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强 张纪胜
一、让全体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就
全员运动会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学生参与,让每名学生都有成就感、获得感,在做到“人人能参与”的基础上,项目要具有趣味性、针对性,并具有育人价值,使学生都能通过比赛获得成就。趣味性项目,学生参与集体跳绳比赛,享受团队合作的愉悦感。运球、传递游戏,同伴协同完成规定任务,感受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基本运动技能和体能项目,爬行、滚动、奔跑、跳跃动作适合每名学生的运动,既生趣又起到锻炼效果。专项运动技能为主的特色项目,将学校的特色运动项目列入全员运动会中,若学校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可将足球的运球、传球和射门组合纳入全员运动会的比赛,也可以进行单项的比赛,如,颠球、运球、射门比赛等。组合开展的合作性项目,针对弱势群体精准设置学生能有效开展的合作内容,通过同伴协同完成竞赛项目,如,患有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的学生,过平衡桩时,在同学的帮扶下完成动作,让其感受到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通过“常赛”促进学生“学会”
全员运动会要向常态化推进,需要通过“常赛”激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动作学习和动作熟练掌握的需求,要将“赛”的需要转化为“学”的内容,更要将“学”的内容通过“练”增强熟练性,从而便于在比赛中充分体现运动能力,实现学、练、赛互为关联、融为一体。如,全员运动会中篮球的“扣篮”大赛项目,设置不同高度的篮球架,让学生都能体验到扣篮动作,尽管高度降低了,但没有扣篮技术也是无法完成的,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扣篮技术,“想学”成为学生急切完成的内容,熟练技术是完成扣篮的必备条件,“练熟”成为学生又一需求,“练”便成为学生主动的学习行为。比赛是学生形成对动作方法学习需求的主要手段,体育课中要把握全员运动会项目需求的时机,再组织学生探究扣篮的起跳、持球、扣球及扣球后的动作,学习活动变成学生有目的、主动的行为。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和课外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练习活动,熟练掌握扣篮动作,为扣篮比赛做好充分准备。比赛不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驱动学生去“学会”和“勤练”,构建课内学、课外练的良性学练机制。
三、多层次比赛驱动参与
比赛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好方式,对此,可在全员运动会上开展系统、多层次的比赛活动。如,举办1学期或1学年1次的全员运动会“总决赛”,该比赛是统领全年或全学期的比赛,是全校性、全体性、阶段性的竞赛活动;每月以年级为单位组织的班级间比赛的“联赛”,各班围绕全员运动会的项目,逐项开展比赛;每周班级各个小组和个人参与比赛的“常规赛”,起到以赛代练的作用。也可以将全员运动会项目分解成多个单项比赛,促使学生参与单项活动与多项活动的学习与练习,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对项目学习的欲望,通过比赛驱动学生进行项目练习活动,从而达到全程驱动的目的。如,在“常规赛”中发现起跑反应速度不足,驱动学生萌发改进起跑速度的愿望,形成针对起跑的练习活动,这就有可能在“联赛”和“总决赛”中实现个人的超越,达到以赛促学的效果。
四、评价触发主动学练
把评价从运动成绩的评价转向合作与完成效果的评价,把结果性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多元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利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兴趣。全员运动会重视对团体进行综合评价,以成员的贡献大小体现,每名学生的贡献包括比赛绝对成绩的贡献分,即根据比赛的最终成绩计算贡献分;项目成绩提高的贡献分,即与初始成绩相比,根据分数提高率算贡献分;锻炼活动参与的贡献分,按照锻炼活动参与次数算贡献分,最终计算出总和。以篮球扣篮为例,设定篮球扣篮总分为10分,其中扣篮成绩占4分,提高率占3分,每提高1个球得0.5分,参与分為3分,每少1次扣0.2分,若某名学生扣篮成绩是10进6,贡献分为2.4分(每个球为0.4分),初始成绩是1个,换算后提高分得2.5分,该名学生每次活动都参加得满分3分,该学生最后综合得分为7.9分。在考虑学生成绩的同时,将参与度、提高度计算在内,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反映学生的参与态度和努力程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员运动会的核心理念是让每名学生享受运动的乐趣,为每名学生创建参与和享有成功的机会,深刻理解“全”字内涵,通过运用综合评价机制,设置多层级的比赛驱动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学、练、赛”一体化融合,发挥全员运动会促进常态化体育教育教学与体育活动的作用,从而做到“人人有项目、天天有比赛、个个有成就”。
——叶志强(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芙蓉分校,230601);张纪胜(安徽省合肥经开实验学校,23060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