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仁
德国柏林,光刻机巨头荷兰阿斯麦(ASML)制造厂
荷兰方面一直抗拒与美国政府合作,认为限制阿斯麦光刻机出口至中国内地,不符合其商业乃至国家利益。
近日,荷兰政府宣布一系列针对先进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该国光刻机技术企业阿斯麦(ASML)是行业龙头,自然成为外界焦点;同时,美国媒体引述知情人士,指美国商务部正考虑扩大对华出口半导体的限制,让芯片供应商英伟达(NVIDIA)专为适应限制而设的A800芯片亦纳入禁令范围。可以预期,在美国推动下,全球芯片市场将继续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日本多摩大学荣誉教授井上伸雄在《图解半导体》书中,用一句话阐明了半导體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没有半导体,就没办法运用电力。”在电路板中,广为人知的中央处理器(CPU)也是半导体的产品—事实上,不论是战斗机、航空母舰,还是电冰箱、热水壶,它们的运作都需要半导体,以控制电流、电压,以及作为计算、控制及记忆等功能,区别只在于运算能力高低而已。
2012年,曾有美剧上演了这样的情节:全球大停电的背景下,人类在电力失灵后,文明倒退,现代政府垮台,城市成废墟,现代科技自卫星,甚至灯泡都成为无用之物。尽管忧虑全球电力失灵未免杞人忧天,但半导体的创新放缓、应用电力的能力受限,是可预期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若深入了解半导体的制作过程,我们更可理解芯片制造业的发展难度。芯片是指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既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的统称,也是集成电路的载体。设计工程师需使用专用的设计软件,来规划电路的走线,而这部分一般被称作上游制程。
按业内知名芯片制造龙头台积电的说法,芯片的制程自二氧化硅组成的纯净硅砂开始,硅砂熔制为纯硅后,可切片成为空白晶圆。由于硅晶圆在不同温度下能够传导或阻绝电流,所以会在硅圆片上涂布感光涂料,并以强光进行曝光显影,来实现将电路设计图转印到晶圆上。这道制程在晶圆表面留下电路设计图的化学涂层,以进行蚀刻或离子植入。
在晶圆上镀上更多层不同的材料,并透过曝光显影和蚀刻制程,就能制作导体层和绝缘层。接下来,制造商会借由化学机器研磨,移除晶圆上不需要的材料,使晶圆表面平滑,继续制作其他导体层和绝缘层—这程序需要重复多次,直到半导体芯片制作完成。最后,在晶圆上覆盖一层保护层。这过程通常被称作“前段制程”,目的是在晶圆上置入晶体管等组件和配线,有400至500个流程,它是芯片制造产业的中游部分。而随着技术日益改进,流程的数目很可能逐年增加。
完成的晶圆需通过电路检查,确保电路准确无误刻在晶圆上。至此,芯片进入后段制程:首先,需要将晶圆切割成一颗颗半导体芯片,切割出来的芯片有部分质量欠佳,制造商只会取出优质的芯片,这些芯片就是新闻经常谈及的7纳米或5纳米芯片等—简单而言,数字愈低,通常意味制程愈先进,制造的技术难度更大,使用的机器越精密,成本亦更高。
德国博世半导体工厂
阿斯麦光刻机
半导体的创新放缓、应用电力的能力受限,是可预期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取出的芯片会进入封装制程,相关的工序亦被称为下游产业。芯片需被固定于导线架之上,再透过引线接合,将芯片连接电路,再以压模树脂覆盖芯片和引线,并经过导线金属镀膜、加工,形成我们在电路板上看到的一块块黑色塑胶物体。完成封装后,芯片需经过各种测试、检查,全部合格后,方可成为可出售的芯片。
上述的说法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芯片制造的每道工序的技术含量极高,且不同种类芯片的技术要求,亦不尽相同。同时,在芯片制造的过程中,“良率”(yields)的概念非常重要:制作流程里,不可能每一工序都百分百成功,有一些部分出现瑕疵亦属正常。然而每一工序都有一定比例的瑕疵,而每经过一道工序,合格的产品数目会持续减少。
AMD公司7nm晶圆
芯片原本无所不在,而限制其流动,将会使它成长放缓甚至停止。
