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家霞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篇作品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正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的特殊时期。曾经青年得志、一帆风顺的苏轼在“乌台诗案”中险些丧命。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使苏轼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被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低谷期,却是其创作的丰收期。《赤壁赋》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该文以高超的写作技法、深刻的生命哲理成为中国文学星空中一颗璀璨耀眼之星。本文立足其独特的写作技法,品析其丰富的思想意蕴。
苏轼是创造赋这种文体的高手,《赤壁赋》不仅后世读者喜爱,苏轼本人也颇为得意。赋是一种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既有散文的恣意洒脱,也有韵文的形式和谐。苏轼《赤壁赋》打破了传统赋讲究格律、注重对称的体例,运用行云流水一般的笔墨,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之中,在真实与虚幻之间自由穿梭,任意驰骋,最让人称道的是“主客问答”方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超艺术境界。
《赤壁赋》中,主客问答的形式打破了既往游记写景抒情的常规方式,在虚拟的一问一答中,将作者矛盾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在主与客的互问互答中,最终寻找到生命的大智慧。苏子笔下“客”的观点是苏轼在现实世界中所感受的烦恼与痛苦,而“主”的角色则是苏轼叩问灵魂,超越生命,超越自然的深刻领悟。在行文过程中,苏轼将赋中经常运用的排比、对偶等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主要体现在全文虽然多散句,但却以四六字居多,既有整体的韵律感,也有参差的形式美,整齐与自由兼具,既展现了传统赋文的情志与特点,也体现了苏轼创作的不拘一格,独具匠心而又不受约束。同时,《赤壁赋》体现了韵律美、节奏感,主要表现为换韵方面,且换韵与文义相辅相成,如第一段“天”“然”“仙”,第二段“慕”“诉”“缕”“妇”等,可谓文随意转,韵藏文中。
《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走出了常规游记寄情山水的模式。在主客问答之中将现实与理想对接,将人与自然对接,将纷扰的现实烦恼与逐渐洞彻的人生对接,是情与志的流露。同时,在四六句中,精心用韵,使文章呈现了整齐与错落之美,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朗朗上口,品之意蕴深邃。既尊重文学创作规律,也能够做到推陈出新,彰显了苏轼文学大家的深厚底蕴,展现了高超的写作技法。
苏轼的作品从来不缺画面之美。《赤壁赋》是一篇游记,作者妙笔生花,展现了一幅诗意盎然,荡气回肠,充满灵动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画面,是一幅精致的画面,是一首动人的诗篇。文章所描写的景物其实都是自然中的寻常景物,苏轼却将寻常的景象赋予了生命,描写的景物充满了生命之感,是诗化的景物与生命化的自然景物的有机融合,是情与景的高度结合。
景物贯穿全文,“风”和“月”构成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江水、山川的有效映衬,展现了一幅开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色。文章起笔便落在了“风”与“月”上,一阵温柔而清凉的风扑面而来,微微撼动波纹的水面,宁静如画,苏轼勾勒出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整体画面。接着,“月”的形象出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安静地应和着清风与江水。这样安静而美好的夜晚,怎么不激起人内心的涟漪呢?继而文章反复出现“风”与“月”的形象,就连歌声中都有明月相伴,“击空明兮溯流光”。历史的清风与明月也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出现,如“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对于“风”与“月”,作者既做了真实的自然描写,也在主客问答中,通过“风”与“月”的形象表达对自然、生命的思考。“风”与“月”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自然主线,也是苏轼借助“风”与“月”思考人生的一条情感暗线。全文从清风明月、月朗星稀的美丽月色入手,展开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无边仙界,物外游心。这是苏轼最初对自然景物的感官上的“乐”感,但随着扣弦而歌的一声声凄凉哀婉的音乐声,苏轼触景生情,刹那情绪转向惆怅。在主客问答中,感悟历史的“风”与“月”,最终在回归现实世界的山川、风月、江河之中,感叹生命的无止境。正如清代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所言:“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风月本无奇,只因心有情,一句一景,一景一情,人在景中,情在景中。自古以来风月便是文人墨客笔下寄寓感情的重要载体,但苏轼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全文以风月江山为线索,写景物,品人生,悟生命,最终走向大豁达。作者是在写景抒情,更是在写自己与自然、自我与生命。在体会作者不同意蕴的风月之景的过程中,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苏轼笔下的自然景物之中,完成了一次与苏轼的对话,完成了一次自我灵魂的拷问。《赤壁赋》中的景物展现了恢弘的时间与空间,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感转化。在主客问答、悲喜之间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苏轼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感情与景物完美呈现,高度融合,给人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震撼。
苏轼一生起伏跌宕,黄州是苏轼人生的第一个转捩点。死里逃生的人生际遇让苏轼对人生有了更为全新的审视和思考。《赤壁赋》笔落惊风雨,出尘而不俗,最能打动人心的是蕴含在字句之间的思考与哲理。这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人们喜爱和敬佩苏轼的重要原因。
《赤壁赋》对人生进行了极其庄严、深刻的思考。为什么《赤壁赋》中的思想意蕴格外厚重呢?这与苏轼当时的处境相关。苏轼直言敢谏,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既不是积极的改革派,也不是消极的保守派,所主张的观点是从大局出发。这样一个政治站位就使苏轼成为了孤军奋战的一个人。“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黄州,过着有名无实,半闲半囚的生活。政治上备受打压,生活上穷困不堪,使苏轼怅然苦郁,寄情山水成了这个时期苏轼生活的一部分。但苏轼就是苏轼,其笔下的山水不是单纯的游乐与消遣。苏轼将自身遭遇置身于大自然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思考,在水的流逝、月的盈亏中感悟生命的无常与有常、自然的变与不变,感悟生命的真谛,走向“物与我皆无尽”的人生大境界。
无边的风月蕴含无边的生命哲理。苏轼最终得出了人生应该始终以达观的心态走向自然之“乐”的人生哲思。这种对人生“乐”的享受,只有经历了生活的千锤百炼,才能品味和感悟的大智慧。苏轼笔下的乐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在黑暗中发现光明,在痛苦中寻找快乐,在生命中感悟永恒。当个人生命置于宇宙的大背景,就会接受生命无常的自然规律,就会彻悟自然永恒的宇宙定律。
主客问答,情景交融,悲喜转换,大彻大悟。《赤壁赋》以高超的写作技法、深厚的情感意蕴,千年流传,凸显了苏轼与众不同,旷世超然的人生情怀。让我们沐浴在千古奇才苏轼的笔墨之下,穿越历史的山川风月,共同走向人生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