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军,黄艳丽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是指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依据全国高职专业目录,研究申报拟设置专业,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确定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实施、教学考核、实习实训和专业调整等专业建设的动态过程。专业目录既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教学指导文件,也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招生就业的基本依据,更是高职教育教学标准体系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龙头文件,还是高职教育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观测点[1]。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共计744 个专业。高职院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可自主论证设置专业方向[2]。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要紧跟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和专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积极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推进高职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及时调整优化专业师资配备,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专业开发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趋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1.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成效
教育部于2015 年和2021 年两次修订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引领高职院校专业开发方向,高职专业体系更加完善,高职专业定位更加清晰,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更加精准,高职专业结构更加优化,高职专业建设更加牢固,高职专业的社会实用性更强,不断提高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教育开设专业已经覆盖了农林牧渔大类、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等国民经济各领域。 根据2022 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 数据,全国各类职业学校专业布点达10 余万个,每年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达1000 万人左右,近十年累计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达到6100 万人。 职业院校毕业生占比达到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的70%以上,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大幅提升,高职教育专业开发取得了积极显著成效,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和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2.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不足
(1)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差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接不够紧密,与区域产业分布关联度仍然不高。 有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不够,盲目参照其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去开设专业,深入行业和企业调研各专业岗位需求不够,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调研不够。未能紧贴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2)课程建设与企业资源利用率低
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课程建设协同一体机制不够健全,校企协同创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团队协作不够紧密,校企协同促进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有待推进。校企协同推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开展不足,校企专兼职教师融合发展进展缓慢;校企双主体协同遴选专业兼职教师机制不完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不足。
(3)专业开发与三方预警有效性弱
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政府预警协同一体机制不够健全,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专业信息发布、专业方向引领、专业建设评估、专业政策支持、专业强制退出等管理职能发挥不足,地方政府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预警协同一体机制不够健全。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的专业设置预警协同一体机制不够健全,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协同建立专业预警平台有待推进。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奠基人、理论家和实践家[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产教融合、专业开发”理念,其对高职教育专业开发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和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4]。
黄炎培提出办职业学校“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联络”。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职业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等设置专业和课程;把“振业救国”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5]。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要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对应职业岗位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重点赋能服务制造业强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推进破解“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等;服务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对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职业,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专业体系,提高高职教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黄炎培主张“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既能安插人才和解决生计,又能开发地方产业[6]。黄炎培提出,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7]。高职教育专业开发要充分发挥学术组织、行业企业、研究机构、院校专家等支持作用,校企合作,产教协同,汇聚合力,最大限度凝聚合作各方专业开发共识,形成专业开发的最大认同,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师资结构,校企协同开发专业课程教材,聚焦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引领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同向同行。
黄炎培认为“教育以适应需要为主”,办职业教育一定要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需要[8]。 黄炎培提倡职业学校要科学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利用科学方法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与课程[9]。 高职教育专业开发要紧跟国家、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基础高级化趋势,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专业动态升级与数字化改造理念,融入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形态等,对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 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统筹规范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灵活设置专业,构建高职教育专业开发的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专业名称、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等,更好适应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双育双融、产教协同、理实一体”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紧密结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推动人才需求主体(需求企业)和人才培养主体(高职院校)双育人双融入,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双主体合作育人。
黄炎培提出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因地制宜”。 黄炎培认为职业学校设置专业和设置课程之前,必须采用科学方法调查职业学校所在地区的人口、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及地势环境等,确保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10]。
