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倩 李志华 李化树
[摘要] 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要求变革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呼唤教学组织形式层面的创新,通过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个性化教学。但教学组织形式变革从理论走向实践是需要多方面努力协调统一的过程,需要从政策制定与解读、选科指导、课程开发、渐进走班、管理创新、资源保障等多个方面,探究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实践进路,充分体现其育人本质。
[关键词] 新高考;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变革
普通高中(以下简称“普高”)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高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在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班级授课制作为我国普高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一定时期内适应了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但其弹性低、选择窄、应试强、形式单一等局限性也逐渐凸显。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了新高考改革方案,开始了基于新高考改革的教育教学改革,而调整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新高考改革对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要求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高考改革打破文理分科,强调实现知识结构的融合,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具有灵活性;二是新高考改革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录取机制,破除“唯分数论”,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复合性;三是新高考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体发展差异,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等方式是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必然选择,其充分尊重学生选择、致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等优势不断得到认可,但从理论走向实践也会遇到各种瓶颈。例如,如何实施、如何进行管理、如何保障其顺利进行等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因此,本文从政策制定与解读、选科指导、课程开发、渐进走班、管理创新、资源保障等方面,探索新高考背景下普高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实践进路,以供借鉴。
一、呼吁专门性政策出台,加强政策解读与宣传,落实改革精神
政策文件是教育改革的指导依据。首先,国家与部分省份应尽快完善与出台操作性强、有针对性的高考改革政策,为各地区、各学校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方案提供明确指导。其次,要深入分析国家、地方等各种政策,加强政策解读与宣传,如以专题会议、网络讲座等形式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家长培训,深刻理解高考综合改革的目的、意义、内涵和要求,为高考改革顺利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将新高考改革精神与各地区、学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二、建设科学长效机制,实现选科价值取向理想性与实践性统一
新高考选科方案与教学组织形式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学科选择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也需要随之做出调整。因此,建设科学选科的长效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从理念与方式两大维度来探讨选科机制的建设。
理念维度:以学生兴趣为前提,整合选科价值取向。选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种选科价值取向的协调与平衡,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并做出取舍。选科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择己所长,即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擅长的科目;择己所好,即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感兴趣的科目;择己所利,即选择最易考高分被大学录取的科目;择势所需,即根据国家人才需求或经济发展选择好就业的科目;择校所优,即根据学校现有条件或特色选择科目(实操工具如表1)。
方式维度:明确选科规范程序与支持体系。选科规范流程:师生家长共同解读政策—选科指导—模拟选科—选科体验—动态调整—正式选科—个别再选科—生成课表。该选科流程通过选科指导、模拟、体验及个别重新填报的方式,帮助学生对自身、选科、未来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选择最佳学习组合科目。选科支持体系:其一,实行“多导师制”,即学业导师、心理导师、生涯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选科指导。其中,学业导师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学科与课程的特点,借助测评工具等深度剖析学生的优势科目和弱势科目;心理导师定期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评估与指导;生涯导师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涯规划,确定专业方向,形成相对稳定的选科意愿。其二,构建开放多样、富有特色的生涯、职业、心理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三,实行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广泛征询家长意见,实施公示、听证等沟通方式,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多角度、多层面为选科提供建议、资源。
三、开发分层分类课程体系,推进差异化教学,实现分层教学、分类培养
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按照不同层级的学生能力和需要,开发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所谓分层分类,是指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其中,分层课程主要是指难度分层,适合学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分类课程主要是指内容分类,满足学生多样的兴趣爱好。以高中语文为例(课程体系如表2),分层课程即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将语文课开发为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包括语文1、语文2、语文3,不同层级的课程课时相同,但教学目标、教学侧重点、教学模式、作业管理、教学评价都有所不同。在教学方式上,有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带领下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展开学习,有的课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有的课程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展开。而分类课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横向的志趣差异,不同学生可能对同一学科不同方面的内容感兴趣,因而开发不同种类的相关课程。比如,以语文为延伸,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作品朗读、诗歌鑒赏与创编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
四、探索渐进式选课走班模式,实行由“非高考学科”向“高考学科”阶段过渡
2021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高一年级起根据学校选修课程开展选课走班,高二年级起根据学生选考科目开展选课走班。”在政策的指引下,确定不同时间节点选课走班的工作重点,实施渐进选课走班,解决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手足无措的现实问题,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体育课程非高考学科走班教学进行初步尝试。时间主要集中在高一上学期前期。从体育课程开始尝试的原因如下:一是不受场地限制,该课程一般在户外进行,不受教室制约,实行走班的成本与风险较低;二是该课程种类丰富,如体育课包括篮球、排球、田径、羽毛球、乒乓球等课程,与多种类科目、多层次课程的复杂性相契合,更容易积累相关经验。
第二阶段:对劳动、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非高考学科走班教学进行实践探索。时间主要集中在高一上学期后期。有了体育课程走班经验的积累后,逐步展开非高考学科的全面实践。通过书法、音乐、美术、心理健康等学科模块走班选科的全面实施,让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走班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索其基本规律,为下一阶段走班选课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对高考科目单一学科走班教学进行实践探索。时间主要集中在高一下学期。例如,首先从高考科目中的物理或历史课程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高考学科模块走班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探索高考学科模块走班的基本规律,为走班的全面铺开做好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第四阶段:对高考科目走班教学进行全面实施。时间主要集中在高一下学期后期,高二开学正式全面铺开。根据前期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走班经验,在全面实施走班后,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切实保证多学科走班的顺利、有效实施。通过多阶段、体验式、渐进式的选科走班模式,缓解学生、家长的不适应,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降低学校的管理风险。
