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源起、内涵及认知性框架

2023-08-29 22:19:12任志宽李栋亮吴锦梅
高教探索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院派

任志宽 李栋亮 吴锦梅

摘要:基于系统论和生态论,对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源起、内涵进行分析和界定,提出“主体—环境—动力”概念分析框架,认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以系统主体为内核,以创新文化和制度为运行环境,以系统运行机制为动力支撑,是一群具有学院派性格的教师或学生本着严谨、钻研、务实、兴趣驱动的理念,为实现个人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通过网络式、交互式、共生式的创新关系,形成的一种新型产学研创业生态。作为学院派创业的代表,大疆创新、固高科技等高科技企业有效发挥高校创新资源优势,有效推动高校和市场的深度融合,是学院派创业力量在市场中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认知性框架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创业教育纳入日常课程体系成为必然趋势。学术界对学院派创业的理论内涵研究较多,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相对于社会职业人员离职创业,来自于高校的学院派创业者自发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较小[1][2],成功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院派创业者受高校学院派文化影响,注重学术研究和自由探索,对市场和产业不够敏感,导致很多初创企业都倒在“最后一公里”。另一种观点认为学院派创业是新时期创新范式变革的产物,未来的硬核创新将由教授、学者、学生等知识分子沿着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这条创新链展开,而且这种链条的正向驱动力将越来越大,由科学原理驱动的创新将成为新的范式[3],以大疆创新、固高科技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正是学院派创业的成功典范。那么,聚焦后者的实践模式和经验,值得研究的是,这种具有学院派特色的创业教育有什么差异化特色?在理论层面有哪些开拓性创新?在实践层面有哪些先进经验值得推广?基于此,本研究运用系统论、生态论等理论研究成果,对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源起、内涵进行研究,提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认知性框架,提出以大疆创新、固高科技为代表的学院派创业企业的典型特征,探究它们在建立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创业生态方面的具体做法,为我国培育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一、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源起与内涵特征

(一)思想演变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广泛认识,以知识为组织单元的创新思想逐渐诞生。Tansley首先提出“生态系统”这一概念[4],并采用生态网络视角研究统一环境下社群运动关系。随后,很多学者将生态系统理论应用到创新学学科中,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及其所处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创新过程与生物行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生物系统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创新系统的多样性。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Prahalad发现创新活动和自然界能量循环一样[5],深受外部环境及其相关主体的互动作用影响,能将企业、高校、社会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国内学者刘林青以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为基础[6],研究了高校生态系统构成的内部结构以及推动系统运行的原因。随后,以高校为核心的创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不断出现。Isenberg将创新生态系统思想应用到区域创新领域[7],提出硅谷的成功主要是充分利用高校创新资源,构建了具备创新生态系统的六项“黄金准则”。段琪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高校科研人员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框架[8],即创新主体在对创新要素的持续追求和获取中,不断与外部环境互动交流,是主观与客观动态平衡的过程。自此,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依托生态系统思想不断发展,成为创新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

(二)内涵特征

在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中,知识作为重要的创新资源,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的过程中不断迭代,阶梯式提升各主体的知识协同效应。构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知识生产组织(大学)积极参与,也需要知识传播和外溢融合。[9]与其他生态系统不同,由高校所衍生出的学院派文化成为学院派生态系统的典型特征,这种文化具有科学本色,能将创业过程附着在理论知识架构之上,创业者具有“像高校,但不是高校;像企业,但不是企业”的感受。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利用高校这一特定平台对信息、资源等进行整合,以创造更多财富与价值。[10]拥有知识的创新主体通过知识循环实现系统之间的逻辑流动,如果一项知识“投入”贡献于生态系统,就会实现新知识生产,并生成新发明和新知识的“产出”。通过信息交换和知识流动,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将团队创新成果应用到现实,促进持续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是资源整合者及利益既得者,通过环境共享与其他子系统连接,通过信息、资源交换形成成果转化。

