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姣 祝智庭
摘要:课堂数字化转型是促进公平优质教育的客观趋势与重要手段。然而,有关公平优质教育与课堂数字化转型的整合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来发展公平优质的课堂,是一个具有迫切现实需求的课堂数字化转型问题。为此,该文首先探讨了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基本逻辑,认为公平优质教育和课堂数字化转型之间存在互补增益的价值逻辑;随后,阐述了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理念,认为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体现了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理念,这是由“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范式的理论逻辑、数字时代“学习支持服务”的实践逻辑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实逻辑共同决定的;最后,结合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要求,在分析学习服务要素和驱动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框架。以期为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充实理论基础,为公平优质教育的推行提供实践抓手。
关键词:公平优质教育;课堂数字化转型;学习服务;路径框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信息化促进新时代基础教育公平的研究”(项目编号:18ZDA335)研究成果。
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社会各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数字化生存与实践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现象。数字化作为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数字跃迁”[1],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各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国家宏观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致力于让数字技术与教育各个领域紧密结合,推动教育向数字化方向转型。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强调要形成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2],到《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3],国家政策加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数字化转型对学校教育、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课堂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和主阵地[4][5],它将更能显现数字技术引发教育变革所具备的典型特征。因此,为了应对数字技术变革的趋势,课堂也要进行相应的发展与改革,实现其自身的数字化转型。
课堂数字化转型是指课堂组织、流程、内容、方式和情景等要素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及由这些要素所构成的结构的深刻转变。课堂数字化转型具有连接、共享和智能等特征,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凸显出重要价值。长期以来,促进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办好公平优质教育”[6]。《202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7]。据《2021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6%[8]。从数量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享有适龄的入学机会,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的改善成效显著。伴随教育规模的扩张、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的持续推进,教育公平的关注点逐渐从过去关注宏观层面转向重视微观层面的教育公平,重点指向校内、课堂内的教育公平,关注个体是否能够平等地享受学习机会和得到合适的学习支持。相关专家学者呼吁通过课堂数字化转型来促进公平优质教育。然而,国内学术界有关公平优质教育与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由此,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极具理论突破性和实践需求性的现实话题。本研究拟整合公平优质教育和课堂数字化转型,探讨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理念和路径,以期为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充实理论基础,为公平优质教育的推行提供实践抓手。
(一)公平优质教育观
公平优质教育是‘公平’与‘优质’融合在一起的整体概念。叶澜认为以往对“公平”的要求重在量,现在强调“质”的公平,需要关注差异[9]。杨九诠认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具有“公平—质量”价值体系的双重结构,包含了以均等化为目标的公平性和以多样化为目标的两种范型[10]。冯文全和陈一帆认为公平优质教育是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对更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既要满足教育的公平性,又要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教育质量[11]。公平优质教育体现了对公平学习机会、学生差异化需求、学习效果的关注,其内涵在于促进学习机会公平、促进个体潜能发展,提升教育质量[12]。对课堂来说,公平优质的课堂秉承着“平等且差异”的教育观:每个学生既是平等的个体,又是差异的个体,公平优质的课堂要求既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一方面,需要确保学生至少获得相同的基本水平的关注、资源和机会,以及在统一的基本目标和标准下进行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生的背景、能力和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支持,包含精准性和个性化的支持。
(二)课堂数字化转型
将课堂数字化转型放到教育数字化转型视角下进行审视,其有关描述大致有两种倾向:其一,强调数字技术的内嵌与耦合。从数字技术的表象与实质入手讨论教育数字化转型[13];认为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加丰富的教学环境、更加靈活的教学活动和更加及时的评价反馈,可以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可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14];重点关注数字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其二,强调数字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价值。主张通过数字技术促使教育要素、教育业务、教育场景实现全面数字化,以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15];将探索基于各种生态的课堂过程数字化方式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的重点[16];试图捕捉数字技术融入教学、学习和实践等活动方面所需的相互关联方式[17];重点在于需求驱动的教育范式转型[18]。
