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创新创业与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融合

2023-08-26 02:55乔秀清孙小华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3年7期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专创融合立德树人

乔秀清 孙小华

摘  要:课程思政及专创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两个重点方向,如何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三者的深度融合,对落实立德树人,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材料科学基础”是材料大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文章以该课程多年的实践探索为例,主要探讨了教学过程中如何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师资培训等几个方面深度开展课程思政及专创融合。结果表明,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改革措施可以有效地促进德育人才培养及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创融合;材料科学基础;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9-0114-04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其他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程贯穿,培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等人才[1]。自此,各大高校开始积极探索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将专业课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进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机制。2020年教育部明确了课程思政在实现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指明了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与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及应用型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专创融合”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必然途径和有效方法[2]。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及文件的引领下,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在课程改革及专业设置方面都将课程思政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重点考虑层面。

材料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材料。2018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明确指出材料类专业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2018年4月,《科技日报》发表的35项“卡脖子”技术报道中,材料相关的技术占了10余项,因此,培养高水平的材料专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任[3]。

三峡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素质高、能力强、专业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材料类专业致力于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适应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材料科学基础”作为首门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的基础,教学中依据“成果导向”反向重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模式,借助案例主导、项目驱动,专创融合、科研反哺实现人才培养。完成本课程后学生能够获得以下方面能力:1. 掌握材料基本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并识别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和性能之间的演变规律及相互制约关系,能判断关键环节,根据使用条件,合理设计、优化并创新材料工艺。2. 具备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职业担当、协作意识、国际视野、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及家国情怀。

本研究根据“材料科学基础”课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特点,立足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及创新创业的教学理念,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实施、教学保障等多环节、多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素养及创新意识。

一、“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一)优化课程顶层设计

针对大类人才培养的特点及要求,“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是在传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感及职业道德。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立足更高的站位及视野,整体且系统的进行谋划。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需要学校及学院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优化设计。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注重价值引领,将思政融入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真正爱上专业、钻研专业,实现知识获取、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3个目标[4]。

(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做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融入专业教育中,围绕思辨能力、创新思维、职业担当、协作意识、国际视野、文化自信、科学精神及家国情怀,深度挖掘材料科学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要素。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科学故事、名人名事感染学生灵魂,培养爱国精神。用科技发展激发学生情感,树立科学精神。用历史使命培养学生担当,激发工匠精神,使思政全面融入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思政元素的挖掘,本课程总结的部分思政元素融入点如表1所示。

(三)改革教学模式

“材料科学基础”内容多且理论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及价值的塑造。针对新的教学要求,“材料科學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新教学理念,将传统教学“授之”向“启慧”转变,充分利用独立SPOC课程资源、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软件,更新手段,借助案例分析、主题研讨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与辩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善于发现和积极探索创造的职业素养。教学过程中辅以大量图片、3D虚拟仿真动画、《大国之才》《大国工匠》等视频教学资料,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提升课程思政改革质量。充分利用材料科学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为学生搭建高效的获取前沿知识的平台,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5]。

二、“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专创融合实践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创业意愿和能力,是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的锻炼和培养[6]。为了达到材料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材料科学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突出“学为中心”,强化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案例主导,问题驱动培养创新思维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设置了大量的案例教学分析。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由具体生活中的案例或历史上著名的案例出发,引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上进入深度翻转,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例如,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部分,以金属“锡疫”的历史典故及南极科考队装油用的锡桶消失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发生此现象?本质原因是什么?经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找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然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交流,反推基础知识与理论,实现高阶思维巩固低阶知识。案例教学旨在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二)“主题探讨”培养创新思维

“材料科学基础”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教学过程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具体实施过程为:以“主题”为牵引,通过“课前深度预习+课上深入翻转+课后深刻思考”,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围绕某一个话题课前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思考;课上,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就话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再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以答辩的形式进行结果陈述,最后,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及自评打分,该分值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该模式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课堂缩影,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竞赛的模式及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激发其参赛热情。

(三)“课赛融合”搭建创新平台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人才,需要有创新平台的保证。在前期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为了深入落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参加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课上以专业基础知识衍生科技创新课题,并依托学院对本科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搭建创新平台,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项目、金相大赛、“互联网+”、挑战杯、创新能力大赛等专业竞赛,充分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度结合,构建多维度、深层次拓展的教学模式,实现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及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提升。

(四)立足能力训练,设置多元化考评体系

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互评、生讲生评、授课教师、学生、线上学习平台参与成绩评定。同伴互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对于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的甄别能力。对于期中考试,建立了在线题库,系统随机为每位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测试题,确保评价客观公正。依据工程教育理念,对考核内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实现教学内容的闭环反馈和持续改进。

三、教学师资保障落实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教学改革的主体,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专业教师的自身教学能力、思想素质及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如何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素养高、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是师资队伍培训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教师的能力培养首先从入岗开始,岗前培训注重师德师风及思政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态度、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教学能力大赛、教学思政比赛、教学创新大赛等讲课竞赛突出榜样、树立标杆。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经验交流大会、座谈会、教学研讨会、督导听课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水平。加大课程思政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案例库,以党支部为载体,通过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其次,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竞赛,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及专题讲座,选拔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青年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度融合,培养一批具扎实的有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较高的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及标准,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在政策上支持思政及专创融合教学,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结语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改革在教学大纲,教学模式及教学实践中融合课程思政、专创融合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课程的全过程,三者协同助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及思想政治修养较高的高水平材料学科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乔秀清,孙小华,余海洲,等. “专创融合”教學背景下《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运行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7(14):14-16.

[3] 韦伟峰,周亮君,陈立宝.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创新教育的融合思考[J]. 科教文汇,2021(32):93-95.

[4] 万祥龙,刘银,丁国新,等. 线上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教学设计——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1(12):36-41.

[5] 周照东,张姗姗,杨叶锋,等. 材料类专业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2022(09):101-104.

[6] 彭华涛,朱滔.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创深度融合模式及路径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1):169-175.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材料科学基础专创融合立德树人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启发式教学改革探讨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基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优化
关于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