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红
案例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爬行是人生阶段必不可少的重要动作。”在小班阶段,幼儿上下肢力量较弱,爬行以手肘、膝脚为主,重心低,爬行速度慢,持续爬行距离有限,但也能很好地爬行,方向主要以向前爬行为主。在幼儿园拱桥和拱龙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从高处往下爬时出现了问题,因此针对小班幼儿手膝爬行进行了案例分析与研究。
观察实录
片段一
爬拱桥游戏中,溪溪前面的幼儿一个接着一个地爬了过去。轮到溪溪了,她向上爬到了最高处,准备头部朝下往下爬时,两只手和膝盖不知如何配合,她停了下来。最后,溪溪直接整个人趴在拱桥的最高处,将两只脚慢慢放下来,直接走开了。
片段二
戶外拱龙玩具——“长龙先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但溪溪都会选择避开。有一天,教师鼓励她说:“溪溪,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在玩,你也去试一试。”溪溪点点头,她爬的时候用手抓着网绳往前挪动,偶尔还会出现同手同脚的现象。快到网绳最高处,溪溪把身子放低,紧紧抓住旁边的网绳停了下来。教师走上去,对她说:“没事的,勇敢往前爬,我在下面保护好你。”于是,她坐在网绳上一步一步地往下挪动。
案例分析
针对溪溪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对照《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中关于“学前幼儿爬的发展”的核心经验,并结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试着进行原因分析。
运动能力
《指南》中提到:幼儿在动作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并“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实录中的溪溪上肢力量和核心力量较弱,在手膝爬的过程中,经常因为上肢力量不足和协调性较差,一着急就出现同手同脚的情况,没办法使用手部力量带动身体往前爬。其次,溪溪平时不爱运动,导致缺乏运动能力和运动经验。
运动品质
溪溪处在拱桥高处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从而导致四肢肌肉紧张,由之前的爬爬停停变成原地不动。由于空间感上的差异,在头朝上转变成头朝下的过程中,溪溪表现出胆怯和退缩。
家庭因素
溪溪的父母工作繁忙,由奶奶来抚养溪溪,但奶奶只是负责日常的吃和穿。溪溪家离幼儿园很近,奶奶每天接送时都会带一辆滑板车,让溪溪站在滑板车上,由她拉着走,因此溪溪失去步行上下学的机会。溪溪在家还有挑食的不良习惯,不吃蔬菜,而且特别爱吃零食。
案例措施
根据下图中识别到的影响幼儿运动能力与水平的各种因素,教师决定因材施教,开展并实施适合溪溪的阶段性运动方案。(见图1)
图1
第一阶段,先从幼儿手膝爬的基本动作练习出发,从幼儿园到家庭两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支持,具体计划见下表。(见表1)
表1 第一阶段教育计划思路图
通过第一阶段教育计划的实施,溪溪现在能连续拍球十几个,而之前只能拍两三个。在双手不离开轮胎的情况下,溪溪滚动轮胎的速度也变快了。(见图2、3)
目前,溪溪上下肢协调能力仍然比较欠缺,还不能自然快速地进行交替前进。因此,针对溪溪在爬行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开展了第二阶段的教育计划。(见表2)
表2 第二阶段教育计划思路图
经过第二阶段的实施与观察,在户外爬大型玩具和攀岩墙游戏中,溪溪已经逐步养成了手脚交替使用的习惯,家长可以和溪溪一起玩钻山洞、单杠引体向上等游戏。(见图4、5)
在第三阶段,教师将对这些方面继续进行指导。(见表3)
在“长龙先生”和“轮胎城堡”游戏中,由于上肢力量的增强,溪溪从高处往下爬时害怕的情绪有了很大的缓解。(见图6、7)
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教育计划实施,溪溪的手膝爬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手膝爬的过程中,溪溪的上肢力量增强了,能灵活掌握手膝的协调配合,并且能够从一定高度上向下爬。为持续培养溪溪良好的运动品质,教师还将尝试为溪溪接下来几个阶段的运动发展做评估,形成差异化实施的过程性资料和档案。
案例反思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教师发现溪溪身上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身体运动能力的进步,还体现在自信心的提升上。由于运动能力的提升,溪溪变得更加自信,即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也可以做到不紧张、不害怕,迅速调整身体。
从自身专业能力方面来说,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从不同的幼儿身上发现其独有的特质和潜能,同时提升自身的分析解读能力。在对溪溪的教育指导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解读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会了基于实例,利用照片、视频、运动观察等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也了解到每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此外,教师还应提升教育指导能力,结合幼儿特点和水平,设计多元化的教育方案,让每位幼儿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家长与教师的双向努力。在游戏中,教师发现了溪溪手膝爬的问题,并与家长进行沟通,之后才有了家园的紧密合作、相互配合,使得溪溪身上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教师应多与家长深入交流,这样其教育指导能力才能获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