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猛
马衡先生一九一七年八月应蔡元培校长之聘北上,任职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征集员。次年任文学院国文系讲师授金石学。为了便于甲骨文字流传,供有识学者学术研究,先生将自己所集甲骨拓本一一八片(实甲骨一一二片),拓印成册计三十页,分赠同道友好。
一九一九年五月二十三日《鲁迅日记》有言:『下午往大学,得《马叔平所臧甲骨文拓本》一册,工值卷四元。』另一九二○年罗振玉致张国淦书云:『顷得天津姚贵昉(天津碑贾)书,并寄来《殷契拓本》(即《甲骨刻辞拓本》)一册,乃王忠悫(国维)旧藏,渠以三十元得之,询弟购否。此为马叔平所藏,当日乃弟托渠拓墨。龟板质脆,不能多拓,共得三分,一马自留,一赠弟,一赠忠悫,弟已有之。』罗振玉此函所言仅拓三册,其一姚贵昉以三十元从王国维手中购得,说明马衡先生馈赠王国维不止一册。加之其分赠金石友好容庚、郭沫若及『西方研究甲骨第一人』明义士(有《殷墟卜辞后编》,一九二八年完成,将收录的甲骨二八一九片,拓印五份,除自留一份稿本外,分赠好友马衡、商承祚和容庚等著名学者)等。由此可见马衡是为了最大范围为他人研究提供方便,不惜自藏珍品质地损伤,当先后拓有十余份也。
一九二二年达古斋主人霍保禄(字明志)以所藏甲骨刻辞数百片,捐赠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时任北大考古室主任的马衡先生代表北大国学门接收,并将其拓印,装成四册,与己之所藏《甲骨刻辞拓本》汇集五册,准备待机影印出版。是年十二月十八日,马衡先生因翌年即北京大学成立二十五周年校庆,便将霍保禄所捐甲骨刻辞(四匣)拓本及自藏甲骨刻辞一一八张拓本,合为《甲骨刻辞拓本》五册,同时在考古学研究室展出。而北京大学《本校第二十五年之成立纪念号·历史部考古学室展览品一览表》所记『《甲骨刻辞拓片》(凡将斋藏甲骨文字五本)』一语,误导了许多后来的研究者,以致这批北大公藏与马衡私藏甲骨刻辞实物与拓本数量众说纷纭,混淆不清,至今未得令人信服的公论。至于当时马衡拓印装订《甲骨刻辞拓本》多少部,流传多少,今已无从考证。可考者仅王国维在《积余甲骨拓片》跋文中,提及马衡曾赠送给他京师大学和自己收藏的甲骨拓片。以及网上拍卖曾毅公手书《〈凡将斋甲骨文字摹本〉记》谓:『《凡将斋甲骨文字》乃马叔平(衡)先生弆藏……一九四八年,晤马先生于蕴真簃冯氏,曾以此批甲骨询之先生,先生云:「此批甲骨乃民国初年陆续收于沪上市场,确属铁云(刘鹗)旧藏。
来北大后,曾拓数份,以赠友好。今骨若甲久已失散,即拓本手边亦无矣。」五五年初,马氏谢世,越年借北大藏本印摹一遍,再以《续编》重校一遍。』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北大成立考古学会,马衡即着手计划古迹古物之调查、发掘、保存等事项。其中包括已经整理并待付印之书籍,主要有:《甲骨刻辞拓本》(马衡辑)、《封泥存真》(马衡著)、《古明器图录》(罗振玉辑)、《金石书目》(容媛辑)、《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方睿益著)、《艺风堂所藏金石文字增订目》(缪荃孙藏并编)、《兴化寺壁画考》(马衡著)、《西行日记》(陈万里著,已出版)。然终因成本过高,马衡所辑《甲骨刻辞拓本》未能影印出版,从此封存在文科研究所,无人问津。
光阴荏苒,九十多年过去了。二○一五年初,本人在整理马衡先生资料时,偶见傅振伦先生曾撰文提及马衡在北大欲影印出版《甲骨刻辞拓本》数卷,因经费支绌被搁置一事,并表示深感遗憾,便委托当时在校读研的北京房山区旅游局副局长赵圳帮忙查寻马衡辑《甲骨刻辞拓本》下落。赵圳分别走访了北大图书馆古籍室、旧书报刊室及中文系、考古系等部门,但如同大海捞针,费尽周折,也找不到任何有关此书的线索。在她几乎绝望时,终于在图书馆古籍室的一位老先生的指点下,在电子系统搜到了这套被世人遗忘的古籍。当时,图书管理员吃惊地看着这位中年觅书者说:『这部书上次有人借阅还是一九八〇年代的事了。』令我想不到的是,不日即接故宮研究院古文献研究所任昉老师电话,谓故宫计划将该院所藏甲骨刻辞全部拓印成书出版,其中含马衡先生一九五二年捐献甲骨刻辞,闻马衡曾辑《甲骨刻辞拓本》,不知今在何处?
当我听完此问,真感觉不可思议,天下竟有如此巧合之事,当即答复,刚刚在北大觅得此拓本下落。鉴于先祖父马衡本是故宫人,拓本正与实物团圆,此乃天意乎?
后经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沟通,得到馆长朱强先生大力支持,顺利将马衡辑《甲骨刻辞拓本》一函五册扫描件全部提供故宫博物院影印出版。
笔者以为,马衡馈赠金石友好的《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当为己之所藏拓印本,北大所藏霍保禄捐赠甲骨刻辞虽经马衡先生拓印成册,但不可能如自家所藏那样随意拓印,馈赠同道友好,恐怕只有王国维者可获此殊荣。至于其他友好只可寄希望影印出版,或往北大借阅也。可惜影印出版计划未能如愿,终成憾事。今逢盛世,由故宫博物院主持影印出版,并厘清了北京大学庋藏的马衡辑《甲骨刻辞拓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马衡生前捐赠的甲骨一一二片的前世今生,终于圆了马衡先生百年金石梦。
本文责编:张 莉 苏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