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2023-08-28 01:55王建军王英王帅张文帅温曼童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3年13期
关键词:机床校企加工

王建军,王英,王帅,张文帅,温曼童

(1.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2.咸阳市高端数控机床关键零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陕西咸阳 712000)

随着机械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对机械行业相关职业院校提出了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要求[1-2]。职业院校应当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操能力的产业人才[3]。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职业院校应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教学体系,以产业学院为依托,组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勇于创新的教学团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符合行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4-6]。

1 教学团队建设思路

1.1 教学团队应地方产业需求而建设

陕西是以制造业为特色的大省,在汽车制造、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军工行业等装备制造方面处于国内前列。加快制造业创新发展,是陕西抢占未来高科技领域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机械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举足轻重。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地方产业发展为动力,依托产业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所在区域产业发展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陕西秦创原核心区,做好高端人才引进、培育,发挥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组建服务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教学团队[7-8]。

1.2 教学团队成员依创新而聚集

在对教学团队成员进行分组任务分配的过程中,依照基础加创新模式创建教学团队。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团队建设,除了鼓励任课教师在传统机械基础课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外,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装夹具设计、CAD/CAM 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等课程中引入机械创新教育,积极引进企业高端人才进行现场理论和实践授课,挖掘龙头企业的技术骨干加入教师团队,最终建立以机械课程为基础、以机械创新教育为支撑的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9]。

1.3 依托产业学院,对接高端产业,提升团队专业能力

依托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对接高端产业,根据学校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跟踪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最新动态,重点针对智能机床应用、智能产线应用、数字化制造等过程中的难点,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将北京精雕、宝鸡机床、秦川机床等行业龙头企业的最新技术成果引入教学一线,提升教学团队的教科研改革与创新能力。

1.4 校企合作依靠平台,实现产教要素“四融合”

以深度产教融合作为校企合作的突破口,依靠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全国机械行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技术研发、社会培训等工作,实现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学对接生产、教学环境对接生产环境的“四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2 教学团队管理方案

为了完成建设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的目标,对负责人、核心成员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并重点制定了青年成员培养方案。

团队运行采用“校内带头人+校外带头人”双带头人负责制,校内带头人熟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力,能够将职教改革的新方案、新动态、新理念应用于专业建设;校外带头人熟悉装备制造业发展动态,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大行业影响力,能够带领团队成员快速提高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及教学创新能力。团队带头人负责实施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引导青年成员参与科研项目,并建立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团队核心成员由学术造诣高的教授担任,负责项目的研究方向,对团队青年成员进行指导和帮助,促进青年成员的快速成长。团队中的青年成员能够承担部分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为职称晋升提供必要条件,鼓励青年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依据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的定位,依托产业学院,北京精雕选派技术团队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组建“双师型”团队,负责平台的理论授课、项目实训教学、区域技术服务、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等工作,积极探索并创建了校企人员“双向双通”机制。

3 教学团队的优势和特色

与国内外同行相比,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将在智能机床应用技术研究、自动加工生产线技术研究、数字化制造平台与精密加工技术研究等方面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教学和研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教学团队建立了四个教学与研究方向,具体如下:

3.1 智能机床应用技术研究

围绕智能机床设计、制造及应用,与企业联合开展多学科的应用技术研究,了解、掌握新一代智能机床关键核心技术。主要内容有:智能机床基础结构整体设计技术研究、轻量化设计、智能功能应用技术。为深入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积极创新,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学院和北京精雕双方人员经过深入的探讨和规划,决定利用现有教学场地,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共组“双师型”教学团队,协同建设以人才培养为首要目标,同时具备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科技转化、创新创业功能的“五位一体”数字化精密制造实训基地,规划建设了智能机床应用技术“学做创”一体化工作坊。

3.2 自动加工生产线应用技术研究

联合企业通过对自动加工生产线应用技术研究,完成生产线技术研发,对生产线功能、性能等进行全面验证和改进,达到教学和生产要求。主要研究内容有:生产线单元精益化布局、各种上下料夹具设计、PLC 控制设计等应用技术。自动加工生产线技术研发验证中心拥有完善的制造和实训体系,重点面向高端产业、研发类工程制造等项目,进行自动加工生产线的研发验证。

3.3 数字化制造平台与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通过导入企业“精密原型结构件”加工项目,研究、凝练精密加工技术体系,开发先进制造工艺,进行精密加工技术研究。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将基于“数字化平台应用”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制定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数字化制造平台,以数字化工艺开发教学与实践为核心,进行五轴精密加工软件的教学和应用,激发学生对制造的学习兴趣,转变对机械加工的传统认知,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工业级别精密加工工艺研发。

3.4 “研学用育”四位一体创新团队建设与长效发展机制

立足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反哺教育教学,形成“研学用育”四位一体创新团队建设与长效发展机制。在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基础上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为企业培养数字化制造与精密加工技术技能人才。平台建设与运维以长效运行为宗旨,始终遵循“共建、共享、共用、共赢”的原则,形成了“四共融通”的运行机制。

4 预期成果

在三年的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建设中,预期建立一支在数控机床制造领域取得一定突破,研究水平追赶国内主流机床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创新型教学团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区域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社会效益[10-12]。

4.1 研究创新

重点围绕智能机床应用技术、自动加工生产线技术、数字化制造平台与精密加工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团队成员积极承担各类研究项目和教研项目,取得教科研成果,积极推进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反哺教育教学,促进团队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

4.2 技术服务

汽车制造、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装备制造业是陕西省特色优势产业。教学团队与机床企业在智能机床、精密加工、产线研发等方面持续合作,既能促进陕西省机床企业技术发展和转型升级,又能探索“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新模式。教学团队作为智力资源,依托硬件支撑,为地方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问题,预期年服务项目不少于20 项,服务对象年收益不少于500 万元。

4.3 人员建设

教学团队人员在专业、年龄、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涵盖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等方面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对标行业领军人才、科技新星等人才荣誉,以项目为载体重点培养。预期核心成员达到20 人以上,团队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55%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有5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不少于5 名。

4.4 人才培养

遵循学生技术技能发展规律,校企协同,构建了“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创新培养”的“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打基础—仿做案例练技能—实践项目育创新”三级递进式职业能力培养,成长为“懂设计、通工艺、精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3]。

4.5 机制创新

按照机械专业领域特色,建立校企协作共同体,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立足团队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反哺教育教学,总结凝练,形成“研学用育”四位一体创新团队建设与长效发展机制[14]。

5 结语

为满足区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机械专业人才,依托产业学院,进行创新型机械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预期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推进机械专业教学改革创新,适应新时代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机床校企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机床展会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2019,中国机床变中求进
基于通用机床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轮对旋修
机床挤刀装置的控制及应用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