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现实面貌与生动画像,信息技术不仅重构了现代社会活动的底层逻辑,影响着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也大力推动社会上层建筑结构形变。社会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活动的不断创新,既是信息技术倒逼产生的必然结果,也是人文社科领域顺应信息化的内生性举措。聚焦教育领域,在信息技术与教学体系的深度结合下,体育舞蹈教学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创新建设需求,通过信息化助力机制,一方面可以快速消解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重视不足”“资源匮乏”“教学模式不科学”“教学方法单一性”等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可以改善体育舞蹈教学生态,弥补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中艺术性价值不足的缺陷。《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国书籍出版,2022年1月第1版)一书由黄燕春、杨国珍编著,围绕“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结合”展开研究,针对信息化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新情况、新需求、新现象做出系统梳理,阐明了信息化背景下体育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模式,有力保障了体育健身训练与舞蹈艺术熏陶的价值统一。同时,该书紧扣“信息化”这一主题,并将其贯穿体育课程教学全过程、全要素,全书九大章节,主要介绍了信息化时代的体育教学思维与转变、体育教学资源发掘与优化、体育教学环境营造与发展等内容,具有较强的务实性与启发性,可以有力推动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创新建设。
首先,该书搭建的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整合的理论框架,有助于分析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本书秉承求真务实的编写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详尽明确地分析了体育教学现状,即从“信息化视域”出发,精准地指出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哪些要素、问题、现象等不符合“信息化要求”,通过借鉴,可以帮助高校体育教育主体快速筛查出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事实上,体育舞蹈作为一个体育教学项目,在我国学校教育场域内的基础十分薄弱,一方面是因为舞蹈与体育之间存在本质差異,前者属于艺术课程范畴,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主要承担美育职能,而后者属于身心健康培育途径范畴,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主要承担身体素质提升职能。从理论角度说,两者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也有差异,前者强调舞蹈文化继承与交流,后者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我国体育舞蹈课程主要引入的是拉丁舞系项目,如恰恰物、斗牛舞、交谊舞等,这些舞蹈类型在中国文化场域中缺乏理论基础与推广条件,教师教起来比较吃力,实现舞蹈教学体系“本土化”的难度较高,而学生学起来比较慢,主观上容易产生拒绝、抵触的心理情绪。依据该书构建的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理论框架,有助于全面分析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存在的缺陷,具体来说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相对于田径、“三大球”、体育游戏等传统教学内容,体育舞蹈在学校的重视度较弱。该书指出,信息化背景下这种“强弱对比”更加明显,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不断更新、优化,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仍然被困囿于“拉丁舞系”之内。其次,体育舞蹈教学方式灵活度差、创新力弱,基本采取的是“教师领舞、学生跟跳”的单一方式,学生仅仅进行舞蹈动作的机械模仿和简单关联,缺乏对舞蹈动作规律、舞蹈文化内涵、舞蹈审美体验的认知。再次,体育舞蹈教学环境较差、设备缺乏。该书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展开体育教学活动应该重视情境创设,尤其体育舞蹈包含艺术性特质,对于音乐、环境、氛围、服装等要求更高。但当前体育舞蹈教学环境与传统体育教学环境差别不大,主要在空旷的操场进行,对于多媒体、音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不够积极有效。此外,体育舞蹈教师能力有限,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内容而言,体育舞蹈是独立性、系统性较强的教学项目,需要专业的体育舞蹈师资,但现实中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多为兼职状态,自身只经历了短期培训,对于体育舞蹈的认识与掌握并不完备,难以发挥教师的应有作用。
其次,该书阐明了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实践的影响机制,可指导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展开系统性优化。本书采取“信息技术+体育教学”的内容组织方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不断向体育教学相关领域辐射,从而建立起体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全要素关联的布局。例如,从信息技术视角观察体育教学思维、挖掘体育内容资源、更新教学方法与途径、完善教学评价指标与体系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做到思虑周全、内容丰富,确保体育教学关键点不遗漏、创新点不忽略,也能够更好地阐明信息技术对体育教学实践的影响机制。对该书这一内容组织逻辑的分析,有利于读者了解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创新建设的意义,实现将舞蹈艺术引入体育课程的显著进步。一方面,“舞蹈+体育”的融合形式实现了舞蹈艺术的普及,如华尔兹、探戈、伦巴、恰恰等舞蹈类型,正从少数舞蹈专业人群及兴趣群体中推广开来、形成排浪效应,让更多学生能够接触得到、充分参与其中,有利于体育教学资源的丰富、教育理论的完善及教学场景多元化。另一方面,舞蹈体育是一种“以体育为媒介、以舞蹈为内容”的教学体系,在体育课程的普及前提下,不仅有利于扩大舞蹈艺术的受益群体,也让体育运动获得了更大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实现了美育与体育的协同发展。同时,该书于开篇之处就强调“信息化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突破口”,为了实现对体育舞蹈教学体系的系统性优化,就应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种种优势,具体包括: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优势,促成体育舞蹈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信息技术可以延伸体育舞蹈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师生不再局限于体育课堂之内,可以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平台建立“第二课堂”,以及制作体育舞蹈慕课、微课等,引导学生自主练习,使体育舞蹈转化为学生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其次,利用信息技术交流优势,促成体育舞蹈教学体系的协同性。体育舞蹈具有社交属性,如交际舞、恰恰舞、华尔兹等,在此基础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交流优势,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体育舞蹈交流群”,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扩大体育舞蹈在校园文化中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舞蹈培训机构、其他院校等,组织更大规模的体育舞蹈交流与培训活动。再次,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势,促成体育舞蹈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广义上的体育舞蹈,不应该局限于“拉丁舞系”,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可从中国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少数民族舞蹈中汲取养分,通过创编配乐生成更加丰富的体育舞蹈类型,以满足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此外,该书提出了信息化时代下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方案,能引领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实现立体式重构。本书的主体部分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更新与应用”,该书围绕“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以确保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鉴于体育舞蹈属于体育教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该书提供的教学方法对于体育舞蹈同样适用。且该书所提供的教学方法不是碎片化的,而是充分考虑了信息技术时代体育教学的长远发展需要,通过借鉴,能够引领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实现立体式重构。首先,教学方法创新核心理念是“学生占据主导地位”,该书指出,当代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渗透了信息技术元素,他们能够轻松驾驭互联网、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因此体育舞蹈教师应该适当放权,赋予学生体育舞蹈学习自主权。其次,教学方法创新路径是“营造信息技术情境”,基于该书提出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系统观”,体育舞蹈教学应该搭建直观的课堂情境、注重艺术氛围渲染、强化舞蹈文化渗透,如根据少数民族舞蹈改编的“敬酒舞”“骑马舞”“孔雀舞”等,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传播少数民族习俗文化,加强学生对舞蹈动作设计的理解。再次,教学方法创新体现在“翻转课堂”模式上,体育舞蹈不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强调高强度、大力量,它更加强调对学生气质、修养的培育,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体系创新建设中,应该将体验放在重点位置,特别是体育舞蹈教学初期,不必过分强调“动作流畅”“舞姿标准”等要求,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先教后学”翻转为“先学后教”),事先将体育舞蹈教学动作分解开来、生成视频,让学生私下运用信息技术反复观察揣摩,增强对舞蹈情趣与意境的体验。然后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疑惑,在体育舞蹈教学课堂上一一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实用、更加有针对性。
通读全书,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体育舞蹈教学融合的必要性。该书勇于创新、逻辑严谨,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方法、途径等实用性强,是一部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学指导著作。
(长江大学 龚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