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继平
摘 要 《诗经·氓》中的“淇水”意象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淇水”这个比喻性的意象不仅作为时间线索贯穿全诗,让诗歌的结构更严谨,让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而且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和美学内涵,让诗歌意蕴更丰富。
关键词 “淇水”意象 作用 结构 形象 意蕴
在中国古典诗词当中,意象是诗人经常用来表情达意的重要媒介。诗人伤春悲秋,思乡怀人,无不借用那些寄寓独特情感的意象。《诗经·氓》是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也是《诗经》里面的经典篇目。虽然“淇水”意象在《诗经·氓》中只出现了四次,但它却贯穿了全诗的始末,其背后的意蕴特别丰富,耐人寻味。
一、淇水,让诗歌结构更严谨
《诗经·氓》共六节,“淇水”意象前后共出现了四次,其中明确出现的情况有三次,分别是:第一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节“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六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除了以上三次之外,“淇水”还暗中出现过一次,即第二节“以尓车来,以我贿迁”。根据诗歌内容可以作出推断,如果女主人公出嫁,必须要渡过淇水才能嫁到河的对岸(男主人公“氓”家)去。本诗是一首叙事诗,主要叙述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最终被弃的过程。通览全诗,故事情节虽然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这六节诗歌并没有给读者以凌乱和繁琐的感受。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淇水”意象多次出现,贯穿全诗,起到了“草蛇灰线”的效果。对此,著名学者钱锺书在《管锥编》里就提到过:“此篇层次分明,工于叙事。”诗中的女子不断在淇水两岸往返,时空的转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息息相关。本诗所有的故事都被作者放置在了淇水这个大背景之下,男女主人公从“戀爱”到“婚变”再到“决绝”的情感历程,正好与明确出现三次的淇水一一对应。这明确出现三次的淇水,就像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暗示了女子人生当中的三个重要阶段,从头到尾连起来,正好形成一条时光轴,展示了她不幸的一生。如此一来,全诗就形成了清晰、完整、闭环的结构链,从第一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开启,在最后一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终结,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因此,淇水四现,贯穿全诗,勾连起男女主人公的所有故事情节,让诗歌的结构更严谨。
二、淇水,让人物形象更立体
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和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经·氓》中“淇水”意象虽然没有直接展示人物的言谈举止和音容笑貌,但却很好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当女子陷入热恋时,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容貌特点和说话声音,但作者巧妙地借助缓缓流淌的淇水烘托了一个善解人意、软声细语的女子形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不仅渡过淇水一路相随将心急易怒的氓送到了顿丘,更是贴心地安慰氓不要心急,并私自将婚期定在了秋天。“以尓车来,以我贿迁”,新娘坐上马车带着嫁妆,一路奔向幸福的彼岸,一个自信满满、兴高采烈的新婚妻子的形象呼之欲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一瞬间,我们仿佛又看到了一个被丈夫无情抛弃后,艰难行走在回娘家之路上的妇女形象,她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青春容颜和少女情怀,只剩下绝望的泪水和无声的叹息。一时之间,分不清到底是汤汤淇水打湿了车帷,还是女主人公回想往事时泪如雨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她此次的归途并不轻松,甚至还很沉重,再也没有了以前每一次“送子涉淇”时的轻松和欢快。“淇则有岸”,一方面作者借助“淇水”为读者展示了一个满腹委屈和愁绪的弃妇形象,淇水再宽广也终究有边际,可女主人公被抛弃的悲苦却没有尽头。另一方面,作者借助“淇则有岸”,反衬出氓的丑恶嘴脸,淇水即使再宽也有个边岸,洼地即使再大也有个边际,但氓的变化却如此反复无常,令人捉摸不透。至此,一个喜新厌旧、始乱终弃的负心汉形象呈现在了读者眼前。正是因为“淇水”的存在,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女主人公形象。
三、淇水,让诗歌意蕴更丰富
《诗经》开创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其中“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是比喻之意。“淇水”是全诗非常重要的比喻意象。在《诗经·氓》中,淇水先后四次出现,象征着女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阶段,见证了女主人公的情感变迁,不断丰富了全诗的意蕴。
“淇水”初现是在诗歌的第一节,它好似女子柔情似水的眼波。她沐浴爱河,善解人意,不仅渡过淇水将氓送到了顿丘,更是贴心地安慰心上人不要心急,只要秋天一到,他自可得偿所愿。这里的淇水是女主人公大胆追爱、初涉爱河的象征,水光潋滟,无限温柔。
“淇水”再现是在诗歌的第二节,它仿佛化作和蔼可亲的月老,躲在二人的身后为他们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此时的淇水,它的每一朵浪花都翻作欢快的音符,应和着女子即将成为新娘的兴奋和喜悦。“以尓车来,以我贿迁”,马车载着新娘,带着丰厚的嫁妆,一路缓缓进入淇水,然后奔向幸福的彼岸。此时此刻,车里的女主人公肯定对新婚生活有着最美的向往和憧憬。
“淇水”三现是在诗歌的第四节,此时的女主人公已被遗弃。无家可归的她只能硬着头皮重走来时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曾经那条缓缓流淌温柔多情的淇水,突然之间变得面目狰狞,汹涌的波涛无情地溅在沉重的马车上,打湿了车帷。淇水俨然象征着女子愁情满腹而又破碎不堪的心灵。
“淇水”最后出现是在诗歌的第六节,它是理性经验和清醒认知的隐喻,是这个悲剧的女子在经历爱情和婚姻悲剧后的人生总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她并没有一味地奢望氓能够回心转意,而是对他发出了强有力的控诉,淇水即使再宽也有个边岸,洼地即使再大也有个边际,但氓的变化却如此反复无常,令人捉摸不透。著名学者陈子展说,“此怨则无穷期也”,用“淇水”再宽也有界限来反喻女主人公心中的愁绪无穷无尽。
淇水在诗中的出现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女子恋爱与嫁娶时眼中幸福的淇水,一是女子被抛弃后眼中悲痛的淇水。对《氓》中女主人公来说,淇水好像是一条天然的分割线,是一去不返的青春之河。在河的这一边是她曾经对爱情和婚姻的无限向往和迷恋。当初的她无疑是年轻貌美的,当然也是天真幼稚的;当她满怀希望、兴高采烈地涉过淇水,也就意味着自己以另一种不可逆转的姿态步入了全新而又未知的生活,尽管她对以后的生活依旧是充满美好的憧憬;而在河的另一边则是婚后现实生活带给她的残忍和痛苦,虽然她重新回到了原来经常做梦、幻想爱情的地方,但青春年华却早已随着那淇河之水一去不返了,徒留一声叹息。过去时,风平浪静的淇水似乎在为她送上祝福;回来时,一切都变了,波涛汹涌的淇水好像在为她伤心和哭泣。这一脉淇水——它在多年前送过去了一个青春年少的姑娘,多年后,迎回的却是一个早已支离破碎和清醒刚烈的弃妇。
综上分析,“淇水”作为时间线索贯穿了全诗,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诗歌层次愈清晰,结构更严谨,女主人公形象更鲜明,立体丰满。同时,“淇水”这个比喻性的意象,具有多重象征意义和美学内涵,让诗歌意蕴更丰富。“淇水”作为全诗线索和情感纽带,成为了经纬全诗的核心意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全诗有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通联:甘肃天水市第三中学]