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泳欣 陈紫璐
摘 要:社会工作研究趋于规范、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于其研究方法运用的规范性、适用性不断提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7—2021年与中国社会工作主题相关的重点学术期刊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将此统计数据与相同期刊的早期数据进行纵向对比,以及与国际社会工作顶级期刊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和Social work论文研究方法的同期数据进行横向对比,了解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的趋势变化与研究导向。从数据上看,社会工作研究呈现实证研究导向,采用量化研究的学者比例也大幅提高,体现了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国际化和范式转变,传统的质性研究趋于规范;然而,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思辨研究占比仍然较高,量化等实证研究仍有不足,学术规范性与研究深度有待加强。中国社会工作权威期刊的缺位是社会工作缺乏学术影响力与号召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体而言,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640(2023)03-0023-09
学术的推进与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首先体现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2014—2016年中国的社会工作研究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在实证研究方面较为薄弱,与学界的学术发展要求仍相距甚远,也不符合社会工作自身草根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特征。[1]随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体系化发展,学界愈加重视研究方法运用的契合性和有效性问题,并日益重视实证研究,以期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那么,近年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如何?
呈现何种趋势和特征?反映了学科怎样的发展态势?为更好地回答上述问题,笔者选取与社会工作专业高度相关的学术期刊,对2017—2021年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進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提升中国社会工作科学研究水平,同时促进社会工作研究的跨学科交流。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笔者于2022年4月对中国知网刊登的2017—2021年社会工作领域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客观、系统、定量地描述交流的明显内容的研究方法,强调对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推断过程发展并解释其中的意义。[2]本文聚焦样本中每一篇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以每一篇学术论文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将非定量的文献资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对文本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本文借鉴吴帆2018年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上发表的“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文的方法[1],选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建设》《社会工作》这5本在社会工作研究领域具备较高影响力且至少有一个专题聚焦于社会工作的期刊,分析这5本期刊在2017—2021年发表的社会工作领域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在2017—2021年期间,这5本期刊发表的与社会工作领域相关的文章数量分别为38、95、210、115与274篇,共计732篇文章。其中,介绍性文章13篇,内容主要包括对某位社会工作学者的人物思想或生平经历、某种论文写作要点、研究软件等进行介绍。比如,何雪松反思德国著名社会学教授尼古拉斯·卢曼的思想对社会工作的启示[3],郭占锋、许静研究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思想的现代意义[4],郑鹏对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团体工作、社区服务工作以及社会学家言心哲的人生经历与专业成长进行详细介绍[5];同时,还有给予读者定性研究论文的写作指南,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开展社会工作领域定性研究的文章[6],以及介绍定性数据分析软件ATLAS.ti的数据编码、数据分析及结果呈现等常用的功能,并提供每项具体操作步骤的文章。[7]此外,这些期刊还包含了少量外国学者外文研究的译文(8篇)、学者笔谈(7篇)和导言(1篇)。虽然上述文章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但是从研究方法来看,这类文章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学术论文,因此并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统计数据。遵循此统计原则,上述5本期刊在2017—2021年刊登的732篇文章中,一共有703篇学术性论文被纳入本研究的统计分析范畴。本研究对其他期刊的统计原则与此保持一致。