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以高价值知识为支撑,利用具有潜力的外部资源作为支持,为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创业奠定基础。[11]孵化企业作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市场主体,能在产品孵化阶段给予创业团队资金资助和各种服务。孵化企业作为维持系统可持续运作的智力支撑主体,能助力创业团队实现成果转化和经济价值。创业生态系统中每个孵化项目都会配备一名创业导师,这个导师大多数也是高校里面攻读学位的导师,能将学校学习课程融入创业中,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通过与外部高校的合作,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可以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及教师的创业热情。能加强高校合作及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创业过程中予以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进而为系统注入年轻血液。不同于高校内设孵化器,合作高校是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稳定运行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能以院校合作方式整合校內外资源,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能依靠内在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具备科研、市场、营销等多行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以“人”为载体的产学研合作。这类型复合型人才能主动挖掘和判断有效市场信息,依托过往的科研积累,以高深的理论为指导,快速将市场所不具有的新产品模型做出来,这种知识积累为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流畅运作提供基础动力,能促进技术和创新之间协同互动,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体现团队导向,不过分提倡个人英雄主义,每个创新主体参与要素循环流动过程中,所积累的行业信息通过数据化产生较大的附加价值,并被存储和共享,系统在运作过程中也会对这类型知识加以应用实践,从而再创造出新知识、新技术。当知识资源集聚到一定程度,资源分散所产生的系统离心力又会提高创新资源流动性。

综上所述,认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是一群具有学院派性格的教师或学生本着严谨、钻研、务实、兴趣的理念,为推动个人學术成果实现社会价值,通过网络式、交互式、共生式的创新关系,形成的一种新型产学研创业生态。这种创业生态不同于草根创业、企业家创业、内创业等形态,是一种有科学理论和知识作支撑的创业,是一种偏重于硬技术创新的创业,具有“多物种、小团队、大架构、自组织、无边界、客户化”的特征。学院派基因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单元具备网络式、交互式、共生式的内在组织关系,能有效推动着系统集成各种创新要素。如表1所示。

(三)归因解析

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出自生态组织学概念范畴,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目前对于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从系统论视角和生态论视角出发,对学院派生态系统的形成动因进行解析,研究其理论起点。

1.系统论视角

基于系统论视角,认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二元主体合作情景拓展到广泛的、耦合的、多主体参与的动态网络系统,该系统是系统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高校师生所组建的创新团队处于系统核心位置,能与其他子系统形成创新合力,促进各子系统平衡发展,推动系统不断完善。[12]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支撑要素主要分为创新孵化器和以高校为支撑的创新系统两个方面,其中以高校为支撑的创新系统包括基础设施、资本、高校、政府等。[13]从系统论角度看,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明确了系统中高校作为主系统因子的根植性系统化比拟,理论和知识模型是系统运行基底的本质特征。总而言之,可以将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理解为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内,以高校创新团队为主系统因子,以企业、政府等为子系统因子,以创业团队为动力单元所形成的系统化创新网络。这个系统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将制度、资源、团队和人才等资源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创新组合。

2.生态论视角

基于生态论视角,认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生态体系,各种要素具有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能有效统筹不同部门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模式,使得系统内部协同发展,进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学院派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类似,内在机制以维持系统动态平衡为目标,实现高校和外部生态环境高度依存。[14]高校创业团队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链接着金融支持、基础设施、产业链等外部环境。[15]有的学者还将硅谷的成功归结于冒险、宽容、合作的高校创新沃土,提出创新“栖息地”的概念,这就很好地解释了高校衍生出的学院派生态营造是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核心。总而言之,生态论视角的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是以高校合作共生的生态群落为载体,以实现资源互补共生为目标,能有效推动高校与外部环境协调互动和资源互补,具备一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特征。

二、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

(一)系统主体

基于“五重螺旋”理论,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其子系统通过生态互动和知识流动实现的。[16]据此,认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包括人才支撑系统、创业资本系统、成果转化系统、创业教育系统、创业服务系统、产业链支撑系统六大子系统,各子系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1.人才支撑系统。构建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创业生态系统,必须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形成人才吸收和培养的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以高校为生态群落,以生态团队为基本单元,保障激励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形成团队合力,建立知识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国内外高校宣讲会等,为人才提供创业反馈、公司培训、公司结构梳理等服务。

2.创业资本系统。资本是维持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基础,同时也是创业成果产业化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17],是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子系统形成一个以内部投资基金为核心,以外部风险投资为补充,投资渠道多样,支撑范围广阔,覆盖创新链各个环节的资本支撑系统。该系统主要提供基金申报服务、融资担保服务、风险投资服务等,为在孵企业提供完备的金融支持。

