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瑷宁,曲 波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品质在于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1],师德状况是衡量教师素质的首要标准。因此,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理应被置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是建设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2],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3],通过教育实习实现这一目标是师德养成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存在主体协同相对不力、内容构成较为单一、实践场域比较局限的突出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需构建主体协同、内容互通、场域联动的师德养成模式,帮助体育师范生增强政治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坚定基层从教的教育初心,树牢投身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职业信念。因此,本研究以马克思实践观点为认识起点和方法原则,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视为主体、内容、场域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实践论问题,立足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考察,旨在为新时代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提供可复制、可操作的典型经验与模式。
“师范”一词自身即具有师德示范之意,代表着教师群体在为人为学为师的职业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师范生师德养成是指师范院校系统设计、有效指导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的教育实践[4]。师范生体验式师德养成使师范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内化师德内涵、生成师德品性、践行师德规范。体育师范生自身肩负的育人属性和教师德性是其师德养成的根本前提。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既彰显了强烈的实践特质,也契合了师德发展的客观规律。
育人与育德构成了师德的独特品性。“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作为‘道德人’的尊严和价值之所在,同时也是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根本规定性。”[5]体育师范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未来的教育者,其师德养成内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教育对象的体育师范生,师德观念的形成尚处于由自发向自觉转换的阶段,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强化。教育实习和见习构成了体育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是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为其领悟师德规范、践行师德准则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作为未来教育者的体育师范生,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其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水平对于受教育者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6]。因此,需要立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培养的战略高度来把握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使命。
体育是指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遵循“体育活动—生理体验—心理体验—体育活动”的生成逻辑,体验构成体育的主导[7]。与此相适应,体育师范生的道德品格与道德教化也体现出强烈的实践体验特质。体育师范生长期接受体育竞技训练,形成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敢于吃苦和永不言败等道德品格。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水平、顽强的意志品质、昂扬的精神风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为体育师范生提供身教示范,帮助其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切实体验到体育教师的高尚体育品德,并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践行。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实践体验教育在师德养成中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将实践教育作为促进师德养成的载体,将农村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作为提升师范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举措[8]。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9]25,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中之重[9]34。《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全面推进师德养成教育,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并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采取组织公益支教、志愿服务等方式,着力培育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10]。《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创新师德教育方式,通过榜样引领、情景体验、实践教育、师生互动等形式,激发教师涵养师德的内生动力[11]。因此,运用乡村社会实践、情景体验等教育形式,引导体育师范生坚定长期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树立“小我融入大我”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重要举措。