为更好地促进本土研究与国际对话,推动社会工作学科与国际接轨,本文特意统计了有学术影响力的外文期刊发表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选取外文期刊遵循两项原则:(1)选取综合性期刊而非专业性期刊,即例如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和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这类期刊不纳入统计范围;(2)选取国际性期刊而非区域性期刊,例如Australian Social Work和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Work这类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期刊不纳入统计范围。按照这两项原则,笔者于2022年9月在Sci-Hub数据库查询统计了1991年创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文期刊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21年影响因子为1.984)和1920年创刊的SocialWork(2021年影响因子为2.856),在2014—2016年与2017—2021年刊登的学术性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数据。一方面,纵向比较这两本外文期刊2014—2016年与2017—2021年两个时期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情况,探究国际上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方法趋势;另一方面,比较同期国际与本土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分析本土研究的发展程度与学术水平。鉴于社会工作学科隶属社会学,为了解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学科的发展情况,笔者特意查阅了《中国社会科学》《社会》《社会学研究》这3本国内社会学顶级学术期刊,统计其2017—2021年发表的社会工作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方法运用情况。
在研究方法的分类统计上,本文参考吴帆对文章的分类[1],将学术论文初步划分为采用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与混合研究方法的论文(下文分别简称为思辨研究论文、量化研究论文、质性研究论文、混合研究论文)。在研究方法的二级分类中,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与完善。第一,在量化研究中,本文用“实验法”代替“准实验法”进行统计。“准实验法”指的是采用一定的操控程序,利用自然场景灵活地控制实验对象。与完全的实验法相比,准实验法没有特别严格的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要求,也没有强制性的对照组前测设计和非对等控制组设计,因而更具灵活性,应用更广泛。[8]然而,目标刊物有遵循实验法要求、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术论文,将这类文章纳入“准实验法”并不严谨,因此笔者将采用“准实验法”与其他实验方法的文章统一纳入实验法的统计范畴;而“准实验法”是一种类实验法的研究方法,将其纳入“实验法”的范畴也符合学术规范。第二,在质性研究方法一级分类下,本文从资料收集方法与资料分析方法的维度进行统计,修改了吴帆将“个案研究、访谈法、文献法、扎根理论”视为同一类属的统计方式。[1]陈向明对质性研究的定义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采用多种方法,如开放性访谈、参与型和非参与型观察、实物分析等收集资料。”[9]12由此可见,质性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包括访谈、观察、实物分析这三种,而文献法和个案研究与这三种方法并不处于同一层次。事实上,个案研究通常以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为资料搜集的方法,将个案研究法与访谈法、观察法并列统计,会导致访谈法与个案研究的论文分类存在交叉,使得分类不够严谨科学。而对于同时使用访谈法与观察法进行研究的文章,本文采用的归类口径为,如果一篇文章同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则选择最主要的一种进行统计。例如,当一篇文章在研究方法的章节同时介绍了访谈法与观察法,但当文章呈现出较大篇幅的访谈原文时,本文将其归类为访谈法,理由是观察法这一研究方法难以直观呈现在论文中;当文章未呈现任何访谈原文的只字片语时,笔者将其归类为参与式观察。此外,鉴于扎根理论在贯通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的独特优势,本文将遵循扎根理论的一般步骤,对实证材料进行分析并提炼理论的学术性论文予以单独统计。
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经笔者2022年4月在中国知网查询统计,《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工作与管理》《社会建设》《社会工作》这5本期刊在2017—2021年刊登的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见表1,2014—2016年与2017—2021年的论文研究方法统计数据的纵向对比见表2。
从整体数据上看,2017—2021年纳入统计的703篇学术性论文中,思辨研究论文共346篇(49.22%),质性研究论文共205篇(29.16%),量化研究论文共107篇(15.22%),混合研究论文共45篇(6.40%)。与2014—2016年的统计数据相比,2017—2021年思辨研究论文的占比从59.56%下降至49.22%,降幅高达10.34%;量化研究論文的占比则从7.57%上升至15.22%,增幅较大;而质性研究论文与混合研究论文的占比分别为29.16%和6.40%,与之前的数据基本持平。总体而言,近5年中国社会工作领域的学术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依然保持与2014—2016年一致的占比排名,近一半的论文为思辨研究论文,质性研究依然是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较常用的研究方法,而运用量化研究方法进行社会工作领域研究的学者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