3.成果转化系统。成果转化是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区别于高校孵化器的关键要素。当技术成果进入中试环节后,成果转化系统内各种创新资源自动向研发团队聚集,提供成果转化所需的各类型生产要素。产品研发出来后,成果转化系统能对接外部市场,进入生产厂评估环节。该系统能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团队,对新成果价值进行评估,对研发产品进行试生产,对客户进行实地技术指导。同时,售后技术团队也会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这有利于技术改造和升级。

4.创业教育系统。该子系统发挥“学院派”母体优势,引进高校创业导师,设计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夯实创业者理论基础。利用现有孵化器和企业,选派优秀学生到实验室、先发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学习内容设置上,面向合作高校和研究院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自主研发英文教材并采用英文授课方式,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与创业能力。创业课程具有师资力量雄厚、培训方向多样、理论实践融合、学习内容全面等特点。

5.创业服务系统。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能够建立“创业导师”团队,吸引企业高管在研究院开设系列创业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实战指导课程等,对大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创业指导,能有效激发外部知识的产生、整合、获取,获取知识产权最大化收益,为创新要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环境,促进各生态团队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深入合作交流。

6.产业链支撑系统。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能创新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融合方式,发挥系统内不同类型组织单位研发优势,推动上下游单元价值交换,促进上游向下游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向上游反馈信息,实现产业链各环节运行效率最优化。生态型产业集群是产业链支撑系统的核心,能通过标准化生产、内部管理控制等手段,降低产业增值过程中的各种成本,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

(二)系统环境

1.创业文化。创业文化是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灵魂,是驱动系统运转的精神动力。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创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宽容失败、求真务实、团队合作、争先创优”。创业团体敢想敢做,敢于突破前沿领域,对项目失败、科研失败不灰心,团队导师和成员对失败成员也会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这使得整个系统内成员间互相合作,敢于直面问题,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屈不挠地寻求解决,形成团队合力和集体决策。

2.制度环境。制度是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开展研发活动的基础,为嵌套和重叠的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整合和创新活动奠定基础。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制度包括维持、打破和改变。在制度环境建设上,为了明确各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各创新主体应遵守的规则,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覆盖财务、人才、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技术入股等各方面。为了保证制度为创业服务,建立同创新文化生态相适应的制度,包括创新评价体系、激励制度和纠错机制,激发创业者的创新灵感,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三)系统动力

1.共生机制。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内部各个创新主体为实现既定创新目标下的集聚状态,在协同创新基因的驱动下,共同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各创新主体为共生单元,形成以共生状态嵌入系统网络中实现协同演化的共生模式,在演化过程中不断完善生态系统,这种共生关系源自内部资源集聚与机会积累,高校与创新参与主体互相依赖内生资源,促进系统要素互补与转化,进而形成共生环境。共生机制要求高校创新创业团队专业化发展,达到不同产品要素最优整合的目的,实现系统运营效率最大化。在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中,企业、政府、中介机构、风险投资等主体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这是在系统环境、创新组织与创业活动过程中衍变出来的自发共生机制。

2.竞争机制。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内种群之间、种群内部、群落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种竞争来源于各类创新主体面对紧缺的创新创业资源和机会,受“求生”的目标和愿景驱动会发生群体“排斥”行为,导致生态活力激发和系统演变。受外部环境影响,市场竞争演化环境下的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会积极适应外部变化,推动各个生态单元有利可图,达到内部利益平衡。这种竞争机制保障了创业活动的资源供给与外部环境,形成了创业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3.交互网络机制。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由相互竞争合作的复杂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嵌入到系统网络中,每个功能要素根据系统运营过程查找“生态位”。当某个创新主体偏离系统位置或者跨越到另一个群落中,这种共生关系的价值会降低或消失;当系统中进入新的功能要素主体,系统内其他功能要素的共生价值也会随之增加。伴随着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交互网络的逐渐扩张,各创新要素的生态位也随之调整并趋于均衡,系统内各网络节点所扮演的功能也不断拓展,在交互中形成良性反馈,呈现网络式交互现象。

