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考核评价研究

2023-08-29 09:33邵红岭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9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案例考核

白 丽,刘 妍,邵红岭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一、引言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以开放经济为前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的历史演变、基本原理、国际贸易政策的差异、决定因素及政策措施。“国际贸易”的课程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能够服务国家经济、担当国家行业使命的国贸人才,具体包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目标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内化和高阶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目标包括树立国家自信、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国际贸易的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东西方政治体制的差异、经济政策的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1],因此“国际贸易”课程的价值目标更为重要,而做好“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是价值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二、“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化设计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目标,课程组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组建了3 大模块、9 大章节,每个模块中提炼出典型的思政元素,从而形成家国情怀、工匠精神、道路自信、创新思维和使命担当5 大思政主题,20 个课程思政切入点。在国际贸易理论模块,教师应主要从国际贸易发展史、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国际贸易战略选择、大国崛起等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在国际贸易政策模块,主要从关税政策实施、中美贸易摩擦、非关税壁垒实施的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国际贸易规则模块,主要从“一带一路”倡议、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战略、跨国公司成长等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经过反复探讨和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图1)。

图1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体系设计

课程组对思政元素、教育载体和教学方法进行专门设计,在实践过程中,共总结了7 大类教育载体和7 种有效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其中,7 大类教育载体是人民日报评论、学习强国APP、大型纪录片、经典案例、新闻报道、警示片、系列音频资料;7 种有效的方法是总结提升法、案例融入法、中外对比法、学科交叉法、典型人物法、反面案例法和讨论学习法(表1)。例如,在学习国际分工知识点时,教师主要以学习强国APP 中的大国工匠系列音频、视频作为载体,以华为5G 网络作为分析案例,采用讨论学习法和总结提升法,讲授华为员工艰苦奋斗、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品质,激发学生工匠精神。

表1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融入的主要方法

三、“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模式探索

(一)“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模式

“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主要模式为“一中心三阶段四融合”。其中,“一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只有引起学生的共鸣,赢得学生,才会迸发活力;“三阶段”是指课程思政始终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实现全链条思政育人[2];“四融合”是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学习吸收与主动思政相融合[3]。

课前思政融合。在课前,教师会给学生发送课前预习包,主要是关于思政元素的拓展视频,这个拓展视频可能是纪录片,也可能是引人深思的经典案例,学生在观看、思考后,要展开讨论。例如,在学习幼稚产业理论时,教师可以发送《大国崛起》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采取全盘西化的政策措施,导致俄罗斯经济大衰退,进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正确性,提高学生对国家的自豪感和信任感。

课中思政融合。“国际贸易”课程思政的实践主要包括3 种类型。第一,教师通过讲授专业理论,融入思政元素,启发学生的思政意识,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这种形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例如,在讲授“一带一路”倡议时,教师会讲授诗词中的“一带一路”,让学生感受千年古迹、沧桑古道,也会讲授高科技下的“一带一路”建设,通过高铁技术感受中国速度,还会讲授区域一体化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教师发布项目任务,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挖掘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意识转化。这样的项目任务包括:新冠疫情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性与互补性;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与影响等。第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政。这种形式是讨论探究式学习,教师不设定思政主题,鼓励学生主动思政,如开展课堂辩论大赛,让学生在辩论中判断和反思。

课后思政融合。教师通过让学生制作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总结,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报告、微视频或情景剧制作中加入思政元素,对特别重视融入思政元素的小组报告和项目展示,加大分值比重;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考评,开展同伴评价,强化对学生的讲评交流,锻炼学生的专业素养,展现学生的价值认知。

(二)“国际贸易”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以《比较成本理论》章节为例,教师首先应确定学习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掌握比较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理论思想、判断比较成本理论的优势和不足;能力目标是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通过课堂讨论与辩论,提高分析问题能力;价值目标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比较优势,感受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国速度,强化家国情怀。

比较成本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主要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分为4 个环节(图2)。课程环节一是要求学生线上自学比较成本理论;课程环节二是深入学习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判断和国际贸易基础与所得;课程环节三是学生对“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相关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课程环节四是对比较成本理论系统知识进行综合输出。

图2 《比较成本理论》章节课程思政设计

环节一:自主学习。在线上环节,发送慕课视频和拓展案例,学生在讨论学习过程中对中国的发展速度有基本的判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在慕课平台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对难点问题进行提炼。

环节二:课堂讲解。讲解国际贸易中典型葡萄酒和毛呢案例对比较成本理论进行模型分析,画龙点睛提出“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论断,启发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用辩证思维分析事物。

环节三:案例讨论。对中国是否要永远“拿1 亿条裤子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案例进行辩论,对“比较优势是否是相对不变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展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数据,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环节四:系统输出。学生以小组形式录制微视频或者撰写小组报告。教师鼓励学生在汇报中,突出表达作为国贸人对我国比较优势的看法、对世界竞争力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做才能创造更多的贸易领域的辉煌。

四、“国际贸易”课程思政考核评价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教师应充分考虑线上与线下考核的不同节点,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建立3 种方式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个具体指标设定具体权重,并根据情况不断优化考核指标及权重。第一,特别重视融入思政元素的小组报告、课程论文和项目展示,加大分值比重;鼓励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微视频和情景剧展示中,以多样化方式表达民族自豪感、道路自信和家国情怀。第二,过程性考核中,让学生参与考评,开展同伴评价,锻炼学生专业判断素养,展现学生的价值认知。第三,结果性考核中,加入思政元素试题,如让学生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展开讨论,论述RCEP 战略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等。

设计不同考核方式的评分要素与评分量化标准。对翻转课堂中案例分析、小组合作、项目展示、微视频录制等的思政学习,从思政融入的创新性、挑战度和复杂度3个方面设计评分标准。对过程性考核中的生生互评,主要从国际视野、合作精神、探究能力、项目参与度、项目完成度等方面设计等级标准,要求学生给出评价的依据。对结果性考核中的思政评分标准,主要从对问题认识的深刻程度、提出解决方案的合理性等角度,设计量化评分标准。

课程考核评价与反思。通过问卷调研,基于不同考核频率、不同考核方式、不同考核阶段,对课程思政考核体系进行综合效果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考核体系对学生学习收获影响的评价,以及课程考核体系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影响的评价[4]。从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角度提出课程考核优化对策建议。

五、“国际贸易”课程思政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思政链建设

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模块之间在思政元素上存在的因果逻辑和结构联系,在全局引导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系统合理规划[5],实现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维度的精准定位,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在思政上的协同性;积极探讨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建立“大思政”课程体系和“专业+思政+创新创业”育人体系[4],通过加大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促进“知识链”“思政链”“创新链”融合互构。

(二)努力变被动思政为主动思政

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突出探究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有效融合,在学生的课下讨论和课后知识迁移中嵌入思政学习,让课程思政不仅走进课堂,更通过探究讨论和自主学习,走进学生的头脑,走进学生的心中,变被动思政为主动思政,指引学生树立家国情怀、道路自信、职业责任感,树立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三)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的动态机制

教师应构建动态的、灵活的“国际贸易”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依据国际贸易领域前沿动态、学生的需求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资源的更新等,对课程思政体系和课程思政模式进行及时调整和创新,保持课程思政的动态优化。应特别重视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的综合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发展性评价和多角度评价[6],建立良好的课程思政成果的激励机制。

六、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相互协同的过程,是育才与育人相统一的体现。课程思政只有引起学生的共鸣,赢得学生的认可,才会迸发活力。因此,课程思政必须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改革,不断进行动态优化,才能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案例考核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内部考核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