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探索一种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的教学模式,这是当前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口述史实践教学法是创新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和教学方向。这种教学方法以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题,通过口头访谈,引导学生发掘、组织、传播思想政治要素丰富的历史。文章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应用口述史的做法,简述了口述史融入思政课程的必要性和价值,并从口述史主题的设计、实践平台、考核三方面提出了优化融合路径。
关键词:口述史;高校;思政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表明了我国各类高校要以开放的思想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即“坚持开门办思政课”[1]。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之一,高校也在探索一种学生能够真正参与的教学模式,而口述史因其互动效果明显的特点,深受大学生欢迎,能够使大学生更愿意接受思政课的教学思想。因此本文探讨口述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起到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并提出三种推动口述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为更多高校追求立德树人教学理念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一、口述史的概念
口述史是基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由采访人和被访人共同建构,通过传统的笔录或者录音、摄像等现代科技设备,收集、记录、整理和保存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一种口述凭证。近几十年来,中国口述历史已经从历史研究的新兴分支学科发展成为跨人文社科、自然科学领域的交叉学科,成为国家、民族及民众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
二、口述史的特点
(一)人民性
恩格斯曾经说过,口述史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一次精彩生动的阅读”。在口述史的实践中,高校大学生不仅要面对伟大的历史故事,还要与所有形象鲜活的人进行交流和对话,通过倾听普通群众的意见和声音,在情感溫暖的对话中感知他们的意义,理解他们的自主性诉求,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际传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高校大学生向历史创造者和见证人求证,听取人民群众经历过的艰难、辉煌、激烈斗争的历史故事,进一步实现人民塑造的社会价值观内化为个人价值观的目的,展示了思政课的实际教育效果。
(二)互动性
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旨在构建超越传统课堂叙事教学的多元化平台,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基础体验和在线教学。区域红色经典、革命场所等为实现思政课的社会扩展创造了完美的思政教育主题,通过历史探索、补充、整合,口述现有红色资源以外的历史,有助于充分释放高校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将他人的需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将书本上的“死”理论转化为“活”实践,实现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两者间的双重主体性转化,口述史实践的这种组织方式是一种高度的社会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不应局限于被动倾听,而应与受访者建立起合作、尊重和信任的积极关系,共同遵循一定的风俗习惯、规矩礼仪,以正确、及时、合理的方式在交谈中有效互动。
三、高校思政课引入口述史的必要性和价值
(一)口述史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是由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口述史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知识是真真切切的,与他们的切身生活有关,从而完成从抵触思政学习到认同的心理转变。二是由当下高校思政类课程的特点和“硬塞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决定的。大学生对“硬塞式”教学方法心存抵触,更倾向于参与式的、能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教学方法。而口述史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意识。
(二)高校思政课引入口述史的价值意义
1.推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思政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点课程,而实践教学更是一种延伸和升华。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已经离战火纷飞的年代越来越远,因此,对其进行思政教学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将口述史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有效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促进立德树人价值导向通过具体机制得以转化和落实。在此过程中,大学生成为历史的书写者,他们可以与曾经为国奋战的先辈对话,也可以把目光从上层转移到下层,从精英人物转向普通大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理解他们的痛苦和欢乐,真正明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将口述史引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从宏观方面讲,能够使大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党情、国情、世情,从微观方面讲,能够使大学生了解校史、家史、城市史、社区史等,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使命感[2]。
2.丰富教学资源,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教育资源是教育内容的支撑,也是重要保障,当地教育资源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支持,也是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命”的教育资源。口述史是对意识形态和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方法的另一种探索,赋予了大学生探索和解释社会现实的权利,以学生为主体,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中被印证,大学生的应用理论和探索社会的兴趣和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口述史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实践技能:一是了解党和新中国的历史、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开放史;二是具备录制、分类、剪辑采访视频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
3.创新思政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口述史带给实践教学崭新的视角,使学生从原有的静态文本学习转向动态参与。大学生以采访人的视角,对历史事件亲历者或目击者进行采访实录,通过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将自身带入历史场景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感受时代背景,体验被采访人的心理和情感,走入历史“现场”。这就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有了革命性的转变,开始回归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口述史开拓了实践教学的空间,使实践内容变得丰富多样,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探索领域。
四、口述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一)基于“立德树人”设计口述史主题
口述史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是单纯为了指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去开展在口述史实践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使命担当。一是注重与民族、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精心设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近代史探索、改革开放、新时代发展等紧密结合的能够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主题。二是注重与地方经济文化相结合。以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为主题开展口述史实践,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和途径。三是注重与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设计与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相结合的口述史主题,为大学生了解自己家族、学校、家乡等开辟一条新的途径[3]。
(二)依托思政教育构建口述史实践平台
思政课口述史实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主动探索,开展口述史实践教学,从设计选题、落实操作、整理应用,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团队,要依托校内相关部门,积极构建口述史实践平台。校内方面可以采取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引领,团委、宣传部协助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争取学校其他部门和社会的支持与参与,为口述史实践活动的后续开展提供足够的理论指导、技能培训以及后勤保证,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平台,依托平台开展口述史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知识体系与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互动、传统对话与新媒体平台相结合的互动要求,把教学实践方式从课堂向校园、社会、网络空间拓展,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
(三)优化考核重思政教育成果转化
以前的书面式的考核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的思政教学理念,口述史实践教学法的融入,意味着各高校开始重视在实践中进行思政教学,因此在考核方面要运用新的考核理念和技术方法,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比如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小红书、各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验证思政课学习成果的转化效果,广泛应用手机进行拍照录像、录音等方式,剪影、剪映、美图等软件,将口述史采访过程进行准确记录、剪辑和传播,通过制作思政短视频、情景剧、美术作品等进一步转化思政教育成果。
五、结语
作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口述史实践还在不断探索中,但口述史融入高效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已经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实施和推广这一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4):9-15.
[2] 匡立波,周双娥.论口述史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91-96.
[3] 黄兰,周松.用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口述史实践教学法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文化产业,2021(2):117-11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大荒精神口述史研究”(20KSE34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口述史视角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实践研究”(GJB1422196);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研项目“北大荒精神口述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NDJY2131)。
(作者简介:丁晓雪,黑龍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