关于师德养成的基本模式,国内外学界形成了“内养”和“外育”两类代表性观点:“内养论”强调师德养成重在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化个体修养、激发内生动力是其核心要旨;“外育论”将教育引导、制度设计、环境营造等外部要素作为师德养成的重点,强调师德养成源于体制、机制的保障[12]。不论是侧重精神性的“自律”还是侧重规制性的“他律”,都生成于教育实践之中,因此师德养成应当体现为道德内化与外化的有机统整[13]。根据师德发展规律,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是师德认知、情感、意志和践行的循环过程,从师德规范到师德践履的转化关键在于师德情感的激发。近年来,师德教育通常采用理论讲授方式以强化师德认知,未能真正触动个体情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效果不佳。
不同于理性化的道德认知,师德养成是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需要置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才能得以实现。师德养成的主客体都是“人”,体现为主体之间通过感官性、形象性、生动性的教化方式所实现的道德交往。通过体验能够有效应对机械融入的问题,引发情感的共鸣,使学习者主动学习;启发和调整受教育者的思维活动、心理张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化积极体验的正反馈,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因此,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不是一般的知识能力养成,不能仅通过理论说教和典型树立的方式进行培养,而是应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由内向外生发,是“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统一[14]。
当前我国体育师范生的师德状况总体向好,但是对标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师德养成还存在着主体协同相对不力、内容构成较为单一、实践场域比较局限等亟待解决的关键瓶颈问题。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师德养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机构和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合作[15],需要超越单一主体的局限性,实现高校、实习院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的协同配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师德养成,日渐呈现出由大学主导的“学院式”向大中小学共建的现场式学习拓展的趋势[16],为体育师范生专业成长提供了实践平台。由于师德养成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衔接较为机械,所以师范大学和中小学校的协同合作能力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共同师德目标的教育共同体。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是需要借助多方力量资源、多元主体参与的合作性事业,并非培养院校独立完成的内部事务[17],故而师德养成要主动深入中小学,与一线教师形成育人合力[18]。
师德的多维内涵是由内容支撑的,其养成内容丰富,目前存在着重知识技能轻道德养成、重理论传授轻感性体验、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实践等现实问题。相较于体育师范生师德的重大现实意义,其内容构成相对单一,表现为专业技能提升与师德养成相割裂,教育实习主要关注提高教学技能的单一目标,更为倚重专业知识、运动教学技能的提升,多数体育师范生仍然缺少自觉的、融涵职业理想和德性追求的教育目标的树立。由于历史上体育教师群体成分较为复杂,且长期处于“课程价值低站位,缺少对高站位的学科理解能力”[19],将学科育人简单窄化为知识掌握[20]的状况,体育教师存在终身学习意识不足、失德失范、职业认可度较低、自律意识不足[21]等问题,品德教育内容的生成受限于教师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狭义理解[22]。目前师德养成多以运动技能和教师技能的提高为内容,缺少对以体育德的自觉认知,如缺少道德伦理及体育精神等互补性内容的设计。
德育“重知轻行”现象依然存在,实践场域的局限性体现在师德养成重视局限的教育场域而忽视广阔的实践场域,以及教育实习往往以单一的实践场域为主两方面。一方面,当前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以集中的显性的理论教育为主,寓于学校小课堂之中。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等一般教育课程中,作为一个教学内容呈现。该类课程学习的知识偏理论化,具体的实践性指导较少,而且该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二学年。另一方面,教育实习是体育师范生职业角色体验的关键时机。当前教育实习以城镇实习为主,虽然近年来创新性地通过“顶岗支教”等形式寓师德养成于乡村支教之中,但支教多强调“支”,即支援,是高势位向低势位的流动,缺少自觉的师德养成意识和反思意识。无论城镇实习、农村实习,都是单维的教育场域,反差体验感不足,亟需构建一种新的模式培养体育师范生树立胸怀天下的教育情怀,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理想信念。
东北师范大学“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是指依托高等院校和实习基地共同搭建的实习平台,在城市与乡村两种极具反差性的教育环境中运用体验式教育方法面向体育师范生开展的教育实践模式。这一模式寓师德养成的规范要求于体育师范生的基层教育实习之中,以亲身参与、切身体验提升师德养成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3.1.1 城乡反差教育情境提升师德认同 当代体育师范生多生活于城市且成长环境普遍优越,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城乡反差”的教育情境能够在社会师德要求内化与个体道德行为外化相互建构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引领。首先,有助于体育师范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定扎根基层教育报国情怀。经由对中国教育辉煌成就的直观感受,深刻理解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尤其是农村体育教育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与当下的强烈对比中深化师范生对乡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真实体验,涵养家国情怀,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小我融入大我的人生追求。其次,有助于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23]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育人功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行者。最后,有助于体育师范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教育实习中,体育师范生可以精准把握不同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理性分析体育教育的现实境况和困境阻滞,切实担当好立德树人的职责使命。