从质性研究论文来看,访谈法是中文期刊论文作者运用频率最高的资料搜集方法,论文数量高达135篇,在205篇质性研究论文中占比为65.85%。从访谈法的类型上看,访谈法分为结构式、半结构式和无结构式三类,其中半结构式访谈兼具结构性、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比较符合社会工作领域研究的要求,因此运用最为广泛。例如,张培源通过对尚未完全丧失交流能力的渐冻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出该群体需求产生的原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内在联系,并彼此互相影响,共同导致渐冻症患者陷入困境。[ 1 0 ]而在运用访谈法的论文中,有13篇论文在运用访谈法的同时,综合运用了焦点小组的研究方法,从特定的目标人群中挑选若干对象,以讨论会的形式围绕研究者感兴趣的若干主题展开讨论。[11]例如,李棉管、岳鹏燕以毕业实习对专业认识和职业选择的影响为主题,运用焦点小组收集已完成毕业实习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看法,认为“社会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边缘性行政化的体验,削弱了其从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意愿”。[12]与访谈法相比,运用其他资料搜集方法,如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的论文相对较少,仅有40篇和30篇,这些方法并不是质性研究的主流资料搜集方法。综合而言,质性研究的学者能比较娴熟地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论文所选用的研究(资料搜集)方法与研究问题及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匹配性。此外,在135篇使用访谈法的学术研究论文中,遵循扎根理论理念[9]332-336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的论文仅占4篇,这说明虽然扎根理论在社会科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尚未成为社会工作领域内具有显著度的分析方法。这侧面反映了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在规范性、科学性方面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从量化研究论文来看,中文期刊论文作者使用最多的是调查问卷量表法,在107篇量化研究文章中占比为35.52%(38篇),内容分析、实验法和二手数据分析占比分别为22.43%(24篇)、16.82%(18篇)和25.23%(27篇)。从抽样方法上看,运用调查问卷量表法的文章在选择调查对象时,采用的抽样方式集中于分层与配额抽样、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和系统抽样,分别是6篇、14篇、2篇和1篇,不过仍有15篇文章并未介绍任何具体的抽样方法。在数据分析方面,量化研究的学者通常运用多变量回归分析的方式厘清变量间的依存关系,其中最常使用的是多元线性回归与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这些研究中,有部分研究会先用方差分析判断各变量对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哪些因素适合纳入回归方程中,哪些因素由于对结果影响的方差小而不应纳入回归方程中;同时,也有少数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笔者猜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较少主要是因为其对样本量的要求比回归方程分析要高;不过,依然有39篇文章仅对数据进行了基本描述,未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值得一提的是,有7篇量化文章采用了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进行分析。科学知识图谱是近年来科学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等领域兴起的研究方法,它可以用图谱的形式揭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1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工作量化研究过程中学者捕捉研究方法变化的敏锐性。
从主题内容来看,这些量化研究的议题大致分为四类:一是以服务对象现状及需求为切入点的项目服务人群研究;二是探究社会工作行业发展动态及困境;三是研究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认同;四是挖掘政府在社会工作中的职责及制度效应。
此外,有45篇论文综合使用了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这种混合研究论文的占比与2014—2016年的占比几乎持平(由原先的5.58%增加至6.40%)。不过,在这些论文中,量化研究的比重有了大幅提升。
具体体现为,同时运用且均衡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数量从之前仅有的3篇上升至14篇,涨幅达20%,与其他两类混合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论文数量相当。可见学者越来越倾向于混合方法的均衡使用,也进一步印证了社会工作研究领域中量化研究方法的普及。在论文议题上,这些混合研究论文有22篇文章聚焦于探讨社会工作在儿童发展、老人照护、医务、禁毒等领域的作用与意义,其余则涉及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社会工作在防止校园欺凌中的功能等议题。这些论文通过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有机结合,比采用单一研究方法的论文在研究深度、灵活性和可读性上都有了显著提升。这印证了混合研究在弥补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不足方面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混合研究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从思辨研究论文来看,近五年学界发表的思辨文章比例有所下降,由2014—2016年的59.56%减少至49.22%,这与现阶段社会科学研究致力于强化实证研究的倾向相匹配。近5年的思辨研究论文主要依据既有文献资料或作者自身的学术经验,归纳演绎为系统性的学术观点或是构建新型的未经验证的分析框架。例如,侯利文依据我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初始形态、发展演变、相互影响及互构过程,建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界说”,以期明辨社会工作发展历程所嵌涵的理论与实践的互动。[14]总体而言,近5年的思辨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3种议题上:一是国(境)外社会工作开展情况的介绍及其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启示;二是社会工作本土化路径及其困境;三是社会工作介入各领域的服务策略等。从议题上看,近5年的文章中金融社会工作的思辨型研究较多,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上,缺乏有分量的实证研究。
