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增生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鲜明特征在于其有着清晰的任务指令。这些任务指令均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其目的是防止“套作”“宿构”。这也就决定了考生应该把任务指令当成是一个需要聚焦的问题而不是可以任意拓展的话题来处理。在实际的写作中,不少学生没有把任务指令当成问题来聚焦,或者没有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思考,导致文章偏离了题意。因此,帮助学生培养聚焦问题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设计特点决定了学生需要聚焦问题、思辨说理
从任务指令的话语特点看,任务指令既与材料中的情境密切相关,又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与材料中的情境密切相关,决定了考生要明确材料中的核心事件,聚焦具体的问题;引导思辨的走向指的是考生要辨析核心概念,在思辨中说理论证。
如2021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讲的是“体育之效”,后面单列出了任务: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其中,“以上论述”指的是前面的材料。学生需要聚焦“强弱可转化、强弱如何转化、强者弱者该有的心态”三个层面的问题。“具有启示意义”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面。他们需要抓住“体育之效”这一核心概念,由体育联想到人生、社会的各领域,辨析强弱的变化及强者、弱者应有的心态。
又如2022年新高考I卷作文材料讲的是围棋中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后面单列出了任务: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其中,“以上材料”指的是前面的材料。学生需要聚焦“理解深刻本手,才能创造妙手,否则难免俗手”这一具体问题。“颇具启示意义”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面。他们需要抓住“本手、妙手、俗手”这些核心概念,由围棋联想到人生、社会的各领域,辨析三者之間的关系。
从任务指令的设计目的看,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写作而不是单纯地提供话题。任务指令指向的是具体、明确的问题而不是可随意延伸的话题。考生在写作时必须结合材料,不能另起炉灶自说自话,也不能摘取材料中的一点泛泛而谈。不把任务指令当作问题来聚焦,不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思考,学生在写作时就很可能偏题。
二、文章偏离题意的原因往往是学生不聚焦问题或不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思考
如作文题:
一位造福人类者与一位挚爱自然者穿越时空的对话:
爱迪生: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
拜伦:我不是不爱人类,只是更爱大自然。
这两位大师的话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的任务指令是“这两位大师的话给了你怎样的思考”。造福人类的爱迪生认为人类优先,探索自然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挚爱自然的拜伦认为自然是人类之母,要以自然为重。根据任务指令,学生应该聚焦这样一个问题:在人与自然的权衡中,我们应该持造福人类的立场还是持挚爱自然的立场?
在阅卷时,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把任务指令当成话题随意拓展,而不是当成问题来聚焦。
例如: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没错,运用我们本有的智慧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我们的本能,但我们先得敬畏自然。
——《 揭示自然先得敬畏自然》
又如:
爱迪生说:“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服务。”而拜伦说:“我不是不爱人类,只是更爱大自然。”显然这两位历史伟人对自然有着不同的看法,而我们人类作为自然中独特的一部分,之所以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主要是因为我们有着源于自然但却能超越自然的能力。
——《源于自然,超越自然》
学生的文章存在两大问题:
其一,不聚焦问题,把任务指令当成话题任意发散。如从两位大师的话中摘取了“人类”与“自然”两个词语,从而引申开来,谈人应该怎样看待自然。
其二,文章中有思辨的内容,但并不是基于任务指令所聚焦的问题展开的。如辨析“揭示自然”与“敬畏自然”的关系,或辨析“源于自然”与“超越自然”的关系。文章未能论证在人与自然的权衡中应该持何种立场、为何应持何种立场、基于这种立场应该如何做。
三、作文升格:聚焦问题,展开思辨
原作:
所爱在自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古今中外,对人类该如何看待自然这个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而我,挚爱自然一如亚里士多德之赞美“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精妙绝伦”。(没有聚焦问题,直接写出观点)
我所爱在自然,在创造之魔力,自然得天独厚,独一无二。(没有聚焦问题,观点虽然表达了“爱自然”,但不是在“人与自然”权衡里得出的结论)
自然孕育山川万物,“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自然的生灵们蜷缩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斗争着苦难、繁衍生息,千古一辙。而混沌未开,茫茫渺渺之际,一根根流光溢彩的线被操纵着自天地四方延展而出,又纷纷汇聚在自然每一个微小的角落,缠绕、翻腾、涌动,勾勒出一个个生命的形态。自然创造出万物,西方之耶和华,东方之女娲,中东之安拉等神明,皆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身负创造之力的自然具象化的产物!
