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云伶
摘 要:《论语》流传中华大地两千余年,其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士大夫在《论语》文化的滋养下,无论身居何位,都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着倾倒众生的君子风采。苏轼在他的一生中,谨遵孝悌,好学乐学,在仕途失意之时,乐天知命,以文会友,用自己的不卑不亢、豁达洒脱践行君子之道,为后人所敬仰。
关键词:论语;苏轼;勤奋好学;安贫乐道;君子品格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0/23-0033-04
一叶轻舟,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行香子·过七里濑》是苏轼众多诗词中的一首。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在演员的慷慨激情演绎之下,这首词大放异彩,水墨山水的意境之美如一记春雷炸响,富春山活了,水活了,苏轼活了,这首词也活了,这首词的演绎引起了热爱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强烈共鸣。同时,春晚选用的词中省略了原词中的人生感悟之句,着力通过山水描写、艺术吟唱,展现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畅游富春山的欢欣和洒脱。春晚现场通过现代化光怪陆离的艺术手段,让我们跨越千年,身临其境般看到了富春山居生活的情景,不由得感同身受,如苏轼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升腾起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而苏轼的诗词受到无数人的推崇与赞赏,与他的个人魅力密不可分。笔者认为,苏轼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文化气息的君子。
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对君子的言行标准做出了很多规范,读《论语》不断指引我们去认识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或者说如何才能获得君子之名。君子,一直是中国人对具有高尚完美品格的人的一种礼赞,而苏轼就具备君子的品格。
一、孝悌务本,家传美德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说的是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性的东西,致力于普通的社会规范的形成,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苏轼是儒家“仁”这一观念的忠实践行者,这一规范也成就了历史上光耀千秋的“三苏”。苏轼、苏辙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他们既是兄弟又是知己,手足情深,感人肺腑。据统计,苏轼诗词中出现最广最多的词语 “子由”二字,就有231次之多。他在快乐、难过、失落、绝望、无助的时候,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子由”,以诗寄情,互相慰藉。观其一生,兄弟二人之间诗词唱和不计其数。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苏轼在密州中秋之夜,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与哥哥在徐州相聚,一起登山赏月,并作《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感受到苏辙的满怀伤感,他又和词《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词中的豁达劝慰,苏辙的悲苦离愁荡然无存,在感念理解了哥哥的良苦用心后,他便潇洒离去。
从一起求学到为官分离,直至苏轼去世,无论天涯海角,他们就这样一唱一和,倾吐衷肠,分享各自的点滴日常。苏辙去世前,特意嘱咐儿孙,也葬在苏轼的墓旁。后来,苏洵的衣冠冢也葬于此,合称三苏墓。如今,三苏墓掩映在河南郏县小峨眉山的苍翠绿枝之间,静静地诉说着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诉说着父严子孝的三苏故事。
二、好学乐学,勤奋有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把学习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知之”“好之”和“乐之”。对于学习,纵观古今中外,有所成就的名人志士莫不是学富五车,勤奋好學。苏轼就是这样一个好学乐学、成就斐然之人。他的学习方法,在笔者看来,除了直接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外,还离不开一个“勤”字。
有一天,朱载上去拜访苏轼,在客厅里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见苏轼出来。苏轼再三向朱载上道歉,说正在做功课,抄《汉书》。朱载上惊奇地说:“像先生这样的才华,开卷一览,就能够终身难忘,何必手抄呢?”苏轼说:“不是这样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开始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个字做题目,第二遍每段专抄两个字做题目,现在只抄一个字做题目。”朱载上感到很新奇,忙起身施礼:“您能让我看看吗?”苏轼命仆人从书桌上拿来一册递给朱载上,但朱载上左看右看,看不明白。苏轼就说:“你随意念上面的一个字就行了。”朱载上随口念了一个字,苏轼接着就背出了几百字,并且没有错字漏字。连试数次,次次如此。朱载上非常佩服,感慨地说:“像苏轼这样天分很高的人,读书还这样勤奋,天资一般的人更应该努力才对啊!”