五、落实教学组织主体责任,构建“管导巡督查促”六位一体管理范式
新高考冲击着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教学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问题,需要构建“管、导、巡、督、查、促”六位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即课堂管学、入班导学、级部巡学、学校督学、数据查学、自我促学。
课堂管学,即科任教师对本堂课的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学习结果负责的管理方式。随着走班的实施,传统班主任的作用削弱,科任教师成为课堂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在教学管理上积极转变角色,加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多元化的职能。
入班导学,即导师(班主任)对管理班级的学生进行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学业指导。其工作内容包括: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思政教育,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集体意识,进行班风建设,获得归属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进行生涯指导,个性化地帮助学生分析选科、选课优劣,关注学生的上课情况、学习动态、学习态度,并及时进行指导;与家长、社会进行良好的交流;收集相关信息并及时反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新高考背景下的普高教学组织形式改革。
级部巡学,即由级部管理者和班主任代表组成级部巡学小组,加强教学情况巡视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及年级特点,制订、实施、监督和落实年级工作计划;及时查看各教学班教师和学生的选科、选课、走班、上课等情况;指导和帮助本年级科任教师与导师开展走班与教育常规工作;协调好学生与导师、学生与科任教师、导师与科任教师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协同并进。
学校督学,即教务处等管理人员组成督学小组,不断完善检查与考评工作。学校通过各级部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积极地与其他优秀普通高中学校进行交流与学习,为新高考改革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数据查学,即通过大数据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效果进行客观检测。一方面,大数据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实现“云教学管理”,增强教学管理的渗透性与时效性。
自我促学,即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参与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反思与自我激励,修正个人的思想和品行。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另一方面,能有效解决选课走班带来的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等问题。
六、坚持多元统筹与协同并进,建立现代普高教学组织形式质量保障机制
普高教学组织形式保障机制是提高选课走班质量的“助推器”与“稳定器”,需要从设施资源保障、人力资源保障、信息资源保障、评价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健全教学组织形式保障机制。
(一)构筑适合“走”的学校环境
新高考改革选考科目组合的不同,对教室数量、空间多样性、学科氛围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促进新高考背景下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应构筑适合“走”的学校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硬环境。首先,软环境即指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与“走”相契合的“交流”“动态”“融汇”的理念。其次,创设与“走”相契合的学校硬环境,如教学建筑的设计、教室的数量、活动室和辅助设施的大小等,都要有所扩充和调整,以确保能满足课堂教学系统的需要;课堂与课间时长的安排也应科学合理,以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行走”于班级间。
(二)构建协作育人的教师共同体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要保障。构建协作育人的教师共同体,具体措施有: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科研处、政教处、教务处、年级组、心理组等骨干教师研究小组,由科研组牵头围绕课程、教学、评价、管理和指导等方面展开研究。二是提供给教师丰富的学习机会。新高考背景下普高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通过积极参与培训、专注学科研究、围绕课程建设、引领课堂实践、加强教学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學质量,为深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调整教师业绩奖励制度,深入分析教师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推进情境化教学、促进多样化学习等方面的成效。四是通过政策优惠与制度支持,招揽更多优秀的高中教师任教,保证教师师资力量的充足与质量。五是成立教师共同体工作室。成员不限于本校教师,还包括他校高中、大学教师、新高考改革教育专家、社会优秀教育团体、家长、优秀的社会人士,为教师间共同交流新高考改革教学经验,开展广泛的合作教学提供平台。
(三)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与使用
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与使用,能够有效地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高考背景下,实行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系列工作是错综复杂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使用信息技术为家长、学生、教师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帮助学生理性地进行选科组合、志愿填报、学校选择、班级选择。二是使用信息技术制作科学的学习课表。要落实选课走班,需要考虑教师配备、班级人数、教室安排等多种因素,使用信息技术能减少其烦琐的工作。三是使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四是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管理中,包括学生上课考勤、网上选科选课、作业批改、问题咨询、线上考试等。
(四)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探索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便于学校、教师及时对教学组织形式进行调整。一是在评价导向上,树立现代教育评价观,激活评价的诊、咨、督、导等多元功能。二是在评价内容上,构建科学的评价反馈标准与指标体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形成特色化、多元化、科学化、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三是在评价目标上,深入分析学校、教师在推进选课走班、加强学生指导、开发校本课程、完善核心素质评价等方面的成效,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打造并利用“互联网+教育评价”平台,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四是在评价主体上,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五是在评价手段上,依托大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形成“网络档案袋”的评价手段,动态检测与反馈教学情況,以学习能力的评估和提升为关键,以课堂和考试质量的优化为牵引,以考情和课情的分析和评价为动力,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邹美莲,孔锴.班级授课制:存在的原因、局限性与改进[J].课程教育研究,2018(21).
[3]胡德鑫.论新高考改革的价值意蕴、制度困境与未来进路[J].教育科学研究,2021(04).
[4]杨志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教学组织变革范式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8(09).
[5]苏建祥.以选课走班成就卓越高中——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选课走班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J].湖南教育(A版),2022(06).
[6]和学新.从规范教学秩序到构建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机制:我国教学组织形式变革70年的回顾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19(03).
[7]季敏.高考改革背景下分类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台州市第一中学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7.
[8]崔自勤.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