互评彼此的思维导图。最后凝聚一个小组的观点,经历修改、调整、丰富思维导图。
(3)汇报展示,优化思维导图。
在课堂上抽取部分小组作品展示, 由大家集体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并由此展开补充,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修改。教师的点拨重点在于将新授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并由此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让学生对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各知识点及概念间的逻辑联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虽有千万好,但思维导图作为学习利器,应以“慢”、“扶”为主,要给孩子充足的时间和空间,遵循遗忘规律,经常对思维导图建构的知识体系进行回忆,使之逐步成为我们长效记忆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冯卫东.为“真学”而教-- 优化课堂的18 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58
[2]闫守轩.思维导图:优化课堂教学的新路径[J].教育科学,2016(03)
[3]李中国,郑玲玲.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9(32)
[4]杨静.画“图”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