市场很重视芯片制造商的生产良率,每一次“良率”看似小幅度的提升,都意味着合格的产品大量增加,制造成本亦能大幅下降。
大致了解制程后,我们就可以厘清芯片产业常见企业的关系,稍微弄清楚所谓“卡脖子”是怎么一回事。要知道,芯片制造是一个高度分工的产业,产业生态系统相当繁复,从事行业的工程师甚至企业,大多聚焦整个产业链的一小部分,难以全面涵盖整个产业链。所以,单从台积电等龙头企业高薪挖角数名中高层主管,并不能突破芯片技术瓶颈。
举例而言,美国的英伟达、AMD、高通,中国台湾的联发科和华为旗下的海思半导体,主要是芯片设计的上游产业;台积电则聚焦前段制程的代工,而荷兰的阿斯麦则主营用作晶圆加工的光刻机;深圳的鹏芯微、在香港上市的中芯国际亦经营芯片制造业务,可被归类为产业的中游。
部分大型企業如台积电亦具备下游工序的技术,而台湾的日月光则专门提供封装与测试服务,同属下游产业。这些企业生产的芯片,会售予苹果、谷歌、特斯拉等明星企业,生产我们常见的电脑、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
有来自中国的头部芯片企业曾公开表示,“芯片的设计当前中国已经步入世界领先……芯片的制造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在台湾”;大陆的芯片制造缺乏制造设备、基础工业及化学工业。
即便是美国,亦不能以一国之力全面掌控整个芯片产业链。近年,拜登政府四处奔走荷兰、日本、韩国政府寻求合作。美国政府去年推出的《芯片和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斥巨资扶助的企业,亦非全部为美国企业,国外企业如台积电、三星也是它的争取对象,条件是任何接受资金的企业,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他们研发的产品。
事实上,荷兰方面一直抗拒与美国政府合作,认为限制阿斯麦光刻机出口至中国内地,不符合商业乃至国家利益;台积电亦因法案规定,企业需应政府要求,提供关键技术细节,生怕竞争对手三星从中获得关键技术,继而犹豫再三。
2022年12月29日,中国台湾,台积电新厂落成,3nm芯片开始批量生产
《芯片和科学法案》另一受关注的要求,是受资助企业至少十年内,不得在中国或其他受关注国家进行新的高科技投资。换言之,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芯片企业,将不可能成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助力。
尽管全球企业不一定需要美国政府的资金,但不少讨论认为,全球各大芯片龙头为免遭受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之名打压,亦只能不情不愿加入其计划。而受限制的芯片企业,日后在国际寻找先进制程的合作伙伴时,范围只得缩小至其他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地区,其中的技术水平不言而喻。
今年3月,台积电创办人张忠谋与《芯片战争》作者克里斯·米勒的对谈中,不乏值得我们细思之处。张忠谋谈及芯片的全球化已死,因芯片制造商到美国设厂,对业界完全没帮助,只会使成本上升。芯片原本无所不在,而限制其流动,将会使它成长放缓甚至停止。
克里斯·米勒亦指出,从半导体的国际分工而言,很难有一个国家能够自给自足,最后可能花很多钱,也不会做得较好;从头到尾打造晶圆代工产业殊不简单。
张忠谋另一对美国政府的评论,亦甚具参考价值。去年,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时,张忠谋向佩洛西和其他美国议员表示,若美国以为靠花大钱就可以进占芯片全球最复杂的电子制造市场,那就太天真了。
两人的评论亦可预视,中国芯片制造应发展的方向:全球协作。追求芯片自给自足,目前既不可行,亦不经济,更无优势。
以美国的国力,透过“大撒币”追求芯片制造自给自足,尚且困难重重,其他国家尝试以相似手法发展本土芯片产业,无疑是缘木求鱼。发展技术密集且高度分工的芯片产业,我们应该秉持全球协作精神,各自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商业主导的国际分工下把饼做大,共同推动产业、科技的发展。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