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芬
14—15世纪,西藏佛教艺术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进入绘画的巅峰期,明中后期藏传佛教艺术在河湟地区大放异彩,炳灵寺石窟第132窟壁画就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至今学界尚未对第132窟壁画内容进行探讨,本文就第132窟壁画的空间布局和内容展开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第132窟位于炳灵寺石窟群中部高16米的崖壁上,洞窟开凿于北魏,窟高3.50米,宽4.10米,深3.90米,平面方形,低坛基,覆斗顶,前壁开门(见图1)。北魏在四壁及窟顶雕凿佛像22身,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重绘壁画和造像,(1)赵雪芬:《炳灵寺第70、126、128、132窟壁画时代考》,《敦煌研究》2018年第5期,第58页。壁画面积36平方米。
图1:第132窟平面图
第132窟四壁雕有北魏大像,壁画绘制在北魏雕像的间隙中,集中于四披和四壁上部,内容以藏传佛教尊像画、经变画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道教壁画。图像体量从四披向下依次递减,造型准确,绘制精细,是明代壁画中的上乘之作。
第132窟壁画布局工整,正壁正披是主尊区,右壁右披、左壁左披是展现壁画内容的核心区,窟顶、前披为补充区,前壁(窟门)为护卫区(见表1)。
表1:第132窟壁画图像分布
从壁画布局和尊像神格看,第132窟壁画中的图像布置讲究、用意明确,画师按照行者的修持次第和需要设计、绘制。每个壁面上部(披)安排佛像,下部(壁)安排尊像、经变画,横向次序为正披正壁、右披右壁、左披左壁、窟顶前披、前壁,下面按照图像布置序列解读每个壁面的壁画内容。
正披:横排一佛二菩萨像(见图2)。
图2:正披、正壁壁画 图3:右披、右壁壁画
主佛像身白色,螺发,有顶严,大衣作右袒式披敷,裙腰束于腹际,左手托钵,右手触地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右侧菩萨像身红色,双手禅定印;左侧菩萨像身绿色,右手说法印,左手禅定印。
正壁:横排2坐佛像,右起第1身佛像身白色,右手持药丸愿印,左手托钵,钵中有药草;第2身佛像身绿色,右手说法印,左手托钵,钵中有喇嘛塔。
从图像特征判断,正披主像应为释迦牟尼佛,与两侧菩萨像不属于组合关系,而与正壁二佛像组合成三方佛题材。正披主佛两侧二菩萨与右壁三菩萨为组合关系。因正壁主尊区被北魏雕像占据,正披成为壁画的主尊区,正披平面梯形,三佛呈“△”布置,顶角为释迦牟尼佛,右底角为药师佛,左底角为无量寿佛。右底角佛右手说法印,左手托钵,钵中有喇嘛塔的形象很罕见,其身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右披:横排3身菩萨坐像(见图3)。
菩萨头戴五智冠,上着天衣,下着长裙,结跏趺坐于莲座上,项圈、臂钏、璎珞庄严其身。东起第1身灰色,右手与愿印,左手禅定印,身份标识宝生佛;第2身深灰色,右手触地印,左手禅定印,身份标识阿閦佛;第3身白色,双手智拳印,身份标识大日如来。3身菩萨像与正披2身菩萨像为五方佛组合关系,正披释迦佛右侧菩萨像身红色,双手禅定印,身份标识无量寿佛;正披释迦佛左侧菩萨像身绿色,右手说法印,左手禅定印,身份标识不空成就佛。五方佛有佛装和菩萨装,组合图像有两种排列方式,“一为传统的曼荼罗中心的五佛环形构图,一为五佛成排横列,大概是五方环形的变通形式。”(2)杨清凡:《五方佛及其图像考察》,《西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33页。132窟五方佛为横排组合。
右壁:横排4身菩萨坐像,菩萨像下为阎魔敌和道教壁画。
4身菩萨像的衣饰与菩萨装五方佛相似,由里及外:金刚萨埵、四臂观音、尊胜佛母、不空绢索观音。
