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
摘 要:进入初中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学生有时会变得很叛逆,稍微引导不好,就有可能引发事端,所以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尤为关键,教师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对学生的思想启蒙。想要成为优秀的社会青年,仅有智商是不够的,情商还要高。新课标对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彻底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生活和学习相结合,实现生活化教学。那什么是生活化教学呢?生活化教学就是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建立在生活背景之上,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都联系社会生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协调发展。现就如何实现教育生活化做简单探究。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实践与研究
教学和生活本就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割裂,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书本中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更好地理解、验证理论。实现生活化教学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很高的要求,在课堂中要突出教学的生活性,在课堂外要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在所有的教学工作中都要渗透开放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开放也不是绝对的开放,教师应该去给学生界定出明确的界限来顺利完成生活化教学。
一、教育生活化要着重突出生活性
教育生活化不是一句口号,要具有强烈的生活性,有血有肉,有生活色彩,学生可以自行感知并能通过具体事件发表出自己的观点。当然所举的例子还是要依据课本的中心思想进行,不能漫无边际,否则就失去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教师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没有把思绪往正道上靠拢。
比如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课本中主要是分析两代人之间是有代沟的,那么产生代沟的原因是什么,是父母的责任多一些还是子女的责任多一些呢?这一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在家庭中与父母发生的不愉快,比如有的同学会说爸妈什么都管我,看什么电视,读什么书,和谁出去玩,几点睡觉等等,感觉一点自由都没有。那么父母真的就不可理喻吗?就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学生会联想到自己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形和感受,这样很容易引起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理解他们,也会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在家庭中也不会过分地叛逆了。
二、教育生活化要适当加强体验性
既然是生活化教育教学,肯定是要参与社会实践,真正去做去感知。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不难看出,实践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来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到社会、家庭中去完成实践。当然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有安全保障。
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几乎在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全依赖于父母。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作业:做一件自己的事情,但自己从来没做过,比如洗衣服、整理书包、检查作业等等。这一个作业可以布置在讲这节内容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一下,什么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二天在讲这节内容时进行课堂交流,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出我们要走向自立人生,逐渐在行为和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一个真正自立的人。相信这样,学生也会特别有成就感,也更愿意去自立自强。
三、教育生活化要有限实现开放性
这里说的开放性,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包括教学的时间、地点、教学对象。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思维上的开放性,发散思维,不要拘泥于一个方面,一种思路。这种开放性的理念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的,因为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习乐趣,还能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脑洞大开,培养兴趣,有了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成绩。
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到校外进行问卷调查,也可在学校内部进行,这样更加具有安全保障。可以对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自己所经历过什么挫折,自己是怎样克服的,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原来挫折并不可怕,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更能加强学生的抗打击、抗压力能力,避免在日后遇到挫折后有太大的情绪波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很大好处。
以上通过三个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作了简单地探讨,以教学突出生活性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强体验性,将课堂生活化,成为有血有肉灵动的课堂,始终贯穿教学的开放性来加强教学生活化的效果,将这些结合起来,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教学也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虹.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尝试[J].课程教育研究,2014.
[2]沈银荣.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