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编者按】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黄河流域文艺高质量发展,7月6日,“黄河新篇 来自长安”美术作品晋京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的近百幅作品,以国画、油画、版画为主,主题精深、制作精良,不仅展示了西安的传统文化底蕴,还呈现了西安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与城市建设成果。当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的主持下,十余位学者就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机遇与挑战、黄河流域美术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以及西安美术的发展与机遇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主持):“黄河新篇·来自长安美术作品晋京展”,是依托西安中国画院近几年推出的“丝路文明 西安文脉”“百年历程 红色记忆”“黄河长安·关中新篇”三大美术工程,用新的视角、语言和内容来展现西北人文历史新风貌的集中体现。这次参展的100幅作品,展现了新时代以来西安画坛最具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画家的艺术成就。作品的整体风貌,既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也反映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要求和特点,是一种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结合。
长安积淀着周秦汉唐的深厚底蕴,是历史上重要的艺术文化中心;北京涵养了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薪火,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这次展览实际上是两个“中心”在艺术文化上的交流和互动。此外,这次展览由西安中国画院来承办,本身带有画院体制发展的特点和当下文化生态的背景。因此,以这次展览为契机,我们应该对画院做更加深入的、历史性的研究,更应该思考在新时代语境下,画院如何为国家、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怎样守正创新,用更多的精品力作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以何种方式培养造就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杨晓阳(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画院体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常在思考一些问题:一、什么是画院?这个传统可能出自原始社会,最早画岩画、画彩陶有组织、有分工的这批人应该就是画院的雏形;二、画院和院体画联系密切,像王维、李思训所画院体画,跟当时官办画院的画法、画风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三、文人画应该也是画院主流绘画的分支。无论是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还是院体画的工细严谨,其内蕴的精神,都是观照天下。在这批展览的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写实与写意两大画院主流创作传统的结合。如今画院的功能更丰富了,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主力军,还是艺术创新的主要阵地。这个展览对北京美术界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我建议北京和西安两地画院可以做个主题性创作的联展。
郭线庐(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我作为顾问参加了西安中国画院组织的多次创作辅导,了解到他们为此展览在前期做了大量有效的准备工作。他们已经积累了大批主题性作品,但我觉得在创作这些作品的同时,还要加强理论建设,应该紧紧抓住诸如丝绸之路、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等本土文化中还未充分发掘的资源,先从理论角度上凝练梳理出核心的思想和内容,再确定若干个新的创作主题、研究主线,进而成为下一步提升西安中国画院创作研究的主要内容。
王平(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这是一个通过中国画语言来讲西安故事的、以主题性创作为主的展览。为了讲好西安故事,画家们传承和发扬了“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艺术精神,从生活中、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来滋养新时代的中国画。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扎根生活、反映时代的努力,也必将推动更多的中国画家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自己脚下的土地。明年有全国美展,是美术创作大年,我们要坚持“时代生活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的创作理念,深入生活,提炼时代主题,并努力在艺术本体上有所建树,创作出留得下来的艺术力作,努力在我们西安文化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当中发挥牵引力的作用。