鉴于发表在顶级刊物的文章对学科研究推进的引领作用,本文除了对社会工作领域主流刊物的论文进行统计外,还基于社会工作隶属社会学的学科分类原则,进一步统计了《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会》这3本国内社会学顶级学术期刊在2017—2021年间发表的社会工作研究性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经统计,上述3本期刊在2017—2021年间收录的社会工作研究性论文仅有10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的收录数量为零,具体数据见表3。
从统计结果上看,《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社會》这3本期刊在2017—2021年发表的与社会工作领域相关的文章分别为0篇、4篇和6篇。
这10篇文章中,有5篇文章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50.00%),有3篇为思辨研究论文(30.00%),而量化研究和混合研究则各有1篇(10.00%)。这体现了在社会工作的实证研究领域中,质性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与社会工作主流期刊的统计数据基本吻合。此外,必须认识到社会工作相关论文在这3本顶级社会学期刊的发表数量偏低。可见现阶段中国社会工作的学术发展在社会学领域的显现度较低,研究水平也需大幅提高,社会工作学者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工作领域外文刊物的主要研究方法
遵循期刊具有学术影响力、综合性和国际性的原则,本研究将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与Social Work纳入统计范围。这两本外文期刊具有极高的威望与影响力,其收录的文章位列世界学术前沿,对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指引性的作用。经笔者2022年9月在Sci-Hub数据库查询统计,这两本外文期刊在2017—2021年刊登的学术性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情况见表4,2014—2016年与2017—2021年的论文研究方法统计数据的纵向对比见表5。
2017—2021年这两本外文期刊共刊登701篇与社会工作主题相关的文章,其中571篇学术论文纳入本研究统计,其余130篇(含70篇书评、43篇编辑前言、4篇介绍性文章、3篇征文启事、2篇悼念稿与8篇书信)不纳入统计。从整体数据来看,纳入统计的571篇学术性论文中,思辨研究论文为165篇(28.90%),量化研究论文为307篇(53.77%),质性研究论文为45篇(7.88%),混合研究论文为54篇(9.45%)。该数据反映了在国际社会上,量化研究是社会工作的主流研究范式,这与学科方向有关。国外社会工作与心理学在实践与研究上都有较强的交叉,所以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式,如标准量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都传导到了社会工作的具体研究之中,丰富了社会工作的量化研究。
与2014—2016年相比,近5年国际社会在社会工作领域研究方法运用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量化研究论文的占比从43.31%增加至53.77%,增幅高达10.46%;二是质性研究论文的占比从16.26%锐减至7.88%,发表量减半;三是思辨研究论文的占比从39.49%下降至28.90%,降幅高达10.59%;四是混合研究论文的占比从0.96%增长为9.45%,增幅达8.49%。上述数据的变化,有两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方面,国际社会比较重视实证研究,总占比高达71.10%,且非实证研究的论文(思辨研究)比重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另一方面,在实证研究中,量化研究迅猛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上社会工作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与此同时,质性研究的地位有所下降,近5年发文占比低至7.88%。一般而言,一个发展稳定的学科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会保持相对稳定,每类研究方法都甚少出现幅度高达百分之十的上下浮动,这从侧面反映了近年来社会工作学科发展迅猛,同时学科发展尚未进入成熟阶段。
此外,为更直观地比较社会工作领域在研究方法使用上的异同,笔者直接对社会工作的国内主流期刊与外文期刊的数据进行比较(见表6),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社会工作的思辨研究论文居多,且这些论文缺乏对学术观点的开放式探讨。从数据上看,2017—2021年外文期刊的思辨研究论文比例仅为28.90%,而中文期刊纳入统计的703篇研究性论文中,思辨研究达到346篇(49.22%),即中文期刊每刊登两篇社会工作学术论文,就有一篇属于思辨研究。虽然近年来思辨研究的论文比例有所下降,但数量依然庞大,与国际上实证研究导向的趋势不一致。此外,国外的思辨研究论文学者多以公开发表论文的方式对他人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被质疑的作者以相同的方式予以回應,从而形成开放式的学术对话。比如,Clio Belle Weisman和Paul Montgomery经过综述,得出在不重新检查和测试影响的情况下继续采用FFT(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可能是不明智的结论,[15]而Michael S. Robbins和Charles W.Turner对此有不同看法,二位学者认为,如果政策制定者采纳Weisman和Montgomery的建议,5万多名接受FFT服务的青少年等将受到严重的伤害。[16]面对如此尖锐的抨击,Weisman和Montgomery进行了回应,澄清并没有要求全面停止FFT的传播。[17]这类辩论或回应性文章对学术交流、思维碰撞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二,国内社会工作的量化研究稍显不足,实验法的运用相对局限。表6的统计数据表明,2017—2021年外文期刊的量化研究占全部研究的53.77%,是同期中文期刊量化研究(15.22%)的三倍有余。外文期刊论文作者擅于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构建科学有力的数据,并将其作为研究的论证支撑,其中实验法是较常运用的方法(30.94%)。而在实验法中,以随机对照实验作为研究手段的论文居多,28篇论文运用随机对照试验(RCT)、整群随机对照试验(CRCS)、无盲平行随机对照试验、平行随机对照试验(PRCT)、分组随机对照试验(CRCT)、单盲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等实验方法对社会工作实务领域进行干预研究,大都运用前测—后测的方式检验试验的效度。例如,Michael J. McCarthy等人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对人际关系在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的抑郁症防治效果开展研究,证明“脑卒中幸存者—照顾者携手计划”具有可行性。[18]准实验研究(QED)在学术圈中亦受到一定欢迎,2017—2021年上述两本外文期刊共刊登21篇使用准实验法的论文。相比之下,实验法(准实验法)在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并不常见,近5年仅18篇文章使用了实验法,常见于随机对照实验与干预实验,呈现单调性、局限性的特点。从数据分析深度来看,中文期刊的量化研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文章对数据仅进行基本的描述统计,缺乏数据间内在联系的深度探讨,对数据的利用程度低,不利于分析方法的发展。