实际上,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下,上述两种描述倾向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适用性。具体来看,当我们把数字化转型这一核心议题放到具体的课堂视角下:“课堂”是转型对象,“数字化”是转型手段,“转”字代表转型过程机理,“型”字代表转型目标形态。它包括两层含义,即“课堂数字化”和“课堂数字化转型”。其中第一层含义“课堂数字化”强调的是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课堂流程、内容、模式等数字化;第二层含义“课堂数字化转型”是在第一层含义的基础上,更强调内在的课堂理念、思维和价值取向的“转型”。本研究认为课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涵在于通过数字技术与课堂融合,构建课堂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打造课堂新形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三)公平优质教育和课堂数字化转型的互补增益
数字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赋予学校教育更广泛的创新空间,数字技术嵌入课堂系统中,无疑会对课堂实践途径和手段带来巨大的冲击,驱使课堂提升信息连接、信息共享和智能化能力,进而推动课堂重构。在新型数字化逻辑框架下,有研究者认为,要让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社会层面发挥出数字化的优势,就要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19]。可以说,课堂数字化转型本身并不是教育创新和变革的目的,而实现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才是其价值追求。即,公平优质教育为“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目标与方向提供价值指引,有利于实现数字化的技术理性和课堂的价值理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公平优质教育具有“平等且差异”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实施个性化教育。在公平优质教育逻辑框架下,一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为个性化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另一方面,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需求。在保障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选择机会的基础上,为他们的人生出彩提供适合其本人的教育,这是数字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也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所追求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20]。可以说,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公平优质教育的目标相契合,与数字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相一致[21]。也就是说,课堂数字化转型与建设公平优质教育紧密相连,它是发展公平优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
课堂数字化转型需要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深度挖掘数据潜在价值,将数字技术和数据应用于课堂场景中,使得破解课堂这一复杂系统的诸多难题成为可能。显然,数字技术和数据必须在课堂服务的价值体系中才能彰显出其独特价值。概言之,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背后是课堂的数据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数据是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生产要素,数据化强调通过各种途径全面获取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分析、处理,挖掘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将数据转化为决策优化信息,为课堂过程提供依据和智慧。智能化是课堂数字化转型的重心,它通过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持续不断地对课堂的输送动能,此时课堂优化过程则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包括自适应和人机协同两个取向。服务化要求推动课堂从以效率为导向的“灌输型”向以公平优质为导向的“服务型”转变,满足学生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这也是公平优质的课堂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理念生成
课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简单地把数字技术加入课堂中,而是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赋权增能推进课堂理念与方式双重转变。课堂数字化转型建立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的基础之上,描述了利用数字技术衍生课堂价值,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标准化”“大统一”课堂理念带来了冲击,为“以学为中心”“需求驱动”的课堂理念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此外,公平优质作为价值导向,对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提出了理念挑战,故而需要创新课堂理念,即从“服务型”目标追求上进行转型。
马克思[22]认为服务“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而服务的特点则是“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况”。在教育学中,为了区分教学的特殊性,及其与技术设备、资源供给等的差异,常常出现教学和服务这样的用词。但正如马克思对“服务”解释的一般情形,“教员”的工作是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对应了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需要服务于学生学习,促成了一种新的课堂理念的生成——学习服务。因此,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打造学为中心、数据驱动、适需服务的课堂新形态。
(三)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理念生成的认知视角
学习服务理念强调为促进学生学习所提供的各种支持方式,课堂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或本质就是通过学习服务来实现,是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理念转型。事实上,“学习服务”这一理念的生成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对服务的认识,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理论域:
1.从教育范式的理论视角看
在教育领域,“范式”是一种符合人类社会教育基本规律和发展方向的教育理念[23],其作為人们对教学现象的看法、认识或思想,指导着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的形成[24]。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教育范式经历了从聚焦向学生传授实用知识、能力与技能,到主张身份价值、个性发展的教育范式转换。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更重视基于创造性问题解决和需求满足的教育,聚焦需求驱动的教育范式逐渐成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追求[25]。需求驱动也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关照,强调学生是其自己的知识建构者,凸显出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课堂改革和发展都应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成为课堂环境构建、任务设计和活动开展等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共识,也是公平优质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成为了课堂改革的方向。传统的课堂是以“教”为核心,为“教”服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数字化转型则需要以“学”为核心,为“学”服务。因此,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范式的理论视角看,“学习服务”理念的生成承继“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范式的理论逻辑。
2.从课堂数字化的实践视角看
技术快速发展及其与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逐渐拓展人类的想象空间和学习空间。随着数字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数字技术赋能使课堂学习资源、学习空间、学习主体等的概念扩大,课堂的概念得以进一步拓展。于是,数字化学习也可以作为一种课堂“样态”,比如在线学习、远程学习形式,在数字化学习情境中常常强调学习支持服务,它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各种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的支持服务的总和[26]。而随着现实场景和虚拟场景混合思想的发展,技术变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抹平线上、线下的文化差异,课堂模式开始呈现出“混合”的趋势,比如混合学习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等,学习支持服务的思想也已经开始向整个教育领域渗透并促进教育的发展[27]。在课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课堂数字化践行了单纯数字化和混合课堂中学习支持服务的思考和实践,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其有效学习的支持和帮助,具有“学习服务”的思想。此外,课堂数字化除了在数字化方面与第三产业的技术、信息服务的支持服务特性,还具有教学服务、评估服务、情感服务等学习服务特性。因此,从“学习支持服务”的实践逻辑看,“学习服务”理念的生成践行数字时代“学习支持服务”的实践逻辑。
3.从课堂數字化转型的现实视角看
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在一定的场域中开展实践活动[28],课堂数字化转型也要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场域中的各种要素要经过场域结构调整后才能发挥自身能力,从而使自身获得特定的结构与秩序,这也决定了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的依据受制于场域的结构性空间,这个过程充溢着“可变性”和“建构性”。因此,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角考虑课堂场域,不仅要考虑主要参与者(学生和教师)的相互关系,而且还要考虑学习空间(数字的和物理的)的结构。在场域关系层面,数字技术的发展及其课堂应用,对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模式形成了冲击,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引路人,这些角色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适合其需求的服务;在场域结构层面,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结构是由数据、数字技术、物理空间、教育主体联结而发生的具有数字化特性的新型结构,并由此衍生出了数字化教学环境、新型教与学方式、虚实结合的学习资源,当然这些数字化结构背后是课堂的服务化,而数字化结构本身不能转化为服务效能,这就需要一种服务理念的变革,学习服务正是建设服务型课堂的内在要求。数字化服务教、学、管、测、评。课堂数字化转型场域关系和场域结构折射出学习服务理念,通过数字技术内嵌和耦合,创新和变革课堂形态,推进课堂数字化后的学习服务价值。因此,从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逻辑看,“学习服务”理念的生成符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
(一)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学习服务要素
由于课堂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公平优质导向课堂数字化转型以学习服务作为理念基础,课堂数字化转型过程则具体指向了学习服务要素。因此,本研究以学术文献作为要素来源和理论依据,通过总结和归纳与学习服务、课堂服务、教学服务和学习支持服务等相关的内容,并结合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要求,提炼并确定了24个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要素,即:学习分析、学习材料、学习方法、基础设施、技术支持、教学、学习辅助、人际交流、学习信息、互动支持、评估、反馈、行为监督、课堂管理、学习路径、进程调整、人文关怀、情感服务、学习内容、行为监督、认知指导、行政管理、文化建设、学习发展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与学习服务要素进行映射,提出学习服务应具备多样性、交互性、及时性、开放性、持续性、差异化、精准化特征,这些特征为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中学习服务要素设计提供了方向。
同时,参考奥蒙德·辛普森[29]的分类体系,上述的学习服务要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学术性服务类型,主要包括对学生在特定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和智力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学习材料、教学、学习辅导等;二是非学术性服务类型,主要包括对学生提供情感性和管理性的支持,例如反馈、人文关怀、情感服务等。然而,如果仅按照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来对学习服务进行归类,则无法体现出学习服务的过程性和价值性。由此,本研究进一步从“为学习服务”的角度出发,聚焦于课堂过程的系统要素,按照学习服务的重要模块及功能类型,对24个具体的学习服务要素进行整合。具体来看,课堂学习过程中一般不包括行政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服务,我们将这两类学习服务从课堂情景中删除,最后形成六个核心要素,分别为:适性资源服务、教学实践服务、学习评价服务、学习信息服务、学习发展服务、认知情感服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