4.自我维持机制。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是动态发展和演变的系统,创新主体数量变化、知识增加、能力积累、动力积累都会对系统内部结构造成影响。这种自我演变具有自发性特征,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要经历从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为保障创业系统平稳运营,资源和信息共享成为创新主体间相互交流的纽带,能使得各主体在系统中得到超过自身能力的更多信息资源,推动各个组织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三、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的应用实践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大疆创新、固高科技的学院派创业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内在运行逻辑。

(一)大疆创新

大疆创新是采用“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运营的企业,能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与产业集聚优势,在无人机领域实现行业领先。在政府及投资机构的支持下,大疆创新在松山湖组建机器人基地,通过自身的品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高素质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团队,在孵化基地中建设配套的创业服务基础设施,为大学生创业团队引进创业资本作资金支持,并将大学生初创企业的研发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与高校教师合作,建立大疆实验室,促进产品研发,最大程度地加快資本汇聚和技术升级。通过与高校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及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创新人才资源向大疆汇集。

在构建人才支撑系统方面,大疆创新鼓励内部创新,从平台建设、制度设计、激励机制等方面搭建共享平台。在内部,大疆创新始终坚持扁平化组织结构,拉近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距离,提升员工归属感,支持一线员工围绕自身兴趣开展技术创新。同时,大疆创新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范围,实现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创意征集与技术共享,实现技术突破与优秀人才汇聚。在外部,大疆创新形成了以机器人为核心,集产品、课程、赛事于一身的教育体系,组织Robo Masters机器人大赛,组建开放SDK平台和大疆创新实验室,开拓多种场景下不同年龄段的机器人教育市场,打造一条覆盖全学龄段的创新人才培育路径,为企业技术升级挖掘更多的精英创新主体。在构建创业资本系统方面,大疆创新通过自身技术产品吸引力获得资本的支持,获得麦星投资、红杉资本与Accel公司总额超一亿元的资金。在构建产业链支撑系统方面,大疆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多种形式并进的产品推广方式,打造了多样化的用户推广平台。大疆创新利用互联网渠道对产品进行推广与销售,在海内外各大电商平台开设官方旗舰店,形成购产销一体化。在构建成果转化系统方面,大疆创新采用了数据挖掘、仿真、原型设计和视觉表现等新技术,对现有产品进行线上测试,组织娱乐航拍、赛事航拍等活动,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

(二)固高科技

固高科技是亚太地区智能装备通用运动控制技术龙头企业,以深圳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为依托,与香港科技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知名高校合作,构建起集教育、科研、产业、资本于一体的创业系统,搭建起“预孵化、孵化、加速器”全流程孵化平台,孵化了澜起科技、李群自动化、固润科技、逸动科技、酷芯微电子等一批科技型企业,为创业“新生”建立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固高科技能凝聚及调配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人才,在高校中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现高素质人才精细化培养,打造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

在构建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过程中,固高科技通过建立创新平台和研究院,变革教育机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向外输出中国装备制造和工业自动化领域所需的技术和人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系统。同时,固高科技自1999年从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成立以来,形成“研发人员由高校输送,项目由师生联合研制”的发展模式。固高科技自主研发了基于PC的开放式运动控制器、嵌入式运动控制器、网络式运动控制器、计算机可编程自动化控制器产品与系统,打破国外品牌独占高端市场的局面,形成较为完善的成果转化系统。固高科技以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为主体建设创业教育系统,以驱动技术、传动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为方向,发挥当地政府、国内大学及国际合作者的团队之力,吸纳社会各层面有效资金,建立了创业资本系统。构建一条独享的智能化产品线,实现工业应用转向定制化应用、差异化竞争优势抱团发展,打造产业链支撑系统。

四、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将呈现出创新主体多样化、创新要素知识化、创新合作全球化等趋势,成为充分释放全社会创新潜能、推进硬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产学研创业生态,体现了学院派性格的教师或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新探索,形成了网络式、交互式、共生式的创新关系和内在结构。学院派创业生态系统主要特征在于以高价值知识为支撑,依托具有潜力的学院派创新资源,支持高校教师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以企业形式实现个人学术成果的市场价值。然而,作为一种新业态,学院派创业仍存在着高校平台支撑不足、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旧薄弱、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亟需凝聚产学研多方力量,优化新业态和新模式,支撑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鼓励高校创业者打造学院派创业平台,完善具有学院派特色的创新创业团队。支持高校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职能,支持各类型机构围绕高校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技术支撑、创业指导、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和检验检测等服务,为高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推动高校专业孵化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共实验室、通用仪器设备等科研基础条件,促进高校专业化数据库、实验平台、工程中心等平台对创业团队开放。支持孵化机构通过自建或与大学、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等联合公建方式,搭建专业化知识产权平台。

