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3-08-26 11:22:25张高伟
天津教育·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自学法治道德

张高伟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及时优化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积极探索与运用知识,体验知识积累的成长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总揽全局,并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应具有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与方向,运用知识的力量推动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通过多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能力及喜好相契合的有效学习方法,凭借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端正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获得新知识与新技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确保学生能够在新颖的课堂中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在此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意识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学生持续成长的关键,是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其核心素养水平的基础。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一是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必会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有效解决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学生经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满足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各种类型的课堂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或者死记知识。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会尝试使用多元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自学教育方案的制定和优化等。教师会考虑如何承前启后,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方式下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从而快速吃透所学知识,并懂得如何运用,最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不够深入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不能主动去接受。部分教师在传递基础知识时未能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征与真实需要,多采用“灌输”的方式,未能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学生也不愿意参与毫无兴趣的互动,导致教学效率不高,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二)缺乏自学意识

大部分小学生精力较为充沛,活泼好动,對运动型和趣味型的学科有浓厚兴趣,但对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影响了学习积极性的激发。部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经常走神,不能主动探索新知识,也无法有效巩固旧知识,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意义认识不足,未能营造自主学习氛围,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理念滞后

在传统理念下,大部分教师选择板书的方式展示新知识,很少有效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教学方法固定的课堂中无法主动地去吃透新知识,容易变得烦躁,失去探索知识的兴趣。究其根源,教师教学理念落后,对新型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到位,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了新时期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一)融入先进理念,培养自学意识

在传统模式下,学生多是通过教师与课堂获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的意识。在新时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站在小学生成长的角度考虑,重视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融入先进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制定与学生成长相契合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激发内驱力,从而走出被动接受知识的固定学习模式。

首先,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向学生传递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新技能,激发其探索知识的热情,推动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要立足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调动自身的知识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乐学、善学。

例如,在“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中,教师突破教材的束缚,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与真实体验,讲述自己家乡的位置、美丽景色、风俗习惯等内容。部分学生讲述了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传说故事,以及传承的民族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讲述自己家乡的特点,使学生对各地的民俗产生浓厚兴趣。教师出示小视频或图文内容,讲述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鼓励学生回想自己在不同的节日里都做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在元宵节猜灯谜,兴高采烈地讲述吃过的各种口味的元宵和制作过的好看的花灯。有的学生讲述端午节与奶奶一起包粽子,听爷爷讲屈原的故事。学生带着自学意识去了解各地风俗,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全过程,自主完成风俗习惯收集与整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二)结合生活元素,激发自学热情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意识到教材中的大部分事例与生活之间有紧密联系,不仅是生活的积累,也是真实的经历。因此,在传授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巧妙结合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首先,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理念,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积极回答。其次,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新知识,懂得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增强法律意识。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案例积累素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独立完成课后思考题,帮助学生找到克服学习困难的办法,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和我的同伴”时,教师以问题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你认识独特的自己吗?”学生积极回顾自身的成长过程,从外貌、兴趣与性格等方面寻找自己的特点,主动回答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绘制一幅画像,鼓励学生猜猜看是哪位同学,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猜一猜活动,了解自己眼中的自己与他人评价中的自己。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别人眼中的你有什么优缺点,绘制‘他画像,讲述一下你的新发现”。教师将学生分成4—6人小组,学生仔细观察并认真组织语言去评价,从而完成有效沟通。学生在“他画像”中认同与接纳自己,带着自信与同伴交往,积极在生活中探索与同伴交往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与小组的努力获得新知识,形成正确观念,获得足够自信,更是基于自我认同与同伴的交往接受同伴的评价。学生没有过多依赖教师,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与努力寻找到相处之道,形成自主学习与探索知识的习惯。

(三)树立责任意识,助推学生自学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以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为方向,积极优化与调整教学方案。一方面,教师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责任意识,才能使学生明白自学是一种责任,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教师会通过责任意识的培养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个人与社会之间潜在的联系,自觉规范行为,获得道德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凸显道德与法治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鼓励学生调动自身的信息能力去了解法律知识的相关内容,明确自身的义务与职责,而无须教师直接传递这些知识,保证了整体学习效率。学生在责任感形成的前提下会凭借责任感的约束去纠正有偏差的理念与错误行为,获得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学会宽容”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播放小视频,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真实案例。学生回顾自身的经历,探索宽容在成长中的重要性,感受宽容可以让身心健康成长,有意识地探索处理各种矛盾的方法,获得宝贵经验。学生懂得凭借自身努力去完善自我,根据宽容的意义去选择恰当的方法说明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讲述法律的存在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学生随之联想到宽容也是减少错误问题发生的办法,结合真实案例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相关知识的学习,懂得宽容和守法,带着时代使命与责任感助推法治社会健康发展。

(四)开展实践活动,锻炼自学能力

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将实践活动与日常授课有效结合,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实践活动设计与开展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破学习重难点,持续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索。其次,教师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秉承以生为本的原则,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并获得新知识,成功培养其自学能力。最后,注意学生的情感需要,避免活动内容过于简单,不应过度融合道德与法治知识,要重视活动的实践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同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与自学兴趣,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例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的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喜爱的方式去收集相关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搜集信息。在该过程中,学生会经历阅读和筛选的过程,了解变废为宝的真正意义,看到资源在不断浪费。在此前提下,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变废为宝的意义与目的,而是在安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当地垃圾站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垃圾处理使用的技術,能够掌握垃圾处理的方法和环保知识,体会科学知识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环保有新的认识与理解,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而有意识地减少乱丢垃圾的行为。教师还鼓励学生将调研与实践活动体验分享给身边的人,向家长和朋友讲述变废为宝的重要意义,从而不再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忆知识,而是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知识。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话剧或舞台剧,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积极变废为宝。学生会主动寻找变废为宝的方法,让生活垃圾处理更科学,使废品变成有新的作用的物品。学生将饮料瓶制作成花瓶和笔筒、用鞋盒或快递包装盒组合成简易书架、用废弃的色拉油桶制作成垃圾桶。在多元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思考与判断废品是否还有利用价值,完成废旧物品大改造,从而掌握资源节约的有效方法,感受资源节约的意义,减少浪费行为。在毫无痕迹的教育方式下,学生能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灵活运用,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科学锻炼与综合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五)创设多元情境,达到自学目的

在新时代下,道德与法治教学重视学生的经验积累与知识运用,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并树立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与思维特征,运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帮助学生快速吃透枯燥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使学生与知识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并利用教材思想与知识内容,成功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安全护我成长”的教学中,教师播放交通事故的小视频,帮助学生进入相应的情境,感受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明白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与后果,深刻体会人的生命非常脆弱,而安全是保证生命的关键所在。学生的交通规则意识被唤醒,珍惜只有一次的生命,增强安全意识。学生会思考上学路上、日常生活以及各种游戏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主动学习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紧跟授课节奏,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满足求知欲望。教师还要重视多元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学会在交通、火灾等事故中自救,探索生命安全相关知识,达到自学目的,获得自学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系统性与持续性,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引导学生明德识礼,带着足够的热情去探索新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从而助推其核心素养水平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自学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6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46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