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睿宇
(作者单位:河南投资集团财务部)
在谋求高效率、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上市公司着力推进财务内部控制模式机制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1]。一方面,可以通过及时排查和撤销低效率、高耗资的财务工作计划,整合财务链条,推进财务工作可视化,明确财务责任界定,从源头上杜绝低效、资源滥用甚至贪腐等现象;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财务工作在上市公司全流程链条里的中枢作用,高水平协调各职能部门业务工作,以点带面,科学精简工作环节,将财务内部控制的综合运营成本控制在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从而提升上市公司在新形势下开展财务工作的整体效率。
受国内外经济波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相对紧缩,“过紧日子”成为上市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开展财务工作的基本要求[2]。在此基础上,通过财务内部控制优化,强调“实战型”工作导向,坚持战略目标引领,健全财务资源管理配置的相关制度;同时,科学制定财务资源管理与配置清单,搭建一体化财务资源管控平台,推动资源合理布局,能够将有限的财务资源优先分配到高优先级、高回报率、成效显著的项目领域。除此之外,适时适度对财务内部控制情况开展跟踪管控,及时调整战略规划,能够最终达到财务资源科学配置的目的。
在优化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上市公司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本导向,推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升级。一是加速信息化、数字化财务工作平台构建与新技术、机制应用,集成优化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推动财务管理链条上各环节的高效协同;二是聚焦理财、管财、用财能力,以可视化促进效率化,能够巩固财务内部控制核心议事机制;三是打通财务计划、内部控制、战略谋划等财务控制与保障机制,能够实现财务内部控制职能发挥的全面化、高效化、可持续化,并以此为起点提升上市公司的发展质效。
上市公司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质量与专职工作团队的建设程度有关,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是制约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效率提升,以及谋求持续稳定发展的一大桎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容易滋生资源浪费、权力滥用、舞弊贪腐等负面问题,危害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而新形势下,上市公司对于财务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常态化理论与实操培训缺失、工作团队实战能力欠佳和工作人员绩效考核不合理三个方面,影响了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的效果。
新形势下,部分上市公司正遭受着来自各方的发展威胁,战略规划趋于保守。信息化技术学习应用的效率低、效果差,缺少量化和细化的财务内部控制指标,导致工作人员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缺乏理论、制度指引,无法判断财务内部控制的方向是否正确。财务内部控制的形式化倾向开始显现,间接阻碍了上市公司谋求持续、稳定发展的进程。
现阶段,上市公司开展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整体思路较为保守,对于财务内部控制模式与方法的更新意识较差,整体进程较为缓慢,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过于常规,只要满足日常财务工作需求即可,不用花大力气进行升级和优化。究其原因,是上市公司在开展财务内部控制时满足于现状,未能意识到管理体系优化与模式方法升级的战略性意义,存在“等、靠、要”的错误思想。面对新工作任务时,习惯性套用以往的财务工作模板,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缺少统一的实务工作衡量标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基础财务工作需要,但长此以往,必将与时代发展大趋势相悖,成为制约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桎梏。
当前,上市公司在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内部控制的复杂性、反复性,出现了执行联动机制不完善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数据信息传输效率低。高水平的财务内部控制,需要以快速、准确的财务数据信息传输为基础,但数据传输渠道单一、数据传输效率低下是当前困扰上市公司的一大问题,亟待改善。第二,实务工作缺乏指导。财务内部控制人员在开展实务工作的过程中常常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过于依赖历史经验而忽视科学性提升,容易出现由主观原因引发的工作失误,影响整体工作推进。第三,财务内部控制局限性较强。新形势下,上市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以完成功能性任务为目标,对工作人员的束缚较强,缺乏对体制机制完善和模式方法升级的“发展性”思维,以单方面的惩罚为边界,忽视了激励机制对实务工作的推进作用,导致效果适得其反。
在新形势下,上市公司应以谋划战略性人才发展纲要为起点,推动懂财务、有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财务内部控制团队建设,在强化主体责任履行的基础上,加速角色转型。第一,开展“系统型”的工作人员培训。上市公司优化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的基础是科学、合理、可行的理论知识教育与实操技术学习,立足职能部门与工作人员岗位责任,细化责任划分、跟踪责任履行,促使工作人员树立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实现财务内部控制效能的全面优化[3]。不仅如此,上市公司还要重点关注工作人员价值观和道德意识的强化,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责任感,帮助其形成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工作习惯,使其认真负责、廉洁自律,从而为财务内部控制工作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第二,打造“实战型”的工作人员队伍。上市公司应以普适性的财务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操作为开端,充分强调工作骨干与核心团队的引领作用,常态化地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经验、技巧交流活动,针对工作开展效果差的人员开展“师带徒”帮扶活动,力求实现上市公司整体财务内部控制能力的稳步提升。第三,落实“全覆盖”的工作人员绩效考评。