金刚萨埵,身白色,一面二臂,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身前有二供养菩萨。《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金刚萨埵能说金刚三密门。为修真言行菩萨。不受勤苦安乐相应。以妙方便速疾成就故。……其跋折罗乃变同金刚萨埵。色若素月具诸严饰。首戴五佛宝冠。身佩赤焰处白莲花上。次以大印及心真言。而作加持。印相右脚押左半跏而坐。二手各结金刚拳。左置胯。右轮掷势按于心上。身口意金刚。……诵五佛真言加持之毗卢遮那如来真言曰……五次想于头上冠中。五佛各依本形色。住本印威仪。并全跏而坐。顶上毗卢遮那如来白色。二拳舒左大指。以右拳握初分当心。前面无动如来青色。左拳持衣角当心。右手舒指覆掌。于右膝上指头触地。于右宝生如来黄色。左拳如前右仰掌施愿。于后无量光如来赤色。左拳慢执莲华茎。以右拳开敷,于左不空成就如来绿色。左拳如前当心。右大指头指相捻。拔济势扬掌近乳。如是加持已。自身当成金刚萨埵之体。”(3)不空译:《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一卷》,《大正藏》第20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6年,第1119页。经文说明了修持金刚萨埵的仪轨,修持者口诵毗卢遮那真言,心作观想,化现出五方佛。金刚萨埵被视为五方佛之综合应化身,修持金刚萨埵可“故断一切障,获一切安乐悦意”,密乘修法者以金刚萨埵作为忏悔时的皈依对境修持,以达到速成正果的目的。第132窟金刚萨埵及五方佛像完全按照《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布置,五方佛为修法者修持金刚萨埵的观想成就法象。
四臂观音,身白色,一面四臂,上手持莲花、数珠,主双手合掌,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前面为二供养菩萨。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宁玛派高僧在拉萨大昭寺发现《玛尼宝卷》,书中记录了观音菩萨的成就法,明代修持观音菩萨的汉译本《观世音菩萨修习》《观音密集玄文》《圣观世音菩萨禅定要门》等在汉地流传。《圣观世音菩萨禅定要门》:“夫修习人,于寂静处软稳座上,结跏趺正坐……想诸法皆空,于空性中,自心莲花上,想‘唖’字转成月轮,于月中央观想‘白色[口*纥]哩(二合)’字放大光明,照诸众生,脱苦获乐。其光复回融入字种,一刹那间,自身转成观世音菩萨,其身白色,一面四臂,二手合掌当胸,下右手持水晶数珠,下左手执红莲花,众宝璎珞严身,绾髪结髻,顶戴七宝……复现本尊心间,莲月轮上,白色‘[口*纥]哩(二合)’字,周匝围绕,六字神呪,显现分明,如镜中像,似水中月,凝然湛寂而住。到此注意谛观多时,若疲倦时出定诵呪:唵嘛呢叭[口*弥]咪吽。随力诵之,或千百遍,行住坐卧,终而复始之不间,决定证圣果也。”(4)《圣观世音菩萨禅定要门》,转引自沈卫荣:《汉藏佛教视域中的观音崇拜和修持(下)》,https://www.sohu.com/a/574849674_260616,访问日期:2022年8月10日。第132窟四臂观音像为修持观音菩萨观想成就法象。
尊胜佛母,身白色,三面八臂,右4手持莲花(花上坐佛)、箭、羯磨杵、愿印,左4手无畏印、持弓、斯克印、瓶。《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所有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法门。若人受持读诵。速得无病长寿安乐。……用上好彩色画彼乌瑟腻沙最胜总持功德形象……面如满月像有三面三目八臂。右面善相金色。左面作忿怒相利牙青莲华色。正面圆满白色。右一手在心执羯磨杵。第二手执莲花上有无量寿佛。第三手执箭。第四手作施愿印。左第一手作金刚拳执索竖头指。第二手执弓。第三手结无畏印。第四手执宝瓶顶戴塔。”(5)法天译:《佛说一切如来乌瑟腻沙最胜总持经》,《大正藏》第19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6年,第978页。佛教认为受持读诵尊胜佛母心咒可除病、延寿,在密教诸多忏罪本尊中,尊胜佛母有忏泽三宝所作之罪业和清除行者障碍的法力,备受修持者推崇,第132窟尊胜佛母绘制在成就法象的旁边,起到加持的功能,为修持者的持咒供养像。