正因为这种好学乐学的品格,苏轼无论宦海沉浮至何种境地,始终散发着令人着迷的个人魅力,身边始终环绕着为之倾倒的文人墨客。终其一生,他都在知学、好学、乐学的道路上孜孜以求,悠哉乐哉。
三、博通不器,多才多艺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换言之,君子需要具备多种才能和技艺。纵观古今文人大家,说到多才多艺,苏轼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全能型文人,包括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且他的朋友也是一个个“光芒万丈”般的人物。
(一)诗词
苏黄: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是苏轼的学生,北宋诗歌成就最高的当数“苏黄”。黄庭坚与苏轼两人年龄相差不大,交往频繁,亦师亦友。“乌台诗案”后很多人急于与苏轼撇清关系或默不作声,然而还尚未与苏轼谋面的黄庭坚,却敢于力挺苏轼,称苏轼是最了不起的文人,结果遭到处罚。直到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两人才有机缘正式见面。此后二人过往密切,诗词唱和不计其数。
苏辛:北宋苏轼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自晚唐“花间派”以来,词以婉约为正宗,诗庄词媚,几成定格。到了苏轼,才以豪健纵放之笔创豪放一派,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使词体获得了解放。到南宋,辛弃疾继续了词的豪放风格的创作。苏辛词虽以豪放为主,但也与多种风格并存,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辛二人起到了重要且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散文
欧苏:欧阳修是苏轼入京贡举的主考官和老师,后人经常把欧苏的散文并列在一起。苏轼当初考进士是欧阳修慧眼识英才,提拔了苏轼,因此二人的散文风格基本一致。只是欧阳修主张平淡、简约自然的文风,如《醉翁亭记》。苏轼在意向境界上更有发挥,洒脱豪放,作品中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如《石钟山记》。同时,他们二人还名列在“唐宋八大家”之中,在散文领域引领着一代文风。
(三)书法
苏轼是个大名鼎鼎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称为“北宋四大家”。 苏轼的书法从“二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等多名书法家那里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他在讲自己书法创作的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他擅长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后人赞誉很高。三苏小学门口的“栾城三苏小学”六个字,就是从苏轼碑帖里的手书集字而来。
(四)绘画
苏轼是一个很有成就的画家。他画枯木怪石,自成一体,虽传世的不过两三幅,但都是稀世奇珍。其中《寒林竹石》图更是称为“神品”。苏轼平生爱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一次画兴大发时,手边没有墨只有朱砂,他索性就拿起朱砂画起竹子来。当时还有人问他世间哪有朱色的竹子,而他却反问,世间又哪有墨色的竹子。竹子生而有节,虚怀若谷,是君子的象征,也是苏轼人生的写照。
(五)医学
苏轼少年时期读了很多的医学专著,如《伤寒论》《千金方》等,积累了深厚的中医中药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苏轼在做杭州知府时,就创建了一座“安乐坊”,专门诊治病人,还负責护理和照料,这是最早的医院雏形。后来,他又把杭州的治病防病经验介绍到了广州,使广州的疫情得到了控制。
此外,苏轼热衷于时尚衣着,发明了“东坡帽”;热爱美食,创造了以东坡命名的诸多菜品;是个慈善家,慷慨解囊救助孤儿;研究儒释道,研究酿酒的技艺……由此看来,苏轼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
四、安贫乐道,豁达洒脱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是孔子对于人生快乐的理解,他提倡“安贫”是为了“乐道”,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对于有理想的人而言,是乐在其中的。不义的富贵荣华,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自己是不会追求的。对于艰难贫苦的生活,苏轼一样是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薪俸也随之锐减,每月仅有4500个铜钱。他安贫乐道,节俭度日。为了做到计划开支,量入为出,苏轼把每月领到的薪俸分为31份,装入竹筒中挂在屋梁上,每天早上用木叉挑下一个竹筒,作为当日开支。每日节余部分,集中储存在大竹筒中,逢年过节或有来客才从大竹筒中取出备办酒席。此外,苏轼还将物美价廉的猪肉做好赠给老百姓,教给当地百姓做法,“东坡肉”就这样流传开来。为了增加收入,苏东坡还在江边的东坡上开了一块地,由此自命“东坡居士”,天南海北的朋友们纷纷投奔他,苏轼都慷慨大度地让朋友们居住在“东坡雪堂”,农田耕种,吟诗作画,畅游山水,寄情日月,度过了一段潇洒快乐的时光。
五、文质彬彬,以文会友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句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其大意是,质朴胜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浮。不偏于质,又不偏于文,才有望成为君子。苏轼以文会友,不仅自己文采斐然,还能通过看一个人的文章,知道一个人的品行。
苏轼多年游历及遭受贬谪的经历,使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他也交友无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这种泛爱世人的天性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交友观,也是他好人缘的真实体现。作为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在当时的朝野中自然有一大批要好的同僚、好友和拥趸。吴雪涛先生的《苏轼交游传》文献记录了和苏轼有文字互通者三百零七人,其中不乏当世名宿,如同朝为官的前辈欧阳修、蔡襄、王安石、司马光等人,以及他的门生、友人黄庭坚、王诜、李公麟、米芾等人。
六、乐天知命,任重道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漫长。苏轼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也不改忠义浩然之气,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是在朝为官时,更不在杭州、徐州、密州时,而是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任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因“乌台诗案”获罪的苏轼重新被朝廷启用,升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朝廷极力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并尽废新法后,他再次向朝廷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又开始了贬谪生涯。
贬谪诗人一般政治前途黯淡,更兼贬谪之地自然环境恶劣,诗人内心十分痛苦。但苏轼光风霁月,从容应对,活得讲究潇洒,白首忘机。纵观他在任期间,为民请命,疏浚西湖,治理蝗灾,抗击水患,停办花会,推广秧马,推动教育……这一系列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好官。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