3.1.2 体验式教育方法助推师德践履 师德践履既是师德养成的基础与前提,也是目的和归宿。体验源自个体的亲身参与和切己感受,能够超越一般的理性认识,进而形成深层的感性素质。体验式教育方法作为实践育德的方式,以情感体验作为强化认知、唤醒情感、激发行动的切入点,通过置身其中的教育情境引导师范生践履师德规范。相较于抽象经验,生命体验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是一种生命的历程,而后才是内心形成物[24]。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以人为中心,以灌注生命意义的教育活动为中介,不论是师范生同指导教师之间还是师范生同受教育对象之间,都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交互式情感交流,不同的主体都能够收获更为深刻的情感记忆。基于这种生命体验方式激发的师德情感,具有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可意会”的内心感受,为教育实习和教师职业赋予了更内在的价值意义。该模式通过对师德情感的激发,在教师职业的对象化实践中强化师德践履,既重视情境感受和情感生活的方法运用,也强调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体育师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性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实效。
3.2.1 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要素构成
主体要素包括实习生即体育师范生,实习生主要指导教师即高校和实习学校的“双导师”,以及作为实习生教育对象的实习学校中小学生,还包括实习学校其他的教职员工等。“双导师”对体育师范生的指导能够潜移默化地树立师德榜样;体育师范生与实习学校中小学生的教学互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体育师范生的使命感和成就感,在“实习教师”的角色体验中树立了职业理想。互动频率影响着各主体之于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作用程度,因此高校带队教师、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以及中小学生对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影响较大。由于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阶段的教学生活是在实习学校,因此非体育学科教师以及教职员工对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内容要素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所谓运动能力包括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体育品德是指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品格等。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目标就是在课程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的任务内化于心”[25]。体育师范生在不断感知、体悟、习练中掌握动作技术,通过体育课程、体育锻炼、体育赛事等全面的体育参与,实现知识内化、品质塑造和运动素养提升,形成体育学科所特有的规则意识、竞争与合作、克服困难等意识、行为和品质,并将其有机融入实习教学之中,转化为从教活动中的严格要求和健康行为。
场域要素实现了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全覆盖。在空间维度上,立足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整合城市优质校和乡村薄弱校,运用城乡反差的教育场域,促进体育师范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坚定到教育最薄弱地区从教的信念。在学段贯通的维度上,教育实习纵贯大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体育师范生在大学课堂学习、在中小学课堂授课,实现了由知到行的转化,体现了服务学生、围绕学生、关照学生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中小一体化教育实习形式能够帮助体育师范生掌握各学段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以调整自身行为规范和完善课程设计。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在营造大中小立体化实习场域中始终强化二元对比,体育师范生能在环境反差强烈的实践教学环境中亲身体验城乡体育教学不平衡发展的差距,感受农村学校体育的迫切需要,体验职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教育情感的生成激发体育师范生投身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地方的高尚教育情怀。
3.2.2 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机制构建 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是由主体、内容、场域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形成了主体协同、内容互通和场域联动的运行机制,具有“共同体合力”“生活体验”“资源共享”等价值意蕴。这一实习模式既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体现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创新;既实现了体育师范生个体对于职业身份的体认,也推动了教育共同体之间的协同;既是对师德养成环境的优化,也是对师德教育资源的活化。首先,该模式在组织者层面实现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类主体协同,促进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一体化等建设目标交融协同[26],通过明确育人主体职责要求、加强日常交流、完善考核评价激发主体协同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教育实习中实现了高校带队教师与一线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协同,为体育师范生提供了多方位的榜样示范,促进了体育师范生的情感交流和身份认同,从而提高其师德素养,在各主体之间协同配合中实现了系统整体效益最大化。