不空绢索观音,身白色,三面六臂,上左右手持日精摩尼、月精摩尼,下左右手持盾、剑,主右手当胸持索,左手禅定托摩尼宝。行者修法之前,诵不空绢索观音心咒,令犯五无间罪者获得解脱,此像为修持者的持咒供养像。
不空绢索观音下方角落为道教壁画三霄娘娘(云霄、琼霄、碧霄)送子图。三霄娘娘并坐于帷帐中,头戴凤冠,有头光,身着汉式袍服,手持笏板,前置混元金斗(小孩出生后净身),面前有高元帅、王灵官及众小孩。三霄娘娘出自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三霄娘娘主司生子、送子,民间流行向三霄娘娘求子嗣。
左披:横排弥勒菩萨、大日如来、文殊菩萨三尊像(见图4)。
图4:左披、左壁壁画 图5:窟顶、前披壁画
大日如来,身白色,头戴五智冠,四面二臂,手持法轮结定印,结跏趺坐于莲座上;
右侧菩萨肩部莲花上有净瓶、法轮,身份标识弥勒菩萨;左侧菩萨肩部莲花上有剑、经夹,身份标识文殊菩萨。
大日如来为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是密教的根本佛,在藏传佛教超度法中,大日如来对生者、死者都有极大的利益。阿里托林寺红殿(16世纪前后)“南壁壁画三尊为智拳印大日如来配弥勒和文殊菩萨作为二胁侍,这一组合极为罕见,是以此来指代金刚界曼荼罗。”(6)谢继胜:《扎塘寺壁画法华图像与11—14世纪中国多民族艺术史的重构——文殊弥勒、释迦文殊与藏汉佛教义理的图像形成史》,《文艺研究》2021年第11期,第140页。佛教认为佛陀传下来的正法分深见和广行二大流派,深见由文殊传于龙树,广行由弥勒传于无著,宗喀巴对文殊和弥勒极其尊崇,他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卷首写道:“永胜弥勒文殊我致敬”,第132窟壁画中大日如来与弥勒、文殊组合的出现可能与格鲁派信仰有关。第132窟手持法轮大日如来表征金刚界曼荼罗。
左壁:横排从里向外为水月观音、白伞盖佛母、祖师像;白伞盖佛母下面绘护法和关公像。
水月观音组图占据了左壁一半的位置,是第132窟中最大的一幅经变画。观音头戴花冠,绿胡须,璎珞佩饰庄严,右腿支起,右臂置于膝上,左腿下垂,左肘支于枕上,倚坐于岩石上,双足踩莲,枕侧有经书、钵、净瓶,石侧翠竹弯向观音。观音面前善财合掌参拜,下方龙女、龙王立于水上,右侧为救难图。
水月观音不见于佛典,其像由中唐画家周昉首绘于长安胜光寺。《历代名画记》:“(西京)胜光寺……塔东南院周昉画水月观自在菩萨掩障。菩萨圆光及竹,并是刘整成色。”(7)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3,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62页。善财参拜观音出自《华严经》五十三参之第二十七,“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善财)渐次前行。至于彼山。处处求觅此大菩萨。见其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种种名花周遍严饰。观自在菩萨于清净金刚宝叶石上结跏趺坐。”(8)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六·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正藏》第10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6年,第293页。半跏坐、岩石、翠竹、流水是水月观音最主要的特征,第132窟水月观音及背景画与经文描述一致。“观音的法门在整个善财五十三参的结构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也就是处于文殊的‘般若门’和普贤的‘法界门’之间,借观音的‘大悲’和正趣的‘深智’双彰齐唱,明智就悲,悲契智海,以贯串《入法界品》的内在底蕴。”(9)郭祐孟:《唐代龙门石窟观音造像的转型——由显教观音到密教观音》,李振刚主编:《2004年龙门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画师在左壁安排入法界经变,表达了行者通过修持入法界的佛教思想。