1.构建专业设置与市场调研协同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专业设置市场调研机构协同一体机制。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着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决定其是否与产业发展和职业岗位相互协调。 因而,专业设置应以区域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对各类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需要事先开展充分的区域行业企业专业设置的市场调研。 因而,高职院校应邀请政府部门、学术组织、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院校专家共同组成专业设置调研小组,为开展专业设置市场调研创造条件和奠定组织机构基础。 其次,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专业设置市场调研运行协同一体机制。专业设置调研小组协同机制成立后,调研小组应拟定专业设置调研方案,明确专业设置调研内容,确定专业设置调研行业和企业,重点深入行业、合作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开展访谈和问卷调查,全面分析区域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影响。 市场调研应充分体现校企、校行、校政的协同机制,人才培养主体(高职院校)和人才需求主体(需求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等)紧密配合,协同一致获取客观的调研结果,为专业设置和改革调整提供现实依据。
2.构建专业设置与会议论证协同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专业设置会议论证协同一体机制。 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人才培养主体(高职院校)和人才需求主体(需求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等)双主体适时召开专业设置论证会,专业建设负责人全面详细汇报原有专业和新增、调整专业的思路建议,重点汇报专业背景、人才需求、专业定位、专业特色、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等具体情况。论证专家现场交流和分析讨论,最终提出专业设置和改革调整的意见及建议,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专业设置跟进论证协同一体机制。 专业设置论证会结束后,专业设置论证专家还应继续跟进专业建设情况,协同研究确定保持原有优势专业,尤其是已经形成规模而且具有品牌效应的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和专业布局,扩大专业优势成果;协同增设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专业,校企统筹考虑增设专业的现有资源和经费投入,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专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断增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
黄炎培提出课程设置必须“因人制宜”,曾经介绍过国外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因人制宜”地设置“职业心理学”课程。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只有与学生的天性、禀赋相匹配,才能促进学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11]。
1.构建专业课程与企业教学协同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协同一体机制。课程建设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核心工程,也是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协同加大课程设置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力度,高职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协作,突出校企团队协作优势,结合企业真实案例共同研究创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职业岗位要求,依托校企双主体的优势课程建设资源,协同建设一批优质核心课程,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和打造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课程教学资源协同一体机制。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应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协同整合图片、文本、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内容,协同促进课程教学资源数字化、视频化和互联网化。 校企协同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共同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教育服务和课程资源供给,强化课程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提升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12]。
2.构建专业师资与企业人才协同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协同一体机制。师资建设既是高职院校专业开发的人才保障,也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智力支撑。 可以构建校企合作、产教协同思政教育长效机制。 组织专业教师前往合作企业工匠大师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聆听各类工匠大师、各级劳模奋斗故事,现场感悟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校企协同推动高职专业教师思政教育,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积极探索校企专兼职教师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协同发展机制,推动校企专兼职教师融合发展,校企协同提升高职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协同一体机制。校企双主体协同遴选政治素养好、实操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劳模工匠担任高职院校专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所有实践环节,定期到高职院校进行实操授课、指导实习实训等,弥补专职教师数量少、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 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产教协同培育“双师型”教师,切实提升“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水平。
黄炎培提出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 “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黄炎培提倡职业学校要科学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就要利用科学方法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与课程[13]。
1.构建专业开发与政府预警协同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与高职院校应探索构建专业预警协同一体机制。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既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审批部门,也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监管部门。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充分发挥专业信息发布、专业方向引领、专业建设评估、专业政策支持、专业强制退出等管理职能,定期发布高职院校专业分布及专业建设指导信息[14]。 对于新申报专业,严格控制专业总量,按照审批程序从严审批;对于已开设专业,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严格执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 高职院校积极配合,政府和院校协同构建专业预警协同一体机制。严格规范高职教育办学秩序,提高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其次,地方政府与第三方评估机构应探索构建专业预警协同一体机制。第三方评估机构既不同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也不同于高职院校,可以保持相对中立地位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预警。地方政府与第三方评估机构相互协同,通过跟踪调查、数据采集和全面科学的量化分析,提出较为中肯的专业建议和专业预警。
2.构建专业开发与行业预警协同机制
首先,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应探索构建专业设置预警协同一体机制。行业既是连接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行业组织在确保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规格、人才供给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行业组织对国家产业政策把握准确,熟悉行业人才需求及供给情况;行业组织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调动行业企业资源的力量较强,可以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开发和专业建设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发挥专业预警作用,推动高职院校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办学方向。其次,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应探索构建专业预警平台协同一体机制。高职院校与行业组织可以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协同建立专业预警平台。探索构建专业预警量化指标体系,定期协同采集及获取相关监测预警数据,主要采集专业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专业满意度等监测预警数据,实施专业设置、专业开发和专业建设的动态预警指导,逐步提升专业预警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准确性,推进构建产教协同与校企一体办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