第三,文章的学术规范性有待提高。在本文统计的中文期刊文章中,作者未对其论文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的现象比较常见,这种现象在混合研究论文中尤为突出。混合研究论文综合使用了质性方法与量化方法,但很少有混合研究论文对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功能区分与关系讨论,在学术严谨性和规范性上略显不足。总体上看,中文期刊论文缺乏对研究方法的介绍。外文期刊论文的规范性值得借鉴。本文纳入统计的外文期刊论文中,大部分实证研究不仅在正文部分用单独一章介绍研究方法,也于摘要部分从研究目的、方法、结论、讨论四个角度对该文进行简要介绍,为读者初步窥探文章的研究主题提供了便捷之路。
四、结论与建议
笔者采用期刊内主题检索的方式筛选论文,将社会工作领域的国内5本主要期刊、3本国内社会学顶级期刊和2本具有极高威望的社会工作领域外文期刊相关研究论文纳入统计,通过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发展状况,为社会工作学科的长足发展提出研究方法层面的建议。通过数据的比较,笔者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首先,从纵向对比上看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可以发现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已呈现由非实证为主渐渐转移至实证为主的趋势。量化研究、质性研究与混合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涨幅,思辨研究整体占比下降显著。实证研究的多方面发展,符合人文社科研究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研究能力已逐步提高。社会工作学科具有基层性和草根性的特点,所研究的主要议题最终要落实到实际服务上。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应坚持这一发展方向,继续扎根于实践,不断发展量化研究等实证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资料搜集方法)是一种趋势。随着社会治理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应用性与显现度不断提升,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社会工作研究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因此,根据研究需要选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资料搜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种传统共存并向纵深发展。只有正视不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的价值,开展多维度研究,才能促使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持续向纵深发展,推动学科研究不断创新。
其次,从国外与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的横向对比来看,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均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国外的社会工作研究更倾向于实证研究且在对量化数据的分析处理上具有重大优势。与之相比,中国的社会工作研究依然停留在思辨研究居多、实证研究比例开始提升阶段,且两个问题尤为突出。
一是相当部分的学者对研究方法的内涵定义、使用步骤依然不甚了解。例如,一些宣称使用了“文献法”的论文实际上只是进行了研究过程中必然需要的“文献综述”,一些量化研究论文也没有进行稳健性、内生性检验,而这对量化研究很重要。二是论文写作规范不足,缺乏对研究过程的清晰、翔实介绍。
实际上,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将研究过程清晰、详细地向读者进行介绍,主要包括如何搜集和分析资料,这有助于读者了解论文结论的形成过程,有助于提高论文结论的信度与效度。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国外对社会工作的研究更多体现为与心理学的交融、个案服务以及某种社会工作手法的有效性问题,而中国的社会工作研究则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治理与服务等元素。这种研究内容倾向也与学科发展渊源有着直接联系,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本土社会工作研究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
再次,现阶段中国缺失社会工作权威期刊,这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学科的学术影响力与号召力。
权威期刊是学科与专业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一门学科是否成熟且具备影响力,与权威期刊的发展密切相关。国外拥有Social Work、Research on SocialWork Practice等社会工作领域的知名期刊,更有聚焦于特定领域(如聚焦于医疗健康的期刊SocialWork in Health Care,聚焦于儿童与家庭议题的期刊Child & Family Social Work)、特定地域(如聚焦于英国的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的社会工作类刊物。与之相比,现阶段,虽然中国社会工作领域刊物的办刊质量不断增强,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仅有一本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協会主办的《中国社会工作》为CSSCI 南大核心期刊,且该刊物以半年为发表周期也直接导致了整体发文量偏少。此外,《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社会》这三本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人文社科期刊,甚少刊登社会工作领域的论文。这在整体上反映了社会工作研究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影响力依然薄弱。由此可见,不断提升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水平,打造中国的社会工作权威期刊品牌,增强学科地位,夯实平台建设,推进中国社会工作的深度发展与扩大国际影响力,依然任重道远。