水月观音下方龙女着圆领大袖衫,手捧宝珠;龙王长胡须,鱼鳞纹身躯,二像均有头光,立于浪花上,手捧宝珠和鱼鳞纹身躯是龙女和龙王的身份特征。龙女、龙王出自明《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托九龙吐焰明珠一颗,公主捧定献上娘娘”,(10)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第十五回香山修禅点化善才龙女》,http://www.guoxue123.com/xiaosuo/0001/nhgy/015.htm,访问日期:2022年7月19日。龙女、龙王的出现与明代南海观音信仰有关。
水月观音右侧纵向绘3幅救难图,上起第1幅:一人漂浮于水池中,池边燃起火苗,观音立于上空;第2幅:一人漂浮水中,龙、怪兽扑向人,观音立于上空;第3幅:山岩上一人追逐,一人欲跳崖,观音立于崖前。《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11)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大正藏》第9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6年,第262页。3幅图描绘了观音救火难、诸鬼难、强盗难情节。壁画以善财参访观音为核心,吸收了南海观音和观音救难情节,融多种观音于一图,表达了功德主对观音的信仰。
白伞盖佛母,身白色,三面八臂,右手持钺刀、杵、剑、幢,左手持法轮、弓、索、伞。《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一切如来顶髻中出白伞盖佛母余无能敌大回遮母。……以毒不能害以器械不能害。以火不能焚以水不能漂。以宝毒不能中以和毒不能害。以咒毒不能坏非时夭寿不能侵。一切冤魔及所有恶友等。”(12)真智译:《佛说大白伞盖总持陀罗尼经》,《大正藏》第19册,第977页。白伞盖和尊胜佛母是最著名的由佛顶化现的、象征佛智的尊像。白色盖佛母以手中宝伞遮护众生,有祛病、镇妖伏魔、护国安民的法力,此为修持者的持咒供养像。
白伞盖佛母下方纵向绘3身像,上2身像已毁,第3身为六臂大黑天像,大黑天左侧为关公三尊像。
窟顶与前披:窟顶与前披整体构图。覆斗顶内四角绘4成就者。棋格外四周布置20身坐佛像,正披、左右披顶部各布置2身坐佛像,前披布置9身坐佛像,共35身佛像,组成三十五佛题材(见图5)。
三十五佛出自大乘经典《佛说决定毗尼经》《大宝积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佛说决定毗尼经》:“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当三十五佛边。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忏悔法者。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13)敦煌三藏译:《佛说决定毗尼经》,《大正藏》第12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6年,第325页。佛教认为修持三十五佛能净业障重罪,现生所求禅定解脱,及诸地位皆能满足。经文列出了三十五佛的名号,没有说明佛相。《宗喀巴大师传》“(宗喀巴)修持三十五佛,则感三十五佛现全身于其前也。……时又画三十五佛,画师不知身色及手印等,曰:‘如何画之?’请问大师。师祈祷之,诸佛毕现,遂以所见者而画之。(今藏中三十五佛之画法皆本于此)”(14)法尊:《宗喀巴大师传》,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74页。宗喀巴遵照文殊所教如法念诵,“果然每次都可看到三十五佛的圆满佛相,尊尊光明相好,庄严无比,于是依此造《三十五佛现观法》”。(15)王玲秀:《炳灵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三十五佛初探》,《敦煌研究》2013年第4期,第54页。三十五佛的忏观修法和形象由此固定了下来。
