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惠
(合肥师范学院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危机智能干预,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灵培养工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在政府、社会、高校等力量的重视和努力下,多措并举,有序推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走“跃动”的路线外,也可以尝试一下“持静”的风格。中国传统文化倡导“静”的本然状态,认为“静”是事物的根本和原态,人们在“静”中修身养性、立人处事。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静”的价值内蕴,引导大学生们以一种沉思内敛的力量,在宁静、专注、深邃中向内开启直觉反省和诗性智慧,实现大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
《论语·雍也》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主静是为了求知问学、修仁行义,因而更多地将“静”诠释为沉心静气、镇定自诺。《礼记·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静”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当人在意识萌动之初,心是宁静纯粹的。《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休止才能达到镇定,镇定之后才可能冷静,有了冷静才能做到安宁,基于安宁才能慎思。此处的“定”“静”“安”基本上都是可以用“静”来概括的。孟子评价自己“四十而不动心”,这“不动心”也是“静”的体验。《荀子·解蔽》中说:“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只有做到虚心、专一和安静,认知活动才能通彻明晰。“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尽管人的意识活动时刻不停,但理性的智慧却可以引导人们在“静”中虚心、专一、沉着地观察事物。“静”不仅利于致知,也能涵养持敬功夫,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曰到:“正静以待命,不召不至,不问不言,言不过行,行不过道,曰沈静者也。”
老子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致虚极,守静笃”。偌大天下浩浩汤汤,动力不竭,但归根结底却都受制于静。静是道的内部基本属性和外在表现形式。魏王弼《老子注》云:“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各返其所始,归根则静”。虚静是人们返璞归真的心之所向和道德使命。人们在“心斋”与“坐忘”的逍遥之境中,知道、体道,从而与天道融合为一,达到安宁境界。《天道》有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宇宙万物的本然状态是“静”,人类心理活动的本然也是“静”。《庄子》云:“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外界纷扰的事物不能引起内心波动,人就达到了虚无的状态。《管子·心术上》云:“动则失位,静乃自得。”只有守静才能顺其自然地把握住事物的变化规律。《管子·内业》曰:“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当内心恬淡宁静,无为之道也便呈现。《外篇·在宥》对静修的方式进行了阐释:“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停止运作和受用身体感官的各项功能,以守心灵的安然宁静。
“静”也体现为精神世界的纯粹、明净与空灵。大乘佛教认为,“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家追求的“静”其实是净心、净性、净土的“净”。意念专注为静心,断除执着为净性,西方极乐为净土。唯识思想提出“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生和灭只是人对形器世界的认识。无生无灭的本然寂静,体现了非物质存在的转化,是一切诸法的实相般若。六祖惠能在《坛经·坐禅品》中说:“处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又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人在感官世界中,会被各种贪念所障蔽,因为颠倒梦想而无明。要想达到宁静澄然,就应静坐禅定以断惑。佛性慈悲本是清净光明的,在“空”中摒弃执着,以此“安闲恬静,虚融淡泊”,进而“无相”“无念”“无住”,最终达到“决获菩提”“定证妙果”的高超境界。《慧苑音义》卷上云:“禅那,此云静虑。谓静心思虑也。”缘起时分,静中思虑,意念纯粹,集中一趣,智慧顿开,事少功多,便是静虑的境界。
身心和谐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维护大学生的身心需求,遵循大学生身心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必然成为提高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和路径。中国传统文化“持静”功夫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以身心调养作为物质基础,在“静”中人们顺应自然,保养元气,实现身心合一。《黄帝内经》认为,精、气、神是人类生命的原始存在和基本动力,并且提出“恬淡虚无,病安从来?”即要想达到对精、气、神的养护、调理和升华,只要保持心静就可以。《庄子·外物篇》说“静然可以补病”,《文子·守静》亦云:“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平意以静神,静神以养气。”程颐在《近思录》中说:“‘持其志,无暴其气’,内外交相养也。”以静养气、内外交养、身心整合均乃修身之道,体健的基础和前提是保守内心的虚静清朗。《因是子静坐法》中说,“静坐者能萃全身精神而统于一,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自然体气和平”。《管子·内业》曰:“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宇宙之精气构成人的形体并藏寓于人体之中,由此可以衍生为人的精神世界。精、气、神分言为三,合而为一,相互派生。神清则气旺,气旺则精足,人的整个生命状态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持静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有效抗压,改善焦虑症状、进食障碍等心理生理问题,达到有机体内在的平衡。[1]