最后,重视与尊重社会工作研究中各类研究方法的价值。随着学科不断发展,量化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社会学界的关注,定量研究也逐渐成为国内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方法。[19]与之相较,质性研究因为样本数量少、统计分析不稳定以及代表性问题,容易受到学界的质疑,在期刊论文发表、科研基金申请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作为研究者,我们必须认识到研究方法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否的区别,过于追求方法的创新可能会导致削足适履、本末倒置。质性研究在深度剖析现象、深化问题的理解方面也有量化研究无可比拟的优势。事实上,如费孝通老师的《乡土中国》、罗伯特·帕特南《独打保龄球》等众多具有时代穿透力、学术影响力的著作也是质性研究的典型代表。因此,质性研究的研究者无须妄自菲薄,而应正视质性研究方法在专业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推动质性研究发展,逐步扩大质性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同时设法提高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不断学习借鉴各种不同研究方法,拓展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 1 ]吴帆.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运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18(1): 155-169,178.
[ 2 ]BRYCE ALLEN. 图书情报学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J]. 国外情报科学, 1993(1): 27-30.
[ 3 ]何雪松, 吴怡烨. 沟通、系统与改变: 反思卢曼对社会工作的启示[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1): 6-12.
[ 4 ]郭占锋, 许静. 李安宅边疆社会工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建设, 2018(2): 17-24.
[ 5 ]郑鹏. “以服务社会为职志”: 言心哲和他的社会事业[J]. 社会工作, 2021(6): 21-35,101-102.
[ 6 ]张霖, 吴世友, MARK W FRASER. 社会工作领域定性研究论文写作指南与规范建议[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90-97,116.
[ 7 ]吴世友. 如何运用ATLAS. ti分析定性数据和发掘研究主题[J].社会工作, 2017(6): 23-40,111.
[ 8 ] 陆雄文. 管理学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 16.
[ 9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 10 ]张培源. 社会支持视角下渐冻症患者的需求研究[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9(2): 49-56.
[11]李冬莉. 简评典型组讨论方法的应用[J]. 社会学研究, 1998(1):50-56.
[12]李棉管, 岳鹏燕. 专业认同的悖论: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意外后果——职业社会学的解释视角[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2):49-57.
[13]亓迪, 沈佳飞. 近十年国内外儿童发展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6): 39-49,59.
[14]侯利文. 教育先行抑或实践引领: 再思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20(1): 13-20.
[15]CLIO BELLE WEISMAN, PAUL MONTGOMERY. 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 (FFT) for behavior disordered youth aged 10—18:an overview of reviews[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2019, 29(3): 333-346.
[16]MICHAEL S ROBBINS, CHARLES W TURNER. Call for revision of Weisman and Montgomerys review of 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19, 29(3): 347-357.
[17]CLIO BELLE WEISMAN, PAUL MONTGOMERY. Response to: a critical review and call for revision of Weisman and Montgomerys review of 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 by Michael S. Robbins,Charles Turner[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19,29(3): 358-360.
[18]MCCARTHY MICHAEL J, SANCHEZ ANGELICA, GARCIA Y EVIE, et al. Feasibility of the hand in hand relationship intervention for stroke survivor-caregiver dyads: a randomized trial[J]. 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021, 31(1): 75-89.
[19]风笑天. 推动与引领: 《社会学研究》三十年来的方法研究论文回顾[J]. 社会学研究, 2016(6): 49-72, 243.
(文字编辑:徐朝科 责任校对:徐朝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