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正 邱国林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 130119)
节能减排是我国从实现经济持久增长,优化生活条件等角度。装配式建筑产业作为建筑产业新类型,若建立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可在整合组织力量基础上提高整体利润,以便消除行业发展风险。因此,应当依据产业链形成机制,出具对应的发展规划,以期在产业链机制助力下推动建筑领域良性运作。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意见》以来,我国的装配式建筑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且这一行业所涉及的领域正在不断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产业分工也更加具体。
现阶段,为提升装配式建筑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对产业链利益分配情况进行研究,成为一项极为必要的工作。
有的学者认为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是指以建筑产品为对象,围绕技术研发、规划设计、加工制造、产品安装、运营维护等全寿命周期,以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各相关单位为重要载体,形成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增值产业链。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行业中较为新颖的建筑类型,其采用预制构件建设建筑物,通过现场拼装来提高施* 作者简介:王正(1998—),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管理。
邱国林(1964-),东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硕士,教授;主要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工程造价方向。工效率,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是指由参与装配式建筑建造项目相关产业形成的完整链条,结合相关研究可归纳出以下两点显著的特点。
(1)发展前景可观。在政府支持的推动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制造、运输和安装等步骤紧密结合,彼此间的关联性更加强烈。因此,各方应当加强协同,共同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规范、产业发展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整合、专注、大型企业的组织形态将是未来装配式建筑的主流。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因存在密切的供销合作关系,更易具有优良的建造率提升前景。依据《“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25 年我国新建建筑物中至少有30%属于装配式建筑。在政策导向下,装配式建筑产业主体将依托政策内容提高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投入力度,相比欧美国家,我国装配式建筑建设仍有较高的可拓展性。为赶超美国70%的建造率,我国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将实现高速发展。同时,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发展阶段,更多建筑物开始应用预制混凝土结构,就目前钢结构建造情况而言,有5%的建筑物应用预制钢结构。面对如此小的开发率,表明预制构件的开发空间更大。
(2)环保与经济性。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碳排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其生命周期可减少碳排放40%以上。装配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先安排使用新型绿色建材、现代化先进施工设备和各类新型装饰材料,实现高能效、低消耗的生态效益。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发展多涉及成本问题,相关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效益,应从成本层面进行有力控制。而在建筑领域中本身材料价格波动不大,且材料造价虽然占比率达到65%,但这并不是引起高造价建筑工程的唯一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工费上涨,作为建筑领域发展中影响较大的经济性因素,若能推进产业链发展,可缩减现场人工费用,无论是运输成本还是安装成本,都能利用产业链长期合作达到省本目的。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包含开发、勘察设计、生产、运输、安装施工、交付运营及维护等相关产业,形成了复杂的链状集合,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稳定的协同产业结构并不断优化。与传统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坚持贯彻绿色发展模式,对整个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处理,形成再生资源以此提高资源利用率。其产业链是从资源到建筑产品到再生资源的循环生产链条。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有效地解决传统建筑和绿色建筑中存在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整合与优化。
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成本较高,但其在实际建设与使用期间所产生的资源消耗量较少,具有较为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性质,可将装配式建筑投资视作可逐步回收的投资项目。从这一角度分析,不能将装配式建筑简单地定义为高成本建筑,依托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可有效降低相应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交易成本。具体分析如下:①降低生产成本。绿色建材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废料后期处理成本作为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生产成本内容,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中,绿色建材可由废料经过回收利用,且在产业链内各个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条件下,其运输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②降低交易成本。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使得各个企业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从而降低了履约成本。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装配式建筑以高度产业化和集成化为基础,构建出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从设计开始,就充分考虑了可能产生的能源损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装配式建筑构配件生产和安装施工方在建筑设计中,应优先考虑使用低污染或无污染的原材料,以减少能源消耗并提高部件的循环利用效率。一旦装配式建筑物达到使用寿命终止,就应进入拆除和废弃阶段。建筑废料回收行业是一个系统且全面的工程,应该重视这一阶段的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