第132窟三十五佛中龙尊王佛和斗战胜佛的身份标识清晰,龙尊王佛双手说法印,头部盘绕7条蛇;斗战胜佛身蓝色,双手胸前持甲胄,甲胄是斗战胜佛的身份标识。《佛说决定毗尼经》《大宝积经》三十五佛之释迦牟尼位次第1、龙尊王佛第4、斗战胜佛第31,《三十五佛名礼忏文》斗战胜佛位次第30,其余佛位次相同。第132窟三十五佛位次与《佛说决定毗尼经》《大宝积经》一致,释迦牟尼佛第1、龙尊王佛第3、斗战胜佛第31。正披上部中间为释迦牟尼佛,逆时针依次为:金刚不坏佛、龙尊王佛、宝光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火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婆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栴檀功德佛、无量掬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如来、红炎幢王如来、善游步功德如来、斗战胜如来、善游步如来、周匝庄严功德如来、宝华游步如来、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如来。(16)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第九十·优波离会第二十四》,《大正藏》第11册,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2006年,第310页。
三十五佛具有忏悔罪业的法力,佛教修持者非常重视,格鲁派尤重视。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提出,如果没有能力修持密宗忏悔仪轨,最好念《佛说决定毗尼经》(忏悔罪业、随喜功德、善根回向)来忏悔罪业。
前壁:窟门两侧对称配置四天王像,天王像下为功德主像。
前壁正中开门,门右侧墙壁坍塌,壁画已毁;门左侧为广目天王像和多闻天王像。
广目天王,面红色,一面二臂,浓眉圆目,身着山字纹甲胄,下着战裙,腰系虎皮裙,飘带穿臂,足穿战靴,跨步而立,手持蛇。多闻天王,面灰色,服饰与广目天王相似,右手持伞,左手托宝鼠,立于广目天王身侧。四天王为佛教护法天神,具有神王相。藏传佛教四天王通常对称配置在窟门或佛像两侧,形象比较固定,广目天王持长蛇,多闻天王持宝伞,持国天王持琵琶,增长天王持剑,第132窟门左侧的多闻天王和广目天王身份标识清晰,门右侧应有增长天王和持国天王。
功德主像绘于天王像下方,门右侧功德主像因墙壁坍塌已毁,门左侧功德主像有6身。功德主坐于帷帐中,头戴六合帽,身着交领汉服,3桌呈半环布置,2人并坐一桌,主桌二功德主有须髯,次桌四功德主面白皙,题名自右:锁□、锁定、王□□、甘□□、□□□、□□□。
第132窟和第126、128窟壁画由同一批功德主出资绘制,(17)赵雪芬:《炳灵寺第70、126、128、132窟壁画时代考》,第58页。壁画构图、天王配置、功德主身份基本一致,第126、128窟门左侧为世俗人、门右侧为僧人,第132窟门右侧应有僧人功德主像。
炳灵寺第132窟璧画系明代藏传佛教和道教风格,以藏传佛教壁画为主,内容复杂。通过对壁画的布局和内容考察分析,发现第132窟是藏传佛教行者的实修窟,壁画围绕行者密修和超度入法界展开。壁画整体设计,正披主尊区供奉三方佛;右壁突出密修观想成就法象,左壁突出菩萨行和超度入法界思想;前壁(门口)四天王守卫,壁画构图工整,图像功能明确。
从图像表达的意蕴看,主要有四方面的功能:
一是修持者的观想成就法象。右壁五方佛的图像功能为修持金刚萨埵的成就法观想象,依据《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绘制;四臂观音的图像功能为修持观音菩萨的成就法观想象,依据《圣观世音菩萨禅定要门》绘制。二是修持者的持咒供养像。右壁的顶髻尊胜佛母、不空绢索观音;左壁的大日如来、白伞盖佛母,窟顶及前披的三十五佛等图像功能均为修持者的持咒供养像,加持行者密修。三是行者修持菩萨行经变画。左披的善财参访水月观音,强调行者修持菩萨行,最终获得成就法的佛教思想。观音救难图表达了修持者祈求观音护佑的心理。四是修持者的护法像。左右壁下方的阎魔敌、大黑天等护法,以及窟门两侧的四天王,图像功能为行者的守护神。道教壁画为明代流行的三霄娘娘、监生高元帅等送子方面的题材,表达了功德主们求子嗣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