我所爱在自然,在自然对它创造之物大度的给予。(没有聚焦问题,仍然是单方面论证为什么“爱自然”,没“人与自然”的权衡)
如若自然有情绪,面对它亲手制造的生灵,它一定是平静而悲悯的。平静那渺小之于浩瀚,悲悯那不自量力之于绝对胜者。如若它愿意,它随时可以如同几千万年前灭的绝恐龙一般,弹指间让现有一切灰飞烟灭。自然之大度在于那给予之于它的微不足道,而人类所用、所学皆出于自然,故该如埃斯库罗斯所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任何一个有良心的人类,都该感恩自然,敬畏自然,即便改造自然也该谨慎而严敬,否则且看何时触碰到自然大度的底线,让它自产自“销”?
我所爱在自然,在自然身负创造之力,享无边神秘。(没有聚焦问题,仍然是单方面论证为什么“爱自然”,没“人与自然”的权衡)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万物如何涌现?世界多么神奇!“未知”二字,牵引出人类心头的“好奇”,古往今来引得多少人物痴醉!我们甚至发现了与人类经验无关的感官:非洲电鱼在黑暗的水域里,通过身体的电流脉冲互相交流!自然,神秘的自然,它将真相半遮半掩,拗出那点解惑的亮光又倏忽飘远,饶有兴致地看我们困囿在有限里追求无穷,在短暂如蜉蝣的生命中追求永恒,深陷未知而又寻求真谛!
我所爱在自然,(单方面强调,没有人与自然的比较)在敬畏创造,在渴求未知的真相。同学们,学会顺从自然,敬畏自然而又大胆地探索自然吧!
这篇作文语言优美、素材丰富、行文流畅,但仍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原因就在于文章没有聚焦问题。
升格方法:①把任务指令当成一个问题来聚焦;②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思辨。
下面,笔者以升格后的文章为例予以说明:
升格后的文章:
所爱在自然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古往今来,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从未停止过。造福人类者认为人类优先,探索自然的目的是服務人类;挚爱自然者认为自然是人类之母,要以自然为重。对此,我赞同拜伦所说的:“我不是不爱人类,只是更爱大自然。”在人与自然的权衡中,(聚焦问题)我所爱在自然。(明确观点)
在心理层面,在人与自然的权衡中选择自然,就是要视自然为恩赐者而不是服务者。(聚焦问题,从心理层面展开思辨)
自然孕育山川万物,《庄子》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自然的生灵们蜷缩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人类作为万千生灵中“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尽管能凭借智慧暂时凌驾于其它生物之上,但不能脱离自然凭空创造出新事物来。人类,在自然看来与其它生物一样渺小。自然创造万物,西方之耶和华,东方之女娲,中东之安拉等神明,皆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身负创造力的自然具象化的产物。自然创造人类,是人类之母,岂有让自然母亲服务于人类的道理?(聚焦问题,结合素材回答要站在自然这一边)
在实践层面,在人与自然的权衡中选择自然,就是要做自然的保护者而不是破坏者。(聚焦问题,从实践的层面展开思辨)
自然是人类存在之本,自然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毁灭。“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大作家雨果的一席话揭示了自然母亲的身份,它不仅是慈母,而且是屠夫。什么时候它是慈母?当我们学会照顾它,不会为了服饰的艳丽而屠宰一个个无辜的生命,不会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追杀一只只野生动物,它便是最疼惜我们的慈母。什么时候它是屠夫?当我们忘记了守护它,滥砍滥伐,为了一己私欲无节制地开采资源时,它便是最残酷的屠夫。我们选择站在自然的一边,是因为我们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保全了我们自己。(聚焦问题,结合素材再次回答要站在自然的一边)
我所爱在自然,并不是认为人类只该顺服自然而无所作为,并不是否认要探索自然、开发自然。我们赞同大胆地探索自然为人类谋福祉,但反对把自然视为服务者,而视人类自己为高高在上的主人。当人类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相冲突时,我们应站在自然这一边,在最大限度上保护自然。(聚焦问题,辩证分析)
人类无法如同自然一般凭空创造,在心理上,我们就永远是自然之子;人类无法脱离自然而发展,在实践上,我们应该做自然的保护者。在人类与自然的权衡中,我所爱在自然。(聚焦问题,回扣观点)我们应该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合理而适度地为人类谋福祉!
升格之后,所聚焦的问题符合任务指令“两位大师的话”——在人类与自然的权衡中谁更重要。可见,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思辨,才能清晰严谨地完成写作任务。
总之,学生在写作中时常出现偏题、离题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心中无题或对题意的理解不够准确、不够具体。帮助他们培养聚焦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在聚焦问题的基础上展开思考,是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本文系广东省重点课题“基于比较视域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1ZQJK02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