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幼娜
(福建省永春县夹际学校,福建 永春 362600)
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字面含义,大部分人一看就懂,更不用说语文教师了。但如何处理教读课与自读课之间的关系呢,语文教师们的做法就不一定相同了。自2017 年秋季,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使用以来,其建构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就在国内掀起了研究热潮。随着研究的推进,大部分一线教师已具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也明白自读课的重要性,但在自读课与教读课的联结上缺少系统的、有梯度的方法指导。下面就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依据文本的特质和学生的实际,从语用角度出发,探究自读课有效对接教读课的教学策略。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里的阅读按双线来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每一单元前,必须先熟悉单元的教学内容,了解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人文主题为“文明印记”,其中阅读部分原选编四篇课文,由教读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自读课《蝉》《梦回繁华》组成。2021年8 月第5 次印刷时新增了一篇自读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五篇课文虽多是以介绍事物为主的事物性说明文,但类型较为丰富:《中国石拱桥》是科学性事物说明文,《苏州园林》《梦回繁华》为文艺性事物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带有游记性质的事物说明文,《蝉》是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交错的说明文,五篇课文的特点各不相同。
语用视域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我们不妨参照一下教材的单元说明,就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说明的第二段告诉我们: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从这一单元说明中,我们能够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知道这单元的语文教学能力点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作者是如何将事物介绍清楚的。
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我们找到自读课对接教读课的点。像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是以介绍事物为主的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以此为核心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的对接点就很明确——不管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就是要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首要教学目标明确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呈现这些事物的特征?通过前两篇教读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的探究学习,学生能逐步把握住说明文的特点。紧随其后,在引导学生自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梦回繁华》三篇课文时,教学目标要注意与前两篇教读课的对接。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得到培养,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有效。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阅读大多将教读课安排在自读课之前,编者这样安排的本意是想通过教师在教读课的教导,引导学生在自读课里自主学习,形成阅读能力。但能否达到这种效果,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在“着眼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基础上,自读课如何有效对接教读课?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陈建源提出“用‘以文析法’‘以法习文’作为教读课、自读课的课型区别和设计路径”,换言之,也就是说阅读策略可以成为自读课与教读课的对接点。至于如何对接?可以从以下三步来开展: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两篇教读课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学生很轻松掌握了第一个阅读策略——说明对象可从课文标题里找。比较难的是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教读课中有什么阅读策略可供学生在自读课中借鉴。从课后思考探究入手,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请你去读读《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一: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在这一题干中,其实已经告诉了大家可用的一些阅读策略——找例子,提取关键信息,纵向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提示阅读课文,通过找与表格提示对应的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学生大多能轻松地完成填写表格的学习任务。从文后这道课后思考探究题中,学生能学到第二个阅读策略:提取关键信息,借助说明方法,理出说明顺序,有利于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
本单元的另一篇教读课《苏州园林》虽然也是介绍建筑的说明文,但《中国石拱桥》说明的是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建筑,而《苏州园林》说明的是具有共同审美特征的建筑。这两篇教读课虽同中有异,阅读策略却是通用的,即运用“提取关键信息,借助说明方法,理出说明顺序”的阅读策略,学生大多能自主概括苏州园林的特征,何况还有文后思考探究一来助力。我们一起来看看《苏州园林》课后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题干中“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已经给学生指明了方向——答案就在课文中,只是没有像《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一表格的加持,学生没那么容易提取出关键的信息。那有没有提取关键信息的阅读策略可用呢?《苏州园林》课后思考探究二的前半部分是这样说的:课文多数段的首句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这就给我们指点了迷津,也学到了第三个阅读策略:抓中心句和首括句来提取关键信息。作者为了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把有关事物特征的句子放在文中比较明显的位置,这些句子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如《苏州园林》每段的首句大多是本段的中心句。
叶圣陶老先生曾提出“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把教读课安排在自读课之前,这与叶圣陶老先生的教学理念不正好一致?教师在教读课里的教,最终目的在于“不须教”,就是说不待教师教,学生能自己阅读,但并不说自读课就放任学生随意地阅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体系既然按单元来安排,自有它的用意。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语文能力的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将一个事物介绍清楚。教师引导学生在教读课《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里学习阅读策略,自读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蝉》《梦回繁华》中学生把教读课上学到的阅读策略迁移运用到文本的阅读中来。方向明确、阅读策略明晰,既能让自读课有效对接教读课,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都是介绍建筑的说明文,紧随这两篇教读课之后的自读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刚好也是介绍建筑的说明文,同为介绍建筑的说明文,阅读策略的对接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自读这篇课文时,运用第一个阅读策略——说明对象可从课文标题里找,立马从副标题中找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其实本文的正副标题中不只点明了说明对象,正标题既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思,而副标题中的“瞻仰”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运用第二个阅读策略中“提取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怎么提取?课文旁批有点拨,有旁批的加持,学生能快捷地找出文中的关键句——“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进而提炼出关键词“巍峨、雄伟、庄严”。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自读任务就不能仅止于把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还要理解课文是怎样呈现这些特征的。教师可适时适当地设置任务单来引发学生思考,进行深化阅读,也辅助学生更熟练地运用阅读策略。例如,为了让学生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笔者在教学中就给学生设置了下面这个任务:阅读课文第2 至5 自然段,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性词语,看看作者是怎样走到纪念碑前向我们介绍的?通过提取“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踏上台阶”和“到了平台”等关键性词语,学生便明确这一部分是按空间顺序来说明的。
与这一单元前三篇课文不同的是《蝉》和《梦回繁华》都不是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生在自读这两篇课文时能否运用教读课里学的阅读策略呢?答案是肯定的。教材中《蝉》包含“蝉和地穴”和“蝉的卵”两部分的内容,学生运用教读课学习的阅读策略,抓住关键词句,可以大致把握两部分的内容。但在本文人文主题的“科学精神”探究上,同样需要教师适时适当地设置任务单来引发学生思考。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是凭着细致的观察和科学的求真求实精神来了解蝉的,从中感受作者热爱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笔者在教学中就给学生设置了下面这个任务:列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梳理好蝉的生长过程后再补上每一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这些答案文中都有,学生通过提取关键信息、抓住关键词便能完成这一任务。看着只是让学生列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但从中学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法布尔对蝉细致、深入的观察。学生在自读《梦回繁华》这一课时,教师也可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置阅读任务单,提升阅读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快速了解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在教读课中教学生怎么读课文,总结出阅读策略,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阅读策略来自学自读课,这样自读课就能与教读课对接起来。若要阅读策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来,在学习单元里的几篇课文后,不妨梳理归纳要点,让学生学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师可引导学生做以下归纳:
如果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首尾段就是文章不可缺少的躯干。为何这么说呢?因为标题大多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首尾段大多呼应了文章的标题,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课文的标题就是说明对象;《梦回繁华》标题虽未点明说明对象,但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就自然地引出了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事物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以事物为说明对象,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为说明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会在文中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来具体说明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文章便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最能代表中国石拱桥成就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加以说明。
事物说明文中所谓的“关键信息”即为能体现事物特征的句子,这些句子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作者通常将这些句子放在文中比较明显的位置。因此在阅读文章时,要多留意这些概括性的语句,如:《苏州园林》一文所要说明的是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一种高度概括的审美特征,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理解,需要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加以说明。从第4 段开始,段首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起到了提示层次和角度的作用。
综上所述,只有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找到自读课有效对接教读课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读课里教导学生学得出阅读策略,再引导学生在自读课中运用阅读策略自主阅读,学生才能逐渐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以达到学一篇而知一类的效果。这也贯彻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