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苗丹丹,郑岩,徐健
(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2.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山东青岛 266000)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来助力[1]。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研究生具有创新的基础和能力,所以立足于高校,面向研究生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较佳的途径[2]。但目前一些研究生报考者仅把大学的知名度、科研硬件环境等客观因素作为择校标准,导致各高校为了吸引优秀的人才而花费大量资金购置科研设备,忽略了人才培养的微观环境建设,如研究生的培养方式、研究团队的科研水平、高校的科研氛围等。虽然这些微观环境不容易衡量,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良好和谐的微环境,可以充分挖掘研究生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也能够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创新型人才是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2)有较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3)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和专业水平较高;(4)道德品质良好,能与他人团结共处;(5)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较好,能不畏艰难、承担艰苦的工作。
首先,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能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创新[3]。其次,创新型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大脑中潜在的意识,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思维就像一颗种子,在适当的微环境下萌芽并茁壮成长,最终取得创新科研成果。最后,创新型人才要有大局观念,时刻以国家发展作为自身价值实现的制高点,探索前沿科技,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生培养的微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微小环境。仔细分析,研究生课题实施期间微环境主要是由研究生导师、周边其他相关教师和同学、研究涉及的各项条件、研究场所的研究氛围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构成[4]。微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缺少和谐的微环境,将会影响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多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我国高校忽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重视,未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虽然很多学者和专家就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仍需要深入探索。
研究生教育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支持[5]。高校也在大力拓展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不断建设和优化自身培养创新高科技人才的环境,广泛提倡学生发挥创造精神,让学生进行实践,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6]。但目前多数研究生课堂教学仍倾向于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基础,相关实践课程较少,不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7]。一些专家学者为此也做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有益的建设性意见和方案。但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微环境建设还停留在决策层面,具体如何实施还没有明确的导向。
虽然近年来我国研究生不断扩招,但大多数高校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仪器长期得不到更新或更新缓慢,远未达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需求,不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8]。此外,高校选修课程较少,研究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创新思维受到限制。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领域的机会减少,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探索、创新特质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前高校学术氛围不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研究生短时间内无法适应研究生阶段学习方式的变化,科研创新热情普遍较低,只有较少学生能够沉下心来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是高校科研资源支持力量不足,为研究生提供的科研创新激励措施整体偏少,且科研课程资源投入较少,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导致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降低。
以往学生的考研动机是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入研究以实现更高的自我理想与价值。但目前部分本科生考研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且毕业后从事“非学术”职业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9]。另外,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考采用初试全国统考,复试为笔试加面试的方式,初试通过者就有资格参加复试,但近两年部分院校将面试环节改为线上面试,使高校教师很难全方位判断学生是否具备科研能力[10]。
学术道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科研人员必备的素养,遵守学术道德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11]。研究生学术基础相对薄弱,学术水平与学校要求差距较大,且学术规范意识较低。针对这一现象,研究生要提高学习主动性,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和实践活动,逐步提高知识基础和科研能力。外在原因主要是高校相关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学术道德规范宣传不到位、监督制度执行不到位、处罚制度不健全等,所以高校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12]。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相关课程与讲座,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纳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对论文写作规范与诚信的认识,提升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观念;其次要加强监督管理,有效督导学生论文的选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营造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研究氛围。
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团队是指以教师、研究生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研究预期目标为导向,根据课题任务需要进行分工而组建起来的研究共同体[13]。在当前大环境下,科研任务面临更多的难题,因此,为了培养出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高校要着重加强研究团队的建设。首先,高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将海内外的创新型人才吸引到学校,为高校研究团队注入创新活力。其次,课题性质往往决定团队研究的价值,导师作为高校研究团队的领导者,要善于利用自身优势与资源,选择具有价值和挑战性的课题,这样才能将研究生的潜在能力开发出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14]。最后,研究团队要注重跨学科组合,发挥不同学科的优势,这样不仅能提高团队的效率,还能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领域。
研究生是创新型人才的主体,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影响我国创新型人才的质量,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学生全面发展”同样适用于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不应局限于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应包括科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首先,研究生进行科研工作需要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支撑,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的跨学科思维,为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卓越的科研水平是研究生科研工作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15]。国家应适当增加科研经费,保证高校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同时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将科研人才和资源合理配置,建设具有浓厚科研氛围的科研团队;研究生也要提高执行效率,不断在科研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16]。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高校研究生面临着繁重的科研任务和一定的就业压力,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新媒体工具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并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研究生的精神生活,促进情感交流,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17]。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不仅受大学知名度、学术和科研硬件环境、指导教师的学术造诣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微环境息息相关。创新型人才培养微环境包括研究生导师、周边相关教师和同学、科研涉及的各项条件、研究团队的研究氛围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只有构建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微环境,才能充分将研究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出来,提高研究生群体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型才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