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摘 要:识字教育涉及识字总量、识字顺序、识字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对上述方面的研究较多,识字教学也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需要基于语料库对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用字展开研究,因此在汉字的量、序、法等方面,要消除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使之更加科学、深入、全面,从而为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關键词:识字教学;语料库;教科书用词
在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针对阅读和教材评价,大众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识字的多少、教材的选择等方面。根据统计,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识字的规定,与“减负运动”“课程改革”等有关。这些“规定字量”的涨跌都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所支配,而这些因素中的科学性原因则相对较少。在对小学阶段语文教材用字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围绕“什么字是认识的,什么是在课本上出现的,如何统一语言和其他课程的文字标准”等问题展开研究。
一、界定小学生的识字量
“识字”即会读、会写、会释义、会使用。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读写,要厘清以下概念:学生所需识字(课本中的字数),课本中实际使用的字数(课本中的字),学生实际上要看的字(课外读物的情况),学生实际上应该识几个字(社会生活中的用字),学生能够识几个字(汉字的输出情况以及汉语认知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只有对这些情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才能进行全面的规划,确定教育识字的总量、等级、顺序和方法。
(一)历年语文课程纲要(五年制和六年制)中所规定的小学语文识字量
从课程大纲的内容来看,主要差异体现在识字量上。识字总量从2500、3000到3500,词语总量为1000。教学改革实验大纲中的识字量总体上一般都比较高,但差距仍存在,二年级的识字量(按照五年制)在800到1700之间,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900个字。除了中国香港的教材之外,其他版本的教材没有特别规定每个年级应该认识的单词。尽管大家都认为常用汉字是存在的,但并没有明确指出常用汉字的具体范围。
近几年,全国和上海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识字的要求采用了灵活的方法,即分学段(国家版将小学分为三个学段,上海分为两个学段),并规定了识字、用字的层次化,但学生究竟该读什么、用什么,尚不清楚。
(二)小学生汉字的实际认识率
除课本之外,学生认识的汉字大多来源于课外书籍。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100所学校的近一万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资料的统计,对中小学生的阅读材料进行了讨论,最后选定了12种报纸、10种杂志、11种图书,并将其建成了100余万字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库。
学生真正能认识的文字,通常都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文字来决定的。学者孙曼均指出,目前所做的汉字统计(特别是常用汉字),大约有十多种。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人们对汉字的使用范围一般在2000~4000字左右。
受时代、文本类型和发展模式的限制,现有的语言教科书已不能与当前的语言实际相匹配,教科书编写人员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接受度。因此,要结合现代语言生活的实际需求开发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汉字等级字表,这对社会语言使用,尤其是识字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在识字教学与教材编制中,也要重视各种汉字的研究成果,进行有选择性地吸收,为识字教育提供参考。
(三)小学生识字的具体数量
关于小学生识字的具体数量,可以从小学汉字的输出状况和汉语的认知心理两方面进行分析。在认知心理学方面,汉字的属性、汉字的文字类型、识字方式和方法的差异,仅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可能难以得出准确的数据。但是,可以将认知心理学运用于汉语认知的规律、过程和方法,为教育工作者制订识字的数量、顺序和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对识字数量、顺序与识字教学方法的讨论,还可以从以往的成绩数据中挖掘其文化潜能。因为小学生还有其他学科作业的要求,而识字教学担负着扫清基础阅读和写作等方面障碍的责任,所以识字教学的比例也应被纳入小学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所以,在现行的小学课程体系中,要综合考虑各个科目的课程目标、任务和时间分配,以及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和识字能力,才能界定小学生会认识汉字的数量。
二、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各种教材用字混乱,识字内容缺乏理论支撑
学生的汉字掌握能力与识字内容的质量紧密相关,而各种教材字体不一致、用字混乱的问题对学生的汉字学习形成很大的阻碍。其中一个原因是教材来源和种类的多样性。常见的问题是在用字上出现较大的分化,一些省市甚至出现了违背国家规范的情况。在识字教学中,识字内容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现有的识字内容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汉字笔画及汉字延伸产生的,但却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学生在识字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往往难以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有机结合。
(二)教材用字的等级分布、出现顺序与复现安排流于随意