目前,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的描述主要有四种:一是关注原理层面的探索(数据及其应用)、二是注重技术层面的探索(数字技术、工具和平台)、三是指出数字化转型受到更为宽泛的影响(组织、人才要素、社会化等)、四是强调了教育教学的过程要素(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和方法等)。对于课堂数字化转型而言,上述这些因素,有些隶属度较低,有些则是不受课堂所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叶澜教授曾指出,所谓要素是指构成活动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因素,并不涵盖活动中涉及的所有因素[30]。显然,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应该聚焦于课堂领域内部的主要驱动要素。在学习服务的视领下,课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依托数据、数字技术和数字空间,来实现对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和学习服务的整合,最终达到“公平优质教育”的课堂目标。
首先,课堂数字化转型依赖于数字技术,以技术增强、技术应用、技术融合的方式作用于课堂系统,为实现公平优质的课堂提供了更多手段和途径。其次,课堂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形成数据赋能的学习服务格局,构成了课堂数字化生存和发展的数据生态,强调以数据为载体,推进高效、精准、个性的学习服务发展。再次,技术逻辑和数据逻辑改变着课堂生态系统的边界及其要素关系,延展了课堂活动的数字空间,主要是在课堂空间中进行学习服务活动,赋能课堂过程的各服务要素,来实现具体的学习服务,这也进一步描绘了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后的一种客观存在状态和价值目标形态。数据、数字技术和数字空间紧密关联,它们之间相互嵌套,通过数据管理、信息处理、服务优化对课堂数字化转型具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其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三)公平優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框架
公平优质教育是课堂数字化转型中“学习服务”设计和实践的核心价值追求,适需学习服务则是公共优质教育发展目标与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的结合体。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通过学习服务路径,将公平优质教育的价值期望、课堂数字化转型的使命目标、学习活动组织形态及实践模式有机联系起来,夯实数字驱动学习服务的价值空间,回归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课堂教育教学范式,打造适需学习服务的生态网络。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框架,如下页图2所示。该框架是一个内外部交互作用的系统,包括目标层、服务层和支撑层的三层嵌套结构,每一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影响的关系,它们共同构成和支持了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的学习服务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学习服务中心,课堂实践是学生获得学习服务体验的主要方式,实践过程经历着分析、准备、实施和调整的基本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具有迭代循环的结构关系。
最内层为目标层,是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的核心。以谋求“公平优质课堂教育”为根本目标任务,即突出了学生具有“平等且差异”的特点。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视域,这就要求平等对待、弱势补偿、差异引领,对应于学习服务有共性服务、共性和差异结合服务、差异服务的三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以“基于数据的学习服务”为客体对象,突出数据赋能、技术驱动和人机协同的策略方法与过程逻辑,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背景、知识基础和兴趣等的差异导致学生具有差异性,这就要求“适需服务”。
中间层为服务层,也是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的落脚点,以适需学习服务设计为组织框架,表现为“四环节六要素”学习服务过程。其中,学习过程服务和认知情感服务是共性服务,即向每一个学习提供的同等服务;适性资源服务和教学实施服务是共性和差异结合服务,即包括同等对待,也包括差异引领;学习发展服务和学习评价服务是差异服务,即需要更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而提供与之对应的学习服务。
最外层为支撑层,是支持课堂学习服务过程的数字化场域。数据、数字技术和数字空间作为课堂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要素,体现了其功能价值,比如学习需求的精准评估、适性资源的精准推荐、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等。其中,数据贯穿整个学习服务过程中,拓展了数字技术和数字空间的深度,促进课堂环境的连接、共享和智能能力,推动着学习服务过程的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和服务优化。
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裹挟着教育进行数字化改革,课堂作为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数字化变革正在进行,未来呈现无限可能性。将课堂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公平优质教育的重要机制,使得教育领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具备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其所催生的课堂学习服务新理念和方式,为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源泉与实践路径。另外,学界对公平优质导向的课堂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还属于起步阶段。在具体实践过程还可能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如何捕捉和量化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制定适合个别学生的方案等。因此,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数据赋能和技术驱动,识别学生的学习服务需求,及时调整资源、反馈、教学等的学习服务内容,以提升学习服务质量,促进公平优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 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19-02-2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0L].http:// 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 html,2022-02-08.