良好的自我意识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议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不全面,在行为上容易表现出自我膨胀或自暴自弃。《老子》十章说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在持静中向内观察,对自己过多的欲望和杂念进行涤除,如此恢复清静之本性。《文子·道原》有云:“通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通道之人,得道之人,亦是清静、无为之人。荀子在《解蔽》篇中提出“尽将思道者静则察”,人禀赋的理性认知之心可以在静中去认识本我、洞察本我。王阳明龙场悟道期间,教人以“静坐息思虑”作为入手工夫,如实观照,直入心源。朱子认为“方静时,须湛然在此,不得困顿,如镜样明,遇事时方好”。程颐有言,“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白沙亦言:“人心本来体段皆一般,只要养之以静,便自开大”。高攀龙在《语一百八十二则》中亦云:“无杂念虑,即真精神。去其本无,即吾固有。”借以持静的功夫,人们调息、调身、调心,从中领会精神世界的纯然本真,实现人心本然与理想、现实境遇之间的交融和汇通。从现代心理学角度上说,古人“涤除玄览”“明心见性”的自明状态就是要洞察“本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类心理世界最原始、最混沌的部分,是个体各种本能、冲动和欲望的集合。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就提出,“在持静中,人们勇敢地、坦白地向焦虑和孤独开放自己,消除潜意识中的僵化和蒙昧,将个性中的自私和顽劣净化为淳朴与驯良”。[2]56“静”智慧能够帮助大学生改变心理的浮躁状态,加速心理成熟,实现思想进取。
认知水平是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当代大学生必须不断地丰富和开拓自己的思维广度,做到思维的灵活、发散、深刻和批判。明海瑞所著《海瑞集》中说到“学必专静,而后能有成”。《管子·心术上》云“虚者无藏。”《荀子·解蔽》曰:“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人要获取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认识,其心智状态就要虚静专一,清除心中“已知”、“所藏”。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不能甘愿在寂寞清欢的环境中奋发,就难以领略到认知深远、意境悠长的境界。朱熹曾曰:“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高攀在《水居》中有云:“兀兀日跌坐,忻忻时读书。”现代学者南怀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有言:“静是培养接近于先天‘智慧’的温床”。持静为人们知书明理、力学笃行铺垫心理上的准备,从而“道理方看得出”。在心理学领域,Katherine Hayles将人的注意过程区分为过度注意与深度注意,并且认为,过度注意由于在多个信息任务之间来回切换,易导致认知疲倦;而深度注意长时间静心于单一目标,表现出认知的持久和耐力。[3]通过静心训练,人们能够及时阻断外界自动化干扰,保持注意力在当前的任务中。[4]静心状态还被证实与人的创造性思维有关。那些长期进行静心训练的人,不受之前反射性思维模式的控制,其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水平相对更高。[5]
优良情绪是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大学生们朝气蓬勃,富于幻想,情绪波动明显。如果情绪长期处于高度的唤起状态,无论是骤喜、兴奋、狂欢,还是愤怒、焦虑、悲伤、忧郁,都会对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持静”功夫讲究豁达淡然的心态、宁静悠远的意境,强调以内在的恬静洒脱应对外在的纷扰起伏。孟子提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持静便是“求放心”的一种重要工夫。陆澄说:“定则不扰而静,静而不妄动则安,安则一心一意只在此处,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经过持静,心中清除了杂念妄想,从而心安神定,顿感平静。王阳明“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通过入静,心绪持中,不予偏颇,情绪得以平复。明代吴康斋曾经“夜病卧,思家务,不免有所计虑,心绪便乱,气即不清”,而通过静坐,“心于是乎定,气于是乎清”。在持静中,芜乱的思绪得以厘清,意念专一,此时内心就能体验到深远的宁静。朱熹以文记载其师延平:“讲诵之余,危坐终日,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如何,而求所谓中者”。在静中,人们气息松弛,保持寻常心,加强自我接纳。有研究者安排大学生参与每天20分钟、一连5天的静心干预,发现这些学生降低了对负性事件的消极反应以及对正性事件的积极评价,其情绪反应趋向中正。[6]也有研究者提出,静心训练能够改善人们的消极情绪,如抑郁、焦虑、愤怒、敌意等,优化个体的正面情绪,放松和协调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洞察力、和谐、接纳、宽容等一系列积极心理效应,改善心理和生理状态。[7]
“省”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义为“视也”。“内省”就是对自我进行审视和检查。内省被儒家视为“内圣外王”的根本功夫。孔子强调“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讼者也”,孟子提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曾子更是言明“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内省的方式之一是书写日记。每日一记,以此躬身自省、见证成长。林则徐、曾国藩、梁启超、胡适、鲁迅等诸多文人都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如今,日记疗法(Diary therapy)、书信疗法(Letter therapy)等表达性写作(Expressive writing,EW)被临床经验所证实,能够帮助人们减轻疲劳,调节情绪,实现知行协调,增强免疫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引入“书写内省法”,多有益处。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大学生课业任务繁重,对于每日修身养性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如果能够在课余时分保持日记或书写的习惯,长此以往必能塑造出矢志不移、百折不回的意志力。二是宣泄情绪。书写的基本要求就是要真实记录。大学生将生活中的紧张、焦虑、快乐、忧伤如实地陈述,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袒露心声、面向内我的情绪疏导。而且一笔一画的书写动作,也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和释放负性能量,调整情绪和心态。三是反省提升。大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进行总结回顾,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必将促进自己的成长与发展。