严景宁认为装配式建筑产业相关企业所处的市场内外部环境可以看作开放的系统,风险也伴随着市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各种各样的风险,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单独的企业很难完全抵御这些挑战,然而通过加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相关企业可以构建联盟性质的组织达到实现市场资源共享的目标,其应对以上风险的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2022年3月1日,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制定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装配化装修、完善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的重要举措,为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协同发展指明方向。随着环境保护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实施,当前建筑产业环境的发展状况受到了显著的影响,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从而促进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为了切实迎合相关环保、金融政策导向要求,建筑企业纷纷将目光放在绿色、环保效能突出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建筑企业及相关企业也将主动加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或是合力构建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以此实现产业链绿色发展。
为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链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应依托上述形成机制明确发展方向。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从产业合作中选择最优的合作伙伴。因上游产业对应的中游产业具有突出的双向选择性,若合作伙伴无法为其提供效益保障,或者在成本支付方面难以留取充足的利润空间,不但容易削弱产业链形成力量,而且还会出现产业链断裂后果,导致该企业最终被排挤到产业链之外。因此,可以借助下述两个方法择优选取产业链合作伙伴。
(1)应用客观评定法。在相互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从内外两个层面展开客观评价,采用评分法选择与得分高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2)应用层次分析法。在研发、设计、生产、施工以及运营管理等链条中,为保证各产业链合作主体保持协调关系,还可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矩阵。通过矩阵分析算法求取最占优势的合作企业。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还会受产业耦合度影响,为深化形成机制,应当进一步提升组织协作力。相关研究表明,产业链之间的组织关系最常见的是串联关系,即某企业无法供应材料,将直接干扰施工方甚至是销售方生产进度,进而阻碍产业链发展。因此,应从分支设计上强化组织协作力,采用“多对多”的合作关系,抑制产业垄断现象,即在产业链发展中提前预留带有“备份”功能的合作企业。在租赁塔吊设备时,若某租赁企业由于利润较低或其他原因无法为施工方提供塔吊设备,施工方可以转向与同链条企业合作,以维持产业链组织的均衡关系,避免“一家独大”对产业链市场秩序的扰乱,也不会影响同链条企业的竞争地位,可以通过短期或长期协议来巩固合作关系。
4.3.1 政策引导力
为提升产业链发展稳定性,应注重政策导向。在政策引导下,产业链中的关联企业应当调整发展方向,以突出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坚持政策标准,落实企业改革措施,具体包括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例如,在“营改增”政策引导下,产业链中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参与方,需加强增值税科学筹划,注重简易计税法的灵活应用,便于通过减轻税务压力来夯实竞争资本,以防因繁重税负致使企业可用资金流量减少和缺少投入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中的资金。因此,当地政府应加强政策解读,安排产业链中的各企业积极参与政策引导活动,从中寻求政策支持。
4.3.2 品牌引导力
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特色品牌,以此为新形成的链条企业提供指引作用。以预制钢结构为例,可充分展现鸿路钢构、精工钢构等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实效作用。因此,助力龙头企业在钢结构产品领域设立特色品牌,可依托品牌效应提升产业链形成紧密性。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前还需要由国家政策的推动,一方面必须建立完善的建筑领域现代化产业链,以形成装配式建筑建设规模效应,提高建筑质量,适应全国人民对高质量建筑的需求。笔者根据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和建筑科技水平,预测了装配式建筑未来发展前景,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模块式建设比重还不大,但是模块式建设已经在节约建筑材料的应用、压缩时间、减轻资源消耗、减轻城市废水排放量等方面,显示了很大的优越性。随着模型技术的标准化,制造工艺的提高,生产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和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各行业对装配式建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进一步增强,装配式建筑也会走上高速增长的新高潮,帮助我国的建筑业尽早实现”双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