乔宜男(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我一直关注陕西美术的发展,因为陕西美术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不管是代表性的个人绘画,还是群体面貌,都出现过优秀的绘画人才与作品,在全国美术界已经深入人心了。大家当下更关注的可能是目前或下一步陕西美术的发展情况。陕西美术如何走出来?王犇院长代表的西安中国画院通过这次展览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就是通过特定的主题创作的角度,把近几年实施的三个工程中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把陕西悠久的文化历史与新时代发展面貌用中国画创作的方法展现出来,既推出了艺术人才,又展现了地区文化与发展成果,这不啻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徐红梅(《人民日报》美术编辑室主任):“黄河新篇 来自长安”这个展览,对我而言具有多重吸引力。一是长安拥有特别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长安画派”“黄土画派”更是影响深远,赵望云、石鲁、刘文西等代表人物的鲜明风格,今天依然在启迪后学。二是从主题创作的角度而言,近年来西安实施的“丝路文明 西安文脉”“百年历程 红色记忆”“黄河长安·关中新篇”等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形成了一个丰富的主题美术创作的作品库。三是从民族艺术中国画的发展而言,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安中国画院如何更好发挥画院体制在创作、组织上的优势,在出人才、出作品方面涌現更多成果?尤其是在长安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下,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国画如何再现汉唐气象?如何更好发挥“长安画派”站在时代前沿的创作传统?凡此种种,都特别让人期待。
谭国亮(《中国美术》杂志主编):这次晋京展,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关于主题创作的交流学习机会。这次展览我有几个感受:其一,题材集中,主题鲜明突出,集中反映了黄河、长安、革命题材等;其二,创作风格、笔墨变化丰富,创作实力强,风格独具长安画坛的风貌;第三,作品思想独到。这次展览,让我看到了西安画家们在深入生活,用艺术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精神,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所做的努力,体现了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
马明宸(北京画院研究员):陕西美术因为有着广阔的取材表现空间,出现了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这样的创作高峰,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全国美术界对陕西美术都拭目以待。今天的晋京展览,作品的题材和形式都很丰富,笔墨技法的探索也很多元、很大胆,可以看出西安中国画院的艺术家们在本土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开掘与表现上面下了功夫和苦心。
余洋(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这个展览首先在主题性上非常好,四大板块很清晰地反映了黄河新篇、长安新风、红色艺旅、生态建设,反映了富有历史人文底蕴的西安作为新时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建设成就。技法上除了有传统的长安画派、黄土画派风格以外,新一代年轻人还积极开拓出新颖的创作手法与样式,让我们了解到西安艺术领域蓬勃发展的态势。最直观的感受还是“黄河新篇”的“新”,体现出了新内容、新样貌、新精神,呈现了地域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劉艳卿(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关于西安美术晋京展,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就是1961年10月以石鲁、赵望云、何海霞为代表的“西安美协国画研究室习作展”。长安画派主张关注现实、表现生活、与时代同步的理念,深刻地影响了陕西画家,借着西安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延安革命圣地的红色文化情怀,逐渐形成了一种“长安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涵养下,西安的美术家凝练出了一种扎根黄土的毅力和韧劲。这次展览既是长安画派绘画思想的延续,也是长安精神的集中体现。因为参加这次展览的年轻画家比较多,他们在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传统笔墨与现代技法、图像表征和深层内涵等问题上,仍需不断探索,所以这次研讨会中各位老师的学术指导非常及时和重要。
吴端涛(《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第一,通过这个展览,可以体现出主题性创作的重要性。通过“三大工程”,集中体现出西安中国画院为阵地的美术创作群体的时代意识和对历史方位的认识。第二,“三大工程”的开展,是赓续传统地域文脉,确立西安在新时代美术中文化方位的必要措施。这种地域性也就意味着特殊性,如何找到西安及陕西较之其他地域的不同,在表现独特地域文化时确立美术语言的特殊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是挑战也是机遇。第三是西安中国画院“三大工程”发挥了引领作用。此次系列创作工程是陕西美术界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建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美术发展的必要途径。总体来看,通过这次展览,我看到了西安中国画院的职责与担当,值得我们关注。
南阳子(北京流动美术馆总馆副馆长):关于这次展览,我的感受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长安气象,一是时代脉动。西安中国画院在王犇院长的领导下,注重研究和发掘画院的时代性、现实性、当下性,实现了笔墨随时代的艺术主张与理想。我想这是最宝贵的画院精神,也体现了一个画院的时代脉动。尽管一个展览的生成会有种种不足,但出发即是圆满,也是艺术该走的道路。
王犇(西安中国画院院长):本次展览之所以命名为“黄河新篇”,就是我们用当代的笔墨语言来反映古老母亲河的泱泱文脉与时代新貌;“来自长安”,首先是向“长安画派”和“黄土画派”的致敬,再就是表达一份来自长安的祝福与献礼,更是想通过画展表达出古长安美术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与此同时,我衷心感谢在座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给我们的鼓励及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这些专家建言都会有效赋能提升我们西安文化艺术事业。未来我们会在前辈的指引下、专家老师们的支持下,创作策划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与展览,来回馈热爱西安、关注长安画坛的朋友们,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