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散文之美

2023-08-29 03:13樊海兰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月色荷塘

樊海兰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其文质兼美,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美散文!这篇文章的精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美在构思奇巧

在《荷塘月色》中,“文眼”是整篇文章的“焦点”,值得读者关注。全文围绕“静”这一文眼展现了作者思绪的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

首先,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就点出了本文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接下来,他分别描写了荷塘旁边那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的“静”、月色朦胧的夜景的“静”,用以上两“静”来反衬自己的“颇不宁静”。

紧接着,又用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来反衬荷塘月色的“静”,同时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想到《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描写的有关采莲的热闹景象,反衬出当时的“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比较含蓄地揭示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

可见,《荷塘月色》是一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的精美散文。

二、美在景物真实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景物。由散文的标题“荷塘月色”可知,文中描写的景物主要有两种:一是荷塘,二是月色。

作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不同于历代文人所描写的“荷塘”与“月色”。他描写的荷塘没有杨万里笔下那种“无穷碧”的荷叶和“别样红”的荷花;他描写的月色也不是张若虚笔下那种“卷不去”“拂还来”的恼人的月色。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作者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了景物的美。

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因为夜里无法辨色,更不容易辨质,所以作者在月色中只能看到荷叶那自然舒展的形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十分相似。

在描写荷花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及美人。文章中的三个比喻既新鲜,又展现了景物当时最真实的样子。因为是在朦胧的月色中,所以作者把荷花比喻为“明珠”和“星星”就极为恰当,也很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将荷花比喻为刚出浴的美人,是因为荷花非常娇艳,非常纯洁。在朦胧的月色中看到的荷花就像刚出浴的美人一样,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作者是怎样描写荷香的呢?作者笔下的荷香是“缕缕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作者写出了荷香那种断断续续、似有似无的感觉。这种香味绝不可能出现在那书声琅琅的早晨,也不会出现在那阳光刺眼的正午,只會出现在“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的非常寂静的月夜里。

作者在文章中写月光,大多是以影写月。直接描写月光的只有一个句子:“高处丛生的灌木,……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句中所写的黑影是在“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前提下投射出的,所以是参差的、斑驳的,写出了月影摇曳起伏的动感。

三、美在情感真挚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在良辰美景中感受到的“淡淡的喜悦”以及在压抑的社会里感受到的“淡淡的哀愁”。

这篇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比较少。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间接地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作者笔下的荷叶像裙,而且是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花是“袅娜”地开着,且“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香如“歌声”,光和影似“名曲”。从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但也只是“淡淡的喜悦”。

从文中的“峭楞楞如鬼一般”一句就可以看出,那温馨的美景被搅扰了,作者那喜悦的心情被破坏了。那峭楞楞的鬼影带给读者的只有恐怖,没有喜悦。尽管作者身处良辰美景之中,可到底还是无法排遣心中那“淡淡的哀愁”。

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所抒发的情感是真挚的。忧愁与喜悦相伴共生:处于忧愁之中向往喜悦之情,处于喜悦之中又受到忧愁的干扰。整篇文章以情始,以情终,感情真挚强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总之,《荷塘月色》构思精美、景物真实、意境唯美、情感真挚,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品读回味。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月色荷塘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小荷塘
热闹的荷塘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荷塘
塞北月色美
荷塘三记
荷塘月色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