上市公司应以运营管理现状为基础,结合历史财务工作经验和市场变动情况,创新财务内部控制路径,科学设置工作指标,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绩效考评的激励作用,力求实现财务内部控制实务链条全覆盖,以提升公司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强化职能发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上市公司面对的压力是全方位的,要求其结合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推进科学性、体系性的稳步提升,聚焦组织管理结构优化,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配套制度并实现高水平运行。第一,全面强化财务保障。高水平的财务内部控制需要以强有力的财务保障为基础,上市公司应立足整体发展,开展运营管理结构的综合分析,强化数据库建设,在拉清单、列条目的基础上适时摒弃和兼并低效能环节,保证各职能部门及工作环节实现点对点数据传输和高速率工作响应,辅以财务内部控制的可视化推进,实现常态化工作的提质增效,为自身职能发挥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编制财务内部控制指导手册。在现行财务内部控制指导手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总结工作经验,就指导手册的时代性、科学性开展探究,积极预测未来实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风险,并制订应急方案,从而为工作人员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的全过程提供制度支持和问题解决依据。第三,推动信息化财务内部控制。新时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公司角色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上市公司亦不能“置身事外”,要认识到信息化技术模式对于财务内部控制效率提升的重要作用,基于现有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系统,积极引入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模式,推动搭建信息化财务内部控制平台,贯穿财务内部控制指标设置、计划编制、执行推进、反馈评估的全过程,探索非核心权限下放模式,提升相关财务人员的工作自由度,实现数据信息高速、准确传输,为上市公司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营发展机制的全面优化提供助力[4]。
无论再先进、再完善的体制机制,都不能完全避免问题和偏差的存在,上市公司在优化财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着力构建总结与评价机制,开展常态化的反思回溯,力求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强化主体责任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重视经验积累。在现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结合财务工作的历史经验,强调典型模范的带头作用,善于利用经验解决问题,但不陷入“迷信经验”的窠臼,以全面提升运用财务内部控制解决问题、提升效率的能力。第二,推进流程优化。结合行业内外高水平开展财务内部控制的典型案例,对上市公司现行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和模式开展划片分析和分段总结,及时剔除不符合发展现状与实际情况的部分,丰富与完善符合发展趋势的部分,切实实现财务内部控制流程优化。第三,强化评估反馈。上市公司对财务内部控制的优化要做到“善始善终”,在单个财务内部控制项目结束后,开展与执行结果相分离的流程评估反馈,树立“鸡蛋里挑骨头”的审慎理念,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排查机制设置、执行推进、责任履行等层面的科学性、合理性,一旦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就限时整改、跟踪督察,做到坚决不袒护、坚决不包庇,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的有关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从而实现上市公司财务内部控制体制机制的优化升级。第四,推进财务内控独立审计。新形势下,上市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是不能缺少独立审计机制的,上市公司应加速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引进专业的内审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财务内部控制链条全过程及重点环节、关键节点的跟踪审计,分析和总结各部门执行财务内部控制时出现的问题,从而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有效避免错误的倾向,实现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在优化财务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着力细化流程衔接,完善财务内部控制联动机制建设,以上市公司的组织管理结构优化为开端,发挥规模效应,激发上市公司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新动能。第一,搭建信息化财务内部控制平台。上市公司要结合新形势下内外部环境的最新变动,树立动态发展思维,积极学习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深化技术赋能,以信息化平台搭建应用为契机突破上市公司财务工作的发展屏障,推进精细化、科学化转型。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财务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组建专职数据信息安全部门,重点关注财务内部控制过程中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以从源头上强化财务数据信息质量安全,尽可能规避新形势带来的新风险。第二,编制财务内部控制白皮书。以现行财务工作制度为基础,结合新形势、新要求,编制财务内部控制白皮书,强化实务督导,查问题、纠偏差,以制度化推进规范化,切实以财务内部控制规范性提升为起点,推动上市公司体制机制的全方位优化升级[5]。第三,落实财务内部控制的动态回溯。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上市公司财务项目数据库,在全面掌握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的动态回溯,通过跟踪管控措施及时发现体制机制、协同配合、模式方法等方面潜在的问题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遏制,细化流程衔接,以提升上市公司运营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
作为经济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各上市公司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新形势下,财务内部控制模式机制的优化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谋求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之选。不可否认,问题风险向来都与发展机遇相伴相生,上市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亦存在客观问题,但只要上市公司树立长远目标,坚定改革与发展信心,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问题纠正与风险规避措施,就能以财务内部控制职能效用的最大化发挥为起点,推动公司取得更好的效益和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