王充在《论衡》中云:“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庄子·知北游》中说“通天下一气耳 ”,“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被认为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粒子,是化生万物的源泉。孟子亦重视“气”,尤其是“浩然之气”的养护。何为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中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浩然之气”不光是物质性存在的“精气”“血气”,更是精神层面上具有仁义和德性的正气、骨气。要想培植“浩然之气”,读书是不可或缺的。苏轼有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博采众长,气韵涵养自然高雅光彩。在现代心理治疗领域,通过阅读书籍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被称为阅读疗法(Reading therapy)。阅读疗法能够促进个体进行自我表达,减少精神痛苦,有助于人们在一般生活和疾病中找到价值和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引入阅读法,大有裨益。一是心理疏导。大学生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舒缓负面情绪,获得替代性满足,同时由理解人物角色而转向接纳现实中的自我及他人,从而产生愉快平和的身心体验。二是精神净化。阅读给迷茫者以指引,给颓废者以鞭策,给浮躁者以清醒,给傲慢者以内省,拂去人们心灵的浮尘,陶怡品格和性情。三是认知领悟。通过阅读,大学生思接千载,神越古今,与贤人对话,与圣者交流,如此日有所长。
以静坐方式达到心宁气正,是儒释道三教的共识。其中儒家静坐方式由于其内圣外王、修己治人的人格追求而被学界所推崇。儒家静坐方式操作起来自然、简便、易学,也自然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养生修行方式。明代儒士高攀龙就如此概括:“静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静去”。不过初入门时,由于杂念未尽,头脑中难免思绪翻飞,注意力游移不定。此时,最好配合数息的方法来平心静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儒式静坐法,卓有成效。一是调适精神。静坐可以舒展肌肉,放松神经。如果大学生在繁忙学习之余,每日坚持静坐10分钟,就能在忙忙碌碌和神怡心静之间寻找平衡点,张弛有度,从而摆脱紧张焦虑。二是维护健康。大学生正值生理发育的迅速成熟期,一些大学生由于不良生活习惯,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长期静坐可以提高睡眠质量,增强体质,振奋精神。三是便于实践。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人文修养、体育等课程中都可以增加静坐的环节。
正念(mindfulness)是佛教教义“八正道”修行方法之一,指个体将主观意识集中于当下某一事物或意念,对此不做任何判断和评价,仅仅以接纳、关注的心态来观察。1979年,美国学者乔﹒卡巴金将正念训练从宗教禅修中剥离,仅凝练其思维认知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正念训练能够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焦虑;改善情绪,增强幸福体验;克服压力,激发工作动力;降低心智涣散,改善注意力;对抗心理应激,增强环境适应能力。[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正念训练作为活动项目,颇有价值。一是有效减压。许多高校开设压力管理课程或工作坊,以此解决大学生突出的压力问题,而正念减压疗程恰好能够作为该类辅导项目的内容之一。二是改善注意力。许多大学生忙于学业、恋爱、社会实践、勤工俭学,注意力在外界多样性的刺激任务中被分散,表现出心神不定、思维混乱。而正念训练能够减少精神散漫,增强注意力。第三,适宜团体训练。正念训练通常为团体辅导,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工作坊等形式开展。而且正念训练脱离了宗教唯心思想,大学生们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也便于高校引入。
孔子在“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强调艺术雅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被誉为“人生八大雅事”。无数文人儒士即是在这些闲情风雅的玩趣中,领悟宇宙与人生之真相,洞达生活智慧,升华精神境界。艺术表达能够传情达意、完善个性。在现代心理治疗领域,借助艺术创作过程促使当事人精神、身体和情感等方面改善的治疗方法被称为艺术疗法(Art Therapy)。研究表明,艺术疗法能帮助个体平衡情绪,提升自我认知,改善自闭、压抑、退缩、攻击、自我概念不清、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促进自我改变和成长。[9]大学生心理训练中辅之以艺术练习,大有裨益。一是静心敛意。入静专注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要求。抚琴、书法、作画都容不得丝毫的分心,只有屏气凝神,方能一呵而就。二是表达情思。琴声美妙皆在心境。听乐弹琴,可抒心中意趣,解人生妙趣。三是涵养性情。中国的诗词歌赋凝练出广博通达的人生智慧,分拣出以让大学生低吟品鉴,通过诗词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涵养品性,立志养气。四是转变思维。围棋的大局观念、国画的计白当黑、梅兰竹菊的象征意境都体现着深刻的思维内蕴,可以帮助大学生训练直觉、想象、灵感。
总之,“持静”反映了个体平和的心理状态,意味着对自我的理性内观与觉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秉承中国传统文化“静”之智慧,以静制动,以静化动,动静结合,动起静归,引导大学生洞察明理,修身养性,在喜悦、和谐、自由中领悟心理世界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