教材用字等级分布、出现顺序与复现安排流于随意的情况,导致教材的陈旧化,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对识字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不同教材之间的用字等级分布、出现顺序和复现安排的不科学,造成了识字教学的不平衡。教材的用字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语言环境和学习水平等方面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和选择,但在当前的教材中,这类安排大多呈现随意化的情况,带给学生阅读和语言习得上的困惑,影响学生的识字进展。据统计数据显示,八个版本共148万字的小学语文教材语料用字中,总字种数为4636个,总文本数为2910个。这八个版本的共用字为2441个,占总字种数的52.65%,说明各版本间的共用字较少。
其次,由于现行教育部门监管不足,加上统计和研究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了教材出版者偏离行动重心,使各类教材的汉字复现顺序不尽相同,甚至出现不适宜学生学习或引人疑惑的情况。因此,此类问题的存在难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语言环境下学生汉字学习的现实需求,对识字教学质量和效果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识字教学的改进路径
(一)强化汉字研究、识字方法和教材编写的联系
强化汉字研究是识字教学改进的必要前提。当前汉字的研究水平越来越高,但与教学安排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因此,教育部门和学者应该加强对汉字的研究,深入探讨汉字的结构和规律,建立科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汉字认知模型,从而指导教学安排和优化教材内容。通过汉字研究,应该注重对汉字学习中的难点和关键点的深入分析,提出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案。
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科学的汉字研究成果,设计合理的识字方法,提高汉字的记忆率和准确度。教材编写也应建立在上述汉字研究成果和识字方法基础上。教育部门或相关出版机构应该加强教材编写的内部交流与协作,确保教材的内容符合科学的汉字研究成果,并且与学生的识字特点相符合。
(二)结合教材用字、常用字表以及语言生活用字,确定教学常用等级字表
当前的识字教学缺乏标准化、统一化和科学化的教学体系,教材用字等级、常用字表和语言生活用字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建立教学常用等级字表是解决识字教学问题的一种可行途径。建立教学常用等级字表是推进识字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质量提高的必要环节。一方面,当前识字教学的教材用字等级分布和常用字表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不准确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际识字和语言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教学常用等级字表是以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紧密结合汉字的分类认知规律和识字困难点,能够更有效地指导识字教学的深化和提高。
教学常用等级字表的建立需要多方协作和努力。第一,教育部门需要带头制定符合教学需求的教学常用等级字表标准,并借助专家委员会的力量进行审核和评价。第二,教材编著者应该根据教学常用等级字表和教材用字等级标准进行教材内容的设计和编写,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教师则需要结合教学常用等级字表的指导,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程的实际性和针对性。
(三)协调各种识字方法,化解识字方法与教材组元之间的矛盾
识字教学中,不同的识字方法和教材组元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关系,不同的识字方法之间具有既有竞争又有协作的特性。例如传统的拼音和部首识字是广泛应用的识字方法,但是它们的认知规律和识记方式都有其限制性。因此,协调不同识字方法之间的关系,挖掘其优点,弥补其不足,是推进识字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之一。
协调各种识字方法之间的关系,需要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应该充分调研不同识字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效果,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实际,设计出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识字方案。其次,应该关注教材组元与识字方法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论证和确定识字方法的选择策略。最后,通过教育信息的共享和沟通,设立教育教研机构和科研團队,及时调整和优化识字方法和教材组元间的关系,以此让教育教学环节互相衔接和促进。
正如前文所述,即使有一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语言情况的通用字表,也不能把所有的字都归为识字课。尽管可以根据一般字表进行识字教学,但如果对其不加以更细致的分类,它的实际意义就会大打折扣,难以为读写顺序提供精确的科学依据。读写于学生有利,但不能将其定义为一种随心所欲的行为,认为识字的数量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增加或减少。要科学严肃地对待识字教育,把有关的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识字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的规范和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粉. 小学生语文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8):198-199.
[2]杜文霞.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 新课程研究,2021(23):71-72.
[3]吴国琴. 探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新课程,2020(29):64.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