其次,该模式融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内容设计,寓价值观传授于体育教学之中,贯通体育品德与运动能力的教学内容,旨在推进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和理想信念教育。最后,只有扎根鲜活的教育现场才能让体育教师切实感受教育活动的真谛[27]。场域联动机制是指体育师范生可以深入到城乡体育教育现场,全面了解和感受城乡体育资源和体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在大中小学联动教学实践中体验和提高师德修养,成为有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道德素养的优秀体育教育人才。
城乡反差体验式师德养成模式打造了城乡体育教师学习、交流、研修和实践的平台,聚焦体育师范生的教育关注,在反差实践中学会反思并逐渐胜任角色,有效提升了体育师范生的学科自信力、专业规划力和成长推动力。本研究通过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深入剖析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访谈了模式主要提出者、高校带队教师、体育师范生和实习基地指导教师等研究对象,并追踪调查了近3年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形成了关于该模式实施情况的基本认识。
4.1.1 基本情况 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的形成,源于东北师范大学长期对农村体育基础教育的深度观察与调查研究。研究显示,大学生缺乏对农村教育现状的基本了解,不愿意到农村中小学实习。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着体育教师短缺、素质不高以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28]。基于此种教育现状,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1 +1”城乡一体化教育实习模式,后更名为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该模式基于条件反差理论,创设具有强烈“环境反差”的空间变化实习模式,通过大学、政府与实习基地3 个维度双向一体化构想,带领体育师范生先到具有优质资源的中学实习1 个月,打牢实习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基础,再到乡镇中小学实习1 个月,帮助实习生体验农村体育教育现状、坚定从教的职业理想,锻炼实习生在多种复杂情境下创造性开展教学的能力。截止到2022年,该模式持续开展9年,辐射5 个省份、50 所实习基地校,累计有456 名实习指导教师、1 868 名实习生和近2 万名中小学生共同参与。
4.1.2 调研结果 通过对模式主要提出者的访谈,得知该模式的设计初心就是要体现对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关照。该教师指出:“成长于改革开放大潮中的90 后、00 后学生大部分缺乏对‘艰苦’的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实习模式,让学生们体验差异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健全他们的人格,力争培养出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体育人才。”通过访谈参与城市优质校实习的师范生,可知课堂的掌控能力和教学技能得以显著提升。实习生小A 表示:“经过教育实习,我们每个人从心理上实现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自身的举止、仪表、谈吐、教态都更加注意。”实习生小B 表示:“通过实习感受到了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围绕学生思考,既要保证课上的安全,也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学习内容。”通过访谈参与乡村薄弱校实习的师范生,可知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的思考中加深了家国情怀、教育情怀和师德情感。实习生小C 表示:“通过跟孩子们相处,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教书,更要懂得如何育人。而且我意识到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实习生小D 表示:“只有来到边疆小村,才能更真切体会到一名人民体育教师的情怀与责任,学会感恩、心系农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通过对“双导师”的访谈,显示该教育实习模式对高校带队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都具有积极作用。高校带队教师表示:“看到村小Z 老师在山上清贫、节俭地坚守10年,供着上大学的女儿和身体不好的妻子,依旧能为了让村小的孩子们不冷而每天早上5 点多冒着近零下40 ℃的严寒骑一个多小时摩托车上山生火,这让我肃然起敬,也感动了我的一批学生,学生许下‘我会回来看您’的愿望,让Z 老师和我激动落泪,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基地指导教师表示:“想不到城里的大学生能开展这么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这让我们大开眼界。”同时,为了探究职前师德养成与职后师德水平的关系,研究还追踪了近3年毕业生,部分毕业生已经崭露头角,在公开课展示、师德标兵评选等方面取得了成绩。毕业生小E 表示:“毕业两年,我除了承担体育课外,在单位还承担了班主任工作和行政工作,学校开展的‘育人标兵’评选活动,我也很荣幸入选。”访谈结果表明,在城市优质学校的教育实习有效提升了体育师范生管控课堂、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在乡村薄弱校的教育实习有效提升了体育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情怀和教学创新创造能力,实习学校的高度重视也一定程度提升了体育师范生的归属感、价值感。总之,反差体验的实习模式有助于职后的持续专业成长,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和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
