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姗姗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已实现了全面的改革。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已成为第一要义。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在不断形成,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感知,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数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培养学生量感,是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基础。就目前来讲,广大数学教师在提升学生量感方面还未能做到位,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忽略量感培养的重要性,在这些问题下,导致学生量感无法得到培养,进而降低了数学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基于学科素养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打造实践性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量感的认知,在实践中自主分析、自主思考,从而形成量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形成。
以学科实践为依托发展学生量感的价值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强化学生学习认知。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能力和认知都较为薄弱,需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引导,以此强化学生学习认知。在量感培养方面,由于部分学生量感认知基础存在差异性,教师需注重对学生全方位地了解,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针对性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构建量感认知。以学科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主动学习,如此一来,便能体会到量感的存在,了解量感在数学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量感认知。
其次,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讲解,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使其在后期的学习和发展中能更上一层楼。以学科实践为依托发展学生量感,教师需要设计更多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量感认知,这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着直接的帮助。学生会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思考,围绕问题不断探讨,并不断规范自身学习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提高学生估测能力也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估测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在数学领域,量感指对物体可测量属性的感知。就小学生而言,提高其量感认知,可以在长度、轻重、多少等量态形成感性认知。通常来说,当学生对某一事物进行估测时,如物体有多重、人有多高等,就能反映出学生在量感方面的认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量感思维,教师须从实际出发,构建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锻炼量感直觉,提高量感认知。
以学科实践为依托发展学生量感的问题
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量感是小学数学学科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量感思维,可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从而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意识。然而就实际来讲,在培养学生量感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还未更新,往往以传统教学为主,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吸收。在这一情况下,导致学生量感认知无法提升,难以发挥数学教学的价值。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对于学生量感的培养,需注重实践性的课堂打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其自身职业素养尤其重要。就实际而言,部分教师虽了解量感的重要性,但在教学活动实施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导致量感思维的培养受到了阻碍。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实践,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量感。
以学科实践为依托发展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创设教学情境,可提高学生量感意识。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围绕相应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可吸引学生到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具有诸多优势,如趣味性、实践性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量感时,教师可将情境教学融入学科实践中,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量感思维的形成。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在学习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时,其重点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线段的概念、学习用尺子测量、了解厘米和米的概念并在生活中巧妙应用。厘米和米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元素,在教学前,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同学们,老师在上课前先讲一篇故事,你们听听这篇故事写得对不对?在星期一早上6:00,小明被妈妈从150米的床上叫起来吃早餐,小明拿出了他最喜欢的一件短袖,这件短袖长50厘米。穿上短袖后,小明又来到卫生间拿着30米的洗脸巾洗脸。在洗完脸之后,小明便坐在餐桌上吃早餐。吃完早餐后,小明和妈妈一起走了将近300厘米的路来到了学校。”在故事讲完后,让学生先围绕故事進行分析,了解这篇故事是否出现错误,然后保留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教师讲解完一厘米和一米的长度单位后,教师可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借助尺子测量课桌的长度,感受一厘米和一米的长短。最后教师又可引导学生进入课前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后指出这一篇故事所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会说:“老师,我发现小明的长度有问题,应该是150厘米,而不是150米。”有的学生还会说:“老师,我发现小明走了300厘米的路也是错误的,应该是300米。”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度量单位的长短和差别,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量感。
开展实践活动,发展学生量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需要让学生对事物形成直接的感知。因为小学阶段学生在估测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由于缺少对事物的直接感知,所以在估测时容易产生估测错误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根据教材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量感。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事物的估测能力,培养学生量感,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不同重量大小的物品,如鸡蛋、苹果、铅笔盒、水桶等,让学生先通过实践进行感受,了解重量的大小。在这一环节后,让学生选择出自己喜欢的物品,然后进行估测,要求:说出该物品的大概重量以及估测结果的依据。最后,教师可运用电子秤来验证,了解学生是否估测正确。通过这种方式,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克与千克的大小,并运用所学知识估测生活中的物品,既实现了数学知识的科学应用,又增强了学生量感能力。
注重教学反思,完善量感评价。在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有利于帮助教师了解整堂课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要点。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量感能力,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完毕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堂的具体表现、对物品的测量过程、测量的准确性、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度、测量的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课堂实践活动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优化,从而保证学生量感的全面培养。
综上所述,量感作为数学学科素养的重点内容,教师应做好对这一方面的关注与思考。将量感的培养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并创新教学方式,以实践为主,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形成量感认知,拓展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持久型量感,从而解决各类问题,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升。
在数学学科素养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十分重要的。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本文作者以学科实践为依托积极发展学生的量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量感提升的有效策略,并在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方式,助力学生的成长,值得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