[4][16] 黄荣怀,杨俊锋.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实施路径[N].中国教育报,2022-04-06(04).
[5][28] 谢幼如,罗文婧等.“双减”背景下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演进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9):14-2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0L]. http://www.gov.cn/guowuyuan/2017zfgzbg.htm,2017-03-0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EB/0L]. http://www.gov.cn/xinwen/2022-03/15/content_5679117.htm,2022-03-1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发布[EB/OL].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mtbd/202303/ t20230324_1052472.html,2023-03-24.
[9] 叶澜.落实各层次主体责任,推进教育实现优质公平[N].光明日报,2019-10-16(13).
[10] 杨九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双重结构及政策重心转移[J].教育研究,2018,39(11):42-49.
[11] 冯文全,陈一帆.论公平优质教育的价值指向[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28(3):93-97.
[12][21] 胡姣,彭红超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5):72-81.
[13] 朱德全,熊晴.数字化转型如何重塑职业教育新生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34(4):12-20.
[14] 程建钢,崔依冉等.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分析——基于学校、专业与课程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7):31-36.
[15] 杨现民,吴贵芬等.教育数字化转型中数据要素的价值发挥与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8):5-13.
[17] Fleaca E.Embedding Digi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ejdl L.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GeoConference:SGEM [C]. Albena:Curran Associates,2017.41-47.
[18][25] 祝智庭,胡姣.需求驱动的教育数字化转型范式[N].中国教育报,2022-09-22(07).
[19] 祝智庭,郑浩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导向与生态化发展方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9):5-18.
[20] 李永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构想与实践探索[J].人民教育,2022,(7):13-21.
[2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3] 夏振鹏.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研究——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3):244.
[24] 李芒,周溪亭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新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2017,(2):1-4.
[26] 丁兴富.论远程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支助服务(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2,(3):56-59.
[27] 项国雄,张小辉.学习支持服务思想溯源[J].中国远程教育,2005,(9):23-26.
[29] Simpson O.Supporting students in online,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M]. London:Routledge,2018.26.
[30]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
作者简介:
胡姣:在讀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教育。
祝智庭:华东师大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系统架构与技术标准、智慧教育与教育人工智能、信息化促进教学变革与创新、面向信息化的教师能力发展、技术文化。
Equity And Quality-Oriented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Logic, Philosophy and Pathways
Hu Jiao1, Zhu Zhiti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2.School of Open Learning and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an objective trend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promote equitable and quality education. However, research on equitable and quality education and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ory stage.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to develop equitable and quality classrooms is a problem of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ith urgent practical needs. To this end, the article first explores the basic logic of the equity- and quality-oriented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rguing that there is a value logic of complementarity and gain between equity and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en, it elaborate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quity- and quality-oriented classrooms, arguing that the equity and quality-oriented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embodies the concept of“serving students learning” .This is determined by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student-centered” education paradigm, the practical logic of “learning support services” in the digital era and the practical logic of “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inally, Combining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quity and quality-oriented classrooms, a pathway framework for equity and quality-oriented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learning service elements and driving element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practice of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provide a practical grip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quity and quality education.
Keywords: quality-equity education; classroom digital transformation; learning services; pathway framework
责任编辑:李雅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