4.1.3 模式运行 一是创建U-G-S(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作共同体。发挥高校的主体作用,促进大学、政府、中小学之间的衔接。依托实习基地组建全国首家体育教师教育联盟,举办体育教师教育发展论坛及专题研讨会,成立体育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和设计教育实习工作。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也逐步进行了优化和提升,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二是实现全学段覆盖实习对象。实习对象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城市学校体验式实习集中在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乡村学校体验式实习集中在村小和乡镇中学。三是拓展“四维一体”实习内容。城乡反差体验式实习内容包括体育实习、班级管理、社会体验和公益活动。城市学校实习内容涉及体育课堂教学、课间操、运动会、团体操、课余训练、课外活动和体质测试,乡村寄宿学校实习内容涉及早操组织、就餐管理、早读管理、午休管理、晚自习管理、乡村学生家访、秋收帮农、乡村教师家访、村小送课和二手图书捐赠等。
4.2.1 提升了体育师范生的师德水平 该模式能够从实践问题中帮助体育师范生培养和塑造学生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淬炼投身教育、奉献社会的能力和善于研究的品性,感悟成为好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在资源优质的城市教育实习基地,体育师范生能够规范扎实的从教技能,提高综合能力,深化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转化,掌握前沿的教育技术和手段。特别是那些作为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的教育一线优秀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地展示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促进即将进入岗位的体育师范生树立职业理想。在教育环境和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体育师范生可以承担更多的课时,获得更多的锻炼。面对破旧而简陋的体育场地和短缺的运动器材,能够创造性地发挥教学能力。同时体育师范生在与学校师生同吃、同住、同学的生活体验中,与学生、当地教师和实习学校之间结下了深厚情感。在亲身体验城市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差距与农村学生对体育的渴望和期盼的巨大反差中,体育师范生能够理解农村学校体育的迫切需要,增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2.2 丰富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基本内容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基本内容,由单一的教学技能目标拓展为培养理想信念、融入课程思政、锤炼师德师风、深入社会体验和密切师生情感的多维目标。在教育实习期间,通过教学体验、实习体验、生活体验,体育师范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教育情怀不断升华,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具体体现在就业面试中体育师范生展现出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国内同类院校前列。同时该模式不仅针对体育师范生群体能力的提升,对主体要素和场域要素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大学教师与一线体育教师的沟通互动,实现了优势互补、智慧共享,增进了实习学校学生的体育素养,推动了实习学校尤其是乡村基地校体育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特色创新。
4.2.3 推动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资源整合该模式为推动体育教师教育发展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创新了融合发展理念和共同体成长理念。一方面,模式加强了师范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变“先做后学”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技术理性模式为“在做中学”模式,提升了师范生应对复杂情境的现实教学问题和师德矛盾问题的现场反应和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模式创新了以专业发展为共同目标的共同体发展理念。通过合作共享为成员提供互相学习的条件资源,高校方面发挥科研、项目、教材、经费、资源、平台等优势,为基地校提供服务;基层学校在实践、实验、调研、信息反馈等方面做好支持,形成互动式经验累积和知识建构的学习型体育教师发展共同体,紧密对接人才培养与基础实践,开创了体育教师教育新格局。
城乡反差体验式教育实习模式聚焦制约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关键瓶颈,开创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新模式,拓展了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实践路径,实现了师德养成与专业提升的相互促进。为推动这一模式的制度化和常态化,未来需加强以下环节的建设:一是密切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健全高校带队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与体育师范生之间的交流机制。增进“双导师”之间以及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二是推动教育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高校积极发挥教育共同体的主导作用,推动各基地校之间,特别是城乡基地校之间教师队伍、教育信息以及教育平台的共建共享。三是固化师德养成的现实成效。受制于城乡反差式教育实习的时空限制,体育师范生离开特定教育场域后师德养成效果难以形成持久效应。未来可构建线上教育实习平台推动师德教育信息化。体育师范生返校后可继续担任助理班主任和成长导师,以延续师德养成成效;也可探索教育实习的日常化,利用寒暑假乡村薄弱校支教、日常城市优质校看课等实践形式,与实习学校和学生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以巩固教育效果。
体育师范生的师德养成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经由对体育师范生城乡反差体验式师德养成模式典型案例的分析阐释,能够为探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实践路径提供有益启示;有助于构建体育师范生师德养成的教育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有益于强化师德养成的实践环节,同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师德水平;有利于推进和贯通职前、职中、职后的一体化师德教育机制,从而真正将师德养成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