第二,建设高素质教师与学生创业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依托各类孵化载体建设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引导青年大学生到孵化载体创新创业。[18]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双创”教育生态链,实施创新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创业教育。[19]鼓励产业孵化器开设创业课程,完善创业俱乐部,探索建立“学业+创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业绩与学分挂钩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科技园、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载体,构建“校区、院区、园区”联动发展的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推动创业教育和实践相结合。支持高校建立创业型大学和社区学院,引导创业教育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全社会技术创新。建立高校创业导师队伍,实施创业培训制度。

第三,建设产业化创新网络,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以学院派产业园区为支撑,以创业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平台和金融机构为组成部分的创新网络,建立基于“区域协同”的创业支撑体系。引导各创新要素形成知识伙伴关系,推动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合作,形成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加快产学研合作和共生。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推动实现科技数据、科技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建立产业化信息服务共享平台。设立重大科技专项,依托联盟整合上下游资源,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加强区域内产学研合作。

第四,强化创新生态合作,提升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利用科研院所与创新企业之间、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的合作和竞争的网络结构,将不同组织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技术能力与产业优势整合起来。鼓励高校与国外先进创业孵化机构对接,建立高水平孵化器,整合和吸纳国外先进技术和市场资源,提升创业生态系统的国际化水平。完善“科技+金融”创业服务体系,引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创业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提升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能力。鼓励高校创业团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和支持科技人员、海归人才和青年教师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吴春岩.草根创业的现实表征与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9(25):44-45.

[2]康瀚文.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评《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新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9):253.

[3]付八军.大学教师学术创业:内涵、价值与路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41(5):28-36.

[4]TANSLEY A G.The Use and Abuse of Vegetational Terms and Concepts[J].Ecology,1935,16(3):284-307.

[5]PRAHALAD C K.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Eradicating Poverty Through Profits[M].Saddle River,NJ:Wharton School Publishing,2005.

[6]劉林青,夏清华,周潞.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初探: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19-26.

[7]ISENBERG D J.How to Start an Entrepreneurial Revolu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10,88(6):40-50.

[8]段琪,麦晴峰,廖青虎.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学术创业过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35(8):1212-1220.

[9]邓张升,王丽红,邓立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六五五”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2):204-207.

[10]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24-26.

[11]陈德波,符惠明.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探析[J].江南论坛,2010(5):37-39.

[12]蔡莉,彭秀青,王玲,等.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回顾与展望[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56(1):5-16.

[13]NECK H M, MEYER G D, CHEN B, et al.An Entrepreneurial System View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2002,52(5):36-48.

[14]林嵩.创新生态系统: 概念发展与运行机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58):58-62.

[15]项国鹏,宁鹏,罗兴武.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述评及动态模型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37(2):79-87.

[16]武学超.五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要素构成及运行机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6):50-53.

[17]马永霞,孟尚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基于50所高校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2022(2):13-21.

[18]蒋德勤.高校创业教育需要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2(8):42-44.

[19]陆春萍,王晖.深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三链协同”运作模式:以S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21(6):61-69.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学院派
学院派宣传册设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0期)2021-06-13 10:20:30
学院派主义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学院派”创业为何比不上草根(喝下午茶)
环球时报(2017-07-08)2017-07-08 07:59:45
铜版画中的艺术魅力
民歌表现形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艺术评鉴(2016年20期)2017-02-27 22:31:09
大众 何以变成“学院派”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3
关于培养学院派芭蕾舞教学中舞蹈表现力方法的研究
艺术研究(2016年1期)2016-06-12 15:12:35
对“学院派”舞蹈编创与民族民间舞蹈编创的思考
艺海(2015年9期)2015-12-02 15:44:03
“学院派”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